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孝道思想
白莉
(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安徽阜阳236000)
摘 要: 我国自古以来就重视孝道,孔子的《论语》中蕴含着丰富的孝道思想,解读《论语》中的孝道思想,在生活中传承并发扬传统孝道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在探讨《论语》孝道思想基础上,探索了孝道思想的道德教育价值,提升对《论语》孝道思想的认知水平。
关键词: 孔子;《论语》;孝道思想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在源远流长的儒家文化中受到特别推崇,《论语》更是对“孝道”进行了全方位的阐释。《论语》关于“孝道”的论述,大约20多条,表达了孝顺、孝敬、孝养、孝丧等多个方面的内涵。
一、《论语》中的孝道思想
(一)赡养父母
孝道的前提条件是要做到能赡养父母。在《论语·为政》中的“子夏问孝”对话中,孔子答道:“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这里指出让父母能享用到好吃的、好喝的,只是这样就能认为是孝吗?从孔子的答语中可以看到,对于让父母能享用到好吃的、好喝的并不是孝道。但是经过深入思考后,也包含孝敬父母的前提是能供养父母。孔子虽然对“孝即能养”的理念进行了批评,但是需要说明的是,孔子所驳斥的是他所处的那个时期人们的狭隘理念:一是,从体力方面去为父母服务,干一些体力活;二是,让父母有酒食,强调了“孝”和“敬”的关系,并让人们要做到“养”与“敬”。然而,孔子强调“敬”,并未否定“孝即能养”的具体要求。从逻辑方面来讲,孔子不认可狭隘的“能养”,但对“能养”的要求还是较为具体,认为如果“能养”都不能做到,连犬马都不如。[1]
(二)对父母存敬爱之情
只是将孝道理解成“能养”,这只是“孝道”的底线要求,要做到孝敬父母,还需要做到“敬”。《论语·为政》中谈到:“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从这里看出,人之所能成为人、人能否做到孝道,关键是做到“敬”。实际上,“敬”和“养”两者都包含在“孝”内,是“孝”的主要内容,但是,“敬”的要求要远远高于“能养”。“敬”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社会意识,因为“敬”不仅包含血缘关系,还有人类文明。“孝”表现在人的心里“敬”,也充分说明了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原因。[2]也正是因为如此,人如果对父母不敬,就会被认为是丧失人伦。从这里可以发现,“孝道”的本质是内心充满对父母存敬爱之情。一般来说,如果是对父母有真情感,那么总能做到对父母和颜悦色,而不会颐指气使,从这点来讲,和讲究孝的人来说是一致的。对于物质的供应、体力的侍候来说,人与人之间往往会因为客观条件的不同有所差异,有的人有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但这并不能说是不孝。
(三)发自内心诚挚自觉性行为
孔子孝道的本质是“仁”,而孝道的核心是“礼”。这里的“孝”是“仁爱”的根本,并非只是从口头上进行承诺,而需要实现口头承诺与实际行为的有机统一。在孟懿子问孔子什么才是孝时,孔子的答案只有两个字“无违”。孔子认为,作子女的真正做到无违,不仅要靠内心的修养,也需要外在的“礼”来约束。[3]不仅要求孩子做到“事父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无怨。”也就是在子女侍奉父母的时候,假如子女与父母对同一件事情出现相左,甚至是子女感觉到父母有错的地方,也可采用委婉的方式去劝阻;无违还受到礼法的制约,按照礼节去做事,“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在世的时候根据礼节去侍奉他们,去世后也要根据礼节去埋葬并祭祀他们。虽然丧事不能不勉,但是还是强调应该节俭,在《论语·八佾》中谈到:“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实际上是要求孝子对于丧亲来说,要重点强调“戚”,并且居丧之礼也需要做到“致乎丧而止”(《论语·子张》)。
首先,“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方略,它回应着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的需求,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生态环境的要求,具有整体性和分类性的特点,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孝道贯穿于生命全程
孔子认为,孝是延续性动词,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孝道是持续性过程,并且需要贯穿在人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在《论语·学而》中谈到在整个生命过程中,都要关注孝道,即“事父母,能竭其力”。孔子认为,“父”是“子”整个生命之源,也是“子”价值生命之源。从这点出发,就算是父母已经不在人世了,也需要继承父母的事业。在《论语·学而》中谈到:“父在观其志,父殁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实际上是说,父母还生活在人世的时候,由于子女还未能享受到独自行动的权力,因此,只需要观察其志向,在父母去世之后,需要看他的行为,假如能在长时间内还能按照父母生前的道德规范去做的话,就是孝子。这里谈到的“三”并不是实指,而是虚指,指的是很长的时间,甚至一生。因为孝是指在父母生前要侍奉好父母,自然而然引出父母去世后,对祭祀的关注。[4]在《论语·八佾》中“吾不如祭,如不祭”,是说在进行祭祀祖先的时候,就好像祖先在眼前一样,只能亲自参与,不然就如同不祭祀一样。这就是说,对长辈要心存敬爱之心,孔子认为,父母在去世后,子女应该去祭祀父母,这也是为了更好地践行孝道。
二、《论语》中孝道思想的德育价值
(一)提升个人修养
相关学者对“一带一路”金融支持风险开展了深入研究与分析,认为“一带一路”建设金融风险主要包括:(1)项目合作不到位引发的金融投资风险。(2)丝路沿线货币汇率波动较大,存在各类突发性风险因素。(3)投资回报周期长,增加金融风险因素。(4)沿线政治安全问题,增加金融风险。(5)沿线国家债务问题,会加剧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6)法律漏洞加剧了“一带一路”项目建设金融风险,无法保障合作关系的合法性。部分研究成果虽说重视了金融风险,但未能深入分析,开展系统性的阐述。
孔子将“仁”当成是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将“爱人”当成是社会道德的要求,将“天下归仁”当成最高社会道德理想,将孝当成是仁的基础与根本。“孝”是所有德行的基础,是有好的修养的表现,从个人角度来说,“孝”既是亲情血缘上的东西,更是个人修身之德。人间最大的恩情为父母的养育之恩,感恩报答才是人生的重要德行。不管时代如何发展与变迁,子女对父母的“孝敬”都不能变成落后时代的东西,是天然感情上的基本诉求。通过探讨《论语》中的“孝道”思想,子女赡养父母是应尽义务,强调孝道既要“能养”,还需要做到“无违”。从年轻人的视角来看,应认清“能养”的正确方向,通过不断提升个人修养来改变社会现实。社会上有些人将“孝道”限定在对父母进行物质上的供养,这是有些片面的,还需要对父母给与精神上的安慰。自觉反思社会上存在的不当行为,能大大提升个人修养。
(二)培养家庭美德
孔子的人本思想注重对人的价值、生命的尊重,比如在《论语·乡党》中谈到“伤人乎,不问马”等,这和今天倡导的人才资源是首要资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等思想有融合之处。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关键阶段,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社会矛盾在所难免,在这一时期,如何才能更好地调动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提出以人为本的原则,体现对生命与价值的关注。《论语》的孝道理念从家庭层面既表达对父母的关爱,也能从子孙视角来谈下保护好身体,为孝道准备好条件,实际上就是一种孝。《论语·为政》中谈到“父母唯其疾之忧”,在当前由于工作或生活上的原因,子女不能长期呆在父母身边,这时假如子女不想让父母牵挂,做到料理好生活,爱惜自己的身体。除了在身体健康方面不让父母担心外,还需要在情感上、物质上关心父母。特别是在我国社会正大转型的背景下,家庭结构出现了很大变化,孝道伦理也会出现改变,在社会思想领域就表现在“以人为本”的理念。如果将该孝道思想推广开来,就会利于人性、人情的回归,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意义重大。
(三)是落实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
家庭美德是实现家庭和睦的重要基础,是实现社会稳定的前提。好的家庭美德就要求母慈子孝,特别是“子孝”的问题非常突出,因为我国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子女赡养父母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并且还关系到家庭的和谐稳定。探索孔子的孝道思想,让人们能更好地认清孝道的本质是对父母的爱,对父母的孝敬要体现一定的层次性,在满足物质需要的基础上,还要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要,真正实现物质与精神的有机统一。《论语·里仁》中谈到“父母执念,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这里喜的是父母能高寿,更好颐享天年,担心尽孝的时间有限;还需要认识到在父母有生之年来尽孝道是晚辈的福,不然就出现人生遗憾。认识水平的提升是有效解决好孝道的基本前提,是培养家庭美德的重点。孝道文化形成和谐氛围,能让家庭成员在“孝道”的氛围内,去懂得爱,培养好的责任感。
临床上应加大对样本采集及送检环节的监督与管理力度,并且应制定出规范、科学的管理制度标准;在采样前,应该充分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尽可能地避免人为操作意外的出现;注意样本采集的最佳时间,以防感染外源性细菌而影响检验质量;样本采集完毕后,应在规定时间内送试验室进行检验,根据样本类型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一般试验室温度最好控制在19~26℃之间,湿度维持在40%~60%之间,从而确保临床免疫检验结果的精准性;注重检验方法的合理选择,尽量应用较常见的试剂,确保检验方法具有较高的重复性、特异性及敏感性,并且无交叉反应。[3]
(四)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论语》中的“孝道”思想,既有维护好社会、家庭稳定的基本功能,还可以经过文化传承来更好地培养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创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孝道理念传承至今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融合成孝亲感。这一情感衍生后世乡土情与邦国恋,进一步形成中华民族的向心力与亲和力,将中华民族有机结合在一起。所以,在弘扬孝道思想的整个过程中,需要培育尊老爱幼等思想,对提振民族精神,加强民族凝聚力有重要价值。并且,《论语》中的孝道理念能推动社会主义核心道德教育,创建社会主义道德系统。倡导孝道教育,由从爱护子女、尊敬父母开始,之后,再逐渐推广至整个社会,循序渐进,构建国家、社会、家庭于一体的道德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倡导“和谐”“自由”“公正”等理念的实现,要充分依靠“程序公正”的制度保障,依靠道德建设工程的稳步实施。探索《论语》中的孝道理念,既能推动公民道德建设工程,还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论语》中的“孝道”思想主要表现在赡养父母、内心对父母存敬爱之情、发自内心诚挚自觉性行为、孝道贯穿于生命全程等几个方面,《论语》中的孝道思想有重要的德育价值,不仅能提升个人修养,培养家庭美德,还利于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此,很有必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孝道”思想,提升整个社会德育水平。
参考文献:
[1]徐照伟.浅析《论语》中的“孝”思想及其当代意义[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1):138-139.
[2]汤娜.《论语》“三孝”伦理思想探究[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4-16.
[3]程艳芝.《论语》中“孝”的思想探析[J].焦作大学学报,2011(1):110-112.
[4]田占峰.论孔子孝道观的时代价值——对《论语》中“孝”的解析[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1):56-58.
中图分类号: I206;B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9004(2019)05-0045-03
doi: 10.16732/j.cnki.jeu.2019.05.014
收稿日期: 2019-01-20
作者简介: 白莉(1980-),女,回族,安徽颍上人,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责任编校:李青云)
标签:孔子论文; 《论语》论文; 孝道思想论文; 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