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发展”高等教育,还是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教育论文,大力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发展离不开教育,尤其是中国人口数量巨大,人力资源十分丰富,对于如此丰富的人力资源而不加以开发,将是很失策的。
中国还是人口高度密集的国家。中国的陆地面积是960万平方公里,所以,人口密度约是124人/平方公里。纯从比较数字上看,这在世界上不算人口稀疏的国家,也不是人口十分密集的国家。但问题是,我国平原加盆地仅占全部面积的31%,许多盆地又由于严重缺水而不能住人,如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等。因此,实际上能住人的空间,仅约为全部空间的20%。所以,中国的实际的人口密度,均是500—700人/平方公里。江苏省的人口密度就高达670人/平方公里,比东邻日本的328人还要多出一倍。
东邻日本是人口高度密集,而又缺乏资源的国家。所以,日本的国策是开发国民智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也就是依靠科教立国。但是,我国现在经济发展相对较快的地区,无一不是人口密集程度超过日本,而又缺乏资源或仅有贫乏资源的地区,这就尖锐地提出一个地区发展战略或现代化发展模式的问题。早在五十年前,日本已经普及了初中教育,至于文盲,就在更早先一些时期,已趋消灭,而我国却约有12%的文盲,18%的半文盲!
发展就必须考虑可持续发展。尤其是中国将在2000年底,实现在贫困线以下的6500万的贫困人口的脱贫。如果说改革开放的二十年,是着重在解决吃饭、穿衣,亦即温饱问题,那末现在就更要考虑可持续的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更要优先发展教育。因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二次大战后的德国和日本,其工业、交通、通讯被严重摧毁,然而日本和德国均是教育和科学高度发达的国家,所以,战后的五十年,又是德国和日本迅速发展的五十年。自1978年以来,我国推行改革开放政策获得较大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国在革命胜利以后,曾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使中国的文盲率由80%下降到12%,因而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有数达几亿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廉价劳动力。相反,某些国家也推行改革开放政策,但效果却不如中国显著,原因之一是因为这些国家文化教育过分落后,文盲率太高,以致甚而不能有效地掌握“劳动密集型”行业中的生产劳动技术。但是当前中国,包括沿海较发达地区,仍面临一个由于文化教育相对落后,即将严重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下面将列出一个若干个发达国家和亚洲某些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在内的居民文化构成的简表。从这一简表可看出包括首都北京在内的中国的文化构成,不仅远远赶不上发达国家,甚而在亚洲地区发展中国家里,也居于后进之列!只是由于中国的人口基数高达12亿,所以在中国沿海各开放城市里,才能招集到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廉价劳动力和有大学程度的科技和管理工作者。
一个显然的结论是:中国必须大力发展教育,兴办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国民教育的网络。至于当前更为薄弱的环节,则是高等教育。
若干发达国家和亚洲若干发展中国家居民文化构成简表(%)
(这一简表所列数字取自《国际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年)
国别大学中学小学
文盲和文化程度不明者
美国32.264.4 3.3
以色列 23.136.630.6 9.7
日本21.244.534.3 0.0
加拿大 19.359.519.9 1.2
韩国13.453.921.7 11.0
菲律宾 15.218.954.1 11.7
新加坡4.7
31.364.0
泰国 2.96.869.7 20.5
印度 2.5
13.711.3 72.5
缅甸 2.0
14.527.7 55.8
巴基斯坦 1.9
10.5 8.7 78.9
孟加拉1.3
11.616.7 70.4
越南 1.2
27.742.8 28.4
斯里兰卡 1.1
34.148.9 15.9
中国 1.39 31.337.1 30.2
北京 9.2* 49.022.3 19.5
上海 6.4
50.022.1 21.5
*有新的统计资料表明,这一数字已上升到12%。
为什么说当前更为重要的是高等教育?这除了因为表列人口构成中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员比例既严重滞后于发达国家,又显著滞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以外,还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滞后,已经阻碍并将严重阻碍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美国在1995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约是6万亿美元,我国约是6万亿人民币,二者之比约是8∶1。我国人口是美国的4.5倍,由表列大学生占人口比重,可以算出美国和中国的大学生绝对人数的比值是5∶1。这意味着美国以数目相对较少的大学生,却生产出较大的GDP,也就是我国大学生数量相对于经济发展水准或每位大学生所承担的GDP的数值的观点来说,似乎我国大学生人数还略有过剩。但这是从“汇率”的角度所测算的GDP的比值。如果从购买力平价的观点来测算美国和中国的GDP的话,仅以最保守的估计,就将是4∶1,也不排除其可能的比值是3∶1。那末从每位大学生所承担的GDP的相对数值来说,就立即倒了过来,也就是我国现在已出现了大学生的短缺,并且即会出现严重短缺。因为我国的经济正在迅速发展。
从世界各国实现经济起飞的规律来看,其经济构成往往经历由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到技术密集型等发展阶段。最近,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朱训教授在一次研讨会上,更具体指出:“有统计资料表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人均GDP为800美元以下时,往往是较小消耗资源时期;当人均GDP是800~2000美元时,是资源消耗迅速增长时期;当人均GDP超过了2000美元后,又逐渐过渡到资源消耗平稳发展,甚而有所下降的时期。”鉴于汇率不是测算GDP的好方法,如以购买力平价来测量,我国目前的人均GDP约是1500~2000美元,也就是我国正处在由资源密集型经济向技术密集型经济转化的时期。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更迅速地向技术密集型经济转化,一个显然的结论是,我国必须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有一种意见说,中国经济发展所以落后,是因为教育落后,其具体标志,是文盲和半文盲约占了人口的30%,所以,教育的重点,是基础教育,至于高等教育,就只能“适度发展”。的确,教育的重点,必须是基础教育,基础没有打好,那末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就上不去。但是,这不等于只能“适度发展”高等教育。
教育是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当前我国人才供需的现实是,一些高学历的待业青年,大多停留在大中城市,而痛感大学生缺乏的乡镇企业,却得不到支援。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国所培养的大学生人数过少,甚而还不足以满足城市建设的需求。与此成对比的是,我国具有“小学+中学”学历的人口却高达8亿人之多,大约“城市+乡镇”的企业吸收了约3.5亿人,其余的4.5亿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劳动力却仍然有待于乡镇企业敞开就业的大门!
还有一种意见说,当前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是质量问题,如果高等教育膨胀式地发展,就更难以保证教育质量。的确,我国高等教育的现实是存在着质量问题,这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但就经济发展的需求来说,却是短缺问题,或有无问题。更何况,我国现有高等学校内每位教师所承担的大学生人数,却只有某些发达国家的1/5。
需要看到的是,中国的老百姓,在全国人民实现温饱以后,其强烈的愿望,是希望其子女受到优良的教育,其中也包括高等教育。我国每年有那末多的学生报考高等学校,呈现着千军万马争夺独木桥的局面。现在我国高校的升学率,在北京地区还略为缓和一些,约是1.4人可以考上一位大学生,在外地就约为4—5人才能考上一位大学生,这形成强烈的反差!我国现在正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并期待以素质教育代替应试教育。但是,在高考升学率如此紧张的条件下,就只能是一种“愿望”!
中国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尤为重要的是高等教育,那末钱从哪里来?
需要澄清的是,高等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所以,在原则上,其办学的经费只能来自广大人民群众自身。当然,就国家办教育来说,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除应集中财力办好义务教育外,还应办好一批免费的或半免费的高质量的高水平的高中和大学的学校教育,以培养优秀人才,支持清寒子弟进入高等教育。但是,一切非义务教育的学校经费,应主要来自学生缴费。即使因此使学校成绩赶不上国立学校水平,但是,办总比不办为好,水平较低总比没有为好!
请注意我们在这里所提倡的是缴费教育,这可以是公办的缴费教育,也可以是民办公助的缴费教育。但是,我们不赞成兴办以赢利为目的、由私人兴办的“贵族教育”。不论是公办、民办或私人兴办的教育,必须执行我国教育当局所规定的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这不能有任何含糊和动摇。
需要看到的是,中国的老百姓,有着强烈的支持教育发展的意愿。现在在各级银行里的私人存款,已高达近4万亿人民币,约占GDP的60%。虽然国家一再调整利率,但这一存款数额,仍呈有增无减的趋势。为什么中国的老百姓愿意将这一笔巨大的资金存在银行里?因为这是准备不时之需。其中,首先是子女教育费,其次是老人赡养费,又次,才是购买几大件和住房。一些不甚全面的调查材料表明,“300位储户中有26.7%是为了子女教育费”,或者是,“55%的人是为了不时之需,亦即子女教育,老人赡养,大宗消费”等需求(1996年11月22日《光明日报》)。
怎样来满足社会公众对子女教育的需求,更为紧张的是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这里有一个政策调整的问题。也就是是“适度发展”高等教育呢,还是大力发展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