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加入WTO对我国粮食市场的影响_农业论文

中国加入WTO对我国粮食市场的影响_农业论文

必需的代价——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粮食市场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加入世贸组织论文,粮食论文,代价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探讨21世纪中国的粮食供给、需求和贸易状况,农业政策研究中心采用“中国农产品政策分析和模拟预测模型(CAPSIM)”,对未来粮食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在农产品需求方面,模型所考虑的因素除人口和收入变动外,还包括价格、城市发展、农村市场发育等因素。在供给方面,模型所考虑的影响因素有技术进步、投资政策、价格政策、贸易政策,农业比较效益和自然资源的保护等。本文所分析的主要方案是对中国是否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

“原始方案”

中国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最主要假设是中国可以实行国内价格保护政策,国内粮食市场价格水平决定于国内市场供需情况、进出口贸易政策和国内市场价格的稳定政策。这一方案被称为“原始方案”。对未来25年中国粮食生产、需求和贸易以及价格变动趋势在“原始方案”下的分析结果如下。

1.粮食生产增长速度基本上能赶上国内粮食总需求增长速度 在“原始方案”下,即价格由国内粮食市场的供需平衡状况决定的情况下(即粮食价格在长期内是升的),对中国粮食供需和贸易的预测结果表明,到下一世纪初,我国粮食生产增长幅度同国内对粮食总需求增长幅度基本相当(表1)。

表1.中国在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情况下粮食供给、需求和贸易预测(单位:百万吨)

项目/年份生产量需求量净进口量

2005469

48012

(528)

2010504

51512

(566)

2015534

54511

(597)

2020560

57313

(623)

注:括号内的数把粮食中的大米换算成稻谷。

2.政府制定的国内粮食自给率达到95%的目标能够实现 在国内市场价格由国内粮食供需状况决定时,在下世纪初粮食净进口为1200万—1300万吨,自给率可达到97%—98%。然而,我国要付出的代价也是相当昂贵的,因为这需要执行较大程度的国内粮食生产价格保护政策。

3.在今后10年内所有粮食价格都将继续上升 在2005年以前,大米、小麦、玉米和大豆的价格都将一直呈现增长趋势。在扣除物价增长因素之后,到2005年,玉米的价格将高于1996年价格30个百分点,其次分别是大米(+8%)、小麦(+3%)和大豆(+1%)物价均高于1996 年水平。到2005年后除玉米以外,其它粮食价格都将开始下降,主要原因是国内粮食(口粮)的需求增长速度开始低于粮食生产(大米和小麦)的增长速度。

4.玉米价格显著上升 收入增长对人均口粮的消费并无多大影响,然而收入增长以及城市化对于畜产品和水产品需求的影响以及对饲料粮需求的影响将是未来粮食需求增长的关键。到2020年,人均畜产品需求将比现在增长1.2倍。 由于人均畜产品和水产品需求的成倍增长以及人口的增加,中国对饲料粮的需求将会从90年代中期的1.06亿吨,提高到2005年的1.50亿吨,并持续增长到2010年的1.73亿吨和2020年的2.14亿吨;饲料粮需求量在粮食总需求中所占比例也将由90年代中期的27%上升到2020年的近40%。由于饲料粮需求的迅速增长,尤其是玉米饲料粮需求增长显著高于玉米生产增长速度,玉米价格将逐年上升。到2020年玉米市场价格将为1996年的1.5倍。

5.所有粮食作物的价格都将显著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尤其是玉米价格 利用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最近预测的未来25年内国际市场粮食价格趋势(各种粮食价格年均下降约为0.25%——0.5%), 以及利用农业政策研究中心预测的今后25年内中国粮食价格变动趋势来计算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价格的名义保护率,结果表明,所有粮食作物的价格都将明显高于国际市场价格,但大米、小麦和大豆在进入21世纪初之后,其价格的名义保护率开始逐渐降低,然而玉米价格的名义保护率将由现在的25%左右攀升到2005年的77%和2010年的92%, 并继续提高到2015 年的104%和2020年的112%。

综上所述,可得出如下结论:我国虽然在今后的20—30年内能够保持粮食的基本自给,但中国的粮食价格将普遍高于国际市场价格。虽然大米、小麦和大豆从长期趋势上看保护率水平有下降的可能,但玉米(饲料)的需求增长如果主要依靠国内供给, 国内价格将显著上升, 到2020年国内价格将高出国际市场价格的一倍以上。国家财政和消费者能否支持国内玉米生产保持如此高的保护水平,将是未来粮食经济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世贸组织简单方案”

假设经过6—7年的努力,中国所有粮食的价格名义保护率都将降低到零,之后国内的价格水平同国际市场价格持平,这一假设下的方案被称为“世贸组织简单方案”。为分析方便起见,进一步假设2005年以后取消进出口税,同时暂时假设2005年后无市场准入量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对中国粮食供给、需求和贸易的预测主要结果见表2。表2列出两种预测方案,其中科研投资年均增长率为4 %代表目前科研投资政策的延续,而科研投资年增长率6 %代表国家对农业科研的投资强度比现有计划增长50%。

1.国内粮食生产比“原始方案”下的粮食生产年均减少3300多万吨由于国内粮食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价格,放开粮食市场后,国内粮食价格将逐渐降低,从而会影响国内粮食生产的供给能力。到2005年,国内粮食生产量将由“原始方案”的4.69亿吨(表1 )下降到“世贸组织简单方案”的4.38亿吨(表2),下降6.6个百分点(或3100 万吨)。 到2020年国内粮食生产量将达到5.24亿吨,会比“原始方案”的5.60亿吨少6.4个百分点(或3600万吨)。

2.国内粮食需求量比“原始方案”年均增加2600万吨 在加入世贸组织后,粮食价格的下降不但促进了对口粮的需求,而且也增加了对饲料粮的需求,从而使国内粮食总需求量比“原始方案”的粮食需求量在今后25年内年均增加2600万吨左右。

3.粮食净进口量显著上升由于粮食需求量超过国内的生产能力,到2005年,粮食净进口量将达到7200万吨,之后继续保持在7000多万吨的水平;2010年和2020年粮食净进口量分别为7100万吨和7700 万吨(表2)

4.要达到粮食基本自给的目标必须增加科研投资,降低粮食生产的单位产品成本 在“世贸组织简单方案”情况下,如果国家对粮食科研投入的年增长率只保持在4%的水平上, 到下一世纪初我国粮食自给率只能达到85%—87%,如此高的粮食进口率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显然是很难接受的。但是要降低粮食的进口水平,提高粮食的自给率并不是不可能。研究表明,如果国家对农业粮食科研投入的年增长率从4 %上升到6%,到2015年,我国粮食自给率可提高到92%,到2020 年基本上能接近达到政府制定的95%的粮食自给率目标。在“世贸组织简单方案”下,短期内即使大量增加国家对粮食科研的投资也很难提高粮食的自给率,这主要是因为农业科研投资有很长的滞后期的缘故。

表2.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情况下粮食供给、需求和贸易预测 (单位:百万吨)

年份/项目生产量需求量 净进口量

(科研投入增长率为4%)

2005

438503 72

2010

472514 71

2015

501574 74

2020

524601 77

(科研投入增长率为6%)

2005

441503 69

2010

486541 58

2015

528575 47

2020

566603 37

注:粮食中的稻谷已换算成大米,需求量中不包括库存量的变化。

5.粮食贸易在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 在粮食科研投入年均增长6 %的情况下,虽然粮食的净进口量将会从2005年的6900万吨下降到2020年的3700万吨,但粮食进口的内部构成将会发生显著变化。大米在2000年开始出现短期的少量进口之后,于2005年又转为净出口,而且随国内需求量增长速度的相对下降(相对于国内的生产增长速度),出口量将继续增加,到2020年达到1700万吨。大豆也将逐渐从净进口变为净出口。小麦净进口量将从现在的1000万—1500万吨迅速上升到2005年的2800万吨。然而随着小麦口粮需求增长幅度的下降以及由于科研投入增长促进了小麦生产增长幅度的提高,小麦净进口量从2005年开始逐渐下降,到2020年预计小麦净进口量将下降到800万吨。

玉米是各种粮食中唯一的一种净进口显现逐年增长的粮食。在加入世贸组织的情况下,由于目前国内的玉米价格显著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同时由于国内畜牧业对饲料粮需求的不断增长,玉米将从过去的净出口变为净进口,并且净进口量将迅速提高到2005年的4200万吨,之后还将逐年增加,到2020年达到5700万吨。

所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国内粮食生产的冲击是不可低估的。在短期内,如果对某些粮食(如玉米)进口的市场准入量不加以限制,要达到粮食自给率95%的目标的可能性很小。在长期内,在开放粮食市场的同时,要做到国内粮食的基本自给(90%—95%),政府必须大幅度增加对农业科研的投资力度。

结论

在目前的政策环境下,我国的粮食价格将逐渐超过国际市场价格,要达到政府制定的未来粮食基本自给的目标,国内粮食价格的名义保护率将逐渐提高,其中玉米的价格保护率到2020年将超过100%。 这样高的价格保护水平不论是从财政上、经济上还是消费者的利益上都将是难以维持的。这意味着开放粮食市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粮食市场的冲击不可低估。它将会使中国粮食净进口量从90年代以来的平均年均不到500万吨,迅速上升到21世纪初的7000多万吨, 粮食自给率从过去的98%左右下降到85%—87%。然而要减少粮食进口,减少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粮食生产和市场的冲击并非不可能。根据以上分析,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增加农业科技投资 在面临各种投资需求竞争不断激烈的中国,农业科技投资(一种全社会都受益的公共产品投资)应首先得到保障。增加农业科技投资是缓和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粮食生产和市场冲击的最有效措施。保持科研投资以每年6%的实际增长速度是最基本的条件, 这是当务之急,因为它有很长的滞后期。

2.重点加强玉米领域的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 增加玉米及其他饲料粮作物的科研和技术推广投资,提高国内饲料生产力,降低玉米及其它饲料粮生产的单位成本,对减少玉米的大量进口将起到重要作用。

3.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制度 重视农业技术市场的发育,加速引进技术工作。

4.有重点地制定一些粮食的市场准入量 在加入世贸组织后,从长期看,大米和大豆将成为我国主要的出口粮食,小麦的进口量在2005年后也将逐渐下降,而玉米的进口量将呈直线上升趋势。在加强玉米科技投资和引进技术的同时,为了达到我国粮食基本自给的目标,对进口玉米的市场准入量应做出适当的限制。

5.加速粮食贸易商业化进展,加速港口设备方面的投资以应付未来可能出现的粮食进口增长需要 这不但将有助于缓解生产亏空的缺口,而且能减少进口粮食的时间和费用。

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国内粮食生产的冲击不可低估。长时期内,在开放粮食市场的同时,要做到国内粮食的基本自给,政府必须大幅增加对农业科研的投资力度。

标签:;  ;  ;  

中国加入WTO对我国粮食市场的影响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