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病理解剖角度理解主动脉夹层临床表现多样性的本质研究论文_刘宇彤1,吴慧颖2,胡志海3,柴梦钰1,杨万山1(通

刘宇彤1 吴慧颖2 胡志海3 柴梦钰1 杨万山1(通讯作者)

(1延边大学医学院 吉林延吉 133000)

(2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电诊科 吉林长春 130041)

(3吉林油田总医院电诊科 吉林松原 138000)

【摘要】目的:从病理解剖角度出发,理解与研究主动脉夹层临床表现多样性的本质。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7年6月于我院就诊的主动脉夹层患者,共60例,回顾性分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与表现。结果:主动脉夹层患者在临床上的表现匹配代表其撕裂范围的病理解剖分型。结论:主动脉撕裂范围和分支血管的受累程度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了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表现,为此应该站在病理解剖学的角度上,强化认识多样化的临床表现,在对各种复杂临床表现进行网罗的过程中尽可能的采用“一元论”来进行科学的诊断,利用降阶诊断思维优先将主动脉夹层排外,另外MRI在该病的诊断中具有很高的价值,其次为CT平扫。

【关键词】病理解剖;主动脉夹层;临床表现多样性;本质

【中图分类号】R5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1-0093-01

主动脉夹层主要是高压血流从主动脉内膜破口逐渐进入到主动脉壁中层,在潮汐式压力的冲击作用下向破口两端进行不断的剥离与扩展而逐渐延伸所形成的一种血肿。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基于病理解剖角度上,对主动脉夹层临床多样性的本质进行研究和理解,选取60例主动脉夹层患者为分析对象,对其临床资料与临床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具体情况探究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实习医院在2015年6月—2017年6月期间接收的主动脉夹层患者,共60例,男35例、女25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36例典型主诉患者,多表现为难以忍受疼痛和镇痛剂的止痛效果欠佳,另外24例为不典型主诉患者,在临床上集中表现为休克、意识障碍、肌力障碍和肢体动脉搏异常;就诊时间为1小时到20天,平均就诊时间(36.8±11.2)小时。对比全部患者的一般统计资料均无明显差异,可开展组间对比研究(P>0.05)。

1.2 方法

对全部患者展开匹配性检查,重点检查临床表现及代表其器撕裂范围的病理解剖分型,如果与病理生理的诊断标准相符,则视为匹配 ,反之则不匹配[1]。

1.3 观察指标

探究患者的主动脉夹层概况与特点、首诊检查方法与比例和误诊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2.0来完成本次研究的数据分析,P<0.05 时,两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主动脉夹层的一般情况

主动脉夹层在临床上的表现十分复杂且多变,患者年龄23~87岁,平均年龄(58.3±6.9)岁;就诊时间为1h~20d,平均就诊时间为36.8小时。其中48例患者伴有高血压,占总人数的80.00%,54例患者的主诉以疼痛为主,占90.00%。

2.2 主动脉夹层的特点

按照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序主诉频率:腹背痛、胸痛胸闷、胸腹背痛、胸闷气促、胸腹痛、腹痛、腰背痛、胸痛、胸背痛,合计42例,占70.00%。典型主诉患者共占60%(36/60),40%(24/60)为不典型主诉者;6.67%(4/60)的患者伴有意识障碍,1.67%(1/60)的患者伴休克。

2.3 首诊发现主动脉夹层的检查方法

在对主动脉的首诊发现中,MRI的使用频率最高(50%)、CT占20.00%、CTA占你6.67%、最后为彩超占13.33%,如表。

2.4 首诊误诊情况

共有6例首诊误诊患者,占10.00%,主要在呼吸、消化、神经和心内科,以及EICU、泌尿外科中存在。

3.讨论

高血压在辖区医院发生率的相对较高,往往不能准确的监控血压。现阶段,随着临床医疗卫生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提高,主动脉夹层的检出率越来越高,并极大的降低了急诊猝死率,这表明之前考虑为“室颤”猝死的患者中绝大多数属于主动脉夹层。经临床研究发现,患者在首诊时,其临床表现往往十分复杂,其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四大不对称,即体征与症状的不对称、胸痛与心电图的不对称、四肢血压的不对称、血压与休克的不对称[2],究其原因与不同的病理解剖分型、就诊时间的长短和时间、不同的病情变化等有很大的关系。

在众多首诊发现的检查方式当中,其中MRI的检出率最高,其可以对主动脉夹层进行准确的诊断,在假腔与内膜碎片的鉴别过程中具有很高的价值,除此之外,基于自身的一系列优点在条件的允许情况在可以广泛的应用到临床检查当中,如多层面三维重建、多方位、高分辨率、无创、不需要造影剂等。根据检出的使用频率,除利用MRI检查之外,还可以利用CT平扫、CTA和彩超[3]。在本次研究中,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表现与代表其撕裂范围的病理解剖分型相匹配。

综上所述,主动脉夹层患者在临床上的各种表现由主动脉撕裂范围和分支血管的受累程度所决定。为此,应基于病理解剖学角度,对其复杂多变的临床表现进行全面认识,采用“一元论”来将各种临床表现收集起来进行科学诊断,在排除主动脉夹层时可以采用降阶诊断思维,在首诊发现中可以采用MRI进行检查,其次可以利用CT、CTA与彩超。

【参考文献】

[1]孙蓓.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影像诊断主动脉夹层中的价值[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25):79-81.

[2]马贵洲,徐荣和.主动脉夹层神经并发症的研究进展.心血管病学进展,2010,31(3):422-423.

[3]朱秀益,陈新龙.16层螺旋CT多维成像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价值[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9):84,90.

通讯作者:杨万山,男,吉林德惠人,博士,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讲师,教师,分子病理学,邮箱:yangwsh@ybu.edu.cn.

论文作者:刘宇彤1,吴慧颖2,胡志海3,柴梦钰1,杨万山1(通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1

标签:;  ;  ;  ;  ;  ;  ;  ;  

从病理解剖角度理解主动脉夹层临床表现多样性的本质研究论文_刘宇彤1,吴慧颖2,胡志海3,柴梦钰1,杨万山1(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