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追根溯源看电阻测量(论文文献综述)
邓贤彬[1](2022)在《基于关键能力考查视域下的典型电学实验复习——以2021年高考全国乙卷理科综合第23题为例》文中指出2021年高考全国乙卷理科综合第23题立足教材并加以创新,较好地考查了学生的关键实验能力.就试题中体现出的典型特点和考查导向,谈谈教师在典型电学实验复习时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谢汝成,唐生亮,原卓[2](2021)在《追根溯源 跳出二级结论误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为了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往往是利用原始公式结合一些典型模型总结出一些常见的结论.通常情况下这些二级结论非常实用,在解决对应的问题时常常具有奇效,省时省力还准确,因此受到了很多教师和学生的喜爱,有的学生甚至将其视作"终极武器",期待能在高考中凭借此利器,大杀四方.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就会发现很多只是一味硬背结论,不去真正的推理分析,更不清楚这些结论成立的前提条件和适用范围.结果在考试中遇到出卷专家的精心设计的题目时,毫不犹豫的落入圈套.下面笔者将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部分直接应用会出现错误的二级结论做以呈现,希望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石海生[3](2021)在《初中物理实验中常见科学方法教育策略研究 ——以教科版教材为例》文中提出物理科学方法的教育研究在国内已有30多年时间,新课改中明确要求注重科学方法教育。科学方法教育也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学习能力。物理实验科学方法教育需要学者深入探究,并加以明确,有助于教师提高业务素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改变物理教学现状。本文的研究内容包括:一是简要介绍了物理实验科学方法教育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通过对文献检索、查阅,论述初中物理实验科学方法国内研究现状,研究的目的、意义、方法和内容。二是实验科学方法教育的理论基础,并对实验科学方法教育应遵循的原则进行阐述。三是综述物理学中的主要科学方法,并对教育科学出版社(以下简称“教科版”)的四本初中教材中所涉及的科学方法进行分类分析、总结出高频方法。四是对初中物理常见的实验科学方法教育策略研究,结合教学实践,总结出科学方法教育策略。五是开展物理实验科学方法教育的建议,并结合教学实际,并对开展科学方法教育进行教学设计。以教科版初中物理教材为主,对教材中出现的实验探究进行科学方法分析,将教材中出现的实验科学方法进行显化,结合实际的教学实践,针对实际的科学方法教育给予有效性的建议、可供实际操作的策略、教学案例。
苏昕[4](2021)在《虚拟现实中的身体与技术》文中提出虚拟现实技术到现阶段依然存在的眩晕症、以及头戴过重等问题,追根溯源回到身体与技术关系问题的原点。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与发展催生了相关的哲学理论前瞻的内在动力,技术哲学现象学派关于单技术视域下人与技术关系的诠释很难适用于人机融合的高技术情境,用物质框架下的关系解释虚拟框架下的关系显得力不从心。传统的单技术的身体与技术理论内涵的丰富与调整因此成为必然,才能让人更好地提高对于身体、技术、身体与技术以及世界关系的认知,并尝试给予虚拟现实技术痛点以现象学的解决路径。本研究通过现象学还原法、多重视角法、案例研究法等方法,运用梅洛-庞蒂身体知觉理论以及“侵越”关系提法,结合唐·伊德的人与技术关系理论等技术哲学现象学理论为基础,从虚拟现实技术锚定的虚拟知觉空间出发,以身体图式为基础通过知觉来感知技术塑造的现实,包括身体对技术、技术对身体两个方向的具体论述,在身体获得知觉的动态过程中阐释身体与技术的回环结构,并把结论放到虚拟现实技术前沿的实践情境,从现象学层面探讨一般性和特殊性。通过现象学进路来探究现实技术中的身体与技术。梅洛-庞蒂现象学理论及其相关现象学理论在新时代的技术情境下是否具有现实意义,论证技术现象理论是否具有可适用性,以此疑问为切口,打破现象学理论和新技术之间的隔膜,用现象学理论来证明具象技术中的现象学经典谜题,同时技术前沿情境下的现象学理论的研究又为现象学理论增添了新的时代内容。最终再把明晰的框架理论放到虚拟现实技术前沿中讨论合理性。具体研究内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对虚拟现实相关概念进行词源、内涵和外延的界定,并论述技术中的虚与实、虚拟现实与客观实在的区别与联系诸问题,从主体、客体、界面三个角度来论述技术场域中的何为实、何为虚。在概念辨析基础上展开研究。第二,对于梅洛-庞蒂的现象学思想进行论述和追溯,对胡塞尔的“还原”现象学理论、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现象学进行思考,并对伊德的“三种身体”理论进行现象学审视,讨论新技术视域下的“四种关系”。对技术哲学中身体的概念进行了现象学还原,并从实在身体与虚拟身体两个维度展开于具象技术情境下身体本质的探讨。第三,从身体本位出发探讨虚拟现实技术情境下身体之于技术的建构作用和存在机制。结合惯性动捕系统的例子来阐释技术链的构建基于身体动觉的捕捉,技术尝试构建“虚拟身体”以便更好地与真实身体发生交互,身体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有内在同构效应,技术设计参照于身体,技术经验来源于身体实践。现阶段的技术设计以及技术经验的创新还离不开身体,要求身体必须在场。第四,VR技术对于身体的感觉和知觉维度有着特殊影响。技术调节身体的知觉内容,技术参与构建身体的知觉结构,在虚拟空间中技术身体逐渐形成。并尝试推论技术情境中身体与技术的“侵越”结构和关系。第五,论述虚拟现实技术具体运用中的身体与技术的结构性关系。尝试论证VR绘画、VR健身等新形式下的身体与技术,分析虚拟现实晕动症的现象学原因,并尝试讨论了 VR电影中虚拟现实“奇点”的具身形态。将前文已得出的身体与技术理论放在虚拟现实技术新形式下进行思考,并讨论其特殊性,对技术的现象学研究路径进行考察和反思。通过具体案例来检验结论,拓展技术现象学相关理论外延,并尝试给技术问题以解决方向。
刘阿平[5](2021)在《化繁为简 追根溯源——谈电功率复习策略》文中研究说明以电功率为研究对象,根据近三年考试说明和《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创新电功率复习形式,化繁为简、追根溯源,抓住知识结构主线,建构电功率知识体系,通过设置问题链,循序渐进对电功率进行系统、高效的复习。
王美聪,孙宏存,张松权[6](2021)在《3种典型真空监测仪表的故障梳理与可靠性强化》文中研究表明真空监测仪表多用于生产过程及流体储运等行业,真空监测仪表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下精确、迅速、不间断的连续测量真空度,文章以几种典型真空监测仪表的故障梳理为对象,通过对真空监测仪表的故障体系文献资料整理分析,对国内企业的实地调研,以真空仪表的理论知识为依据对高性能真空监测仪表的产品典型失效特征、可能原因及解决方案进行了梳理。对在使用过程中导致这些故障出现的原因进行了总结,提出了可靠性强化的建议。
王祺[7](2020)在《复杂电网工况下LCL型并网变换器鲁棒性分析及优化控制》文中指出LCL型并网电力电子变换器因其体积小、成本低、性能优良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和学术研究中。然而,我国光伏、风电为代表的新能源发电单元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此部分发电单元离主干电网较远,处于电网的末梢,长距离的输电线路使得并网点呈薄弱化和复杂化,影响并网变换器的稳定运行。分布式并网的分散性、线路阻抗的不确定性、变压器漏抗等使并网点呈弱感性,非线性负荷及其他电力电子负荷使并网点电压包含大量背景谐波,线路参数不对称、单相负荷的投切、不平衡负载的使用使并网电压出现不平衡状况。如何在上述复杂电网工况下,保障并网变换器正常运行是新能源并网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关键技术之一。本文立足于目前复杂电网工况的客观性,对LCL型并网变换系统对非理想并网点电压的适应性、鲁棒性、稳定性及优化控制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针对并网变换器本体,研究了数字控制和离散域模型导致的LCL变换器延时问题。基于变换器侧电流反馈(Inverter Current Feedback,ICF)、网侧电流反馈(Grid Current Feedback,GCF),对LCL型变换器的失稳及维稳问题进行再剖析。统筹考虑延时效应、并网点的薄弱性及不确定性、主电路参数的时变性等客观因素,对LCL型并网变换器的稳定性问题进行理论探索和归纳。针对弱电网情况下,并网变换器鲁棒性及适应性降低的问题,研究了改善、增强并网变换器正常运行时对弱电网的适应性和鲁棒性的方法。建立了传统单环有源阻尼策略间的阻抗模型,分析传统策略有效阻尼区的局限性;随后,考虑数字延迟和弱电网,提出了一种仅对并网电流进行采样的附加单位延时反馈鲁棒电流控制策略,采用该策略后,可缓解由延时效应导致的相位滞后并扩大有效阻尼区,且无需额外传感器即可实现有源阻尼。针对畸变电网情况下,变换器造成并网电能质量降低的问题,研究了提高变换器并网电流质量的方法。建立在畸变电网工况下,LCL拓扑各环路的阻抗模型,通过分析各阻抗模型的频域特性,指出传统电容电流作为谐波源的局限性,同时考虑数字控制延时效应,分析了电容电流作为控制回路时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进而提出一种抑制谐波电流的鲁棒性电流直接控制策略。针对不平衡电网情况下,并网变换器输出有功功率平均值降低的问题,研究了改善并网变换器鲁棒性、提升并网有功功率的方法。分析了不平衡工况下交直流侧谐波的交互影响,考虑变换器并网电流谐波、功率波动、直流侧电压波动等约束条件,绘制了在并网标准约束下变换器运行的鲁棒性区间,选取了满足约束条件下的鲁棒性最优点,进而提出一种提升变换器有功功率输出能力的优化控制策略。本文以LCL型并网变换器为研究对象,分别就弱电网、畸变电网、不平衡电网三种非理想电网工况对其引起的鲁棒性、适应性等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通过提出对应方法和策略,缓解了上述复杂电网环境对并网变换器的不利影响,改善了并网变换器的运行特性和并网质量。通过搭建的硬件平台验证了所提策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本课题的研究成果顺应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趋势,提高了并网发电单元运行的灵活性和可靠性,提升了电力电子设备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价值,对我国可再生能源并网的研究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梁锋[8](2020)在《基于问题链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和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课程改革提出“问题”不仅是学生学习发生的起点,也是转变学习方式的重要手段。随着新课改理念的不断深入,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受到了当今物理教育界的关注。因此,本课题聚焦物理课堂教学中问题链的设计,并开展基于物理问题链设计的教学实践研究。本研究在分析“课堂提问”及“问题链教学”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建构主义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以及问题教学理论为指导,结合初二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自身的教学经验,归纳总结出“问题链”在初二物理教学设计中应用的五个原则:情境性原则、目标性原则、探究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和整体性原则。根据问题链的教学功能与逻辑关系归纳出常用的六种类型的问题链:引入性问题链、探究性问题链、递进性问题链、转换性问题链、迁移性问题链和总结性问题链,同时本文还提出问题链设计的一般思路。选择初中物理力学中的典型课例《浮力》和电学中的典型课例《欧姆定律》的教学设计为例,具体说明问题链的设计方法和实施策略,并开展问题链的课堂教学。通过调查问卷分析得出,问题链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情感、提高物理知识水平、增强物理探究能力、发展物理思维水平;分析学生物理知识水平测查得到的前后测统计数据,发现实验班的物理知识掌握相比对照班有较大提高,说明问题链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成绩有效果。
金嵩洲,姚天波[9](2020)在《以进阶促进步 以思辨淬思维——高三一轮规律复习教学策略》文中指出以"电阻定律"为例,提出以实验促记忆、以判断促理解、以思考促应用、以推理促分析、以干扰促评价、以质疑促创造的学习进阶路径,以低阶思维为起点,着力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进阶与提升。
张树华[10](2020)在《依标扣本重基础 素养立意显创新——2020年天津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物理试卷分析与启示》文中认为2020年天津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物理学科试卷的命题严格遵循《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版)》,突出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考查,努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体现学业水平考试的育人功能,对今后的初中物理教学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基于课程标准和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维度,对试卷进行分析与研究,为新命题模式下的初中物理教学提出建议。
二、追根溯源看电阻测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追根溯源看电阻测量(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关键能力考查视域下的典型电学实验复习——以2021年高考全国乙卷理科综合第23题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2021年高考全国乙卷理科综合第23题剖析 |
2 教学启示 |
2.1 抓纲务本,立足基础 |
2.2 强化推导,培养能力 |
(1)外接法(电流表相对于测量的电源外接) |
(2)内接法 |
2.3 重视图像,数形结合 |
2.4 强化思维,注意变通 |
(1)欧安法 |
(2)伏欧法 |
(3)伏伏法 |
(4)安安法 |
2.5 追根溯源,认清本质 |
3 结束语 |
(2)追根溯源 跳出二级结论误区(论文提纲范文)
一、天体运动 |
二、电学实验 |
三、电容器动态问题 |
四、楞次定律 |
(3)初中物理实验中常见科学方法教育策略研究 ——以教科版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课题提出 |
1.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内容 |
2 理论基础 |
2.1 学习理论的分类 |
2.2 物理科学方法及其教育界定 |
2.3 物理实验中科学方法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
3 教科版初中物理实验采用的主要科学方法 |
3.1 初中物理声学实验中常用的科学方法 |
3.2 初中物理光学实验中常用的科学方法 |
3.3 初中物理热学实验中常用的科学方法 |
3.4 初中物理力学实验中常用的科学方法 |
3.5 初中物理电学实验中常用的科学方法 |
3.6 初中物理磁学实验中常用的科学方法 |
3.7 教科版初中物理实验中高频科学方法总结 |
4 初中物理实验常见科学方法教育策略 |
4.1 观察法的教学策略研究 |
4.2 控制变量法的教学策略研究 |
4.3 转换法的教学策略 |
4.4 理想实验法的教学策略 |
4.5 等效替代法的教学策略 |
4.6 建立模型法的教学策略 |
5 开展初中物理实验科学方法教育的实施建议 |
5.1 教师应明确知道初中物理所涉及的科学方法 |
5.2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
5.3 循序渐进展开科学方法教育 |
5.4 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中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
5.5 科学方法综合教育案例一 |
5.6 科学方法综合教育案例二 |
6 论文总结 |
6.1 总结 |
6.2 不足与希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虚拟现实中的身体与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身体理论研究现状 |
1.2.2 技术理论研究现状 |
1.2.3 知觉理论研究现状 |
1.2.4 身体与技术关系研究现状 |
1.2.5 虚拟现实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3.4 技术路线图 |
1.4 主要创新点和难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概念阐释 |
2.1 梅洛-庞蒂的知觉理论 |
2.1.1 知觉之于身体的首要性地位 |
2.1.2 对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知觉观的批判 |
2.1.3 图形-背景结构中的知觉 |
2.2 伊德的人-技术四种关系 |
2.2.1 具身关系 |
2.2.2 解释学关系 |
2.2.3 背景关系 |
2.2.4 他者关系 |
2.3 概念诠释 |
2.3.1 身体图式 |
2.3.2 身体习惯 |
2.3.3 身体技术 |
2.3.4 身体空间 |
2.3.5 “侵越”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虚拟之“虚”与现实之“实” |
3.1 虚拟现实技术 |
3.1.1 概念解释与发展历程 |
3.1.2 虚拟现实技术的特征 |
3.2 虚拟现实与客观实在的区别 |
3.3 虚拟现实与客观实在的联系 |
3.3.1 虚拟现实来源于客观实在 |
3.3.2 虚拟现实的目的是为了认识和改造客观实在 |
3.3.3 虚拟现实和客观实在呈现互相转化的趋势 |
3.4 虚拟现实技术中何为实何为虚 |
3.4.1 主客体的虚与实 |
3.4.2 内容的虚与实 |
3.4.3 界面中介的虚与实 |
3.5 虚拟实践特性 |
3.5.1 虚拟性与虚拟实践 |
3.5.2 人—机新感性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技术现象学理论视域下的身体本质 |
4.1 身体理论 |
4.1.1 现象学还原基础上的存在 |
4.1.2 经验视域下身心一元的锚定 |
4.1.3 “三种身体”的现象学审视 |
4.1.4 新技术视域下的“四种关系” |
4.2 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下的身体本质 |
4.2.1 具身身体本质 |
4.2.2 虚拟身体本质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身体之于技术的建构作用和存在机制 |
5.1 技术链的构建基于身体动觉捕捉 |
5.1.1 身体图式的动觉内涵提供了基础性的架构 |
5.1.2 技术链建构的“虚拟身体”之维 |
5.2 身体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具有内在同构效应 |
5.2.1 虚拟情境中的身体技术的意涵 |
5.2.2 身体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的内在统一性特征 |
5.3 技术设计参照于身体 |
5.3.1 技术设计建构与身体知觉相契合的符号语言 |
5.3.2 技术设计的主客体的站位是具有可逆性的存在 |
5.4 技术经验来源于身体实践 |
5.4.1 实践背景下的技术经验 |
5.4.2 信息时代技术创新的身体复归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技术之于身体的特殊作用和“侵越”关系 |
6.1 技术调节身体的知觉内容 |
6.1.1 技术对于身体的感觉和知觉维度的特殊作用 |
6.1.2 技术透明性之于身体知觉的具身化阐释 |
6.2 技术构建身体知觉结构 |
6.2.1 技术经验的积累促进现象“习惯”的获得 |
6.2.2 技术调节的复杂知觉结构的形成 |
6.3 技术营造空间中技术身体的形成 |
6.3.1 赛博空间中现象身体的技术经验 |
6.3.2 技术身体的形成与多层含义 |
6.4 技术情境中身体与技术的“侵越”结构 |
6.4.1 体现现象中的双向关系 |
6.4.2 虚拟空间中的知觉建构结构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虚拟现实技术案例的现象学分析 |
7.1 论VR绘画空间中的身心合一机制 |
7.1.1 从VR到VR绘画 |
7.1.2 身体空间: 作为基点的处境空间 |
7.1.3 身体空间与虚拟现实空间相互“侵越” |
7.1.4 虚拟空间的意义呈现与现实转换 |
7.2 论VR运动中的身-技关系 |
7.2.1 现象学视域下VR健身的身体理论 |
7.2.2 VR运动中晕动症减弱的现象学分析 |
7.3 论VR电影中技术“奇点”的具身形态 |
7.3.1 虚拟现实“奇点”的知觉发生机制 |
7.3.2 虚拟情境中的虚拟性和现实性 |
7.3.3 虚拟现实技术“奇点”的具身形态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总结与反思 |
8.1 研究总结 |
8.2 研究反思与展望 |
8.2.1 研究反思 |
8.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6)3种典型真空监测仪表的故障梳理与可靠性强化(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真空监测仪表故障类型及故障梳理的意义 |
2 真空监测仪表故障梳理 |
2.1 热偶式真空计故障梳理 |
2.2 定温式电阻真空计故障梳理 |
2.3 电离真空计故障梳理 |
3 结语 |
(7)复杂电网工况下LCL型并网变换器鲁棒性分析及优化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并网变换系统的基本构成与分类 |
1.2.1 并网变换器拓扑结构 |
1.2.2 交流侧滤波结构 |
1.3 复杂电网情况下并网变换系统的研究现状 |
1.3.1 弱电网情况下改善并网变换器鲁棒性控制方法 |
1.3.2 畸变电网情况下并网变换器输出电流谐波抑制方法 |
1.3.3 不平衡电网情况下并网变换器限流控制方法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4.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本文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LCL型并网变换器控制技术与稳定性研究 |
2.1 引言 |
2.2 LCL型变换器稳定性分析及控制方法 |
2.2.1 LCL型变换器电路结构及工作原理 |
2.2.2 LCL型变换器的电流传输特性 |
2.2.3 LCL型变换器的控制策略 |
2.3 数字延时效应及其数学模型 |
2.3.1 数字延时机理 |
2.3.2 考虑数字延时效应的变换器数学模型 |
2.4 对LCL型变换器阻尼策略和控制方法的再认识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弱电网下并网变换器稳定性分析及鲁棒电流控制策略 |
3.1 引言 |
3.2 弱电网与并网变换器的交互影响 |
3.3 基于高通滤波阻尼的鲁棒电流控制策略 |
3.3.1 基于GCF的高通滤波阻尼方法可行性分析 |
3.3.2 单位延时反馈策略 |
3.4 仿真及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畸变电网下并网变换器环路阻抗分析及直接电流控制 |
4.1 引言 |
4.2 并网变换器输出阻抗与控制器的物理本质 |
4.2.1 并网变换器输出阻抗 |
4.2.2 计及电流控制器的变换器物理模型 |
4.3 畸变电网情况下变换器多环路阻抗模型分析 |
4.4 直接谐波电流控制策略 |
4.4.1 谐波源为电容电流时谐波抑制策略 |
4.4.2 谐波源为变换器侧电流时谐波抑制策略 |
4.5 仿真及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不平衡电网下并网变换器运行韧性分析及优化控制 |
5.1 引言 |
5.2 不平衡电网工况下并网变换器数学模型 |
5.2.1 电网不平衡时LCL型变换器数学模型 |
5.2.2 不同控制目标的统一模型 |
5.3 不平衡电网工况下并网变换器限流策略 |
5.3.1 传统控制策略中的限流现象 |
5.3.2 限流原理及限流保护策略 |
5.4 不平衡电网工况下并网变换器交直流侧谐波耦合机理 |
5.4.1 并网变换器动态相量模型 |
5.4.2 并网变换器交直流侧谐波动态交互影响分析 |
5.5 并网变换器的韧性分析及优化控制 |
5.5.1 功率波动及并网电流约束条件 |
5.5.2 基于约束条件的并网变换器的韧性分析 |
5.5.3 韧性优化策略的实现方式 |
5.6 仿真及分析 |
5.6.1 电网电压不平衡工况下并网变换器限流策略 |
5.6.2 电网电压不平衡工况下并网变换器韧性优化控制策略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硬件平台搭建与实验验证 |
6.1 引言 |
6.2 系统实验平台 |
6.3 硬件平台搭建 |
6.3.1 主电路系统 |
6.3.2 采样系统 |
6.3.3 控制系统 |
6.4 实验验证 |
6.4.1 弱电网下并网变换器有效阻尼区拓宽策略验证 |
6.4.2 畸变电网下并网变换器直接电流谐波抑制策略验证 |
6.4.3 不平衡电网下并网变换器韧性性能改善优化控制策略验证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本文研究工作总结 |
7.2 未来工作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8)基于问题链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和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问题链的概念界定 |
2.2 课堂提问已有的研究 |
2.3 问题链教学已有的研究 |
2.4 问题链设计的理论基础 |
第三章 问题链设计的研究 |
3.1 问题链设计的主要原则 |
3.2 问题链的主要类型及其教学功能 |
3.3 问题链开发的一般思路 |
第四章 基于问题链的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
4.1 《浮力》教学设计案例 |
4.2 《欧姆定律》教学设计案例 |
第五章 基于问题链设计的物理教学实验研究 |
5.1 实验目的 |
5.2 实验对象 |
5.3 变量控制 |
5.4 实验过程及实验工具 |
5.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创新点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物理学习情况的调查问卷》 |
致谢 |
(10)依标扣本重基础 素养立意显创新——2020年天津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物理试卷分析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基于课程标准的视野衡量试卷“考什么”、“难不难” |
(一)分析过程 |
(二)分析结论 |
1. 试卷考查的知识点覆盖面广 |
2. 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 |
3. 突出重点知识和核心知识的考查 |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视域衡量试卷“好不好” |
(一)坚持正确导向,渗透核心价值 |
(二)夯实基础知识,考查物理观念 |
(三)发展科学思维,提升科学素养 |
1. 对模型建构能力的考查 |
2. 对科学推理能力的考查 |
3. 对实践创新能力的考查 |
(四)体现学科特点,凸显科学探究 |
三、教学建议 |
(一)转变观念,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
(二)依标扣本,注重突出物理教材的基础地位 |
(三)关注热点,明确培育核心素养的主攻方向 |
(四)问题整合,把握提升复习质量的关键所在 |
四、追根溯源看电阻测量(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关键能力考查视域下的典型电学实验复习——以2021年高考全国乙卷理科综合第23题为例[J]. 邓贤彬. 中学物理, 2022(03)
- [2]追根溯源 跳出二级结论误区[J]. 谢汝成,唐生亮,原卓. 中学生理科应试, 2021(08)
- [3]初中物理实验中常见科学方法教育策略研究 ——以教科版教材为例[D]. 石海生.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4]虚拟现实中的身体与技术[D]. 苏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5]化繁为简 追根溯源——谈电功率复习策略[J]. 刘阿平.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2021(07)
- [6]3种典型真空监测仪表的故障梳理与可靠性强化[J]. 王美聪,孙宏存,张松权. 化工管理, 2021(01)
- [7]复杂电网工况下LCL型并网变换器鲁棒性分析及优化控制[D]. 王祺.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1)
- [8]基于问题链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和实践研究[D]. 梁锋.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3)
- [9]以进阶促进步 以思辨淬思维——高三一轮规律复习教学策略[J]. 金嵩洲,姚天波.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2020(26)
- [10]依标扣本重基础 素养立意显创新——2020年天津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物理试卷分析与启示[J]. 张树华. 考试研究,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