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血透室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与预防对策。方法:于2017年1月到2018年5月在我院血透室接受治疗的血液透析患者8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划分为实验组与常规组。常规组采取常规性护理措施,实验组根据血透室护理的不安全因素采取针对性预防对策。两组患者均在血透室接受为期3个月的医护干预,总结干预期间不安全因素的发生。结果:实验组发生1起跌倒事件、1起院内感染,不安全因素发生率为5.00%;常规组发生3起跌倒事件、5起自行拔针、5起院内感染,不安全因素发生率为32.50%,不安全因素发生率数据差异较大,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血透室护理工作中需要高度重视血透治疗中的不安全因素,提出并落实针对性的预防干预措施,降低不安全因素的发生率,提高临床干预安全性,为临床医护工作的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血透室护理;不安全因素;预防对策
[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15-0110-02
血透室是临床中对于肾功能衰竭患者的主要治疗场所,血液透析属于专业性较强、操作复杂并且技术含量较高的治疗技术,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也存在较多的安全性隐患以及风险[1]。血透室的护理措施对于血透治疗效果会形成直接影响,对于患者的生命安全也会形成一定影响。近些年随着血液透析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杜绝和减少血透安全性隐患也成为临床工作重点[2]。对此,为了有效的降低和杜绝各类不安全因素的发生,本文围绕着血透室护理工作现状,提出针对性的预防对策,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于2017年1月到2018年5月在我院血透室接受治疗的血液透析患者8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血液透析治疗的适应症标准。按照随机数字法将80例患者划分为实验组(n=40)与常规组(n=40)。实验组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5例,平均年龄(54.2±3.6)岁;常规组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13例,平均年龄(49.5±4.2)岁。两组患者的多项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备研究对比价值。
1.2方法
两组患者采取相同透析治疗方案,采用相同透析设备,主要是以日机装DB-26B型透析机,每周透析2至3次,血流量为250至300ml/min,透析液流量为500ml/min。
常规组采取常规性护理措施,主要是以一般的健康教育以及透析治疗中的引导与帮助为主。
实验组根据血透室护理的不安全因素采取针对性预防对策,具体措施如下:严格落实血透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尤其是规范性护理操作管理制度。血透室当中的不同仪器设备均需要有专业人员管理,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保养以及维护。在设备操作中需要根据操作规程进行,明确护理工作中的重点。及时强化监督管理工作,构建质量管理与控制小组,确保护理操作的规范性与标准型。强化对护理人员的培训管理,及时组织护理人员讨论并总结血透室护理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不安全因素,并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及时对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涉及到理论性知识与实践性技能,对护理人员每个月实行一次考核,特别是对于新入护士,培养其操作技能以及服务意识。强化护理人员责任心,强化护理制度的学习以及新仪器设备、技术的掌握,严格落实操作步骤以及相关制度,学习法律知识的同时更好的维护患者的权益。强化护患沟通,耐心为患者讲解交流,为患者提供心理护理与健康指导,构建良好关系规避医疗纠纷,强化治疗信心提升患者治疗依从率。
1.3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均在血透室接受为期3个月的医护干预,总结干预期间不安全因素的发生。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有数据均应用基于SPSS19.0版本统计学软件建立数据分析模型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应用均是方式表达,采用±的标准差形式描述,数据之间采用P值进行检验,在P值<0.05时说明数据差异突出。
2.结果
实验组发生1起跌倒事件、1起院内感染,不安全因素发生率为5.00%;常规组发生3起跌倒事件、5起自行拔针、5起院内感染,不安全因素发生率为32.50%,不安全因素发生率数据差异较大,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不安全因素对比
3.讨论
血透室属于特殊的治疗场所,为患者提供治疗的设备、仪器大多数都比较先进与精密,在操作中存在困难、复杂等操作特征,对于医护人员有着一定的专业技术要求,再加上患者数量不断增多,导致护理工作的压力也在随之提升[3]-[4]。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护理人员应当更加关注血透室护理工作中的安全隐患,并为患者构建一个良好的治疗环境,从而提高治疗水平[5]。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发生1起跌倒事件、1起院内感染,不安全因素发生率为5.00%;常规组发生3起跌倒事件、5起自行拔针、5起院内感染,不安全因素发生率为32.50%,不安全因素发生率数据差异较大。这一结果充分证明借助有效的预防对策,能够显著提高不安全因素的控制效果,能够显著提高临床护理安全性,降低各类风险的发生,提高临床治疗价值的目的,可以作为血透治疗中常用护理标准。
综上所述,在血透室护理工作中需要高度重视血透治疗中的不安全因素,提出并落实针对性的预防干预措施,降低不安全因素的发生率,提高临床干预安全性,为临床医护工作的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谢文瑶.血液透析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研究[J].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2017,6(2):211-212.
[2]许娜,李艳丽,张枫.试析血透患者内瘘穿刺致血肿病因分析、预防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导刊,2016,18(1):101-102.
[3]李月芳.产科护理中潜在的不安全因素调查及防范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2017,10(11):42-43.
[4]王莉,钟晓琴,朱爱军,等.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的影响因素病例对照研究[J].护理学报,2016,23(10):1-4.
[5]胡兰苹,梁艳梅.根本原因分析法(RCA)在预防血透中心护理不良事件中的应用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18):30-32.
论文作者:谷春香,史晓枫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3
标签:不安全因素论文; 患者论文; 实验组论文; 发生论文; 常规论文; 对策论文; 院内论文; 《医师在线》2018年第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