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爱华 王 宁 房 凯
宁夏中卫市人民医院眼耳鼻喉科 宁夏 中卫 755000 第一作者简介:郭爱华,女,1969年4月出生,1992年毕业于宁夏医学院医疗系医学专业,本科学历,学士学位,眼科副主任医师,从事眼科工作20余年, 主要研究方向:泪器疾患、眼外伤、眼底病等.
【摘要】 目的 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采取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分析评估.方法 将2011年9月~2014年9月在本院就诊的86例原发性闭角型清光眼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以随机的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采取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组43例采取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评估.结果 治疗后3d、7d、一个月,两组眼压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3个月、6个月、1年,观察组患者眼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功能性滤泡形成率(86.05%))显著高于对照组(58.14%),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0.93%)显著低于对照组(2.33%),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采取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效果显著,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值得采纳应用. 【关键词】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安全性【中图分类号】R7【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0-0083-02
对于闭角型青光眼来说,属于青光眼中的一个类型,主要是因为在眼球前房角闭合的情况下,基于眼内的房水排出受到阻碍而引发的[1].闭角型青光眼主要的临床症状为虹视、视力降低以及眼部胀痛等.为了该类患者的健康着想,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便显得极为重要.本次将86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采取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分析评估,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次入选的86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于2012年9月~2013年9月收治于本院,均属于单眼发病.以随机的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中,男23 例、女20例;最小、最大年龄者分别为35岁、72岁,年龄均值(51.8±2.4)岁;22 例为左眼发病、21例为右眼发病;慢性者8例、急性者35例;眼压均值(17.12±4.21)mmHg.观察组43例中,男22例、女21例;最小、最大年龄者分别为36 岁、71岁,年龄均值(51.9±2.3)岁;21例为左眼发病、22例为右眼发病;慢性者9例、急性者34例;眼压均值(17.13±4.23)mmHg.结合上述基本资料可知, 两组在各项数据上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1.2.1 对照组 本次对照组患者行传统小梁切除术.在手术前期,行表麻于球后浸润麻醉,将穹隆部作为基底层,进一步做好结膜瓣;然后将角膜缘作为基底部,进一步做好巩膜瓣,将其厚度控制在巩膜厚度的一半左右.针对小梁组织采取切除措施;在对虹膜周边进行切除过程中,需严格控制切除的大小及范围,一般需比小梁切口的切除范围略大一些,进一步将巩膜瓣缝合起来,基于球结膜下,给予1.0毫克的地塞米松,行注射.1.2.2 观察组 本次观察组患者主要采取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在麻醉处理完毕之后,基于前房位置完成穿刺措施,在穿刺过程中需充分将角膜缘血管绕开,将穹隆作为基底部,做好结膜瓣;将角膜缘作为基底部,做好巩膜瓣.给予生理盐水,大约为100毫升,进行反复冲洗措施;为了使眼压维持在合理范围内,需添加适度的房水,在将小梁组织切除,同时将少许虹膜切除之后,对巩膜瓣进行缝合,共4针;当中,对缝线进行调合的有1针,需以眼压测量标准值为依据,对缝线松紧加以调整,在调整完毕之后,基于结膜囊点部位给予典必殊眼膏加以处理[2].治疗后,对两组患者进行1年的随访,随访结束后,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相关判定指标进行对比评估.
1.3 判定标准两组患者判定指标包括不同时间眼压值、功能性滤泡形成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其中,眼压值取于治疗后3d、7d、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六个时间段.功能性滤泡形成率以Kronfeld分型为依据,将I型、II型视为功能性滤泡,而III型、IV 型则视为非功能性滤泡[3].主要的并发症为浅前房与低眼压.
1.4 统计学分析本研究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X±)视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应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取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两组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段的眼压值对比治疗后3d、7d、一个月,两组眼压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3 个月、6个月、1年,观察组患者眼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段的眼压值对比[n??(%)]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患者功能性滤泡形成率对比观察组43例患者中,显示为功能性滤泡的共37例(86.05%);对照组43 例患者中,显示为功能性滤泡的共25例(58.14%).观察组患者功能性滤泡形成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观察组中,仅1例发生浅前房,发生率为2.33%;对照组中,发生浅前房4 例、低眼压5例,发生率为20.93%.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来说,属于青光眼疾病的一种类型,在中医学领域中称之为“绿风内障”或“青盲”.在老年人群体较为多发,该类患者主要的临床症状有三类:其一为眼部胀痛;其二为虹视;其三为视力降低.对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来说,又分为慢性与急性两类,在临床中急性较为多发.慢性临床症状不明显,急性主要表现为眼痛、眼红等.为了患者能够早日恢复健康,提高生活质量,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法便显得极为重要. 本次提到的传统小梁切除术是以往治疗青光眼的一类常用方法,此类方法在减弱患者眼压方面具有不错的效果.但是,采取此类手术易使患者滤过功能私丧失,同时使浅前房以及低压眼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大大增加[4].因此, 现代临床医学不宜提倡该类手术方法.本次提到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是在传统小梁切除术改良得出的,不但具备降低患者眼压的作用,在降低并发症以及提高患者功能性滤泡形成率等方面均具备显著价值作用.有学者[5]经研究表明,将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应用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治疗过程中效果显著,能够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同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此次得出了与该学者相一致的研究成果. 本次将86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对照组43例采取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组43例采取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
结果显示:(1) 治疗后3d、7d、一个月,两组眼压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3个月、6个月、1年,观察组患者眼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2)观察组患者功能性滤泡形成率(86.05%))显著高于对照组(58.14%),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3)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0.93%) 显著低于对照组(2.33%),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可知:对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采取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效果显著,疗效确切、安全性高,能够使患者眼压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同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进一步为临床疗效的提升提供保障依据;因此,值得采纳应用.
参考文献[1] 高志钢.乔秀娟.姜丽莉.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疗效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2,09:172-173. [2] 陈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疗效分析[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3,04:118. [3] 孙铁节.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可行性研究[J]. 中国当代医药,2015,01:21-22. [4] 闻毅颐.李东豪.胡利.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效果[J].广东医学,2014,07:1083-1085. [5] 袁钊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效果探讨[J]. 吉林医学,2014,23:5179-5180.
论文作者:郭爱华 王宁 房凯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综合临床》2015年9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2/24
标签:小梁论文; 眼压论文; 青光眼论文; 患者论文; 原发性论文; 两组论文; 切除术论文; 《中国综合临床》2015年9月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