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课程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究、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本文仅从“问题——探究”方面,结合笔者的具体教学,谈了谈自己的体会。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数学 “问题——探究”式教学
“问题——探究”式教学以“疑”为核心,以“探”为灵魂。课堂教学中,应让“疑”和“探”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中应充分体现一个“疑”和“探”字,通过创设积极的课堂教学情境,营造和谐的思维氛围,为学生观察、实践、动手操作、探究等活动提供平台。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把教学知识变换为一系列的研究性问题,促进学生研究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提出问题,激发兴趣,引导探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注意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充分发展。有趣的问题往往能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此,教学中应精心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思考、讨论、探究。
如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时,我出示了古代的鸡兔同笼问题: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猜想和探究,当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再进行点拨、引导,为学生的探究铺设一定的台阶,让学生顺利完成探究任务,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激起更强烈的探究兴趣。
二、动手实践,发现问题,引发探究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了“做数学”的重要性,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评价。在课堂教学中,可引入数学实验,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包括探索、发现等获得知识的全过程,使其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的快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如我在讲解“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提问:三条线段能围成三角形吗?学生回答说能,然后我要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小木棒,大家动手操作,相互交流,合作探究,让学生发现三条线段有时能围成三角形、有时又不能围成三角形,继而引发探究长度满足什么关系的三条线段能围成三角形。在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认真倾听,并给以恰当的激励性评价和引导,一方面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的热情,另一方面也能为学生的思维和实际探究进行方向性引导,确保学生的思维和探究走向正确的轨道。
三、开放问题,启迪思维,协同探究
对同一问题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或开放性问题,以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从而可以激发学生进行探究的意识和热情。设置开放的问题,利用学生思维开放,能激发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去探究。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可以产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从而归纳整理,达到对知识理解和贯通的目的。教师在设置这类开放性问题时,可以对教材中的例题、习题进行开放性设计,利用对问题的条件开放、过程开放,激励学生交流合作。
如学习“代数式”时,可以提出问题:解释代数式3a表示的意义。这是一道开放性问题,答案不唯一,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同一个代数式可以表示不同的意义。学习水平不同的学生都可以积极参与探究,很容易从不同的生活设计背景来回答,但如何从几何背景意义来探究?这就要求学生启迪思维,积极动脑,共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案。
四、问题成串,环环相扣,深入探究
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的“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教师可以由一个普通问题入手,让大家讨论,然后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一问题的解决又衍生出新的问题,环环相扣,步步深入。
如在“三角形中位线”中,有这样一道例子:在四边形ABCD中,E、F、G、H分别是边AB、BC、CD、DA的中点,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解决了这个问题后,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串:
(1)依次连接矩形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怎样的图形?为什么?
(2)如果将矩形改成菱形,结果怎样?
(3)如果将矩形改成正方形呢?
……
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激发学生探究的动机和兴趣;另一方面,促进学生反思,运用类比、联想、转化、一般与特殊等数学思想方法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真正让学生带着有研究方向的问题参与探究,同时让学生充满自信地走出课堂,使学习自然地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问题——探究”式教学是以问题为核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问题”既有教师的精心设计,也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发现;“探究”既有师生交流,也有学生之间的讨论。“问题——探究”式教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面向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让他们带着问题学习讨论,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发现并提出新的问题,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和思维习惯。
论文作者:范修亮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4年5月总第17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16
标签:学生论文; 角形论文; 思维论文; 数学论文; 发现论文; 代数式论文; 式教学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4年5月总第171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