微格阅读教学策略探讨_文本分析论文

“段#183;篇”结合:“微”群读教学策略探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所谓“微群读”,主要是指在小学课堂教学中,以一篇文章为主,根据某个主题选择几则片段(意义段)或章节组合而成“群文”进行的教学。这里的“微”有两层意思:一是所选文本由段或小篇章组成,相对整篇而显“微小”;二是教学时间依日常教学需求而设,可安排40分钟“群读”,也可就某个教学环节穿插进行“群读”,时间安排因“活”而“微”。“微”群读因其篇幅相对短小,可不受时间、场地等因素影响,教学时机和策略根据学生阅读需求灵活多变,故而具有灵活性、交互性、开放性和探究性等特点。

      一、段·篇比较阅读

      1.以丰实形象为主题的比较

      这类“微”群读,是指以一篇课文的某个人物为标杆,引入类似一则或几则新的篇章,进行组合式比较阅读,借助阅读视野的拓宽和阅读体验的丰富,使学生某方面认知、思维、能力等得以提升。如学习《将相和》一文时,学生对蔺相如犀利的口才叹服不已,教师趁热打铁上了“各具风采的古代外交家”一课。通过课内外撷取的一些片段组合而成的群读,让学生从更广的时代背景当中理性地认识古代士大夫的侠肝义情。通过本组“微”群读,学生对课文中蔺相如和晏子的认识有了新的认识:外交家的语言风格是多种多样的……这些认识的获得是学生自己阅读、思考的结果,学生的思考、评价能力无疑得到了提升。

      类似这样以“人物”为主题的段篇组合式的“微”群读还有很多,如学习五年级《金色的鱼钩》之后,我们上了一节“长征英雄”为专题的群读课。教师选取了选读课文中的《丰碑》被冻僵的军需处长的片段、《草地夜行》中勇救小战士的片段、《飞夺泸定桥》中的勇夺泸定桥的片段,进行比较阅读。通过比“同”,引导学生归纳了四个篇章在“塑造英雄人物”方面的共同特色——均选取典型的场景描写。在比“异”环节里,“四篇文章中哪位英雄人物深深震撼了你”的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课尾再请学生回忆背诵五上学过的《七律·长征》。通过背诵,英雄人物被深深烙印在了学生心中,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革命类题材”的阅读兴趣。这样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感觉很兴奋,他们在读书笔记中这样写道:“几篇文章比较着读,让我学会把课文中都是讲长征的文章联系起来读,更让我知道了什么是长征精神。”“以后我也可以把同类题材的文章找来一起读,这样会比读一篇理解得更深刻。”

      2.以关注表达为主题的比较

      从语言表达的角度、从文本表达方法的角度作群读,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目了然语文的秘诀,有效地提升阅读能力。在学习《蒙娜丽莎之约》一文的时候,教师巧妙地进行了“欣赏名画·表达名画”的“微”群读,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在“微”群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紧紧扣住“名画欣赏,表达各异”的阅读主题,在一组各具风格的名画介绍中,引领学生走进不同作家对不同画作特色的生动翔实的介绍,使学生触摸到了不同艺术风格的表达策略。

      像这样以关注表达特色为主题适合“微”群读的文章,还有很多。比如,在学习四年级《全神贯注》一文后,教师选取了《罗丹雕刻》《王羲之吃墨》《高斯读书》一组短文,请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在比较阅读的过程中,学生领悟到了同是描写“全神贯注”,既可以从刻画人物的动作、神态出发,也可以借助事物的形象生动来衬托主人公的全神贯注,还能够通过事例的细节描写刻画主题。

      可见,在微群读中运用比较策略,注重以“段落”为单位,通过题材比较、主题比较、表现手法比较、语言比较、结构比较等多种渠道,使学生从段到篇、从一篇到多篇、从一文到一类,帮助学生打开联系的视野,不断促使学生生成新的阅读发现,形成丰富、系统的语言认知,产生更多元的思维空间,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段·篇图表式阅读

      “微”群读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从多篇文章阅读中获取丰富的信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整合信息、质疑讨论。图表式阅读法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原因有三:其一,图表一目了然,利用学生快速捕捉核心信息;其二,各色图表新颖别致,易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其三,图表式的阅读策略能较好梳理学生的阅读思维,帮助学生养成清晰的阅读思维。

      1.以图表式获取文本信息

      “图表式”能够将教学内容与课堂练习有机结合起来,突出知识的启发性和趣味性。“图表式”的形状可以五花八门、各具特色,但是它们共同的作用是快速获取信息、有效重构信息。

      (1)表格式。“表格式”是“微”群读教学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它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根据某个阅读主题梳理文章,快速获取信息。例如,三年级进行的“一组童话故事”阅读单:

      

      在这种表格式的阅读中,教师可以比较快速地了解学生的初步阅读状况,还可以了解到学生已有知识原点的分析,关注到学生思维习惯以及学习方式。这种表格式的图式在许多群读中都可以使用,它简便易行,易于学生操作。

      (2)意见椅式图。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在快速阅读“微”群读材料过程中,需要对所有的阅读信息作判断并选择所需要的信息。课题组发现意见椅式图对于辨别学生阅读的广度和深度都具有便捷、高效的指导作用。右上图是课题组成员在学习了六下选读课文《狱中联欢》之后,趁热打铁引导学生阅读一组“狱中英雄”文章时的学习单。教师选取了《红岩》中的江姐、成岗、许云峰、小萝卜头四位英雄的片段,请学生快速默读之后,完成这份意见椅式学习单。

      

      在这样的图式阅读过程中,既可以检验学生阅读的准确性,还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阅读思想,培养学生“思考性阅读”能力。这种图式在高段的群读中,是一种经常使用的教学策略。

      2.以图式构建认知结构

      (1)树形图式。这种结构类似于一棵大树,我们称之为“语文知识树”。这种知识树在群读中能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知识体系由无序走向有序。这种知识树在中低年级单元组合式的群读中使用比较广泛,它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完整系统的单元阅读体系,整体认知单元文本。比如,四上第三单元“童话”的知识树:

      

      “童话”知识树除了引导学生感悟课本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体会审美情感,更是从课内延伸至课外,使得“童话树”得到浇灌、培养,成为真正感人的地方。

      (2)蛛形图式。这种图式因其形状像蜘蛛而得名,其设计运用在于将零散的单篇文本设置一个对比点进行整合的过程。当我们将人物、事件、性格特点、表现手法等通过各种方式整合在一起后,我们要思考“作者在表达方式、谋篇布局”上的异同,感悟“同一主题下,情感的迸发与共鸣”,分享阅读。如果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开始综合思考这样的问题,离学生高层次阅读能力的养成就不远了。下图是课题组在研究“作家笔下的动物”一组群读教学时设计的蛛形图式: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选取了《白公鹅》《柱子上的母鸡》《青鸟情》和《北极母熊》四篇文章。在基本完成思维导图后,让学生回顾几篇文本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学生的情感共鸣达到了高潮,尤其对那只为了拯救弱小孩子而牺牲自我的“白公鹅”深有感触。学生对这种英勇无畏的父爱敬畏和感恩,联想到了课外阅读的很多动物形象,甚至将这种情感迁移到了人的身上。

      通过这种蛛形图式,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对于这组描写教师特点的篇章从人物特点、文章表达方式等方面都会产生非常明晰的认识。这种认识对于学生今后自己撰写此类习作会有深刻的影响。在教学中,我们要把多篇文章看成一个阅读整体,设计比较性、迁移性、冲突性等问题,将多篇文章横向联合起来,培养学生重新整合、课外延伸、赏析评价、自主创作等高层次的阅读能力。

      三、段·篇研式阅读

      1.“评论性”微群读

      所谓“评论性”微群读,是指教师选择好一组群文和研究话题,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之下开展主题式的带有评论性质的阅读行为。我们来看“不一样的狐狸”的教学案例。教师选择了绘本材料、故事性材料和新闻报道等文本,在这些不同文体的阅读材料中学生感受到了不同形象的狐狸,一个个生动感人的形象构成了“丰满立体”的狐狸群,颠覆了学生从小感受到的“狡猾”形象。在孩子们的眼中,狐狸不再是单一的形象,有时是聪明的,有时是善解人意的,有时是富有灵性的。当然,改变往日狐狸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探求狐狸的本来面目不是语文学科和语文学习的主要目的,但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扩大阅读面,发现问题,锻炼思维和提高阅读能力。

      这类“评论性”群读不同以往语文课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整体把握各个文本的思想内涵,将零散的阅读体验和认知水平融会贯通成为一个系统,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阅读认知。再如进行“严监生”群读时,教师选取了“临死前的严监生”“送妻下葬”“替哥还钱”“生病的严监生”等一组篇章请学生阅读。阅读之后,小组讨论:你眼中的严监生是一位怎么样的人?

      2.“求释性”微群读

      这种微群读方式要求学生具备较高层次的阅读能力和思维水平,它与“评论性”阅读不同,学生根据阅读材料能够通过起疑—析疑—释疑的阅读历程,获得新的阅读感知,初步建构起批判性和创造性的阅读能力。微群读教学为培养学生这两种能力提供了较为自由的空间。如“科学的推测”微群读教学。在这组群读教学中,教师围绕“科学的推测”,选择了选读课文《琥珀》和资料袋中的“恐龙化石”图片、《黄河象(有删节)》三个阅读材料。教学中通过两文结构的比较,引发学生对“推测”严密的生疑;借助学习单的填写和讨论“析疑”;对推论材料进行补充适时“释疑”。在这样一步一步的阅读体验中学生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创造性阅读的乐趣。这种“求释性”阅读教学在相应的教学节点上给出相应的提示,学生通过阅读材料获取信息求释于新文本中,又通过比较阅读或思维导图重新组合的信息和思考延伸至文本,构建起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思考的阅读模式。

      课题中所阐述的“研究性阅读”有别于专家的研究,其中是否有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培养问题意识,通过对问题的探究,让学生学习方法,过程即是教学目标。学生学习过程、获取材料的途径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应受到教师的特别关注。

标签:;  ;  ;  

微格阅读教学策略探讨_文本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