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前流动性过剩的另一种解释--从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角度看_银行论文

对我国当前流动性过剩的另一种解释——基于银行资产负债表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产负债表论文,流动性论文,视角论文,我国论文,银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流动性过剩的一般解释

对于流动性过剩形成的原因,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如张雪春认为我国流动性过剩是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外部看,主要国家的低利率政策、新兴市场国家的巨额贸易顺差,加上对风险溢价的低估、石油输出国累积的石油美元使得全球充斥着大量的流动性。从内部看,我国储蓄大于投资、贸易顺差居高不下、强烈的人民币升值预期等因素使得大量资金流入我国导致我国出现流动性过剩[1]。杜程认为我国流动性过剩是由于改革开放和城市化进程中的资产货币化和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滞后之间的矛盾造成的[2]。在城市化进程中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创造了大量的财富,这些财富最终要以货币或资产的形式表现出来。但是我国资本市场还不够成熟,资产证券化产品、金融衍生产品还处于萌芽状态,无法吸收足够的流动性,导致我国2006年M[,2]/GDP(衡量经济货币化程度的指标)高达1.65,而全球经济M[,2]/GDP平均值大约为1.22,这表明我国大量的财富以货币的形式持有,资本市场没有发挥蓄水池的作用,因而我国出现流动性过剩。张洁认为我国流动性过剩是外汇储备增加、金融财政化和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发放贷款等原因造成的[3];黄晓龙认为非均衡的国际货币体系是造成发展中国家包括我国的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由于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支配地位,使得美元汇率高估,美国出现持续的经常项目逆差,大量顺差流向新兴经济体,导致这些发展中国家出现汇率升值预期、资本流入加速,从而出现流动性过剩[4]。在讨论流动性过剩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中,张雪芳、王妙如利用计量经济模型得出对流动性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外汇储备变化,其次是企业债券发行额,再次是股票市值,最后是其他一些因素[5]。

上述文献主要从国内外的宏、微观因素来讨论流动性过剩的形成,很少有文章从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角度来分析我国当前流动性过剩形成的原因。一般认为,流动性过剩是由于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超过了实体经济对货币的需求量,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超额流动性过剩(excess liquidity)造成的,流动性过剩直接表现为货币发行过多,货币量增长过快,银行机构资金来源充沛,居民储蓄增加速度过快。从流动性过剩的定义可以看出流动性过剩主要形成原因是货币当局货币发行过多、货币量增长过快。因此本文拟从银行体系的资产负债表的角度对我国目前流动性过剩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抑制流动性过度泛滥的相应政策。

二、我国流动性过剩的成因探讨:从资产负债表角度

银行体系资产负债表展现的是银行体系在某一时点所拥有的资产和负债。银行体系的资产是指其在一定时点所拥有的各种有价物,负债是指社会各团体和个人在一定时点所拥有的对银行体系的债权。货币供应量实际上是非银行经济主体的一种资产,而某部门的资产恰好等于另一部门的负债,货币供应量就是银行系统的负债。所以,货币供应量与银行系统的资产负债业务息息相关。这样,货币供应量进入流通的入口以及某一时点的货币供应量大小都反映在银行系统的资产负债表上[6](P321)。

(一)银行体系资产负债表的构成分析

一般来说,一国整个银行体系(包括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资产可简单分为以下四类:

(1)式左边的资产项目代表银行体系对经济部门的债权,右边的项目代表银行体系对经济部门的负债。在因果关系上,资产增加导致负债增加,资产减少导致负债减少。因此,银行体系负债的变动是银行体系资产变动以及整个经济交易活动的结果。将(1)式移项得到:

上述因素表明货币供应量之所以增加并进入流通,主要有下面几个因素:一是银行体系收兑黄金、外汇等国际储备资产的变化;二是银行系统购买政府债券而向财政提供借款;三是对企业、团体及个人发放贷款及购买其发行的债券。这三个因素都是银行体系的资产业务,银行体系对它们有相当大的自主权。因此,货币供应量增长数额的大小是由银行体系资产业务规模的大小所决定的。

(二)我国流动性过剩形成的实证分析

在上述分析的整个银行体系对非银行部门的资产业务中,收兑黄金、外汇和购买政府债券主要是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对企业、团体及个人的贷款和投资则是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定义,货币供应量由等构成。其中是流通中的现金;是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交易媒介,数量上为与银行活期存款之和,是标准的货币。以外的短期金融资产只能称为准货币,它们不能充当直接的交易中介,但其具有潜在的购买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换为现实的货币,因此是货币和准货币的组合,其对现金货币的流通以及整个经济都有影响。根据货币供应量的定义以及我们对货币供应量层次的分析,本文利用我国2005~2007年的经济数据得到表1。

表1影响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因素(单位:亿元)

资金项目

2005年2006年 2007年

国际收支增减净额 14623 17311 32333

财政收入与支出增减净额 2280.992748.962000

信用规模增减净额 -20400 10090 -17600

银行内部平衡 13400 12000

8258

合计 -16896.01

18149.968475

注: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表1中数据前面的负号表明当年该项减少的净额,正号表明当年该项增加的净额。在“国际收支增减净额”中,我们按照1美元兑换7人民币的汇率把当年增加的外汇储备转换为人民币。“合计”项得到的数据是按照式(3)进行计算得到的结果。在表1中,“合计”项得到的数据是从银行系统资产负债表出发、理论上的当年货币供应量的增量。为了深入分析流动性过剩形成的原因,我们把表2得到的理论供应量增量数据和实际增量数据对比,得到表2。

表22005~2007年理论增量与实际增量的对比(单位:亿元)

M1供应量增量2005年 2006年 2007年

理论增量-16896.01 18149.96 8475

实际增量 11307.75 18749.4826491.12

净差额 28203.76599.5218016.12

注:(1)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2)表中净差额为实际增量与理论增量之差。

通过表2我们看出,除了在2006年增量的理论值和实际值比较接近外,其他两年增量的实际值远远高于其理论值,这说明我国货币供应量(尤其是其中)的过快增长是导致我国当前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如果我们再考虑实际中的货币供应量的增量,就能够更明显地说明我国货币发行过多、货币量增长过快。货币供应量的实际增量数据与理论供应量增量数据对比见表3所示。

表32005~2007年理论增量与实际增量对比(单位:亿元)

资金项目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M1理论供应量增量

-16896.01 18149.96 8475

M2实际供应量增量45547.78 46822.4357823.39

净差额 62443.79 28672.4749348.39

注:(1)数据来源同表1;(2)表中净差额=实际供应量增量-理论供应量增量。

通过对表1的分析,我们能够得到“国际收支增减净额”,即我们常说的外汇储备增加是理论供应量增长的主要来源。通过表2和表3的数据对比,我们可以看出由于实际供应量增量远远高于理论供应量增量,所以我国当前出现过多的货币追逐相对较少的实物商品和服务的现象,推高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积累资产价格泡沫,影响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

三、结论及相关建议

我国货币供应量的过快增长是导致我国当前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而货币供应量的过快增长主要是由于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中外汇储备迅速增加造成的。流动性过剩已经对我国经济、金融体系造成了一系列不良影响。解决我国当前流动性过剩问题,我们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以改善银行体系的资产负债结构,降低整个金融体系中的流动性。

(一)货币政策

对于抑制流动性过剩,一般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有三种:提高银行利率、公开市场操作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其中,最常用的是公开市场操作,即通过大量发行央行票据来回收多余的流动性。2006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央行票据达到3.65万亿元人民币,净回笼资金达到1.2万亿元人民币;2007年发行央行票据达到4.06万亿元人民币,净回笼资金达到8 258亿元人民币[7]。货币政策工具中,最严厉的工具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即通过提高金融机构按规定向央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来降低商业银行的放款以及创造信用的能力。2007年我国连续10次调高存款准备金率,从年初的9%调高到14.5%,创造了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的历史新高。而提高银行利率,则是通过提高利率使得全社会使用资金的成本上升,从而减少流动性。2007年我国6次提高银行利率,使得一年期存款利率由2.79%提高到4.14%,一年期贷款利率由6.39%提高到7.47%。

(二)财政政策

流动性过剩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居民储蓄率过高,大量的货币沉淀在银行中。居民储蓄率过高的原因之一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居民对教育、养老、医疗等的预期开销比较大,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居民不敢消费。因此在解决流动性过剩的问题上,财政政策可以通过一些措施来促进储蓄率的降低,并扩大公共消费。如增加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医疗体系以及教育体系的公共支出,降低居民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从而降低储蓄率;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缩小城乡、地区和阶层收入差距,从而鼓励合理消费;增加支持高新企业发展公共支出,降低公共储蓄率。2008年我国在实行偏紧的货币政策的同时,财政政策仍然是比较宽松的,以此来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运行。

(三)汇率政策

首先,我们应该调整人民币升值预期。在我国目前大量流动性过剩和经济基本面比较好的情况下,可以考虑披露中国人民银行的一些准财政支出的贷款,如:对农业发展银行再贷款;支农再贷款;地方政府化解地方金融风险借用的专项再贷款等等,这些贷款中有相当数量的已经变为不良贷款。由于这些不良资产没有做过系统的估算和处理,它们仍然被视为货币供应量的一部分。通过对上述贷款尤其是不良贷款的披露,进而发行国债来置换央行这些准财政支出的贷款,从而达到压制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减少货币供应量、减轻流动性过剩的目的。其次,我们应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当前,最重要的是增强人民币汇率的弹性,逐步推进人民币形成机制的市场化,为最终实现人民币可自由兑换打基础。最后,我们应该加强对资本账户的管理。对资本账户管理的重点应该是防范可能的冲击和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按照这个原则,当前对资本账户的改革应该是放松强制结售汇的政策以及持有外汇的限额管理等,加强对短期资本流动和外债的监测,并设计在资本流动出现逆转或人民币出现贬值预期时的自动调节机制。

(四)外贸政策

我国现行的贸易政策是出口导向型的,出口企业获得大量的优惠政策,使得我国自2003年以来出现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现象,外汇占款大幅上升,货币供应量被迫大幅增加,因此为了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建议在外贸政策方面应该做如下的调整:制止地方政府把引入FDI作为政绩考核的指标,采取有力措施,制止地方政府为引入外资而进行恶性竞争。取消鼓励出口导向的优惠政策;取消针对外资的优惠政策,对内、外资都实行国民待遇。实行与WTO不相冲突的产业政策,限制外资对某些特定产业的进入。采取措施使国内资金走出去,支持企业、个人海外投资,同时协调大型企业海外融资加剧流动性过剩的问题。

(五)金融市场政策

我国的金融市场是由政府主导的,银行贷款占金融资产的绝大部分,银行集中了绝大部分风险,只有少量国债和股票,资产证券化类产品、衍生产品还处于萌芽状态,无法吸收足够的流动性[8]。而成熟的金融市场的发展主要由私营部门主导,首先发展的是货币市场,其次是债券市场,最后是股票市场。这样的发展顺序有利于控制金融市场的系统风险,通过发展衍生产品市场,可以吸收流动性。

当前我国流动性过剩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大量流动性的涌入干扰了我国经济的正常运行,威胁到了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因此为了缓解我国流动性过剩,我国必须发展公司债券市场,鼓励资产证券化、金融衍生产品等金融工具的发展。只有债券、股票等市场发挥作用,才能降低银行系统的资金压力,减少金融市场的波动,减缓流动性过剩的压力,降低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

此外,我国还应该考虑拓宽国内民间投资的发展空间。除了允许民间资本进入更多的行业之外,我国部分行业应先对国内资本开放,然后再对国外资本开放。这样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外资的流入,而且可以提高国内企业的竞争力。

标签:;  ;  ;  ;  ;  ;  ;  ;  ;  ;  ;  ;  

中国当前流动性过剩的另一种解释--从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角度看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