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课堂最后“5分钟”,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增值教学论文_陈卫娟

巧用课堂最后“5分钟”,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增值教学论文_陈卫娟

陈卫娟(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十三中学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

摘要: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习动力不足等原因会使得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充分利用课堂的最后"五分钟"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体会到作为课堂主体的快乐,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增强其实效性。

关键词:课堂教学;留白;学生自主学习;教学艺术

中图分类号:G62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9)10-068-01

教学工作是一项服务于学生的工作,新的课堂理念变化,给我们课堂带来新的变化。原来满堂灌,一讲到底的课堂,已经不适应学生的需要。新的课堂,需要学生的互助和思维,更需要在课堂的每一个环节让课堂实效有所增值。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指向集中在某一对象时,大脑皮层就会产生一个优势兴奋中心。中学生连续注意力时间控制在20~30分钟,也就意味着对课堂最后的5分钟来说,大部分的学生注意力、听课状态呈减弱状态。这对有效利用40分钟提高教学实效的教学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如果我们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能够革新方法,调整教学策略,探讨课堂教学最后5分钟新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势必可以冲击学生疲惫的神经,集中注意力增强学习内驱力,使学生有更多的收获让课堂在最后分钟增值,不再仅仅是一个结束,很有可能成为一个新的开始!

一、巧用留白的教学方式,质疑课堂实现课堂最后5分钟增值

留白是指书画艺术创作中为使整个作品画面、章法更为协调精美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留有想象的空间。课堂留白就是要在上课的时候,教师不能满堂灌,不要一味追求知识面的全与多,要留一些时间给学生,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消化,去讨论,去质疑,去总结提升!

七年级下册第九课第二框《法律保障生活》,新课授课已经结束离下课还有几分钟,按照以往惯例老师布置作业,将课堂板书抄写在书上,但这一次我问学生:“同学们针对这堂课你们还有什么疑问?”话音刚落同学甲站起来问道:“法律的显著特征有一条是法律由国家,书上举例用的是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老师你用的案例是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为什么人大常委会或全国人大就可以代表国家来制定会修改法律呢?”其他同学对他的这一问题表示出极大的兴趣。我赶紧启动九年级的相关知识予以解答,不仅让学生知道了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了解了全国人大的地位和作用,虽然这些知识并不是七年级学生要掌握的,但是学生对法律的显著特征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增强了中学生的公民意识,学会关注国家的大事。

二、运用思维导图开启右脑功能,激发想象力实现课堂最后5分钟增值

作为革命性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英国心理学家东尼?博赞在研究人脑的力量和潜能过程中发明的,它就是用关键字词、代号、图画、连线等构成的、反映人脑思维的一幅幅图片或图示。借助这些图片或图示,它能帮助我们了解并掌握人脑是如何思维的,以及通过不断使用这种思维来增强使用者的概括能力、联想能力、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利用课堂最后5分钟让学生绘制本节课的思维导图,一方面便于学生掌握本课的知识点,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学生在课堂最后5分钟绘制思维导图

实践证明,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总结复习的最后5分钟,应用思维导图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层级化,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明确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开展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实现课堂教学增值的有效方法。

三、设置学生课堂道德叙事实践活动,拓展兴趣实现课堂最后5分钟增值

詹姆斯?威尔逊认为:“道德故事以三种方式对我们产生影响:第一种是传递一种道德信息。故事传递的道德信息绝大多数都是因果论的性质,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些故事鲜明生动让人经久不忘;第二种是激发道德情操。故事激起了我们体验他人承受的巨大不幸,或者体验他们取得胜利的喜悦,而这正是我们在日常环境中难以经历的。故事帮助我们体验他人的生活,唤起我们的热情,激发我们的道德情操;第三种扩展思想视界,故事扩大了我们的思想视界,使我们可以超越时空,与人类的普遍性相协调。”

在七年级上《发现自己》这一课中为加深“正确认识自己”理解,学生选择了《长颈鹿和山羊》故事,边讲述边表演:一天,一只美丽的长颈鹿和一只机灵的小山羊在比高好还是矮好。它们来到一棵大树下,长颈鹿一抬头就可以吃到大树上又鲜又嫩的树叶,可小山羊趴在树干上,脖子伸得老长,也吃不到树叶。“哈哈,还是长得高好吧!”长颈鹿高傲地说。小山羊不肯认输。它们又往前走,看到了一个果园,果园周围都是高高的围墙,只有一扇又小又矮的门。小山羊大摇大摆轻捷地进去了。小山羊见到了遍地青草,就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长颈鹿见状,伸长了脖子,使劲往里钻,可怎么也钻不进去。小山羊神气地说:“看见了吧,还是长得矮好。”它们都不肯认输,于是去找大象伯伯评理。大象说:“你们要看到别人的长处,也要看到自己的短处。要学会取长补短,我相信你们会越来越棒的。”学生在富有趣味性的寓言故事中掌握了正确认识自己的方法。

叙事使得同学们的兴趣更足,自信心得到了最大的鼓励,更使道德与法治课堂教育的内容、途径、方法,由封闭走向开放,由控制走向激发,由抽象普遍走向鲜活个别,由训导、灌输走向师生间平等对话,发挥出其独有的功能,学生真正成为了道德教育的主体。让课堂充满生命的色彩。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充满趣味、极富智慧启迪的学科。因此,政治教师更应重视课堂的教学艺术,最大限度发挥课堂教学的单位时间效益,在实践中创新更好的解决思想品德课“最后五分钟”的教学策略,使课堂教学活动更能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2011)

[2]《如何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有效性》(《中小学教育》,张云霞2011.7 )

[3]《巧用课堂两个“五分钟”,提高思政课教学质效》(《考试周刊》段冉 2016第18期)

[4]《123教学模式自主学习的探索》(《基础教育》杨秀珍 2012年6月)

论文作者:陈卫娟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10月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19

标签:;  ;  ;  ;  ;  ;  ;  ;  

巧用课堂最后“5分钟”,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增值教学论文_陈卫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