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后美日中东外交政策之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日论文,中东论文,外交政策论文,战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东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结合部,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在世界政治、经济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未来世界的发展影响很大。中东历来是世界大国争夺的重点,进入90年代以来,尽管世界格局出现了新的变化,但中东依然是世界大国关注的焦点。日本和美国作为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它们的中东外交政策既相同又相异。
一、美国的中东政策
1.海湾战争前后的美国中东政策
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海湾战争前后,美国政要多次阐述了中东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和冷战后的美国中东政策,其核心是以海湾危机为契机,通过海湾战争和战后中东秩序的安排,确立冷战后美国在中东地区的主导地位,建立一种维护美国利益的地区安全体系,从而在全球战略的意义上向全世界推出美国版本的中东新秩序,进而建立美国主宰下的世界新秩序。
2.1993年后克林顿政府的中东政策
1993年1月克林顿入主白宫后,提出了他的中东政策, 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继续推动中东和平进程,确保美国的石油利益;保证美国中东盟友的安全,遏制地区大国的崛起;控制中东军贸市场,防止敌对势力掌握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推动中东民主化进程。
二、日本的中东政策
日本远离中东,是二战战败国。二战后,日本在对外关系上一直以日美关系为其外交“基轴”,需要美国的核保护与政治“庇护”。战后初期,日本作为战败国,在政治、军事上尚需美国保护,实际上没有什么“中东政策”,只是一味追随美国。日本自己的中东政策是其成为经济强国后产生的,主旨是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
70~80年代,日本经济飞速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并逐步改变了以往一贯跟随美国的外交政策,开始在国际上积极争取与其经济实力相应的国际政治地位,试图发展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世界政治大国,但由于种种原因,其国际政治影响依然较低。海湾危机爆发后,日本充分利用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竭力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
日本的中东政策是促成地区安全保障,保证石油供应;推动裁军和军备控制工作的进行;推动包括巴勒斯坦问题在内的中东和平;支持中东经济发展,并为此提供经济技术援助。海湾战争期间,日本向以美国为首的反伊联盟提供了高达130亿美元的财政援助, 充分显示了作为世界经济大国的雄厚实力。海湾战争后,日本政府提出了为中东做贡献的具体措施,向联合国维和部队提供资金,向联合国监督团派文职人员。联合国提出“中东马歇尔计划”和建立“中东复兴银行”的设想后,日本马上积极参与,并表示愿为此提供资金。1991年4月24日, 日本政府正式决定向海湾地区派遣由4艘新式扫雷艇、一艘补给艇、 一艘供应船和500名自卫队官兵组成的扫雷舰队。 这是战后日本组建自卫队以来首次大规模远距离向海外派遣舰队。日本此举不仅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在国际上也广受重视。这是日本向世界各国显示经济、军事实力,逐步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措施之一。
三、美日中东政策比较
1.共同经济利益下的美日中东政策
尽管美国和日本制定了各自不同的中东政策,但石油利益是两国制定中东政策的共同点。
近年来,美国由于经济持续增长和国内石油产量下降,大幅度地增加了石油进口。1985年,美国的石油进口量为506.7万桶/日,1990 年上半年升到845.5万桶/日,占国内石油消费的49.5%,超过70 年代两次危机时美国进口石油占石油消费38.4%和48%的水平。考虑到环保的压力日增,未来能源结构改观的可能性不大,而对外依赖却将继续加重,美国石油协会估计,至2000年这个比例将达63~65%。
目前海湾已是美国进口石油的主要供应地。据沙特前石油大臣亚马尼估计,到2000年美国进口石油中的60%以上将来自中东阿拉伯产油国。美国要得到如此巨大的石油进口量,并尽量压低油价,只有控制了这一地区才有可能。
日本是一资源十分匮乏的岛国,虽拥有较高的生产能力和高精尖的先进技术,但其经济赖以生存的能源基本上都要进口。据美国能源情报部门的统计,1990年第一季度,日本每天进口石油548万桶,其中354万桶来自海湾,占64.6%。毫不夸张地说,海湾石油是日本经济发展的血液。因此日本中东政策的出发点主要是保证长期、稳定地获取中东石油,为日本产品和资本不断开拓新的市场。
2.不同政治目的下的美日中东政策
美国和日本制定中东政策的政治目的不同。美国作为世界超级大国,其中东政策是为它的全球战略服务的,即以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确保世界霸主地位;而日本则属“小国”外交,它有政治野心,但因受历史因素制约,故希望通过中东这块跳板,凭借其经济实力,在世界政坛上占有一席之地。
美国:冷战时期在两极格局体制的作用下,美、苏争霸是美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点之一,美国历届政府都把遏制苏联作为保证美国在中东乃至全球利益的关键之举。前苏联解体以后,美国对中东的外交政策发生了转移,石油成为实现政治目的的经济手段,美国通过控制石油供应、干预石油销售价格等来对付竞争对手在政治、经济领域里的挑战和竞争,并以此拉拢合作伙伴,扩大自身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
(1)美国企图主宰世界,把中东作为显示实力的舞台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宣告结束,世界进入由两极向多极格局转变的过渡时期。历史上,美国曾多次利用世界格局的变化,加强自身的综合国力,使自己处于较有利的竞争地位。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这种局势刺激了美国企图主宰世界、建立“美国统治下的和平”的野心。海湾危机爆发后,美国前总统布什认为,“可以抓住这个机会,实现建立世界新秩序的夙愿”。美国先是利用国际上普遍反对伊拉克吞并科威特的有利时机,在联合国先后通过了13个决议,谴责伊拉克的侵略行径:对伊拉克实行经济制裁和封锁,使其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然后把数十万美军派往海湾地区,和多国部队一起,用各种最新式武器装备,打了一场集陆、海、空三军的立体战争。美国以在海湾战争中的胜利凸显其“领导世界的作用”,树立其在冷战后重建世界新秩序中的领导地位。美国前国防部长切尼称:“这次胜利意义重大,它之所以重要,是由于它对冷战后的世界有着深远影响。”美国的行动表明“美国发挥了领导作用,这在冷战后时期的世界上只有美国才能做到。”
(2)经济上遏制日本和西欧的竞争
希腊驻欧共体议员团副主席多米奥认为,美国未来的战略目标是在为自己保持世界军事最强国地位的同时,登上世界经济和政治的金字塔顶峰。由于苏联的衰败,日本和西欧成了美国实现这一目标的唯一障碍,但它们的经济有赖于海湾石油,只要美国控制了海湾石油,它们的经济命脉就掌握在美国手中,只得根据美国的指挥棒行动。
(3)打击地区大国崛起,保护美国战略利益
两极格局瓦解后,地区矛盾逐渐突出,一些地区大国崛起,并威胁到美国的战略利益。因此,打击地区大国势力使其就范,是美国冷战后时期安全战略的重要内容。两伊战争结束后,伊拉克拥有100 多万军队,5000多辆坦克,670多架作战飞机,其军力居世界第四位。 伊拉克凭借军事力量企图称霸海湾,对美国的中东战略地位提出了挑战。美国认为,伊拉克吞并科威特和对沙特等海湾产油国安全的威胁,关系到今后世界的石油供应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前途,直接危及美国在中东的战略利益和建立世界新秩序的构想。因此,尽管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在美军中的阴影犹存,但美国还是作出了出兵中东的强硬反应,并在6 周内摧毁了萨达姆的战争机器。美国此举不仅削弱了伊拉克的军事力量,而且加强了美国在海湾的战略地位。
日本作为经济大国早已是世人皆知的事实,但它并不甘心于只做一个经济大国,而是早就想成为一个政治大国,只是一直苦于无法摆脱二战战败国的阴影。海湾危机和海湾战争爆发后,日本政府抓住时机,对其防卫战略作出了调整,由过去在国家战略中处于从属地位向处于重要地位方向转变,防卫方针实现从“本土防卫”向“远洋防卫”和“海上歼敌”转变,防卫范围由过去的立足本土自卫向“积极发挥国际军事作用”转变,日本向政治大国发展的进程明显加快。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政府不顾舆论和国民的反对,冒着违宪的风险向海湾地区派扫雷舰队的做法,充分说明日本已突破了过去仅与中东地区保持经济关系的传统做法,在军事上也介入了中东事务,它要在政治、国际合作乃至军事方面发挥一个政治大国的作用。从日本在海湾危机和海湾战争期间及以后采取的一系列举措看,日本显然是把中东当作了走向政治大国的跳板,它从经济入手积极参与中东事务并以此扩大它在国际上的政治影响。
3.武器核查危机中美日政策比较
1997年底至1998年,由于伊拉克阻挠联合国武器核查,导致美、英再次向海湾派出军队,试图对伊拉克实行新的军事打击。
对美国来说,克林顿政府之所以再三强调,萨达姆必须遵守海湾战争停战时做出的承诺,销毁所有生化武器及导弹,否则美国不惜单方面对伊拉克动武,主要是出于国内政治和中东战略的需要。
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国声言要由它主导建立世界政治新秩序和经济新秩序。克林顿总统执政前后, 美国的“主导”胃口更大了, 断言21世纪是美国世纪,美国不仅要“主导”当今世界,也要“主导”21世纪。近年发生的伊拉克武器核查危机,基本反映了美国的“主导”思想,它是想把“主导”建立中东新秩序当作它“主导”建立世界秩序的第一步。当初海湾战争是以美为主打起来的,美因此认为处理海湾战后的遗留问题,尤其是对伊拉克的制裁问题,它最有资本、最具权威,其他各方只能与它“配合”,如果这种“配合”不符合它的意愿和利益,它就单独采取行动。
俄罗斯、欧洲涉足中东事务,通过外交斡旋频频得分,美在中东的强势主导地位受到挑战。1997年11月,由于伊拉克抵制武器核查,美调兵遣将,准备对伊动武,结果伊拉克在俄罗斯的劝说下缩了回去,美白忙一场,大有猫被耗子耍了的感觉,这种“羞辱”实难忍受。近年来,美在中东的影响力一再下降,甚至无法说服一些亲西方的阿拉伯国家参加由美倡导的在卡塔尔举行的中东北非经济会议,而这些阿拉伯国家的领导人几乎无一例外地参加了在德黑兰举行的伊斯兰首脑会议。就是在这次会议上,一些伊斯兰国家的领导人作了措辞强硬的谴责以色列和美国的发言。为此,美国一直想以伊拉克拒绝武器核查为借口,将伊拉克作为它新武器的试验场,用武力维护自己的中东利益,显示自己的强大。
日本伊拉克武器核查危机爆发后的初期“无所作为”。危机伊始,伊拉克把矛头直接对准联合国特委会中的美国,可谓为“美伊矛盾”,对日本的海湾利益影响不大。与此同时,美在中东地区的信任度不断下降,阿拉伯国家的立场发生了有利于伊拉克的变化。伊拉克曾拥有生化武器,曾经研制过核武器,但经过海湾战争的打击及随后7年的核查、 销毁,恐已徒有虚名,而以色列却拥有大量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甚至包括核武器,但美国对此就是视而不见,仍每年给予以色列大量的军援,这严重伤害了阿拉伯人的感情。阿拉伯领导人一致认为,美国在该地区实行双重标准目的是限制阿拉伯国家的发展。因此,当美国一再对伊进行武器核查和经济制裁时,阿拉伯各国人民对处于国际制裁下的伊拉克凭添了几分同情,原先存有分岐的一些国家都站到了一起。在此情况下,日本不愿意站在阿拉伯国家的对立面,破坏与阿拉伯国家多年来苦心建立起来的关系,使自己的经济利益受损。
在经济上,日本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多家大公司相继倒闭,国内经济形势出现了一些波动。鉴于目前财政情况,日本政府似乎更愿意采取静观事态发展的态度。1998年2月28日, 日本与英国就伊拉克问题联合向安理会提出议案,要求伊拉克接受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核查。该议案警告说,如果伊拉克违反协议,“将带来最严重的后果”。3 月3日,日政府对联合国通过的关于伊拉克问题的决议表示欢迎, 日本前首相桥本龙太郎说,解决伊拉克危机最好通过外交途径。日本适时参与中东事务的这种做法既照顾了坚决要动武的美国立场,也表明了日本政府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利用一切机会扩大国际影响,增强发言权的心机。众所周知,日本的经济发展有赖于稳定的石油供给,而稳定的石油供给有赖于中东局势的稳定。这显然是日本中东外交政策的立足点。
结论
冷战结束后,美国为了称霸世界,把控制石油资源和世界石油供应线视作它在中东诸多利益中的核心因素,以此遏制竞争对手在政治、经济领域里的挑战和竞争,拉拢合作伙伴,扩大自身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
日本迫切希望在国际上获得与其经济实力相称的发言权,它觊觎政治大国地位,急于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因此,日本的中东政策并不仅仅局限于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而是要通过中东扩大政治影响,成为世界政治大国。
标签:海湾战争论文; 石油资源论文; 美国政治论文; 世界政治论文; 中东历史论文; 石油美元论文; 外交政策论文; 中东论文; 日本政治论文; 中东局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