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民族关系预测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发展论文,民族地区论文,民族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民族地区的基本情况
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人口在100万以上的有18个,10 万以下的22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01%。1994年底,全国有内蒙古、广西、西藏、宁夏、新疆5个民族自治区,30个民族自治州、122个自治县(旗)。民族自治地方占全国总面积的64.3%, 占全国总人口的13.6%,其中少数民族7287万人,占全国少数民族总数的76.7%。另外还有1262个民族乡(镇),少数民族人口868.28万人,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8.3%。
民族自治地方总体上地广人稀,资源丰富。1994年,全国每平方公里为123人,民族自治地方只有25人。耕地面积占全国的18.5%,森林 面积占全国的43.9%,草原面积占75%,水力资源蕴藏量占65%,其他矿藏资源也十分丰富。因此,民族自治地方在国民经济和全国四个现代化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显要地位。
二、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关系的现状
(一)改革开放加速民族地区的全面发展
⒈经济发展速度加快。1994年,内蒙古、广西、西藏、宁夏、新疆5个自治区加上云南、贵州、青海3个多民族省(以下简称8 个多民族省区),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0.4%。8个省区占全国总面积的58.9%,总人口的14.26%;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65%。 在8个多民族省区中,广西发展速度最快,国内生产总值1994 年比上年增长13%。从1990年至1994年,广西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2%,总量由全国排列20位上升到15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29位上升到20位,农民年均纯收入由18位上升到13位。新疆棉花总产88.5万吨,占全国棉花总产量的20.8%,总产量和人均占有棉花居全国第一位;新疆、内蒙古人均占有粮食位居全国前列。
1994年八个多民族省区若干经济指标占全国平均水平对比表(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全国及有关省区1995年各报刊公开发表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政府工作报告
⒉边境贸易日益活跃。我国陆地边境线2.2万多公里,其中1.9万多公里在民族自治地方。全国139个边境县,民族自治地方有113个,与15个国家接壤。过去在备战、备荒的年代,陆地边境基本上处在封闭状态,边境地区各少数民族生活比较贫困。改革开放后,特别是1992年实行全方位开放以来,边境民族地区由经济发展的末端变成了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民族自治地方现已开放国家级陆地边境口岸40个,地方边境口岸近200个。全国边贸开展最早的云南省, 已开放国家级和省级边境口岸16个。国务院批准瑞丽、畹町、河口为对外开放城镇,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姐告边贸经济区已成为“西南沙头角”,人均年纯收入超过3000元,瑞丽、畹町率先进入了小康。1994年,全省边境贸易总额33.32亿元,比1993年增长16%。新疆、内蒙古、西藏、广西的边贸日趋繁 荣,正在带动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⒊少数民族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少数 民族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1994年,农牧民人均年收入,全国民族自治地方平均为944元,比1993年增长35.6%。其中, 内蒙古200万少数民族牧民,年人均纯收入为1664元, 高于全国农民人均收入的36.4%。城乡居民储蓄1993.11亿元,比上年增长38.64%。八省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487.87亿元,比上年增长20.31%。
⒋民族教育取得了重大进展。我国少数民族教育基础差,起点低,近些年来取得了重大的进展。民族自治地方现有小学9.92万所,在校学生1998.7万人;普通中学1.19万所,在校学生6.7.6万人; 中等专业学校570所,在校学生35.89万人;高等学校104所,在校学生18.06万人。另外,全国有寄宿制民族中小学5000多所,在校学生100多万人。全国 现有民族大学1所,民族学院12所,在校学生26638人。
在民族教育中,少数民族教师队伍不断成长和壮大。1993年,民族自治地方各类少数民族专任教师738186人,占少数民族地区专任教师总数的55%。另外汉族教职工是民族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目前,民族自治地方教职工总数为166.49万人,汉族教职工75.04万人, 占总数的45%。因此,在民族教育中,加强汉族与少数民族教师之间的团结互助,是办好民族教育的关键。
全国民族自治地方各级各类学校教职工、专任教师统计表
(二)民族团结增强
⒈市场经济初步形成了全国统一的社会主义大市场。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党的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初步打破了民族和地区的障碍,加快了各种商品在全国的流通,民族地区的市场构成了全国社会主义大市场的一部分。新疆连续17年农业大丰收,粮、棉、油、糖、瓜果、啤酒花、牛羊等大宗农牧产品总量和人均占有量都位居全国前列,农牧产品在全国许多市场上销售;沿海地区的轻工业品,源源不断地进入新疆市场。西藏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过去与内地经济联系相对较少。实行市场经济以来,全国各省市的个体工商户和一些集体、国有企业先后进入西藏拉萨市场。西藏农牧民中也出现了一批商人,在上海、广州、北京等发达城市经商。现在广州、上海的新产品,只要10天,就能进入拉萨、日喀则市场。另外,内蒙古、宁夏、新疆等民族自治地方出现了一批大型农牧土特产品批发市场,产品行销全国各地。宁夏的回民历来擅长经商,全国各大中城市差不多都有宁夏务工经商的回民;而银川市的商贩又大多是外地人,宁夏的优质苹果大量外运,而南方的新鲜水果摆满银川市的大街小巷的货摊上。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全国统一大市场的优越性。
⒉东西部经济合作互补进展顺利。在市场经济推动下,商品竞争日趋激烈,东部发达地区开始出现原材料、能源紧张,工资增幅过快,产品成本上升,竞争力相对减弱。西部资源丰富,地价、劳动力工资相对较低,主要缺资金和技术,这就为东西部经济合作和优势互补创造了有利条件。京、津、唐是经济发达地区,电力日趋紧张,内蒙古煤炭资源居全国第二位,京、津、唐向内蒙古提供资金和技术,合作办电。北京市向内蒙古投资14亿元,提供6套105千瓦气轮发电机组,现已投产发电。1995年,内蒙古已向北京输电150亿千瓦时, 基本上满足北京用电的急需。从1995年11月份起,首都将不再向居民拉闸限电。内蒙古也从新增的发电量中增加财政收入,无疑加快了内蒙古经济的发展。银川柴油机厂,是1971年建立的国营企业,建厂24年来连年亏损。1994年11月同常州柴油机厂联合组建常柴银川柴油机有限公司,1995 年上半年盈利 529万元,既带动了银柴的腾飞,又壮大了常柴的竞争实力。
新疆是我国最大的优质棉生产基地。近些年棉花短缺,供应紧张。新疆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外省市来新疆开发、新建棉花基地。四年来,天津、上海、四川等10多个省市的纺织部门投资4亿元,新垦棉田140多万亩,新疆向资方返还优质皮棉5.9万吨,棉农增加了10亿元收入, 双方都得到了实惠。1995年3月份以来,新疆与上海、山东、广东、天津 、海南、浙江等省市30多家纺织企业签订协议,以买断、租赁、入股等形式,引进50万纱锭棉纺能力,转入新疆14家骨干棉纺企业,增强了新疆棉纺企业的活力与竞争力。本世纪末,新疆棉纺规模将达到300万锭 ,成为新疆的支柱产业,带动新疆经济的发展。
⒊农牧区优势互补。草原牧业是少数民族经济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民经济重要的生产部门。我国五大天然牧场都在民族地区,牧民基本上都是少数民族,如蒙古族、哈萨克族和部分藏族、裕固族、柯尔克孜族、塔塔尔族、塔吉克族、鄂温克族等。历史上牧民逐水草而居,靠天养畜,生活艰难。新中国建立后,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在以粮为纲的年代,一些单位和部门到牧区开荒办农场,不少汉族农民自发到牧区开荒种粮,破坏了草原的生态平衡,造成了农牧关系和汉族与少数民族牧民关系紧张。在市场经济推动下,农牧关系、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发生了积极的变化。过去少数民族牧民普遍缺乏商品价值观念,视牲畜为财富,惜售思想比较严重,牧区长寿畜随处可见。在市场经济的刺激下,牧民增强了商品价值观念,及时到市场出售牲畜和畜产品。一些地区的少数民族牧民与汉族农民相互协作,牧民将春羔送到农区育肥增值,再到市场出售,双方从增值中得到实惠。内蒙古巴彦淖尔盟属半农半牧经济区,当地蒙古族放牧,汉族种地,经济发展缓慢。巴盟政府积极引导农民学习蒙古族饲养牛羊的经验,利用秸杆作饲料育肥,大力发展畜牧业;同时引导蒙古族牧民学习汉族农民种地的经验,推广牧草良种繁殖、地膜覆盖、施肥、套种等农耕技术,牧区草库伦的牧草产量成倍增长,大大增强了牲畜过冬抗灾的能力。1993年,巴盟农牧民人均年收入双双超过1000元。青海出现了“农区养羊,牧区种粮”的新局面,加快了农牧区经济的发展,改善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
⒋汉族与少数民族人口双向流动增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打破了封闭保守的民族壁垒,地区之间、民族之间人口双向流动日益增加。据统计,全国范围内的流动人口达8000多万人,跨省区流动了3000多万人,民族之间的人口流动没有准确数字。从各方面了解,汉族到少数民族地区务工经商达1000多万人,民族地区乡镇以上的现代建筑和大中型建设工程,几乎都有汉族建筑队和施工队参加。县城以上的各种修理行业,绝大多数是汉族经营。汉族个体户在民族地区城市开设的餐馆、发廊、缝纫店到处可见,不少汉族个体工商户已深入到草原牧区和民族村寨。在民族自治地方的边境口岸都有其他省市的汉族和少数民族从事边境贸易。云南省的瑞丽县城,常驻人口2万多人,日均流动人口超过4万人次,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都有人来中缅边城瑞丽投资经商,常住人口也有相当多的外地人。开放较早的德宏州近几年吸收外省市资金达10亿人民币。投资越多,需要劳动力越多,不同民族人口流动也就相对增多。另一方面,世代从事农牧业的少数民族农牧民,先后走出草原和民族村寨,到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打工和下海弄潮。昔日封闭的贵州民族山寨,十几万少数民族青年人,成为广东的相工仔、打工妹,几十个少数民族成份的个体商贩到厦门经商。现在,东部沿海城市,都有大批少数民族。我国最早的经济特区深圳,原来少数民族人口极少。现在,常住少数民族人口1万多人,流动人口好几万人。首都北京居住着56个民族, 常住少数民族人口42万多人,流动人口有20多万人。海淀区魏公村小区形成了新疆维吾尔村。北京变成了族际大都市,成为我国多民族的缩影和窗口。我国人口最多的现代化城市上海,少数民族成份已达44个,常驻和流动少数民族人口有二三十万人。
汉族和少数民族人口双向流动,有利于克服不同民族之间狭隘的民族偏见和防备心理,促进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⒌民族关系不断改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民族之间交往日益增多,经济文化上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不断涌现。1994年9月, 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第二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表彰了1255个模范集体和先进个人。一些省区也相继召开了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和民族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优秀民族团结进步的先进个人孔繁森,现已成为全党、全国各条战线、各个部门学习的先进典型。他在西藏工作期间,用自己卖血的钱,抚养藏族3个孤儿。在阿里地区任书记期间,全地区106个乡,他几个月时间跑了98个乡。他给藏族困难户送粮、送衣、送温暖。身为地委书记,下乡随时身背药箱,为藏族农牧民看病治病。藏族同胞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孔书记,被人们称为“九十年代的焦裕禄”、“新时代的活雷锋”。他用自己的模范行动,谱写了“汉族和藏族拥有同一个母亲,她的名字叫中国”的颂歌。他不幸因公殉职,藏族同胞男女老少,成千上万群众失声痛哭,为自己的好书记孔繁森送别。孔繁森成为新时代藏汉民族团结和中华民族团结的光辉典范。在他的精神鼓舞下,全国掀起了支援西藏建设的热潮,500 多名内地援藏干部已奔赴西藏建设第一线。一批学有专长的大学毕业生、研究生自愿报名到西藏高原建功立业。远离西藏的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310名高中毕业生,报考了西藏自治区的大专院校。
1995年7月26日, 《人民日报》头版报道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富蕴县哈萨克族值班民警、二级警司赛尔江,为了救助汉族县委书记叶维湘,在生命悠关的紧急关头,双手死死抱住携带炸药包的歹徒,用自己的身体挡住歹徒拉响了3公斤重的炸药包,叶维湘夫妇和联防队员脱险了,周围群众的生命财产保住了,赛尔江同志却倒在了血泊中,兄弟民族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民族团结的颂歌。英雄民警赛尔江的父亲麦米拉含着泪水对记者说:“赛尔江不仅是我的儿子,也是各族人民的儿子,他死得光荣。”这是多么珍贵的民族友情。孔繁森为藏族人民的幸福因公殉职,赛尔江为了保护汉族领导干部牺牲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这两大民族团结的典型事例,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现状和主流。
三、新时期我国民族关系的走向
(一)影响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主要因素
民族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过,它只限于在不同民族之间的各种关系,不包括民族内部。现阶段影响我国民族关系主要有以下几个主要因素:
⒈东西部差距拉大,造成了少数民族心理上的不平衡。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主要是汉聚居区。西部主要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所以,我国东西部发展差距,在一定意义上反映出汉族与少数民族发展的差距。东西部差距,历史上早已存在。改革开放后,东部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加快了发展速度;西部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发展相对滞后。东西部差距明显拉大。1981年,国民生产总值中西部增长率约为东部的90%,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中西部约为东部的68.8%;1992年,西部增长率只有东部的50%,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西部只有东部的50.5%。人均收入差距也进一步扩大。1994年,农(牧)民人均年收入北京为2422元,浙江为2225元,西藏为555元,分别相差4.36倍和4倍。职工年人均工资浙江为5100元,内蒙古为3493元,相差1607元,内蒙古职工年均工资只有浙江的64.5%。东西部差距拉大,少数民族普遍产生新的危机感和不平等感。
⒉民族意识普遍增强。随着民族的发展和进步,民族意识增强是客观存在的。民族意识包括民族自我意识和民族发展意识,在一定意义上,有利于促进民族的发展和进步。但民族意识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妨碍或侵犯其他民族的权益,就会引起民族矛盾和民族问题。
⒊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上存在明显的差别。各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不同,处理不当,就会产生民族问题。近几年来,这方面的民族矛盾和纠纷时有发生。比如1993年7月, 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少儿画册《脑筋急转弯》有侮辱穆斯林的图文,引起了全国穆斯林的强烈不满。1994年底和1995年初,全国多家报纸刊登了“猪年话猪”的文章,伤害了穆斯林群众的民族、宗教感情,山西、河南、湖北、云南、甘肃等地的穆斯林对此提出了强烈抗议。当地有关部门对上述两起民族、宗教问题作了严肃处理,及时制止了民族纠纷的发生和扩大。
⒋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的影响。民族主义是剥削阶级思想在民族关系上的反映。我国虽然早已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但两种民族主义思想仍然存在,经常在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上反映出来。凡民族主义比较突出的地方,最容易引发民族矛盾和民族问题。克服两种民族主义,关键是克服大汉族主义。但是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将会长期存在,对我国今后民族关系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⒌国际上反共反华势力不断对我国边疆民族地区进行渗透。近些年来。国际上反共反华势力,利用我国开放边境贸易之机,加紧对我国边境地区渗透,他们千方百计地挑拨民族关系,破坏民族团结。我国边疆民族地区,近些年来发生较大的民族纠纷和骚乱,绝大多数都有国际反华势力的插手和干预。这种渗透与反渗透的斗争,将会长期对我国民族关系产生重要的影响。
⒍民族分裂主义分子进行民族分裂活动。民族分裂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一股逆流。任何一个多民族的主权国家,都不会允许民族分裂合法化。我国的民族分裂活动,历史上早就存在。目前,从事民族分裂活动的只是极少数民族败类,汉族和少数民族中都有。尽管他们人数极少,但对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破坏作用不可低估。分裂与反分裂的斗争将是长期的。
(二)九十年代民族关系走向的民意测验
最近,我们在北京就当前民族关系现状和走向进行了问卷调查,参加回答问卷的有汉、蒙古、回、藏、黎、土家、维吾尔、朝鲜、布依、满、瑶、苗、仫佬、仡佬、畲、普米、达斡尔、鄂温克、俄罗斯、哈萨克、壮、侗、白、彝24个民族成分,共135人。 下面是问卷中关于民族关系两个问题的回答。
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看待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这“两个离不开”?
⒉你对我国九十年代关系发展趋势的看法
从以上两个问题的问卷中,大致可以看出,社会各界、各民族对我国当前和九十年代民族关系的看法。认为“两个离不开”完全或基本符合我国各民族实际的123人,认为不符合实际的只有3人;认为“两个离不开”的观点有利于民族团结的103人,不利民族团结的16人, 不知道的10人。“两个离不开”是我国民族关系中的核心问题,绝大多数人对“两个离不开”是赞同和支持的,反映出当前我国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总体是和谐健康的。在第二个问题上,认为九十年不会发生民族动乱的44人,有可能发生局部范围内动乱的32人,发生大动乱的2人, 共78人,还有57人不愿表述自己的看法。这也反映出对九十年代民族关系发展趋势存在某些不安定因素,情况比较复杂。对上文提到的影响民族关系的几个因素,决不能掉以轻心,盲目乐观。
四、1995-1996年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及民族关系的预测
(一)民族地区经济适度增长
统计表中包括凉山州和延边州。凉山彝族自治州是我国彝族最大的聚居区。解放前,大凉山处在典型的奴隶社会,经济文化十分落后。40多年来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国民经济综合指标很低。延边州是我国朝鲜族最大的聚居区,在兄弟民族中,朝鲜族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比较高。九十年代以图们江下游为中心的东北亚经济合作开发区进展顺利,为延边州经济社会发展增强了后劲。全州各族人民正在决心把延边建成为模范自治州而努力。根据表中几项主要经济指标分析,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国内生产总值,1995年预计增长为10%左右,1996年增长8-9%。有一部分省区增速可能达到和超过两位数。
1995年八个多民族省亿元区及凉山州、延边亿元州几项指标
资料来源:各省、州报纸公开发表1995年当地政府工作报告。西藏:中央投资15亿元。
(二)东西部经济合作进一步加强
东西部经济合作,是开发西部,缩小东西差距,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途径。继浙江万向集团总经理鲁冠球向西部投资1 亿元,发展西部乡镇企业的“西进计划”之后,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山东等省市的经济考察团、经贸洽谈轩不断到西部民族地区联系、洽谈合作项目。江苏省华西集团董事长吴仁宝计划用两三年时间,通过合作,帮助宁夏中卫县建立东园亿元村。山东省计划在“九五”期间,组织600家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与中西部地区开展经济合作,优势互补。经济发达的上海市和广东省,计划将纺织、化工、建材、电机等大部分劳动力密集型企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今后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强自身的竞争优势。国家农业部对西部实行优惠政策,鼓励、吸引东部发达地区向西部投资,建设100项西部横向经济联合的示范工程, 每年给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增加产值100亿元,利税15亿元。
(三)东西部发展差距将进一步扩大
⒈民族地区贫困面大。1993年,《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确定全国592个贫困县,其中少数民族贫困县、旗(市)257个,占国家重点贫困县总数的43.4%。民族地区257个少数民族贫困县中,云南51 个,内蒙古31个,贵州34个,广西28个。全国贫困人口8000万人,其中少数民族贫困人口3500万人,占全国贫困人口总数的43.75%。 而少数民族人口只占全国总人口的8.01%。少数民族贫困人口比例高出占全国总人口比例35.7个百分点。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有17个县市,其中西部连片的10个国家重点贫困县全部是彝族聚居区,贫困人口72.4万人,占凉山州彝族总人口45.7%。云南、贵州、广西都有连片的少数民族聚居的贫困县,大多属于资源贫乏、生存环境恶劣、交通闭塞的偏僻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和荒漠地区,脱贫难度极大。西部民族地区贫困面大,严重制约了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东西部差距继续拉大。为了在本世纪末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从1994年起,国家财政每年拨专款100亿元,扶贫贴惠贷款10亿元和以工代赈资金10亿元, 扶持帮助贫困地区发展经济。
⒉西部民族地区投资比例过少。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占全国总面积近三分之二。其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3%。1993年民族自治地方国有单位基本建设投资517.7亿元,占全国基建投资总额总11.7%。1994年,八个多民族省区投资1431.72亿元,占全国基建投资总额的8.9%。全国基建投资比上年增长27.8%,八个多民族省区只增长19%,比全国低8.8个百分点。1994年,5个自治区基建投资982.37亿元, 当年浙江省投资达1000亿元,比5个自治区投资总和还多17.63亿元。1995年,八个多民族省区计划投资为1458.63亿元,比1994年仅增26.91亿元,增长1.9%,远远低于全国增长的幅度。基建投资不足,必将影响经济增长的后劲,不 利于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
⒊地方财政困难突出。民族自治地方工业相对落后,乡镇企业不发 达,地方财政收入少,而财政支出不断增加,收支逆差日益增多。1993年,全国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收入296.6亿元,财政支出433.3亿元,财政赤字为299.6亿元。中央财政对民族自治地方的财政补贴每年超过100亿元,远远不足以解决民族自治地方的财政困难。199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累计财政赤字达15亿元,占1995年预算财政收入的50%,70%的县市,不能按时给职工发工资。不少民族自治地方挪用各项专款和补贴给职工发工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1994年,八个多民族省区财政收入504.26亿元,财政支出604.31亿元,收支逆差为100.05亿元,财政自给率为78.8%。应当指出,八个多民族省区中,云南省的财政收入达256 亿元,居全国第4位,占八省区财政收入总额的52.6%。西藏财政收入1.42亿,财政支出30.2亿元,财政自给率仅为4.7%。1995年,八省区预算财政收入为570.93亿元,比上年增加66.67亿元 ,增长13.2%。财政困难局面很难有大的好转。
从上述分析中,1995-1996年,民族地区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将进一步扩大。而差距拉大,在少数民族中产生的不平衡感、失落感和危机感是十分强烈的。在问卷调查中,多数人将东西部差距拉大作为影响九十年代民族关系的首要因素,必须引起社会各个方面的高度重视和警惕。前苏联、东欧一些国家的社会动乱、民族战争(包括墨西哥恰帕斯州印地安农民起义),原因固然很多,但民族之间、地区之间差距过大,是其中重要因素。从我国目前情况综合分析,东西部差距继续拉大不可避免,但民族地区资源丰富、基础设施逐步改善,劳动力、地价较低,东西部发达地区资金、技术开始向西部转移。加上国家的扶持与帮助,民族地区的发展速度可以大致与全国同步。另外,可以进一步扩大边境地区的开放,放宽与扩大边境贸易,带动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中央确定62个援藏项目,总投资23.8亿元。从1995年起西藏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平均增长10%。新疆财政十分困难,但经济形势不错,农业连年丰收,棉纺织业将成为新疆的支柱产业。随着亚欧第二大陆桥的建成和兰新复线正式通车,吐哈油田和塔里木油田的开发,新疆经济发展呈现出新的活力。内蒙古的农牧业、煤电和钢铁工业正在发挥新的优势。广西是5个自治区中近几年吸引外资最多、投资和经济增长最快的自治区。宁 夏“八五”前4年基础建设投资180.6亿元,银(川)古(窑)高速公路通车、宝中铁路实现了电气化,年发电量突破100亿千瓦时, 人均用电居全国第一位。3个多民族省,云南发展最快,青海、贵州困难较多, 发展速度相对较慢。所以,西部民族地区综合实力增强,经济发展呈现出新的活力与生机。虽然东西部发展差距拉大,西部各族人民仍然看到本地区发展潜力和希望,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步改善和提高,因此近几年内不会因差距扩大引发大的民族纠纷和动乱。由于流动人口不断增加,各民族在交往中,因经济利益、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上的种种差别引起的矛盾时有发生。城市的民族工作日趋繁重而复杂。不过只要各级党政机关高度重视民族工作,依法办事,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及时处理和化解民族矛盾,1995-1996年,民族地区经济会继续适度增长,社会形势保持基本稳定,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标签:民族自治地方论文; 地区经济发展论文; 经济论文; 新疆历史论文; 西藏建设论文; 新疆生活论文; 汉族人口论文; 经济学论文; 民族团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