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长江路门诊
关键词:人文关怀;护理 ;对策
护理人文关怀是人文护理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护士将获得的知识内化后自觉地给予病人的情感付出。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对健康内涵的拓展,现代医疗服务应更加尊重人的基本权利,关注人的价值需求【1】。人文关怀式的护理是现代护理发展的必然趋势。有研究结果显示,护理行业中仍普遍存在着“重技能、轻服务和人文关怀”的现状【2】。门诊作为医疗服务窗口,其人文护理质量的高低是折射现代医学文明和现代化医院的重要标志之一。笔者对三甲综合医院门诊人文护理缺失的原因进行分析和并提出对策,现报道如下:
1.门诊人文关怀护理缺失的表现
1.1只注重分诊“疾病”不注重“护人”
门诊护士每天以分诊疾病和治疗为主要工作内容,较少考虑病人的心理需求,忽视看不见摸不着的病人患病体验,忽视对病人人格的尊重及尊严的维护,同时由于先进仪器的使用,护理观察过分依赖仪器的检测,护患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减少,这就影响护患之间感情的表达和信息传递。有文献报道80℅以上的护患纠纷是人际沟通不良或沟通障碍所造成的【3】,这种现象的发生实质是科学与人文的矛盾在医学领域的具体体现。
1.2护理人员服务态度和物理环境缺乏人文性
一些门诊护理人员分诊时态度生硬、语言简单、不顾及病人的心理感受,讲话不艺术,没有做到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不注重爱伤观念;门诊物理环境中的空间、噪声、光线、装饰等设置不够科学,没有完全提供适合患者健康恢复的硬环境。
2.门诊人文关怀护理缺失的原因分析
2.1人文教育起步晚和知识陈旧
20世纪70年代美国一些医学院校增加了人文课程,虽然护理专业的学生具有广博的人文知识,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的心理和行为,更有效地与人沟通已是护理界的共识,但护理教育者并不愿意将文学和艺术课程置于护理教育突出的位置,至90年代,护理教育方面仍然没有匹配的行动。纵观护理学的发展,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护理学精于自然科学,荒于人文科学,导致护理学人文底蕴不足。目前我国护理人文缺陷与基础教育中指导思想及教育方法上也存在缺陷有关,人文素质课程开设不足,管理者对人文概念的认识存在差距,人文实践未到位,护理人员对人文知识了解甚少,更谈不上应用人文关怀的技能去关怀病人和满足病人的就医需求了。
2.2人文护理质量标准和环境配置不足
管理者自身缺乏人文学习,对人文关怀存在模糊的认识,一些护理质量标准制定未着眼“以人为本”的原则,人文护理没有评价的标准制度和监督机制,医院引导人文护理的制度建设和政策导向不充分;随着护理内涵的扩大和护士功能的改变,门诊人力配置不适应新医学模式的发展,存在“闲多忙少”现象,不同合同制的护理人员认为护理方式和态度的好坏对自己没有影响;同时医院将大量资金投入到医疗设备等方面,而忽视了对人文环境的投入,这对人文精神的弘扬与发展都产生了消极影响。
3对策
3.1加强护理基础教育和在职培训。
完善护理学的学科体系,首先必须丰富护理学的人文内涵,倡导高度的人文关怀精神。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学校应将文学和艺术课程置于教育突出的位置,设置一定比例的德育、礼仪等课程,抓好“三基”训练的同时加强人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护生逐步养成人文关怀的习惯,有利于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主动体现人文精神;医院在职教育增设护理美学、人际学等讲座进行多形式多角度地普及人文知识,通过医院自身双向学习,更新护理服务理念,转变护理行为,将“人文关怀”渗透到门诊日常工作中。
3.2加强护士交流沟通能力。
良好的交流能力和技巧是护患沟通的有效武器,护士能否成功地与病人进行沟通,有赖于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要注重培养护理人员沟通的方法技巧,通过语言与非沟通语言把人文渗透到日常工作中,认识到一个出色的门诊护士不但有学术技术上的造诣,而且要有广阔的人文视野和良好的交流实践沟通能力。理解护士对病人之爱不是亲情之爱和世俗之爱,而是一种高尚的职业之爱,
3.3优化人力和营造人文环境。
优化护理人力资源和增强护士功能对开展优质人文护理有重要意义,人力资源结构是否合理是构成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人员的配备是保证护理程序完成的关键。变频工作制可动态分配人员的工作时间,扩展护士的功能范围,把时间还给患者,对人文精神的弘扬与发展有一定作用。个体在生命过程中都可能接触门诊环境,医院能否为患者提供良好人文环境,不仅影响患者就医心理感受还影响个体疾病恢复的程度与进程。为患者提供适合健康恢复的人文环境是十分必要的, 如提供绿色植物、活动室、温馨提示等,营造干净环保的诊疗环境;掌握四时气候变化,做到春防风、夏防暑、秋防燥、冬防寒;诊室陈设简单实用、定期消毒;地面治疗床清洁无污,厕所便池每日刷洗;眼病诊室用深色窗帘;风寒风湿病人诊室光线充足;夏季常打开门窗空气流通,冬季短时间轮流开窗换气,防止寒邪侵犯; 病历封面不显示病人的诊断,操作前予解释,注重爱伤观念等;护士待人要“爱人不亲,反其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门诊管理者要不断加强对物理和社会人文环境的调控,保证治疗生物环境的安全性和医护患关系的和谐,使医院的硬文化和软文化相互制约相互转换。
3.4将人文护理纳入医院管理
人文关怀理念养成是长期工程,实施人文关怀护理是构建和谐护患关系的需要,更是护理专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作为医院管理者,要从制度体制等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制约规范医护人员的行为,将评价护理人文关怀能力作为护士绩效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制度建设是医院发展的重要支撑,管理者要将人文关怀的理念渗透到制度建设中,重新审视现有的制度,对于沿用多年但较少考虑病人心理健康需求的制度,在不违反医疗制度的前提下重新调整和改变,甚至取消一些过时的制度,不断修订和完善门诊护理质量标准,全面推进门诊人性化管理制度。国内对护理人文关怀研究起步较晚,大多是经验总结,尤其是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护理理论研究尚属不多,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与现代护理人文教育接轨,构建富有中国特色的符合我国文化背景的护理人文素质教育模式目前是我们护理教育者面临的研究课题之一。柏晓玲等研究的以“仁、礼、信、和、恕”为标准的护理人文关怀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对发展形成中国特色的人文护理有一定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高红霞 .人文关怀护理在门诊换药病人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1,25(6):1464-1465
2. 徐习 ,和晓滨 . 医院护士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 2010,10(2):109-110
3. 洪永毅 ,方诊主编. 护患沟通技巧【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论文作者:程艺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前沿》2016年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2
标签:人文论文; 门诊论文; 病人论文; 护士论文; 医院论文; 环境论文; 管理者论文; 《健康前沿》2016年2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