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校长“离校”分析及借鉴_课堂管理论文

美国校长“走课”评析及其借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校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校长视为学校行政领导者,而忽视其作为教学领导者的角色。然而,在欧美等国家“有效学校”运动的倡导下,人们逐渐认识到校长的教学领导对提高教学效率和学校效能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要发挥校长的教学领导作用,作为校长需要经常思考的问题是:“今天我们课堂教学的现状如何?”“时代发展对课堂教学的要求与以往有何不同?”“如何来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1]等等。但问题在于,作为一校之长,公务繁杂,时间有限,如何能领导好教学工作?如何去帮助、支持、指导教师们完成、改善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效能的艰巨任务呢?[2]换言之,如何处理好行政领导与教学领导双重角色的矛盾,是所有中小学校长都面临的难题。当前,在国外特别是美国广泛流行的校长“走课”(classroom walk- throughs)活动为解决这一矛盾提供了一个途径。

一、美国校长“走课”的内涵与程序

近年来,国外特别是美国的中小学校长“走课”活动非常普遍,甚至有将“走课”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工具而普遍运用的趋势。比如“密苏里州路易斯附近由61个学校系统组成的一个合作学校区域联盟引进了旨在加强校长分析课堂教学质量方法的走课制”。[3]此外,路易斯安那州的几个学区也在实施“走课”。“走课”是校长了解本校教学活动状况的最佳途径,它能让校长很快了解特定的某一天课堂内正在发生的大致情况:哪些是值得认可的,哪些则需要更多注意,并能据此给出建议。[4]路易斯安那州的“走课”主培训官认为,作为一个分析什么在教学中起作用、什么不起作用的工具,“走课”能发挥最佳的作用。[5]

(一)美国校长“走课”的内涵与特点

“走课”源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企业领域内的“走动式管理”(Management by Wandering Around),一般是指校长或学校领导为了改善教学实践,对学习环境、课程资源、教学策略、教师及学生的课堂行为等进行频繁的(一天一次或一周三至四次)、短暂的(十分钟以内)、有焦点的、不带威胁性的巡视。[6]“走课”既可作为校长进行教学督导或是教学评价的手段,又可为学校领导与任课教师相互交流、学习提供机会。它类似于我国传统的听课活动,但又明显不同于听课,它有以下特点:

1.时间较短。听课与走课都是教室走访形式,但二者在时间上表现出明显的不同。曾长期担任美国亚利桑那州教育厅长,现已退休,居住在圣地亚哥的教授兼顾问卡罗琳·唐尼(Carolyn Downey)定义了“走课”这一术语:所谓“走课”就是“一种有组织地到教室或学校的走访,目的是为了观察教师和学生”,[7]以便了解课堂现状,发现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来改进课堂教学,确保课堂教学沿着良性轨道发展。简言之,“走课”就是“走动听课”。校长在教室里停留时间很短,一般只有几分钟,而且边走边看。我国中小学领导有听课的传统,特别是主抓教学的校长或教务主任也常到班级里去听课,并带上其他一些相关的教师,如学科教研室主任等一同前往。一旦走进教室,就要听完一整节课,一般中间不会退出。而美国校长“走课”不会听完整的一节课,一般是几分钟。

2.关注的焦点是学生的学,不同于传统的听课观察教师的教。在我国,听课一般是作为对教师教学评价的重要手段。课堂上校长主要关注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否明确,重点、难点是否突出,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教师的声音是否宏亮,过渡是否自然,甚至板书都成为关注的焦点。“听课”结束后,现场针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沟通交流比较少,校长往往依据平时听课时的记录与学生的考试成绩,评价教师个人的教学能力。

美国的“走课”则主要是关注学生的学,把注意力放在学生身上,校长“走课”的目的就是要考察学生从教师的教学中获得了什么。比如通过“走课”,城堡小学的校长伯格伦的认识已经发生了变化,“当她走进教室时她不再专注于教师在做什么,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学生在学什么,”[8]关注学生,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只有让学生谈他们自己的课堂感受,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看教师在促使学生做什么。就像最早实践“走课”最著名的纽约市学校系统的第二学区领导,现已退休的艾雷恩·芬克认所说,“‘走课’是为了知道为什么孩子们没有得到应有的教育,获得答案的惟一途径就是走进课堂里”。[9]

3.不带有威胁性。一位美国校长这样说:“我越是经常走进教室,学生感到的干扰就越小,教师对我在教室的出现也就越感到自在。从某种意义上讲,“走课”的目的就是让教师对我在课堂上的存在感到习以为常,以至教师会想,如果我不在教室的话会是什么情况。”[10]所以,有人把“走课”比较轻松地称为学习走访(Learning Walks)、短暂访问(Quick Visits)、搜集资料的走访(Data Walks)。[11]而我国传统的听课督导性较强,特别是校长的听课往往决定了对该教师教学效果的总体评价,教师的压力较大。“走课”不同于听课在于它是一种非正式的课堂观察,它的督导性较弱,“走课”的实质“是在课堂环境中,校长以不具威胁性的方式观察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方法”,[12]观察学生学习是为了了解课堂教学的真实面貌、分析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保证。

(二)美国校长“走课”的程序与步骤

1998年前后,路易斯安那州7个学区利用“走课”来提高校长教学观察能力。事实上,“在美国,力图在学校管理中充分利用‘走课’的,远不止路易斯安那州的这几个学区”。[13] “走课”已经被美国各地的学区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工具而普遍运用。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概括美国校长“走课”的基本程序。

1.事先预设“走课”焦点

校长的每一次“走课”都会选择焦点问题,焦点问题的选择将使校长的“走课”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理论上,在走访每个班级之前,观察者要决定他们要关注什么,搜集什么资料以及如何理解搜集的资料”。[14]因此校长每一次“走课”都需要事前设定焦点问题,以便使“走课”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一般每周都要有具体考察事项,这些都是校长提前拟定好的。这些焦点问题有的是全校范围的,有的则只是针对个别教师的教学实践,有时学校一周一个主题,有时一个学期都只围绕一个主题等,什么时间选择什么样的主题,这完全需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而定。下页表1是一位校长一周之内的“走课”焦点问题。[15]需要说明的是,表格内列出的是“走课”时的主要关注点,即核心内容,但同时要兼顾其他内容。

2.全方位的课堂观察和记录

一般而言,每次“走课”,校长应注意以下六个问题:教师正在使用基于研究的教学策略吗?学生的分组模式有利于学习吗?教师和学生正在使用的方法能帮助学生学习吗?学生理解他们的学习目标吗?学生正在学习基础和更高层次的知识吗?学生的成绩记录与“走课”所得到的信息是否一致。[16]由以上内容可知“走课”观察是全方位的,但主要是观察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并做记录,以此更多地了解他们对教师教学内容的理解与领会。校长们常常会利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记录他们的“走课”观察对象。最常用的是一种课堂观察表格,比如表2就是一例“走课”记录表格[17]。

总之,“走课”时校长常常使用各种表格进行教学观察。有的使用正式的表格,有的使用非正式的表格或观察笔记。美国最近开发了不少这种记录、分析课堂观察的软件,例如加利福尼亚学校领导者协会成员乔治·马森(George Manthey)就设计了一种掌上电脑记录软件来进行课堂记录与分析。[18]

3.交流、反思与实践分享

交流、反思与实践分享是校长“走课”的主要目的。通常在“走课”结束后以两种报告的方式进行反馈:一种是一般性的,主要是陈述和报告小组的观察、询问结果,可以是全校性的,在全校教师会议上陈述;另一种是个别化的,主要是关于不同教师的意见与建议。就个别化报告而言,校长“走课”结束后,一般会当场留给教师他所发现的问题,以引发教师对课堂、课程与教学策略的深入思考。比如:您在课堂上让同学们在解题,您怎么才能知道有多少学生把题目做正确了?我今天在教室里看见了张贴的学生写作范文。您是以何种标准来选范文的?通常教师会立即回答,也可不回答,第二天递交一份回馈。实际上这些问题并不真的需要回答,只是给教师们提供一个反思自己教学的机会。[19]

二、如何借鉴“走课”的方法

我国的中小学校长,可以从以下方面借鉴国外“走课”的做法:

(一)改变管理理念,从传统的校长角色中走出来

第一,改变评教理念,从传统的听课理念中走出来。传统的校长听课一般是“挑错”性的评教活动,听者与被听者都有压力。而“走课”有可能改变这种“挑错”性的评教活动,它可以加深校长与教师的感情,使全校由松散的物理机构转变为更加牢固的学习共同体。例如,美国一所中学的校长康·伟兹(Kang Weisz)“走课”后如是说:“在教职工大会上,我与大家一起分享着我在走课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同时,我还鼓励大家说出他们各自的教学经验与感想,然后我们相互询问、相互学习。我们确确实实是个专业性的学习共同体。”[20]所以,“走课”既可以是“挑错”性的评教活动,也可以是建设性的评教活动,可以寻找出教学中的闪光点。

第二,改变行政理念,从传统的行政角色中走出来。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只重视校长的行政领导角色,认为校长的主要职责在于规划和管理学校的行政工作,教学工作一般是由其他专人负责。而校长的教学领导者角色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这种现象在我国更为普遍。校长实施“走课”就是要改变这一观念:校长不仅负有行政职责,教学领导也是校长的重要职责,其实质就是一个为全校教学提供优质服务、为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及学生的学习成就的取得提供支持与服务的过程。

(二)接受必要的培训

成功实施“走课”必须对校长、教师进行培训。对校长培训可以参考美国的做法,“在美国的路易斯安那州,有专门的教学领域内的专家为校长的‘走课’提供专门的培训项目,培训的内容主要集中于校长在‘走课’时候看什么?如何看?如何运用在课堂上所获得的一线教学信息安排本校的教师专业发展计划等”;[21]对教师的培训主要是让他们了解校长“走课”的机理,帮助教师认识到“走课”是没有威胁的,“‘走课’并不打算评估个别教师,更不是通过走课观察报告对教师评高论低。相反,‘走课’的目标是协助行政人员和教师更多地了解教学并确定哪些培训适合教师的需要”。[22]

(三)营造“走课”氛围

在以上问题解决以后就要营造一个“走课”氛围。匹兹堡大学的学习研究所曾为洛杉矶提供“走课”培训,所长莱斯尼克认为,学校和学区领导必须营造一个大家共同解决问题的氛围。“在一个没有良好的互助学习氛围的学校里推行“走课”,几乎会百分之百地失败”。[23] “走课”后,校长、学校其他领导要对走课情况进行分析处理,如问题是个别性的,就单独对老师指出,以便以后教师教学的改进;如果是共性的问题,就要组织大家以讨论、座谈等形式来解决问题,这就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共同研讨、共同进步的学习氛围,形成专业共同体,并使这一专业共同体齐心协力,有很强的凝聚力,在其乐融融中进行真正的交流与学习,大家才会有更大的进步。“走课”如能在我国中小学推广实施,将会促进传统的教学与管理的改良,成为我国中小学教学管理新的生长点。

综上所述,“走课”是目前美国中小学校长普遍采用的一种有效的教学管理方式,也是校长教学领导的一种新方式。作为我国中小学校长而言,可以借鉴、学习。但“走课”并不是完美无缺的管理方式,比如校长如何在短暂的“走课”活动中发现问题,给教师教学活动、学生学习活动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价;如何及时反馈给教师问题而又不影响教师的教学活动,等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实际中结合我国教学实践思考解决。

标签:;  

美国校长“离校”分析及借鉴_课堂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