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精确和模糊的议论文
2022-11-06阅读(563)
问:如何评价2022江苏零模作文“精准与模糊”?
- 答:我觉得写得很好。
人生正应如博尔赫斯的小说一般,有幻想与真实的界限连通,有象征与符号的神秘暗示,亦有模糊与精准的来回转换……在“理性主义”与“不可知论”的两岸之间,我们是懂得因地制宜、因时而变的人生勇者。
“九球天后”潘晓婷在比赛中击球时,力度和角度的控制,达到“智能机器人”一般精准,然而生活上却大大咧咧,洒脱爽朗,“常常弄混事儿”;“文化昆仑”钱钟书学富五车,能够准确说出一句生僻宋诗的具体出处,却在“俗务”方面异常“白痴”,甚至弄不清票据的用法。
工作中多一点精准,生活上多一点模糊,如此一张一弛,张弛有道,相当于将“精准”与“模糊”均置于衬衫的第二颗纽扣之中,而纵使尔后离海再远,也会一次再次地将那洪流折叠进自己的心胸,听闻其撞击在胸腔的喧响。
高考考生书写文言文,八百字不到却赢满分
高考作文,通常都有常规操作,常规模式,但考生各异,也不是每一位考生都会乖乖听从考试的要求,去按照刻板的模式进行训练,继而应试。
也可能是由于个别考生的天赋、才能,是需要突破常规才能显现,而他们也敢于在考场上冒这个险。过了,满分,不过,一分不得。
之前,江苏的一位考生,王云飞,就是在高考作文上搏了一把,很幸运,他的才华得到了阅卷老师的赏识,的确赢得了“满分”。王云飞的这篇高考满分作文,不按常规模式书写,而是全篇的文言文形式,而且字数还不足八百。 - 答:精准和模糊各有其妙,又兼济并存。这句话翻译翻译就是“精准”和“模糊”都很好,两个都要,这时同学们往往陷入困境,都写不就是“骑墙派”了吗?我太难了!
大家一定要有这样一个意识,“精准”与“模糊”不是对立关系,只能选一个。小孩子才做选择,大人“都要”,“都要”不是大锅乱炖。而是给“要素”设定情境,在什么条件下“精准”,在什么条件下“模糊”。
这不禁想到本雅明最具颠覆性的作品《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在科技发展的今天,很多的艺术作品都可以被精准复制,它们与原版相差无几,就像德国人做菜般精准复制。
但是这些艺术品千篇一律,缺乏仪式感、丧失“灵韵”。而中国人做的菜,每一道都是立足于此时此地,此情此境,每一道都有其独一无二的灵韵。
在古典主义的时代,“模糊”的创作造就个性,也造就伟大的作家、艺术家。而在机械复制时代,“精确”让更多人趋之若鹜,因为“模糊”对于个人的天赋要求是极高的,而“精确”可以让菜鸟分分钟成为成熟的操作工。
对于天才,我们希望他们更多去“模糊”地尝试,尝试成功后,再用精准的语言表达出来,虽然如轮扁所说最精华的部分不能全然囊括,但总让菜鸟有所仰望。对于平庸之辈,精确地复刻天才外,也应该有更多自己的探索,你要相信,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没有复制出来的一样的“优秀”,每个人都应以“模糊”的方式去参悟世界,以铸就自己不一样的“优秀”。
综合分析的公式:
第一部分:解释关键词+价值判断
第二部分:现状+影响+原因
第三部分:对策
问:精确和模糊的概念都是些什么?
- 答:精确概念可以用通常的集合来描述。模糊概念应该用相应的模糊集合来描述。美国控制论专家扎德抓住这一点,首先在模糊集合的定量描述上取得突破,奠定了模糊性理论及其应用的基础。1965年扎德发表了名为《模糊集合》的论文,首先提出了模糊集合的概念,他指出:“在人类知识领域里,非模糊概念起主要作用的惟一部门只是古典数学”,“如果深入研究人类的认识过程,我们将发现人类能运用模糊概念是一个巨大的财富而不是包袱。这一点,是理解人类智能和机器智能之间深奥区别的关键。”
- 答:再谈精确思维与模糊思维
问:精确好还是模糊好
- 答:有这么一件真实的事情。我们领导的一位朋友在美国请一位美国人到家里吃了一顿饺子。美国友人吃了之后赞不绝口,希望回家后能够经常吃到。朋友告诉他馅料如何配,面粉该怎么和美国人说我记不住,你给写写吧。朋友就写了。美国人如获至宝,当场也没看,回家就做。可是打开配方具体一看,傻眼了。只见配方上写到加盐一项,是盐少许,味精一项是味精适量。美国人就不明白了,问朋友,这个少许是多少克,适量又是多少克我们中国人在很多事儿上讲究差不多就行。这个差不多就行有时候出了国界就有点儿行不通。于是有人认为,做事儿要精确,尤其是涉及到数据,马虎不得。就拿上面的例子来说,这个盐少许当中大有学问。你如果口味重,那就多加一点儿,口味轻,就少加一点儿,灵活掌握。盐加多一点儿或者少一点儿,无伤大雅。你要是写明白10克还是30克,也许就做不出适口的馅料。所以这类事情,还是模糊些好。但更多的事情,则马虎不得。尤其是涉及到自然科学方面,丁是丁卯是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如果一辆高级轿车上的一粒螺丝钉少了那么一微米,就会有重大的安全隐患。小数点多一位少一位,就有十倍的差距所以说,精确点儿好还是模糊点儿好,要根据情况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