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说谎心理及其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幼儿论文,心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家庭教育
说谎就是所说的话与事实不符。幼儿偶尔说谎,人们还能容许,但经常说谎总会令人不快。幼儿的说谎问题已引起了众多幼教工作者的关注,有些家长甚至产生恐惧心理,担心孩子品质变坏。其实,对幼儿说谎我们大可不必如此恐慌,而应仔细分析幼儿说谎的心理,然后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
根据幼儿说谎的心理分析,有如下类型:
想象型谎言。这种谎言可说是幼儿说谎的萌芽。这类谎言多是由于幼儿年龄太小,认知水平低,经验不足,因而常把想象的事(事实上不存在)当成事实而造成的。二岁半的佳佳看着维维玩火车,就说“我爸爸也给我买了飞机和机器猫呢!”其实这只是反映了佳佳的良好愿望。由于年龄太小,佳佳还不能区分想象与事实,不知“说谎”是何物,也就不存在歪曲与欺骗之意。我们不必打破孩子的“美梦”,喝斥孩子,而应抓住这个时机,鼓励孩子大胆进行创造性地想象,发挥孩子的想象力。不妨这样发问:“佳佳,你的机器猫是什么样的呢?它能抓坏蛋吗?”让孩子自由自在地编“童话”,这是一种思维训练的好途径。
虚荣型谎言。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说谎大多属于这种情况。幼儿已能意识到自己所说的与实际情况有出入或者是虚构的,但因虚荣心作祟,促使儿童去说谎。幼儿期的心理特点之一,喜欢听好话,期望被别人赞美和表扬。这也是幼儿的情感需要,由于幼儿自我中心化,有一种希望得到别人注意的心理需要。这类谎言又分为两种情形:夸张型。幼儿为了引起别人注意,得到别人的赞美,而将事情夸张(夸大或缩小)。“所有的桌子都是我擦的,”其实只擦了一部分。“这次绘画比赛我在班上画得最好,”其实只是中等偏上。另一种是虚构型。“我今天在路上帮一位大爷提菜呢,”骗自己,赢得老师的赞美。有时还会有小孩互相攀比性的谎言,“我(家)有……”这只是求一时的虚荣,炫耀而已,不同于想象性谎言。针对这种种虚荣型谎言,家长和教师应及时帮助孩子,纠正坏习惯,讲明道理,孩子一般会接受的并且能够改正。如果要给予必要的惩罚,就要注意方式,避免使孩子的心灵受到创伤。一般情况下,随年龄增长,这类谎言会逐渐减少。
创造型谎言。幼儿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汇集、交融到一块,搜集自己虚幻世界中的各种素材,进行随意的加工,编成故事、童话。编得有头有尾;说得手舞足蹈,幼儿从中获得乐趣。这不是幼儿虚荣心所使,而是好奇心与求知欲的直接外露,也是思维的发散训练。对这类谎言,大人不必多加干涉,可给予必要的指导,帮助与纠正。
逃避型谎言。幼儿为了避免受谴责或为了推卸责任或逃避任务而说谎。幼儿因不具备逻辑抗拒能力,不容易申辨,于是说谎。这可以说是幼儿的一种防御机制。与虚荣型谎言不同,逃避型谎言的动机是为了“避”,如避免受罚,推卸责任,逃避任务,虚荣型谎言的动机是为了“荣”,希望得到别人的赞美、表扬或注意。随着年龄的增长,逃避性谎言变得愈来愈合理,有时大人一时还不能觉察出来。“花瓶是小猫打碎的”,否则可能遭到大人的打骂。“肚子疼,”否则就要干活。“这件事不是我干的,”否则就要承担责任,受到惩罚。对这类谎言,大人不必过于追究,否则,越追究,以后幼儿可能会花更多的心思来编造“天衣无缝”的谎言,而不是改过。这时候,大人应该对自己的教育方式进行反思,而不是盲目地惩罚儿童,只要给予正确的教育,这类谎言会明显减少。如果要惩罚,则应做到惩罚合情合理合度,以使孩子觉得惩罚是针对自己的说谎,而不是针对自己的品性。否则易使孩子对惩罚产生恐惧感,但又想避免受罚而说谎,导致恶性循环。
说谎原因多种多样,有来自幼儿心理发展的原因,也有的是由环境和不当的教育方式造成的,也可能大人说谎小孩受其影响而染上恶习的。因此,幼儿说谎,如果问题在于大人,大人应当“三思而行”,问题在于幼儿,大人只要给予必要的正确教育,讲明利害,并且身体力行,问题不难解决。对幼儿说谎,大人切忌进行简单和粗暴的教育,而应实事求是地分析幼儿说谎心理,然后采取相应的正确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