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市民文化”对传统“主体文化”的扬弃与超越_政治论文

现代“市民文化”对传统“主体文化”的扬弃与超越_政治论文

现代“公民文化”对传统“臣民文化”的扬弃与超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化论文,臣民论文,公民论文,传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22X(2003)03-0070-05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词在西方社会中逐渐从学术界进入 日常生活,从旨在简略地概括世界未来的趋势迅即成了整个社会各个层面争相追逐的时 尚——用全球化尺度对社会关系进行新定位。

中国知识界对全球化的态度应该说一直是比较理智和审慎的,其主体倾向基本上是批 判性、建设性的。大多数学者坚持认为,所谓“全球化”,就其实质而言,是以资本逻 辑和(商品)市场关系为范导的全球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而强势的异质化过程,是资 本主义生存(生产、生活)方式、文化精神、价值观念的全面扩张、渗透及至取得霸主地 位的历史过程。由对全球化的上述实践与理论情境的评判与认定所决定,我们认为,对 于处于弱势生存与话语境况中的民族、国家而言,要沉着、理智地应对由全球化所导致 的冲突、碰撞、兼并、融合的“文化景观”与“价值冲突”事实,最重要的是立足本民 族特定的现实,在积极顺应(融入、合作、参与)的同时,着力寻求一种具有涵摄人类文 明文化优长的、特色鲜明的文化创新与自我超越之路,其关键是培育、养成一种具有成 长性(自创生、自发展、自调控、自提升)品质的新的文化及其价值观形态:现代新公民 文化及其价值观。

与“全球化”一样,“全球化时代”作为一个多义的意义符码,它所表达、指称和彰 显出的一个最显著、最突出的人文特征就是:它必将是一个主导未来社会走向的“公民 社会”与公民文化和价值观的时代。现代新公民文化及其价值观的确立,正是基于对全 球化所包孕的多重意涵的辨认、确证与识鉴基础上所进行的哲学理念提升的结果。

在当今世界的矛盾发展中,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打破了时空界限,经济全球 化的进程在加快,信息网络高速公路把整个地球连成了一个地球村,全球一体化正在形 成;另一方面,整个世界又在走向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价值多元化。但是这种矛 盾的发展正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它不仅不会使民族国家走向消亡,相反,它恰恰会 使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和巩固。由于国际竞争的加剧,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 之间的矛盾更加微妙和尖锐。国家和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理念使任何民族国家都不会轻 易放弃自己在国际竞争中的应得权益。国际市场上的不公平竞争,新的霸权主义和强权 政治的依然存在,时刻都在威胁着世界的和平和安全。所有这一切,使人们不得不思考 人类生存、活动、发展的价值和意义以及民族国家的作用。大多数民族国家都不得不小 心翼翼地应付着这个貌似安宁,实则骚动不安的21世纪,都在极力思考如何提升本民族 国家的实力和地位,使本民族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在这种情况下,视“生存本位”为基本哲学理念的新公民文化与价值观教育将被提上 优先考虑的地位。因为21世纪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学技术和人才的竞争,谁能抢占科 学技术的制高点,谁就会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获胜。因此,培养能够胜任国际竞争的新 型公民,维护国家民族的利益和安全,重塑民族形象是每个国家文化创新与价值观教育 必须考虑和解决的问题,而全球化背景下新公民文化与价值观教育首先促成了民族主义 和爱国主义的高涨。共同的政治、文化纽带和期望将会使人们打成一片——身份的认同 ,这种教育必将成为发展和维护民族意识的中心,成为国家使民族从他国的政治和文化 束缚下解放出来的一个工具。在全球化浪潮中,后发的民族国家要赶超发达国家,实现 自己的现代化,必须学习西方现代化的经验。而西方从走向现代化之路直到现在,成功 的可资借鉴的经验固然很多,但“公民文化”与价值观教育,作为其中至为关键的核心 内容之一,则功不可没。依托这种教育,开启了国民的智慧和文明,提高了国民的整体 素质和受教育水平,才为国家的现代化提供了人力——智能资源保证。因此,民族国家 的现代化需要现代化的公民,而现代化的公民只能通过现代化的公民文化教育来培养。 新公民文化与价值观教育所集中关注的是公民、民族、国家这三个维度,公民是国家的 公民,他必须适合国家的政体和法律,什么样的政体将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国民性格。这 样,人的现代化就和国家的政体、制度、法律、文化传统等多元现代化联系起来。也就 是说,人决不可能是纯粹自然人,他必定是从属于某个民族国家的公民。

对当代中国社会来说,我们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行为取向或基本姿态首先而且必须 是实践的,也就是说,必须对作为一种文化——价值现象的全球化问题,做出符合中国 国情的生存哲学论的有效诠释。“生存”问题应该是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上双重切入、审 视全球化问题的基本理论话语和背景参照,因为全球化的基本矛盾是“生存空间”的激 烈争夺。作为对这种酷烈现实的一种理论上的前瞻,我们认为就是必须促成并确立新“ 公民文化”的价值观。

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全面审视我们的文化国情。客观地说,近代以前的中国社会,从来 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公民”概念,民众的“公民意识”、“公民素养”、“公民人格” 等极度稀缺,对此,有学者甚至称之为“公民文化”不育症。这种“公民文化”的不育 症,究其根源,有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它与传统中国社会特色鲜明的权力专制与全能主义的政治文化设计有关。中国 传统政治文化应该说主要是指封建政治文化。它以封建主义的专制政治制度为物质依托 ,在本质上是以维护封建帝制和君权为核心的专制主义和人本主义作为主要内容和线索 ,两者相互交织、缠绕,相互补充。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就其外在形态表现而言表现了诸 如:“以经世致用为基本致思倾向;以维护封建专制为直接功利目标;以道德和政治的 互渗为基础,把道德伦常推崇为人的政治行为的最高准则等等。这其中,最为核心、最 为关键的则是政治对全社会的广泛浸入和覆盖,以致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泛政治主义 传统,亦即通常所谓‘全能主义政治’。这是指一种政治系统的权力可以不受限制地侵 入和控制社会每一层面和每一阶层的政治制度。”[1](P11)这一文化现象在中国历史悠 久、根深蒂固。把政治视为万能,把政治生活作为人生的主要内容,普遍地关心和参与 政治,以政治尺度来评判善恶是非和人生价值成为中国最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政治意 识由此上升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

其次,它还与传统政治文化中单向度的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与民众自由的缺失密 不可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内化到中华民族的心理结构之中,在更深层面上制约着中华 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结晶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生存结构。在这种文化生存结构的 规范和引导下,中华民族在处理个人和国家关系时,都遵循着一些确定的价值原则,表 现出明显的内在性特征。其中最主要的原则和特征有以下几点:

一是在个人与社会关系中,推崇社会,单方面强调个人必须适应社会。一方面,中国 政治文化素来注重向内求索,使人通过严格的自我修养,达到身心平衡,内外平衡,以 适应外界环境,这就是所谓“顺应自然”,“与物委化”,把自身言行纳入自然、社会 既定的运行轨迹。另一方面,中国政治文化偏重于社会或群体本位,个人只是作为社会 有机体的构件被纳入家族、社会的网络系统。“仁爱”、“义务”、“贡献”、“宽恕 ”等社会规范和原则,被强化、灌输到每一个人的一切言行中,以至融化到人的血液中 ,个人作为一种被动的消极个体,只能通过对社会、国家的适应来换取自身的生存与发 展,从而最终沦为社会,国家的派生物。

二是在认识和理解个人与国家的关系问题时,推崇国家,以国家吞灭个人。中国政治 文化中的社会、群体,是作为整个社会或家族整体利益化身的国家、君主或族长,它们 对于个人具有绝对的支配力量。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实质上是个人对于君主和家族长者 的隶属和依附关系。因此,在中国政治文化中,个人只能是失去或缺少自主意识的人, 而不可能像西方人那样以公民的身份从国家中独立出来。贯穿于中国政治文化的人本主 义,虽然在表层上也很注重人的价值,强调人格的独立和人的现世利益。但是,这种人 格独立和价值、利益的实现是以个人对封建专制国家和宗法关系的绝对服从为前提的。 因此,中国政治文化中的人,绝不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所推崇的具有天赋权利的个体 ,也不是彼此享有平等权利的群体,而只能是人格化了的封建专制体系和宗法关系中的 一分子。

三是在具体处理个人与国家关系时,突出人的政治行为的价值目标,强调个体自觉的 道德主体性。中国政治文化在处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时,必然贯穿着道德优先的原则, 侧重寻求价值关系的合理性。伦理道德也由此而跃出人际关系的范畴,转化成衡量、评 价人的一切政治行为的价值尺度。这样,在中国政治中,个人与国家矛盾的解决及两者 关系的和谐一致,并不是取决个人的发展,而是借助于个人贫乏,即以个人自身价值的 丧失为代价。正是在这种政治文化的支配下,封建的伦理道德作为先验的教条原则和社 会、国家的整体表象,普遍化为人的政治言行和精神桎梏,极大地吞没和消弭了个体的 特性内涵和创造才能,而个人也在对社会、国家的政治权威的盲从中,寻得了逃避自由 和责任的生命安全,否定了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活力。社会和人自身发展的萧条乃为一 种无可逃避的严峻现实。

人的生存实践早已证明,在任何经济、政治法律的举措背后,都有特定的思想观念和 文化精神。关于文化的当代解释中,文化不再被政治经济等活动领域所遮蔽,而是凸现 为人之生存的最重要的层面之一,已经成为我们理解人类历史演进和社会变迁所不可缺 少的范畴。不仅如此,任何社会、任何历史时代的任何一种文化样态,都有或者本身就 是一种“自我”的设计。因而,任何一种文化创新,在根本上都是文化“自我”的整合 与重建。

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变革的浪潮,当今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文化与 价值观转型。这一转型的实质是生存方式或生存模式的转变或重塑。具体说来,以全球 化、现代市场经济为核心的工业文明要求中国公民改变在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条件下所 形成的自在的和封闭的文化模式,改变经验主义的、自然主义的、自在自发的生存方式 或生存模式,用一种新的自觉的文化塑造一种适合市场经济需要的、自由自觉的、具有 主体性和创造性的生存方式。这种新的文化的核心就是以“公民社会”成员公民意识的 普遍化为核心的新“公民文化”及其价值观。

新“公民文化”与价值观理论,就是适应人的世界历史性存在和活动方式——“世界 公民身份”的变化应运而生的一种具有鲜明时代特质的文化形态。作为一种建筑在发达 的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基础上的现代文化,它标志着人由自在自发的自然状态走向自由 自觉的主体存在状态。其涵义有三个方面:在物质层面上是公民个人占有属于自己的物 质财富;在制度层面上是公民个人居于主体地位;在心理层面上是公民个人价值与(社 会、民族)国家价值的整合。

新“公民文化”及其价值观首先表现为自主自律、自由自觉的主体价值取向。所以如 此,在于它根植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在统一性。市场经济具有 平等性、开放性、自主性、竞争性和强制惩罚性,因此,自由、价值和利益追求就成 为商品经济生活的通则。人们竭力摆脱权力、义务双重本位的束缚,主张自我主宰、自 我观照、自由选择、自主创造和自我负责,力求以理性自律取代外在强制;另一方面, 以宪法和法律确立和保证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保障和促进人民群众充分行使当家作 主的权力,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人们通过对平等权、自由权、民主权 、财产权、社会权等普遍而真实地享有和行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进行主体价值的 创造和占有,以不断提高自身的全面素质和主体能力,不断走向“自由自觉”的主体活 动,逐渐实现人对自身及对象世界的把握。

其次,在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上,新“公民文化”及其价值观表现为平等、开放、横向 的权利、利益纽带的有机联结。在自然经济基础上的传统社会中,人们生存于封闭自足 的田园世界中,血缘与地缘联系,道德伦常和尊卑长幼的差序观念是人们相互关系的基 本维系纽带,公民个体无法走出群体本位和国家本位,在这种严重抑制个性的“虚幻的 集体”中,彼此的联系和交往反射出地道的泛自然主义精神。因此,人们的交往程度和 范围是狭隘的、内向的,而人们的交往目的和评价尺度则往往是日用伦常的、外在的, 因而难于形成平等、自主、内在的主体价值观照。随着现代市场经济大潮的到来,人们 抛弃了小小的“伊甸园”,人的主体性和主体价值取代了血缘伦理和权力、义务本位, 平等互助的横向联系取代了等级身份的纵向排列。

再次,在行为方式上,新“公民文化”表现为个性、参与、创造、开拓的基本图式。 新公民文化是一种主体文化,它要求人以主体姿态参与商品经济和民主政治生活,展示 人的主体性和主体价值。因此,在行为方式上,它反对群体本位的生存、归属逻辑,而 突出个性和自我实现,排斥安贫乐道、依赖无为而力倡奋斗、创造和开拓进取,否定平 均、保守而主张参与、竞争、开放和向上。这样,在公民社会中,作为公民个人进行着 积极、广泛的社会交往和创造活动;在共同体生活中,又在民主参与“普遍事务”的过 程中实现着“类活动”和普遍利益,从而促进各个个人的全面发展。

最后,在共同体生活中,新“公民文化”及其价值观表现出高度的角色意识、社会责 任感和公共精神。新公民文化的自主、开拓价值取向,并不意味着它是游离于共同体的 个性存在,相反,只有使人作为“社会存在物”才能实现这一价值。共同体的建立不是 人的外在限制,而是为了满足人们“类生活”的需要。在开放、横向、自觉的社会交往 活动中,人们以不同的活动方式承担着社会职责,奉献着自己的才能和力量。因此,公 民文化不仅要求自主创造,也要求友爱、合作、互助、奉献的思想境界和平等、真诚、 正义的道德风尚,要求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尊严感、自豪感。这种建立在个性自 觉基础上的公共精神,是人们获得“类活动”的价值基础。

面对经济全球化,从培养“世界公民”资质的长远性目标考虑,为使当代中国公民从 根本上突破为眼前利益所遮蔽、为实用理性所规导的强大的日常生活的樊篱,就必须在 推进社会的“合理化”的同时,实施有远见、深层次的新“公民文化”战略及其价值观 工程。这主要体现在以现代“世界公民意识”的培育为核心的现代“世界公民独立人格 ”的养成、现代“世界公民美善德性”的教化、现代“世界公民生命价值意识”的扩展 等几个方面。

首先是新公民文化的现代“世界公民素养、公民意识”的培育。现代世界公民素养和 公民意识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正在形成着的概念,它具体表现为普适性的“法治”文化中 的心理层面的行为方式,包涵了个人作为公民的自我认识的观念状态和自我规范的实践 状态及其相互统一。因此现代世界公民意识实质上是公民个人在心理层面上对自己在民 族国家生活中的法律地位的一种认识状态和实践状态相统一的行为方式。

公民意识关涉的是纯粹的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其本质涵义可概括为两个层次:一 是个人优先的“国家归属”的行为方式,即作为一个国家之公民的每一个人,首先是归 属于自己的国家的。这就意味着,一方面,每个人必须讲国格、讲民族尊严,具有崇高 的爱国主义精神;另一方面,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是第一位的,它超越于个人与家族的关 系、个人与民族的关系、个人与阶级的关系、个人与党派的关系、个人与政府的关系。 第二是“个人主体”的行为方式,即公民个人既是认识、改造和发展民族国家的主体, 又是国家的主人。现代公民角色的确立,实质是公民社会成员获得政治解放并积极参与 政治国家的必然要求,因而公民意识在更深层意义上是人类自主活动追求和理性自律精 神的客观反映。公民意识一方面具有现实性和凝聚功能,另一方面也有超越性和反思功 能,但它始终以体现自由、平等和理性的正义价值为终极追求。也正是由于这一点,公 民意识才构成现代民主政治、市场经济和法治的重要柱石,也是其重要内在推动力量。

其次是现代世界公民“理性人格”的养成。现代新“公民文化”及其价值观强调文化 主体的自我意识和人格自觉。文化是现实个人的自我意识或人格自觉。强调文化的人格 或个性内核的意义在于揭示文化的特殊本质,展现其是否以有利于人本身的发展或人格 塑造的文化价值尺度去评价各种社会现象。无论何种形态的文化,如果离开了其人格内 核,就有违文化的本质,阉割文化的基本意蕴,不成其为文化。本来人的全部社会活动 都与文化相关,包括衣食住行、花鸟鱼虫等与人们日常生活最切近的实物中也具有文化 意蕴,但又不能把文化简单地“泛化”到衣食住行、花鸟虫鱼等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最切 近的实物。这是由于“泛化”意味着离开人格内核对待文化,没有揭示其中真正的文化 内涵,实际上是降低了文化品位。强调文化的人格或个性内核,就是为了纠正这种降低 文化品位的“泛化”,展现文化的特定内涵,以保持并提高文化应有的品位。

坚持文化以人格或个性为内核,以提高文化品位的重要意义在于确定与落实我国现阶 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公民文化”及其价值观建设的根本目标,把提高全民族的思 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四有”公民作为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切合文化的特殊 本质。而培育与提高公民的人格素质,正是为新世纪振兴中华文化的主体奠定内在根基 。这种“理性人格”的具体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爱国敬业的精神,追 求卓越的志向;二是创造开拓的意志,崇尚科学的态度;三是沟通合作的意愿、守法守 信的习惯;四是维护公正的勇气、关怀弱者的爱心;五是保护环境的意识,善待生命的 情怀;六是终身学习的观念,慎独自律的功夫。

再次是现代世界公民“美善德性”的教化。在现代“公民社会”里,社会对公民美善 品质的培养与期望以及个体主体自由与自主的实现,体现为对公民的德性教育。具有德 性的人,既是一个自主与自由的人,更是追求和实现个人权利与义务的公民,他在现实 的生活境遇中,理性地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组织、个人与国家的平等的权利与 义务关系。自由与自主保证了公民的独立人格。自由与自主的根本目的在于人格的改进 和建立自由人的公民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同时促成公民自觉地追求德性,以便在生活 和社会参与中规范自我与社会行为和追求生活的善,实现个人美善价值与社会价值。德 性的追求与实现,不仅是公民主体自主地对公民社会规范与规则的遵守,更是公民个人 主动与自由地向善的德性追求,是公民个人的内在能力与品质的获得,是卓越、美好的 品质的生成过程。德性是获得性品质,它的拥有和践行,使我们能够获得对实践而言的 内在的精神利益。正如麦金太尔所说:“德性必定被理解为这样的品质:将不仅维持实 践,使我们获得实践的内在利益,而且也将使我们能够克服我们所遭遇的伤害、危险、 诱惑和涣散,从而在对相关类型的善的追求中支持我们,并且还将把不断增长的自我认 识和对善的认识充实我们。”[2](P277)

最后是现代世界公民“生命本位价值意识”的扩展。经济全球化为人们展示了更为多 样化、变幻不定的未来。不同文化之间、人与人之间价值的冲突有可能更为剧烈。不同 国别的公民不可避免地会共同面对以下问题:(1)在尊重各个价值行为模式的合理性的 同时,又维系和保护整体社会规范的稳定和协调,在发挥个体的自主能动的同时,又避 免社会的动荡。(2)由于每一群体、每一自我都有其价值的合理性,人与人、社团与社 团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都变得更为需要。(3)承认了价值的多样化,是否还需要一个 融汇多样化的具有共同基础的价值观呢?或许,这一根本的价值就在于人的价值和生命 的尊严。人类只有既认识到自己生命的可贵和美好,也认识到其他生命的可贵,才能在 多样化的价值中作出利人宜己的合理选择。正是基于这一价值认识,可以肯定,全球化 与未来时代的人类价值观将会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把公民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提升到 更为重要的地位。

标签:;  ;  ;  ;  ;  ;  ;  ;  ;  ;  ;  ;  ;  

现代“市民文化”对传统“主体文化”的扬弃与超越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