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当前经济形势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形势分析论文,我国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相对稳定的好时期
如何看待我国经济形势?我认为这需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和国际比较的角度来认识,总的结论是,我国经济形势正处在建国以来相对稳定、持续增长时期。主要表现为:
第一、宏观经济基本稳定,既无波动,又无通胀。改革以来,我国GDP年增长率的波动系数为36%,其中“八五”期间为17%, “九五”期间降为0.9%。这表明,过去5年我国经济增长基本上是无经济波动的经济增长,但这并不意味着今后不会出现经济波动。长期以来经济增长不稳定性问题得到有效地解决。1993年以来,中央实行宏观调控有效控制了高通胀,1998年以来,中央决定扩大内需治理通货紧缩,目前经济增长率为8%左右(2000年GDP增长率为8%,2001年第一季度为8.3%)。无通货膨胀率,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0.466(2000年数据),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5%。尽管通货紧缩尚未完全过去, 但是我国经济正处在一个通货膨胀率既不加速又不减速的无通胀经济增长过程,因而8%的经济增长率可能是这一时期的潜在自然增长率。
第二、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率得到明显的改善。尽管“九五”期间经济增长率平均为8.3%,低于“八五”期间平均增长率的水平(12.0%)3.7个百分点, 但“是却取得了比“八五”期间更为明显的经济增长效果。首先,消费率(指最终消费品占GDP比重, 按支出法计算)由1995年的57.5%提高到2000年的60.8%,“九五”期间居民消费达到23.45万亿元,相当于“八五”期间的2.16倍;其次, 投资效率明显改善,“八五”期间全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36.9%,“九五”期间降至11.2%,但是与经济增长率之比则由3.1比1降至为1.3比1;再有,实际财政收入增长率大幅度增长。“八五”期间和“九五”期间名义财政收入增长率分别为16.3%和16.5%,若扣除物价指数,“八五”期间财政收入增长仅为3.4%,而“九五”期间为14.796(见表1)。一方面由于通货膨胀率明显下降, 另一方面由于财政收入增长率明显超过GDP增长率,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由1996年的10.6%上升到2000 年的15.0%。最后,能源效率明显改善。在经济持续增长的情况下,能源消费量大幅度下降,与1996年相比,全国能源消费总量下降了7.7%, 其中煤炭消费量下降17.4%,与此同时煤炭消费占能源总量比重由1996年的74.7%下降为2000年的67.0%。随着能源消费下降,环境污染排放量出现下降趋势。据国家环保局统计,我国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比1995年分别下降20%—30%,大中城市污染指数不同程度下降。例如1999年工业废水排放总量比1995年下降27.6%, 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比1995 年下降23.3%,工业粉尘排放量比1995年下降33.5%,化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比1995年下降48.5%。但是工业废气排放量比1995年增加6.7%, 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比1995年增加0.7%。但是, 生态破坏问题日益突出。
第三、中国成功地抵御了亚洲金融风暴冲击, 保持了持续增长。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影响了亚洲和其他国家,都曾经历一个V 型的发展过程,即经济增长率先下降、衰退甚至负增长,然后逐渐复苏。中国则避免了这一V型过程,而仍保持较高的增长, 外贸进出口在低增长的情况下到2000年恢复了高增长,外贸进出口增长率分别达到35.8%和27.8%,2000年我国进口和出口总额分别达到2492亿美元和2251亿美元,工业制品分别占进出口总额的79.2%和89.8%。
应当说我国已经进入包括改革以来经济效益和经济形势最好的时期,这为中国进入21世纪实施第十个五年计划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美国经济下滑对中国经济影响
从去年下半年以来,美国经济突然转入下滑,引起各方面的关注。2000年美国经济增长率高达3%,今年1季度美国经济增长率只有1.3 %,按年度计算下降了9.1%。预计全年经济增长率可能降至1.5%。同期美国劳动生产率急剧下滑,2000年2季度为6.3%,第4季度降至2%,今年第1季度下降了1.2%,相应单位劳动成本上升。
目前对美国经济走势有三种分析和估计:一是V字形。 这一派观点认为美国经济短期内下降,但经过迅速调整后,会在短期内恢复。主要理由是美国经济的基本面比较好,只是短期波动;二是L形。 美国经济衰退不可避免并会持续一段时间,甚至可能出现较长时间的低增长或衰退;三是介于二者之间的W形。即美国经济是一个明显的波动过程。 估计美国经济形势趋势是一件较难的事情。从1998年、1999年和2000年数据看,美国实际增长率高于潜在增长率(2%—3%),但今年的经济增长率又明显低于潜在增长率,这是对前三年经济过热的一次调整。
美国《商业周刊》(2001年4月2日)认为,过去10年来,美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如果美国经济不景气,它可能导致全球经济严重的下滑,甚至可能引发金融危机。
与此同时欧洲经济增长率以2000年的3.3%降至为今年的2.7%。日本持续了10年的经济停滞之后,仍处于低迷状态。英国《经济学家》周刊(2001年3月24日)认为, 严重的通货紧缩使日本经济陷入恶性循环:价格下跌导致家庭延迟消费,这又使商品价格进一步下跌。与此同时,通货紧缩加重了实际的债务负担,又进一步遏制了需求。东南亚在受到亚洲金融风暴强烈冲击之后,走向经济复苏过程中面临愈来复杂的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
美国经济增长率急剧下滑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中国的经济增长和贸易增长。目前我国出口额已高达2492亿美元,按人民币计算为20635 亿元,相当于GDP的23%,其中,中国对美国出口约占四分之一, 相当于我国GDP的6%,如果从美国出口的统计看,2000年中国对美国出口额达到1001亿美元,进口额为163亿美元,贸易顺差达到了838亿美元,其中出口额占我国GDP比重约10%左右。 我国对美国出口的依赖度(指占出口总额比重)和经济依赖度(指占GDP比重)越来越大,因而, 美国经济形势的好坏对我国经济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目前已对我国机电产品出口产生影响。我对美国机电产品出口今年1—4月呈减速趋势,较去年同期下降了24个百分点。机电产品占外贸出口的一半,美国又是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主要地区之一。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经济部(2001年5月14日)报告认为, 外贸净出口额缩减可能成为中国今年实现较高经济增长目标主要不利因素之一。从外国直接投资角度看,目前,外国直接投资已超过400亿美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以上, 也会在投资方面对中国产生影响。美国经济下滑将滞后性地对我国经济产生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一国经济的好坏,会影响其他国家经济的好坏。在美国为主导的西方工业化国家处于经济、技术、贸易优势的情况下,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不一定“搭便车”“一荣俱荣”,但却可能“一损俱损”。亚洲金融危机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危机从泰国、韩国开始,随后迅速波及到亚洲各国和全世界。这次不同是从世界最大经济实体——美国开始出现急剧减速,再加上石油价格暴涨,这必将对各国经济包括中国经济产生不良影响,我们通常把它称作外部冲击,它的特点是既不可测,又不可控,常常会引起经济短期波动,其冲击波动幅度的大小是与该国经济系统的稳定特性有关,如缓冲与吸收外部冲击的功能,也与该国经济政策响应有关,如经济政策调整与灵活性。在世界经济和亚洲经济增长趋缓(据各方估计从7%调整到5%)的情况下,中国能否保持持续的高增长?如果能够的话,它的基本策略是什么?
三、扩大内需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方略
作为发展中大国的中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国内市场需求大,本身对外部冲击就具有较明显的缓冲机制和吸收机制。随着中国经济系统稳定性增强,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市场主体反应的灵活性加大,这两种机制的作用都在增强。扩大内需不仅是我们长期发展的战略,也是我们应对外部冲击的基本策略。扩大内需政策具有两种特性:一是长期稳健性,在外部因素与信息不确定条件下,是一种长期政策目标,对外部冲击具有稳定性和抗干扰性;二是短期灵活性,对不同的外部冲击如需求冲击(出口下降)和供给冲击(油价上涨)能够相机抉择地调整各类短期政策。所谓正确的宏观决策就是这两大类政策的有机组合。
过去三年中央实施扩大内需的方针,累计发行国债11206亿元, “九五”期间债务收入占GDP比重为4.0%,虽高出“八五”期间1.6 个百分点,但仍低于世界各国通常采用的债务风险指标(尽管政府还有大量的隐性债务,但是发行国债仍不失为一种重要举措)。过去三年全国基本建设累计投资37586亿元,其中国家预算内投资累计投资3985 亿元,占全部基建投资总额的10.6%。这些措施带动和扩大国内投资需求。
中央还采取其他措施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例如过去三年国家财政支出中用于社会保障累计支出1090亿元,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累计支出553 亿元, 由于提高离退休费标准, 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费累计支出1065亿元,三者合计2627.6亿元,这些财政经费支出又带动和刺激了国内居民消费需求,仅过去二年全国城镇受益人口高达8400万人。
中国是世界教育文化消费大国。根据世界银行统计,1997年中国初级教育在校生约占世界总数的20.9%,中等教育在校生约占18.1%,高等教育(包括成人高等教育)在校生约占6.9%。过去3年中国进一步扩大了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但是,高等教育在校生占世界总量比重仍大大低于我国人口占世界总数比重。各类教育经费大幅度增长,1999年全国教育经费投入比1995年提高了78%,平均年增长率15.6%,也明显高于经济增长率。从城镇居民家庭统计调查看,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消费支出已取代消费支出成为第2大支出项目。2000 年城镇居民人均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消费为627.8元,占消费性支出比重的12.6%,比1996年增长67.4%,据此估计全国城镇居民总计消费支出约2440亿元;其中人均教育支出363.8元,总计教育支出约1415亿元。
中国逐步成为旅游消费大国,国内旅游消费约占70%。带薪休假时间的延长以及人均收入水平提高,极大地刺激了居民旅游消费。“九五”期间国内旅游人数增长率为3.4%,高于总人口增长率(0.9%),国内、国际旅游收入增长率分别为18.2%和13.2%,高于GDP增长率(8.3%)和第三产业附加值增长率(8.2 %)。 国内、国际旅游收入占GDP比重由1995年的3.6%上升为2000年的5.05%。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信息消费大国。 到 2000 年全国电话用户达到14485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8453万户,均居世界第二位。 邮电业务收入占GDP比重由1995年的1.7%上升为2000年的5.4%。2000 年城镇居民人均通信支出为162.2元,比1996年增长了68.6%。
可以说,中央实施的积极扩大内需的政策,在过去三年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正如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经济部报告(2001)所言,在过去两年中,在净出口增量出现较大负值的情况下,如果不是得益于扩大内需的宏观调控政策,中国的经济增长可能达不到7.1%和8%的较高速度。这就是中国经济在世界能够“一枝独秀”的重要原因,同样也是我们今后应对各种外部冲击的重要手段。
四、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
进入21世纪,我们仍然面对各类极其严重的挑战。
第一、中国正经历着历史上空前、规模最大的结构调整,城镇失业问题日益突出。1996年以来,国有单位从业人数(指在岗人员)减少了3142万人,下降了27.9%;城镇集体单位减少了1517万人,下降了50.3%;二者合计减少人数4659万人,下降了32.7%。即在过去五年内,传统正规部门(国有和城镇集体)约分流了三分之一的在岗人员。我们估计,约有十分之一的人退休或提前退休,进入基本养老社会保障体制;约有近一半的人分流重新就业、自我就业、灵活就业;约有四分之一的人从事隐形就业;仍有近1000万人仍处于下岗未就业状况,我们把过去五年间大规模结构调整称为“下岗洪水、失业洪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分流这么多人员在世界各国经济结构调整中都是最大规模的。预计今年约有300—400万人进入再就业中心人员,退出再就业服务中心进入公开失业队伍。目前下岗未就业人员中约有60%的人是因为企业严重亏损导致下岗失业,70%以上届于长期失业(指超过1年以上), 因而目前中国的失业是属于结构性失业,这是结构调整最突出的现象,即创造性的破坏。在过去五年外资企业等其他经济单位创造的就业岗位不足 400万,私营企业创造新增就业岗位648万,个体经济创造新增就业岗位427万,三者合计新增就业岗位1475万,但大部分为新生的劳动力(主要是大中专毕业生)或外部劳动力(主要是农民工)所添补,只有少数下岗职工进入这些企业。与此同时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在过去三年分别为 7.2%、13.1%和11.4%,形成“双高”的劳动市场:既高失业率,同时又高工资增长率并存的格局,形成输家与赢家两大阵营。这表明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结构性障碍,仍缺乏劳动力流动性和就业竞争性,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十分突出。
第二、中国农业发展正经历历史上最困难的结构调整时期。主要表现为农产品收购价格持续5年下降,与1995年价格相比, 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累计下跌22.6个百分点,其中粮食收购价格下跌27.5个百分点,尽管去年粮食总产量下降8.1个百分点,但是, 粮食收购价指数下降8.8个百分点;经济作物收购价格指数下降19.5个百分点。我们估计过去5
年全国农民因农产品价格下跌出售农产品的现金收入损失累计超过3000亿元(见表2)。
从农村居民家计调查看,1997年人均农民出售农产品收入为1092元,到2000年下降为600元,约下降了45%,这相当于每个农民比1997 年少获农产品现金收入492元,这相当于8.7亿农村人口减少收入3972亿元。(见表3)
据农业部估计,2000年全国农民因粮食一项减少收入约1100亿元左右,人均减少收入约125元,其中减产因素约占1/3, 粮价下跌因素占2/3左右。占全国农户82%的纯农户和以农为主的兼业农户纯收入下降1%。
根据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户数结构分析,我们发现,2000年人均收入在500元及以下农户比重比上年增加0.75个百分点,还高于1996 年的比重;人均收入在500—1000元农户比重比上年高出0.43个百分点, 这部分农户约占总农户数(2.4亿户)的14.18%,约为3424 万户, 约有13162万人。
工资性收入已经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1995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仅为353元,到2000年上升1倍,为700.4元, 占现金收入比重的29.4%(见表2)。按8.7亿农民计算,估计该年农民劳务费收入高达6000亿元,同年政府财政支出中用于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各项农业事业费为746亿元,前者相当于后者的8倍。这表明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广大农民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创造就业机会。需要指出的是,东部沿海10省市农民的劳务收入占人均纯收入比重46.5%,而西部农民的劳务收入仅占19.2%。西部农民贫困主要原因是非农产业不发达,就业机会少,劳动力流动性差。因而为农民创造就业机会就是最重要的收入机会。
农民农产品销售现金收入构成已呈现以非粮食收入为主的局面,约占85%。2000年农产品市场交易额已达12443亿元。 在农产品贸易中,肉禽蛋类占33.8%,蔬菜类占21.4%,水产品类占16.7%,粮油类仅占15.7%,干鲜果品类占12.4%。因此提高农民农业收入主要是提高非粮食收入、农产品商品率以及农产品附加值。
五、扩大内需的若干重大举措
第一、积极发展各类劳动密集产业,为人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十五计划已明确提出,今后5年在城乡各创造4000万新增就业岗位, 共计8000万人,平均每年1600万人。这既是扩大人民收入来源的机会,也是实现分享型的经济发展政策,即经济增长的成果和社会进步为人们所普遍共同分享,其中分享和获得就业机会就是最大的发展机会。
中国就业战略的基本思路,积极创造灵活性就业、非正规就业,包括创造非正规部门就业、小规模企业、微型企业、家庭企业、个体经济、独立服务者、社区服务、自我就业等;创造正规部门的非正式就业、临时性就业、非全日制就业、小时就业、劳务派遣就业、分包生产或服务项目就业。目前发展中国家非正规就业比重为40%—60%,而中国不足20%,具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目前非正规就业成为我国城镇新增就业和下岗人员再就业的主渠道。据全国总工会对部分城市调查,1999年自营就业占下岗人员再就业比例达49%。另外还有不少下岗失业转为更灵活的非正规就业。因而,今后我国城镇就业模式的基本方向将从正规就业转向非正规就业,从固定就业转向灵活就业。
目前需要重新界定就业的定义和统计口径。在中国现实情况下,所谓就业是指从事各类劳动获取合法劳动报酬或收入的活动。这一定义的含义关键不在于就业的形式或劳动形式,如固定就业或灵活就业,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而在于所获得的收入是否合法,这一定义不包括那些非法经济,如造假贩假、走私贩私、倒卖毒品、娼妓色情等国家法律明文禁止的活动。除此之外凡从事国家不禁止活动所获合法收入或合法劳动的活动称为就业,这些收入是固定工资或临时收入。这一定义应有助于我们对创造就业做出符合中国现实条件下的新的界定和新的标准。
国家应采取多种措施鼓励正规部门如企业、单位、公共机构创造非正规就业,也鼓励具有劳动能力的人自我创造就业,获取合法收入机会,为此应消除各类对非正规就业障碍,提供更有效的服务。这包括降低进入市场准入门槛、简化登记手续;消除获取各类资源障碍,为非正规就业提供资金、技术、接近基地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支持;保护灵活就业者的社会权力,包括从法律上保障他们的劳动关系,确保劳动合法权益,报酬和劳动条件,并获取必要社会保障;增加对非正规就业者的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包括创造促进劳动自由流动的条件,获取技术和就业培训条件。国家鼓动非营利组织和NGO组织在扩大就业、 创造灵活就业中发挥中介机构作用。
第二、扩大内需应使9亿农民优先受益。
首先应千方百计提高农民收入,特别是劳务收入。开辟农民的就业机会是提高广大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目前,我国粮食价格已达或超过国际水平,到2000年11月底我国小麦价格比国际市场价格(不包括运输、保险、损耗、关税等)高出26%,玉米高出32%;大米高出8.6 %,大豆高出38%,豆油高86%,花生油高23%。今后加入WTO 之后农产品价格还可能呈下降趋势,因而农民农业收入很难有大幅度提高,农业收入占总收入比重还会进一步下降。由于目前农民劳务收入已超过农产品销售收入,因而为农民创造就业机会成为今后农村发展最重要的战略,使农业劳动力成为非农业劳动力、使农民成为非农民是今后中国发展最重要的战略。国家应积极鼓励农民进城务工,并对其进行就业信息服务和职业培训,严禁各大城市对农民工合法劳动的各类人为限制和歧视性政策。以大中小城市来吸收大量具有一定技能和文化程度的农民就业。城镇劳动就业服务部门不仅应为下岗职工服务,也应为常年外出务工的农民工服务,逐渐形成区域性城乡公平竞争、自由流动的劳动力市场。改革现行户籍制度,实行常住人口申报制和登记制,并获得公共服务及选择权和参与公共事务权利。国家应严禁各城市对农民工合法劳动采取歧视性政策和不公正待遇,实行友好型政策。
国家应在农村投资劳动密集型基础设施,这包括增加城乡村道路网、供水网、供电网、通讯网、广播电视网的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对农村基本农田建设、水利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尽可能就地吸纳更多临时性的农民,给他们创造就业机会。
积极引导发展农村劳动密集型私营企业、乡镇企业和个体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1996年—1999年期间乡镇企业就业人数减少804 万人,2000年个体经济比1999年就业人数减少921万人。2000 年私营企业就业人数比1996年增加近1倍。这表明农村的商业环境, 特别是在农产品和工业品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变得不利于这些企业发展,因此需要为这些企业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例如,取消各种乱收费,降低各种外部成本;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和信贷支持,加快农村信用社股份改造,建立区域性商业银行,建立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信用担保机制,增加对私营企业、个体企业的小额信贷比例;帮助他们培训人才,提供各类新技术服务;鼓励他们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岗位。
进一步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实行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发展方针。进一步压缩过剩农产品(粮食、其他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其它附加值高的出口农业,目前我国是蔬菜、水果、畜产品大国,但是出口量占总产量比重小。因此要发展优质的蔬菜、水果、花卉和特种经济作物,提高农产品深加工和附加值,帮助支持农民扩大农产品出口,对有条件的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企业给予自营出口权。
第三、加快建立开放型经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十五计划明确提出建立开放型经济。这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所谓开放型经济是指开放国内市场,在更大范围内参与经济全球化,同时也有助于建立和形成全国统一、公平、有序的国内市场,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促进地区间要素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益。根据世界银行计算(2001,同前),中国是世界上吸引外国投资存量的第三大国,分别居美国、英国之后。开放市场、引入竞争是今后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之一。
开放建筑业市场。目前外资企业占建设企业数的1.0%, 占从业人员的0.6%,占建筑业总产值的1.0%。建筑业是中国对外开放程度最低下的产业,也是中国腐败最严重的领域,建筑工程质量最低下的部门之一,1999年全国房屋建筑竣工面积优良率只有40.6%,即约有60%的建筑竣工面积存在不同程度质量问题,导致消费者福利损失。今后凡重大建筑工程、住宅工程、公共设施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设计、施工、监理及其材料、设备采购应全面对内、对外开放,实行国内外公开招标,严禁建筑业的地区封锁,地区企业限制,所有制企业限制。
开放旅游业市场。目前旅游业市场成为广大消费者投诉的重点领域,也是对外开放程度最低下的行业,迄今为止刚开始试行独资或合资旅行社,尽管这一行业是最国际化。应欢迎国际知名、具有资信的大旅行社进入中国,从事国内和国际旅游,同时逐步放松对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的限制,使旅游业发展能从目前占GDP的5%提高到10%以上(目前世界旅游收入占世界总产出比重的11%)。
开放电信服务业市场。允许国内外投资者进入这个市场,允许建立各种电讯服务公司,参与公平竞争、公开竞争,使之发展为世界最大的电信服务市场之一。
开放教科文卫体市场。这些行业既是知识密集产业,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私人消费需求将大大超过公共消费水平,但是迄今为止这些行业国有单位就业比重在92%—100%。 许多国有或公共机构效率低下,已成为国家财政包袱。因此需要加快开放这些服务业市场,特别要鼓励那些非基本公共服务的职业教育、专业培训、高等教育、私人医疗、特种疾病治疗、私人护理、家庭护理、竞争性体育表演、竞赛、各类文艺演出、文化展览、娱乐消费等。取消各类对文化教育消费的限制。
开放专业性市场。例如对内对外开放会计、审计、设计、(工程设计、建筑设计、艺术设施、美术设计)律师、私人医生等专业性人才市场,实行资格制、备案追究制,鼓励海外留学生、华人及外国专业人才在华工作或注册私人事务所。
开放配送物流市场。鼓励外商进入大中城市和内陆交通枢纽,建立运输仓储、保管、加工等配送物流中心。开放交通运输市场。包括城市公共交通、地铁、出租汽车、远洋运输、内河运输、公路运输、集装箱运输、民航客运、货运、航空快递以及交通联运;取消对外资加油、加气站的投资限制。
在开放上述市场的同时,政府应提高监管能力,发展市场、规范市场、保护消费者权益。
第四、继续实行积极财政政策,提高财政支出效率。
鉴于美国经济下滑,国际经济外部冲击影响将日益显著,现在不必改变过去3年前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不急于撤火, 但也不急于再添火,即新增加国债发行规模。为了在应对上述危机和防范财政债务风险之间取得某种平衡,今年国债发行数额内应增大长期国债的发行量(15年以上)的比例,增加对居民直接购买国债的比例,增加国家发行长期社会保障国债比例。同时中央应大力增加本级财政收入潜力。包括进一步打击走私,取消地方各类减免税,直接增加实际关税收入(2000年中央关税收入达750亿,比上年增加了33%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适当调整股票交易印花税税率,可直接增加中央财政收入;征收中央银行货币发行(指新增现金货币发行)特许权收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上交美国财政部这一收入占GDP比重的1%,2000 年M0 (指流通中现金)高达14653亿元,比上年增加1197元,若按10%比例征收的话;征收120亿元中央收入,如果这一比例越高征收额也越高;对具有国家赋予特许权的特殊国家公立机构征收特许权收入,如中央电视台、中央新闻机构、国家烟草专卖特许权、国家医药专卖特许权、石油和重要矿产资源(黄金和贵重金属)专营生产与销售特许权,将其国家专营特许权货币化、显性化,作为财政收入上缴中央财政。以上措施可在不进一步扩大国债发行额范围内,通过减少中央收入的跑、冒、滴、漏,增加中央收入新来源,实际扩大中央可支配收入,用于刺激国内需求,用于建立社会保险制度,加大支付改革成本。
加快建立公共财政制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支出的外部效应和杠杆效应。 政府应进一步削减对国有企业亏损补贴(2000 年为279亿元);有效控制政策性补贴支出,2000年为1050.2亿元, 占财政总支出比重的6.61%,(见表4),相当于发行国债的1/4 比上年增长50.5%,其中地方政府财政用于政策性补贴支出为403亿元, 这一补贴支出已成为中央与地方财政负担,从机会成本程度看,政府补贴只能使部分利益集团受益,相应减少对其他项目的财政补贴,即以全社会的福利为代价。政府有关部门应研究在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连年持续增长情况下,如何“挖潜”,如何提高财政支出的国民福利效益,以及再分配功能。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63.8%(2000年数据), 但是政府财政支出用于农村各类支出仅占政府支出比重不足5%(见表4),这表明中国公共财政支出结构既不合理更不公平。 江泽民总书记提出“三个代表”思想,我认为核心是代表广大农民利益。中国是世界上城乡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财政分配最不公平的国家之一。若不能解决这一问题,所谓“三个代表”只是一句空话,我们党和政府就得不到广大农民的政治支持。同样没有广大农民广泛的政治参与和民主参与,也很难改变上述财政分配格局。
第五,加快垄断行业改革,加快投资和消费需求。
中央已决定加快电力、电网、铁路、民航和公共事业改革,同时也决定打破地区封锁国内建立统一市场。从国际经验看,无论是垄断、还是地方割据都是发展的障碍。主要表现为,与竞争性市场相比,垄断市场相对服务价格昂贵,劳动生产率低下,平均工资或其他收入过高,各类非直接性生产和服务成本过大,人员臃肿、消费者福利损失大。此外,这些行业拥有强大的对政府影响力,利用信息不对称和垄断信息,制造政策失效、 政府失效, 被称之为国家被“俘虏”或政府被“俘虏”(state capature),即国家所赋于的经营垄断权,政府制定的行业政策常常有利于这些部门利益集团。国际经验还表明,打破垄断、鼓励竞争结构改革,社会收益率明显增加,经营成本、服务价格下降,新投资者加入增加了新投资来源,居民服务可及性扩大,用户普及率提高,刺激了新技术的普及,也促进了新需求的扩大。而引入竞争打破垄断、地区封锁是扩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重要途径,这应成为扩大内需方针的重要政策举措。
表1 中国主要经济指标比较
指标"八五"时期 "九五"时期
GDP平均增长(%)12.0 8.3
流动系数(%)17
0.9
就业增长率(%) 1.2 0.9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
36.9 11.2
国家财政收入增长率(%) 16.3(13.4)16.5(14.7)
国家财政支出增长率(%)
17.2(4.3)18.4(16.6)
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增长率(%)
12.9 1.8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增长率(%) 11.4 -0.1
能源生产总量增长率(%) 4.4 -3.3
能源消费总量增长率(%) 5.9 -0.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3.2(11.8)10.6(10.7)
出口额增长率(%)
19.1 10.9
进口额增长率(%)
19.9 11.3
注:括号内为不变价格增长率;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摘要》(2000)
表2 全国农产品成交额及因价格下跌损失金额
(1996—2000年)
年份农产品成产额 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 出售 农产品价格损失
(亿元)a增长率(%)b (亿元)c
19967600
19979136-4.5 411
1998
10123-8.0 810
1999
11018
-12.21344
2000
12443-3.6 448
1997-2000 33620
-22.63013
注:a和b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摘要》(2001),第145页和第 86页;c是指按上年价格水平计算的价格损失金额。
表3 农村农民家庭现金收入
单位:元/人
年份 期内现金收入 工资性收入 家庭经营收入 出售农产品收入
19962309.4447.41322.71013.4
19972516.4512.41446.91092.3
19982528.3573.41893.31011.1
19992556.4628.41380.2 970.2
20002381.6700.41498.8 600.6
资料来源:《中国经济景气月报》,国家统计局,2001年4期, 第88页。
表4 财政总支出及构成
1985年 1990年 1995年 2000年
财政总产出(亿元)2004.3 3083.6 6823.7 15879.4
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各项农业事业费
(亿元)
101.0
221.8
430.2
745.8
(5.04)
(7.19) (6.30) (4.70)
政策性补贴支出(亿元) 261.8
380.8
364.9 1050.2
(13.06) (12.35) (5.35) (6.61)
注:括号内数据指占财政总支出比重。数据来源:《中国统计摘要》(2001),第6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