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短信,青年人际交往的新景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际交往论文,手机短信论文,青年论文,新景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手机短信成为手机族最时尚的沟通方式
随着城市手机普及率的提高,以及手机短信服务的开展,手机短信已经成为“手机族”们熟悉的一种沟通方式。最近,《新周刊》委托北京勺海市场研究公司对京沪穗三地居民作了一项有关手机短信消费行为的调查,调查显示,63.1%的被访者使用手机向他人发送过短信息。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被访者使用手机发送短信息的比例分别为76.5%、66.0%和47.9%。手机短信已经深入到了我们生活中,牵动每一个手机使用者。
手机短信给了手机族们巨大的自由,他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随时随地编制发送、接受手机短信。我们对于这样的场景已经习以为常了,公共汽车上,伴随着手机短信提示音的响起,乘客不约而同地一起摸向自己手机的位置,掏出各种品牌的手机查看。是自己短信的人就津津有味地翻看短信的内容,不是自己短信的有点沮丧,同时又不服气似的自己编制短信发给友人。
和其他很多新生事物一样,短信成了年轻人最先追捧的时尚。在短信的使用上,年龄越大的被访者使用过短信息的比例越低。15-19岁、20-25岁两个年龄群体是使用短信息的主要群体,使用过短信息的比例分别达到83.3%、89.0%。
手机短信呈现一种爆炸式的发展和蔓延式的扩张,手机短信已经延伸到社会信息生活的每个角落,它的使用频率达到惊人的程度,仅以笔者为例,最多一个月曾经发了750多条短信。有媒体这样宣称“第五媒体已经出现”,它融合了纸媒体的书写和互联网的交互,当然还包括无线的基本特征:移动、即时。
在这幅图景中,我们看到的是手机短信的便利、方便、迅速的一方面,作为移动电话的一项功能,它的这些优点是其他传统沟通方式所不具备的。这些是手机短信作为人际沟通方式具有积极性的一面,但同时,手机短信作为现代人际交往的矛盾性的一面:一般来说,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的社会交往活动。作为社会互动行为的人际沟通是在一定情境下,为了特定的目的而发生的以信息传递为手段的行为。任何一种社会现象,它的产生和发展都必须有特定的合理性,手机短信存在的合理性就在于它可以便利迅速地传递信息,达到人际沟通的目的,但是我们发现在手机短信的使用中,往往出现目的和效果等方面的不一致和矛盾性。
二、手机短信在人际沟通中的矛盾性
手机短信的矛盾性影响了它作为人际沟通方式而存在的合理性,这矛盾性体现在手机短信在人际沟通中的时间因素、目的与效果、使用者个性与雷同、工具性和玩具性的矛盾性上。
1、时间上的矛盾性
首先谈手机短信在人际沟通中时间上的矛盾性,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手机短信具有人为的延迟性,二是手机短信在沟通效率上具有时间的浪费性。
手机短信作为人际沟通看似具有时间上的瞬时性,因为从按下OK键发射,到对方手机上收到自己发的短信,从理论上讲是即时的,但却具有延迟的性质,这是手机短信作为人际沟通时间上最大的矛盾性。说手机短信具有延迟性,并不是说由于网络忙碌而造成的“短信塞车”现象,而是接受人,也就是人际互动的对方对手机短信回复的延迟现象。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有时候会收到一些让人觉得不舒服的短信,可能是骚扰短信、发错的短信,可能是由于双方感情上的纠葛造成的不快;或不方便立刻回复的短信,可能是接收时自己恰好正在忙着其他事情,在这时我们往往选择一种逃避的方法,也就是虽然收到短信,但收到就收到了,却不回复,造成一种尚未收到或尚未看到的假象,事后再决定是否回复和怎样回复。
现实生活中,几乎每一位手机族都存在过故意不及时回复短信的现象,于是技术上提供的瞬时性与实际使用中人为的延迟性构成了手机短信作为人际沟通中时间矛盾性最主要的一面。
时间上的矛盾性还表现手机短信作为人际沟通手段的低效率性上,花在编写和输入短信的时间已经远大于利用电话等其他媒体进行沟通所需要的时间。通常编写一条30个字左右的短信需要近两分钟的时间,更何况一般的短信往往字数更多。那么,本来只需要几秒钟就可以讲完的话却需要十几倍的时间来编短信,不能不说这种低效率是手机短信的又一个矛盾性。
有人认为,这种低效率是因为使用短信在异地沟通时更便宜,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我们可以简单地算一下,假设要通过手机短信说清楚一个一般性的问题,往往需要你来我往地各发十几条短信才行,这样就需要双方花费三到四元,若使用IP电话卡,按一分钟三角钱(还不算IP电话卡普遍的折扣),也可以具有十分钟左右的通话时间,如果是市话那么通话时间就可以更长了,那么,用电话联络不是比用短信更便宜有效?通过这样简单估算,我们就能明显地发现手机短信在作为人际沟通的手段上具有明显的时间和费用上的矛盾性。
2、交往目的与效果的矛盾性
根据布卢默的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原则,“在行动和互动中,人们能够依据其对情境的诠释为基础,而修正或改变意义与象征符号”,人类交往是理解和定义的过程,而手机短信的先天不足阻碍了人们对情境的把握和理解,从而无法理解和修正符号的意义。它无法比较有效地控制沟通的目的和效果的统一,从而形成交往目的和效果的矛盾性。
手机短信是一种不见面的间接的沟通方式,只有文字以及代表不同个人的手机号码。沟通双方只能凭借文字表达,可能还有一些自己用符号拼起来的简单符号,缺乏感情色彩。我们知道,汉语中说话的语气、语调甚至是断句的不同,都会对说话内容的理解产生很大的影响,往往会造成彼此的误解。
通常在面对面的聊天和电话中,我们都需要同时观察说话人的表情和语气来判断说话人的内容,举个简单的例子:朋友之间的“你对我很重要”,是真挚的还是调侃的,就需要语言之外的“身体语言”来进行判断,而这些在短信里是没有办法表达的。所以,手机短信在作为人际沟通的手段时具有先天的矛盾性。
其实,短信中类似可能的误解还是可以理解的,更为严重的是,有些人就是利用了手机短信的这种不清晰的语言特征,故意在短信聊天中说些暧昧的话,无论是开玩笑,还是故意试探,都是建立对方对自己短信的多重理解上的。躲在文字的后面,表达感情似乎也多了一层保护,进退自如,但是感情也不再象在传统的沟通手段中那样认真严肃。
沟通是为了让彼此的意见和感受得到表达,让对方清楚,但手机短信所体现的功能与实际效果却正好与之相反,造成了故意的理解偏差和无意的多重意义。
3.追求个性和事实雷同的矛盾性
手机短信作为当今最时尚的沟通方式,最吸引人的是它所一贯标榜的个性化,这在各种手机生产商和网络服务商对新品手机和新的服务种类的宣传口号就可见一斑。手机短信的玩家们也以追求个性为自己的行为来做最好的诠释,有了最新颖的短信往往会向朋友们展示一下。
一方面,手机玩家们希望自己短信的内容是最新颖的最独特的,千方百计挖空心思地编新段子,找有趣的段子,并以此为豪,这是手机短信个性化的一面。另一方面,我们发现,有许多人单纯为了追求个性为了寻找有趣新颖的短信而上网查询下载。比如,“不许动!抢劫!全部举起手来!男的站在左边,女的站在右边,变态的站在中间,哎!说的就是你,还装着看手机!”在SOHU网上,这条“整蛊专家”的短信被发送了1,537,206次,当然,这只是在7月调查时的数据,而且还不包括转发的情况,我们可以想象这将是多么巨大的数据,有以数百万计的人曾经发这样的短信给自己的朋友。在我们最初收到这样非常幽默的手机短信时确实会忍俊不禁,可是有那么多人在重复同样的笑话,可以设想在你第二次、第三次收到这样的短信,包括它的变种短信时,你还能笑得出来吗?在我们一厢情愿地以为自己又发了一条有趣的有个性的短信给自己朋友时,却不知道实际上只是扮演了一个可笑的角色,不知道自己只是在重复发送了一个早已被无数人重复过了的短信而已,结果变成了目的的反面。
当追求个性化成为时尚,与别人雷同就变成了羞耻,这似乎已经成为流行的终极判断。人们挖空心思编制手机短信,各种新的有趣的层出不穷,甚至出现了为网站工作的职业短信写手,编制新颖的手机短信供人发送以增加网站的点击率。问题在于,手机短信作为现代时尚的沟通方式,它在追求个性化时尚化的同时,却不可避免地陷入与其自身相矛盾的雷同中。手机短信作为沟通手段既追求个性化,又表现出相当的雷同性,这正是短信作为人际沟通的又一矛盾性。
4.工具性与玩具性的矛盾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手机玩家们手中,手机短信已经异化成为一种玩具,他们所关注的是手机短信给他们带来的无聊的玩笑、暖昧的情感和彼此默契的乐趣。工作、休息以外,手机短信成了最重要的娱乐,同样是在北京、上海、广州的调查中显示,问候语、闲聊、正经的事情、一般的笑语,选择比例依次为66.5%、60.1%、59.6%和51.2%。
人际沟通在手机短信里也异化成为一种无病呻吟,在文字的背后并没有沟通的实质——信息,有的只是在文字背后的异化了的交流,信息只是陪衬,无聊玩笑和调侃、感情泛化才是真正的目的和结果。那么,我们有理由发问,作为信息交流的工具而产生和存在的手机短信的工具本质在哪里呢?
在手机短信所有的矛盾性中,工具性和玩具性的矛盾是最深刻的,也是最本质的。当然不是说手机短信里的笑话幽默没有它存在的合理性,它们也有自己特殊的作用,比如为一些害羞的人传递某种微妙的情感等等,甚至一些相对暖昧的短信也有其存在的理由。问题是在手机文化中充斥着这些无聊的元素,手机短信仿佛就是为了释放人们通常得不到释放的某种压力而存在的,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现在流行的手机短信文化丧失了它作为人际沟通媒介的合理性。
这种矛盾性也为各种媒体所宣扬和放大,比如,SOHU网最近举办了一个名为“手机时尚之旅——火车接力”,以“信骚扰”为宣传口号的短信服务推广活动,若干不同城市的事先确定了的但又彼此陌生的青年男女以短信为联系工具,在旅途中彼此用手机短信进行交流,甚至可以谈情说爱,在旅途结束时,看看这些青年短信发烧友们在最后见面之前感情能发展到什么程度。
从表面看这似乎是手机短信沟通功能的最好例证,但在热闹的游戏背后,我们可以发现这实际上是暴露了手机短信的玩具本质。在这里手机短信成了游戏的基本元素,游戏的目的是怎样通过手机短信充分展示自己的魅力,吸引更多异性的注意力,而与手机短信本身已经没有了任何关系。因此,我们不能不说,现在的手机短信的玩具本质在某些方面早已超越了它的工具本质。严格地说,如果手机短信的玩具功能全面超越了它的工具功能,手机短信自己也就真的丧失了它作为人际沟通的工具而存在的合理性。
三、手机短信的矛盾性实质上是社会的问题
手机短信作为一种沟通的工具,是作为手机语音通讯功能之外一种沟通、联系和信息传递的附加功能而产生和存在的,毋庸质疑短信具有很多好处,比如便宜、方便、迅速等等,但是当手机短信成为一种时尚,在时尚的光环下所异化出种种矛盾性就不可避免地显现出来。体现在时间上是快捷迅速和费时低效的矛盾性,体现在目的与效果上的矛盾是作为沟通方式的短信造成的却是事实上的模糊和不确定,体现在个性与雷同上的矛盾是作为时尚个性的代表为了追求个性化却采取了雷同一致的方式,体现在工具性与玩具性上的矛盾是手机短信的玩具性质正在压倒其工具性质上升为其本质的特征。
客观地说,手机短信在人际沟通中所体现的各个方面的矛盾性,并不是手机短信本身的问题,作为一种信息的交流方式,技术是没有责任的,短信所表现的种种矛盾性实际上是手机使用者的问题,是在人际关系中所表现的社会的问题。
现代社会竞争越来越剧烈,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大多数人过着工作休息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他们渴望变化和刺激;与此同时,社会对人们的精神世界缺乏必要的人文关怀,社会上人们普遍的精神空虚,再加上乏味的娱乐形式,这一切都使得现代人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变化所带来的生活压力时,还需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手机短信作为一种轻松、随意性强的人际沟通方式,带给人们的不仅是用短信聊天时的快乐,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安慰,就自然得到了现代人的肯定。人们需要适时从工作中转移注意力放松一下,再加上流行文化在一旁推波助澜,手机短信因此逐渐占据了人们沟通方式中一个重要的地位。
或者我们可以说是手机短信实际上是营造了一个自我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们不需要为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而拼搏,可以放下所有的修饰和伪装,以最自然的心态进行交流,舒缓现实世界中的压力和紧张,而手机短信的种种矛盾性就成了这样一个理想王国和现实世界的联系所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对于手机文化之主体的青少年而言,在其成长中的正负面影响则需要我们作进一步的追踪调查与研究。本文仅能作为这个研究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