邝萍[1]2002年在《双语及少数民族语言维护》文中指出语言是一个民族和社会的标记,也是许多群体身份与文化构成的一个重要方面。自20世纪60年代社会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美国兴起以来,它就一直把在社会文化环境下研究语言结构及其使用作为自己的一个宗旨。社会语言学在研究语言时,并非仅仅研究语言的内部结构,更重要的是还要考察不同的社会因素。因此,社会语言学对语言的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自20世纪60年代起,美国着名语言学家费希曼就开始调查美国不同种族和宗教群体,收集有关非英语语种的语言状况资料。他指出:“当人口众多的少数民族集团得不到鼓励来表达、维护和发展他们的传统行为模式时,我们国家的政治和文化基础就受到了削弱。”本文作者所用的术语——语言维护和语言迁移——就源自于费希曼对美国外族移民的非英语语种的语言资源的研究。费希曼从广泛的社会性观点出发,采用大量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来描述和衡量双语现象。他对双语行为的实例研究表明,两种语言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互补功能。费希曼发表的调查报告集《美国的语言忠诚》(1966)被一位着名评论家称为“一部巨着,美国思想史上的一个篇章,语言和文化接触的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里程碑。”从语言维护和语言迁移到作为社会文化变革的一个要素的集团双语,这一过程是符合逻辑的。 在集团双语的环境下有意识地进行语言维护,这对保存一个民族的社会价值和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双语教育是双语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双语教育的目的,是要让非主体民族的成员既懂得自己的母语,又要掌握主体民族的语言。通过母语来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是双语教学的原则,因为学生凭借自己的母语进行思维。双语教育使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同汉语言文字处于同等地位,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发展,加强了民族区域自治成分和民族文化成分。 影响语言维护的因素主要有国家机构的支持、人口构成、语言使用类型和社会价值、对待少数民族语言的态度、以及政府对少数民族语言和教育所采取的政策。 中国有56个民族,使用着80多种不同的语言和文字。少数民族语言系属的多样性、类型的多样性和丰富的社会人文内涵堪称中国和世界语言研究的宝库。威因雷克门 953)指出,一个国家的语言越多样化,那它的双语程度就越深。当说不同语言的人发生接触时,他们就会学习彼此的语言。 贵州是中国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语种的省份。贵州现居的15个少数民族中,苗、布依、侗、彝族有他们自己的文字系统。本文作者旨在从社会语言学的观点出发,运用双语和语言维护理论,以中国政府政策性文件为依据,描述和分析中国的双语现状以及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维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以侗族语言为例。 全文共五章: 第一章为序言,阐述了双语研究的现状,在双语环境下进行语言维护的重要意义以及论文的结构。 第二章和第叁章较为详细地讨论了跟语言维护密切相关的双语以及各种因素,如个人双语和集团双语、双语社会的语言规划、双语教育及双语态度。语言维护常常是双语集团的一个特征,当一个集团意识到它的语言有消亡的危险时,它可能会有意识地采取措施去恢复这门语言。教育是语言规划的工具之一。如果一种语言规划不考虑产生语言的社会环境,特别是不考虑影响语言维护和迁移的各种因素,那它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第四章首先叙述和分析了中国基本的民族政策和语言政策,简单介绍了中国的双语现状,然后以贵州省侗族的语言状况为例,论述了双语环境下进行语言维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如何维护侗族语言。 第五章为结束语。在总结前几章的基础上,作者指出少数民族语言维护对贯彻我国民族政策,繁荣民族文化和加强民族团结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还指出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维护与语言规划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韦婧[2]2013年在《侗语发展的危机思考与侗汉双语教育》文中认为少数民族语言的发展面临着日渐萎缩的危机,侗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具有悠久历史的一个民族,其语言的发展同样面临着这一危机。面对这一严峻形势,本人认为双语教学是行之有效的少数民族语言维护方式,并就双语教学的准备及教学环节提出一些建议。
李丹[3]2008年在《拉祜族小学双语教学的困境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由于历史和环境的原因,在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小学生的双语能力发展面临许多困难与挑战,直接制约着他们学业成绩的提高,甚至限制了他们思维的发展。因此,以突破语言障碍,促进少数民族小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的双语教学一直备受关注。拉祜族小学所开展的双语教学作为研究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重要案例,已经历了数十年的实践演变,在积累宝贵经验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值得深入探究。笔者就以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为个案,按照发现问题——聚焦困境——分析原因——提出对策的技术路线,运用文化学、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理论,通过田野考察、课堂观察与文献分析的研究方法,比较深入地探讨了拉祜族小学双语教学的相关问题和改进策略。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主要阐明研究缘起,梳理双语教学的研究现状,厘清了相关概念,介绍了本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第二部分,历史与现状描述。对所收集到的拉祜族小学双语教学的历史素材进行全面整理,勾勒出建国后不同历史阶段拉汉双语教学发展的特点、经验与教训。同时,采用田野工作的方法,以个别访谈、集体座谈、课堂观察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形式,分别站在文化主位与客位的立场研究现状,记录了拉祜族小学双语教学的实施模式和课堂案例,概括了来自教师和学生的普遍观点。第叁部分,困境与原因分析。立足拉汉双语教学的历史与现状,探讨拉汉双语教学在目标认识、操作规范、质量效果、语言矛盾、文化保护等方面所面临的困境。并从外到内、由表及里地系统分析,总结出关于社会文化变迁、语言文字局限、双语认识偏狭、理论研究缺失、教学资源匮乏、教学管理缺陷等六个主要原因。第四部分,对策探讨。基于对拉祜族小学双语教学的历史发展与现实困境的分析,从多元文化理论、语言学习理论和双语教育理论等视角出发,提出了包括树立多元文化教学观,重构双语教学体系,确保双语教学条件等改进拉汉双语教学的若干策略与方法。
许杨阳[4]2010年在《贵州侗族地区侗语的使用现状及发展趋势》文中研究指明语言的主要用途之一是交流思想,但它也用来建立和维护社会关系,是一个民族和社会的标记,这就是为什么语言被许多群体看作构成身份与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人类发展到今天,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随着网络、媒体的普及,随着交通工具的现代化,一些封闭、半封闭状态地区、族群的开放,一些弱势语言由于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需要,他们的功能逐步衰退。语言也是一种思维方式的直接体现,因此有人担心,语言多样性的丧失,是不是会使人类思维方式退化和绝对化。此外,语言作为一个民族的重要特征,本民族对自己的语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因此,语言的消失会给这个民族带来心理上的阴影。本文探讨贵州省锦屏县启蒙镇侗族语言的使用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分析了760份调查问卷。发现启蒙镇侗语的使用有向优势语汉语转移的情形,使用母语的比例都随着世代逐减,随着年龄层降低,使用母语的比例也随之降低,汉语已成为年轻一辈彼此的主要沟通语言。男性和女性对侗语的熟练程度没有明显的区别,但女性能更熟练地操用侗语。就受教育程度来看,教育程度高的人对侗语的熟练程度不及教育水平较低的人。此外,人们对母语侗语的态度也对侗语使用的熟练程度有影响,对侗语持有积极乐观的态度,能有效地维护侗语并能促进侗语的发展,而消极悲观的态度只会导致使用侗语的人数越来越少,阻碍侗语的发展。本文并分析了六种影响语言维护的因素,有社会原因,科学技术的影响,家庭的影响,个人的原因,教育所采取的政策,以及对待少数民族语言的态度。本文针对这六大因素,提供了一些积极维护侗语的措施,如:支持双语教育活动,政府对少数民族语言采取积极的政策,媒体的运用等。贵州省是中国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语种的省份,而启蒙镇作为划分贵州侗语南北方言的一个基准线,对侗语的使用具有了一定的代表性。本文作者旨在从社会语言学的观点出发,运用语言维护、语言转用及语言规划理论,以中国政策性文件和作者收集的760份调查问卷为依据,描述和分析了贵州省启蒙镇侗语使用的现状以及该地区母语侗语维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李菁怡[5]2007年在《生态移民社会整合测度》文中提出本文从生态人类学和移民社会学的角度研究我国的生态移民社会整合。首先,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在综述我国生态移民社会整合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本文研究的内容和方向。其次,在借鉴戈登衡量族群关系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尝试建立衡量生态移民社会整合的测量体系;并选取新疆轮台县塔里木河生态移民作为案例。再次,通过前后3次田野调查所获取的资料数据,对塔里木河生态移民社会整合进行非制度化整合测量和制度化整合测量,内容涵盖塔里木河生态移民整合现状、绩效、特征、风险和难点等,并侧重分析塔里木河生态移民的文化、心理认同和风险规避,试图在较系统地分析把握塔里木河生态移民心态特征的基础上,提出解决生态移民后期建设问题的对策建议。同时运用本文构建的生态移民社会整合测评体系进行评估。最后,针对目前我国生态移民社会整合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希望对以后该领域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奉献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 双语及少数民族语言维护[D]. 邝萍. 西南师范大学. 2002
[2]. 侗语发展的危机思考与侗汉双语教育[J]. 韦婧. 科技信息. 2013
[3]. 拉祜族小学双语教学的困境与对策研究[D]. 李丹. 西南大学. 2008
[4]. 贵州侗族地区侗语的使用现状及发展趋势[D]. 许杨阳. 重庆师范大学. 2010
[5]. 生态移民社会整合测度[D]. 李菁怡. 河海大学.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