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二医院 湖南株洲 412000
摘要:目的:探讨中小量基底核脑出血采用早期微创穿刺碎吸引流术治疗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中小量基底核脑出血患者98例,均为我院神经外科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收治,随机分组,就内科保守方案治疗(对照组,n=49)与加用早期微创穿刺碎吸引流术治疗(观察组,n=49)效果展开对比。结果:两组中小量基底核脑出血患者脑水肿、脑血肿体积在治疗前无差异(P>0.05),治疗后14d均有程度不等改善,观察组幅度更为显著(P<0.05)。两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差异(P>0.05),治疗后14d分值均有程度不等降低,观察组更为显著(P<0.05)。观察组生活能力总有效率为75.5%,明显高于对照组44.9%,经对比具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针对临床收治的中小量基底核脑出血患者,在早期行微创穿刺碎吸引流术可显著缩小脑水肿、脑血肿体积,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早期微创穿刺碎吸引流术;中小量基底核脑出血;效果观察
临床脑血管疾病领域,高血压脑出血发生率居较高水平,其以中老年人为主要发病群体,由其引发的基底核脑出血后脑水肿是主要造成患者致残、致死的因素,有效清除血肿、对脑水肿进行控制,是临床对此出血类型救治的重点[1]。以往多采用保守治疗方案,但在应用时有一定局限性,且预后较差,近年来,微创医学取得了巨大发展成就,采用微创穿刺碎吸引流术对本病治疗效果理想,本文选取相关病例,就此项手术实施情况展开探讨,现回顾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中小量基底核脑出血患者98例,均与中华医学会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相关诊断标准符合,并均经CT检查确诊。随机分组,观察组49例,男25例,女24例,年龄39-72岁,平均(47.2±5.3)岁,出血量平均(23.3±1.7)ml,GCS评分平均(13.3±1.4)分;对照组49例,男26例,女23例,年龄38-71岁,平均(48.3±4.9)岁,出血量平均(23.5±1.8)ml,GCS评分平均(13.2±1.6)分。两组均排除有先天性神经病变及严重心肺功能障碍者,组间基线资料可比(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本组应用神经内科保守方案治疗,即首先取200g?L-1甘露醇150ml静滴,并根据患者病情给予适当降压药物应用,对血压水平进行控制,同时,口服营养神经类药物及广谱抗生素。入院第24d始,行康复干预,并制定复查日期,定期到院复查。
1.2.2 观察组 本组病例基础治疗同上,同时行早期微创穿刺碎吸引流术。步骤:全麻后在颅骨血肿处行钻孔操作,根据CT检查对血肿的作出的定位,取YL-1型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应用,行穿刺引流操作,注意首次引流血肿液体量需低于血肿体积的50%,完成引流后,行CT 复查,当血肿体积在原体积的20%以下,可将穿刺针拔除,康复干预及复查时间安排同上。
1.3 指标观察(1)应用CT或磁共振成像对脑水肿、脑血肿体积测量并对比;(2)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3)应用日常生活量表(ADL)评估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生活能力,生活独立为95-100分,轻度依赖为70-79分,中度依赖为50-69分,重度依赖为25-49分,完全依赖<25分。生活独立+轻度依赖=有效。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组间计量数据采用(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x2检验,P<0.05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肿部血肿、水肿体积 两组中小量基底核脑出血患者脑水肿、脑血肿体积在治疗前无差异(P>0.05),治疗后14d均有程度不等改善,观察组幅度更为显著(P<0.05)。见表1。
注:*P<0.05。
3 讨论
针对临床收治的基底核区脑出血患者,有报道指出,若血肿体积≦30ml时,可应用保守方案处理,但若>30ml,需行手术治疗。常规的保守治疗方案多为给予脱水剂应用,并对症处理并发症,无法将血肿及血肿引发的占位交应、高颅压等从根本上消除,故预后多不理想[2]。骨瓣成形开颅术虽可将血肿有效清除,但常在短时间内迅速降低颅内压,使周围脑组织受到影响,促使术后脑水肿进一步加重,故如何在防范不良反应的同时,有效处理血肿是临床需重视的问题。近年来,微创技术取得了显著进步,微创穿刺碎引术渐在基底核区脑出血救治中应用,效果已被临床证实[3]。微创穿刺碎吸引流术可有效在早期将血肿清除,使血凝块回缩及血肿占位效应解除,防范代谢产物对机体神经系统造成的不良影响,使患者临床症状得以缓解。相较保守治疗方案,微创穿刺碎吸引流术除具操作简便、创伤小、手术时间短等优势外,还可使血肿对神经功能造成的影响降低,加快病情恢复进程。结合本次研究结果示,治疗后14d均有程度不等改善,观察组幅度更为显著(P<0.05)。两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差异(P>0.05),治疗后14d分值均有程度不等降低,观察组更为显著(P<0.05)。观察组生活能力总有效率为75.5%,明显高于对照组44.9%,经对比具统计学差异(P<0.05)。
综上,针对临床收治的中小量基底核脑出血患者,在早期行微创穿刺碎吸引流术可显著缩小脑水肿、脑血肿体积,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玉辉,王美清,李东升,等.软、硬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比较[J].临床误诊误治,2013,26(3):95-98.
[2] 吴俊,翁红林.超早期微创穿刺碎吸引流术治疗小量基底节区脑出血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2015,21(26):75-76.
[3] 倪陶义,马晓顺,马玉栋,等.微创穿刺治疗22例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分析[J].山西医学大学学报,2012,43(9):707-709.
[4] 李正克,苏国生,韦以存,等.超早期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36例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2013,24(11):1675-1676.
论文作者:游志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12
标签:血肿论文; 脑出血论文; 基底论文; 微创论文; 体积论文; 患者论文; 程度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