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 四川南充637000)
【摘要】目的:探讨对呼吸衰竭患者给予机械通气的院前急救措施对于维持生命体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于2017年8月~2018年7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76例呼吸衰竭患者,将其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分别为38例。参照组给予呼吸畅通的常规急救措施,研究组在参照组的基础给予机械通气的院前急救措施,观察并比较研究组和参照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的各项生命体征并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心率、血氧饱和度以及呼吸频率等生命体征均优于参照组,P<0.05,两组差异于统计学而言有意义。结论:对呼吸衰竭患者采取机械通气的院前急救措施,能够有效稳定患者的生命体征。
【关键词】院前急救;机械通气;呼吸衰竭;生命体征;维持效果
[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23-0356-01
呼吸衰竭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患者呼吸功能障碍进而使其出现呼吸窘迫以及低氧血压等临床症状,患者一旦发病,具有引发因素多样化、发病过于迅速的特点,此时,临床认为,对于呼吸衰竭患者而言,通过给予吸氧达到改善患者呼吸功能是治疗的关键[1]。近几年来,伴随我国生物工程的快速发展,机械通气也随之不断发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过程当中,具体效果见下[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于2017年8月~2018年7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76例呼吸衰竭患者,将其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分别为38例。其中,研究组男性20例,女性18例,男性患者85到66岁,女性患者83到65岁,平均年龄(72.21±4.18)岁;参照组男性22例,女性85例男性患者85到66岁,女性患者83到65岁,平均年龄(72.84±4.36)岁。两组患者资料经过对比后,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
参照组给予呼吸畅通的常规急救措施。首先,清除患者口腔内的分泌物,确保患者呼吸道的畅通,同时,静脉使用适当量的呼吸兴奋剂,进而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使用茶碱类药物,解除患者支气管平滑肌痉挛,从而扩张支气管平滑肌。在清除患者口腔异物的过程中,对于呼吸衰竭情况危重的患者而言,则需要协助患者呈现仰卧体位,将患者头部向后、下颚向前,确保呼吸畅通。对于自主呼吸功能尚未恢复的患者而言,则需要进行人工呼吸。在救治期间,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等到患者病情稳定后,则需要将其送至医院进行治疗。
研究组在参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机械通气的院前急救措施。使用型号为hfs3100呼吸机,起始压力设置为11~13cmH2O,吸气峰值设置为12~25cmH2O,氧气流量控制为3~10L/min,呼气末压控制为3~7cmH2O/h。对于尚未恢复意识的患者而言,可能会出现焦虑、挣扎等情况,此时呼吸衰竭症状将会加剧。此时,需要根据医嘱给予适当的麻醉剂或者镇静剂,密切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
1.3临床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研究组和参照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本组研究采用版本为SPSS19.0的统计学软件,总结归纳并分析两组呼吸衰竭患者临床保护治疗所涉及的各项数据资料。其中,表达成()形式的两组计量资料,则行t值做统计学检验,若实验对象之间的数据在计算后P<0.05,则为存在明显意义
2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的维持效果:两组治疗前的各项生命体征并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心率、血氧饱和度以及呼吸频率等生命体征均优于参照组,P<0.05,两组差异于统计学而言有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的维持效果比对[()]
3讨论
呼吸衰竭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多种病因的共同租用下,导致患者肺部功能以及换气功能等方面发生不同程度的障碍,除此之外,肺组织病变、呼吸道病变以及心肺血管疾病等也将会引发患者出现呼吸衰竭的症状,患者一旦发病,将会使得患者体内留滞二氧化碳,使其严重缺氧,进而造成新陈代谢紊乱以及生理功能破坏等一系列情况,对于症状严重的患者而言,甚至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3]。院前急救措施的应用,不仅能够为患者的急救提供便利条件,同时,还能够快速缓解患者呼吸衰竭的症状,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避免死亡的发生。目前,临床上通常采用血管活性药、肾上腺素、畅通呼吸以及呼吸兴奋剂等药物进行治疗,但是上述药物在短时间内难以见效。传统的气管插管治疗方式虽然能够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是治疗风县相对较高,将会加重患者的患病情况,甚至死亡[4]。因此,临床上通过采取机械通气的院前急救方法,不仅能够有效维持患者的呼吸功能,同时,还能够改善患者的预后,护理效果显著。本研究得出:治疗后研究组的心率、血氧饱和度以及呼吸频率等生命体征均优于参照组,P<0.05,两组差异于统计学而言有意义。因此,临床上通过给予机械通气的院前急救措施,对于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的效果十分显著。
结语:
总而言之,通过对呼吸衰竭患者采取机械通气的院前急救措施,能够达到理想的维持生命体征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范新, 牛庆学, 李伟荣. 院前急救中机械通气对呼吸衰竭患者生命体征的维持效果分析[J]. 医学综述, 2016, 22(13):2678-2681.
[2]何代忠, 丁飞. 早期机械通气在脑卒中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其对预后的影响[J].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6, 38(2):162-164.
[3]陈淑静. 不同呼气末正压机械通气及不同体位对呼吸衰竭患者中心静脉压的影响[J].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7, 17(8):61-62.
[4]姜冬杰. 综合气道护理干预在机械通气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6, 35(13):1742-1745.
论文作者:赵世桥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9
标签:患者论文; 呼吸论文; 体征论文; 生命论文; 机械论文; 两组论文; 效果论文; 《医师在线》2018年2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