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实验与材料实验的异同_爱因斯坦论文

论思想实验与材料实验的异同_爱因斯坦论文

论思想实验与物质实验之异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异同论文,物质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N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0047(2014)03-0120-10

       在科学史的许多关键时刻,面对科学难题,大多数人深感困惑。然而,有些大科学家,诸如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等,“完全在思想中,仅仅凭借简单的片言只语,就像用魔法一样设计了一个实验,然后我们也是在头脑中跟随着,重复……就知道了解题思路,有时候我们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①。这就是思想实验的作用。那么,什么是思想实验?它何以能够有如此神奇的作用?它与物质实验有什么样的关系?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实验的起始边界

       在科学不断发展的进程中,实验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实验究竟起于何处?终于哪里?思想实验与物质实验的起点与终点是否一样?却鲜有关注者。当然,考察实验的起始点,人们最容易想到的就是看实验者在实验中做了什么?当然这中间包括设立装置,让它们运作,并观看发生了什么,测量、计算、解释,并且得出结论。但问题并不是看起来这么简单。布朗(James R.Brown)指出:“划清实验的界限是不容易的。”②他认为,理论与观察之间的区别是模糊的,观察所形成的情况是负载理论的。那么,在实验者进行实验操作之前的理论准备环节,是否属于实验的一部分呢?为了对实验的界限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布朗将实验区分为广义的实验和狭义的实验。

       布朗指出,从狭义上看,实验包括操作和观察。从广义上看,实验包括背景假设和内在的理论指导、操作、观察、附加理论、计算、得出结论。二者之间存在着大概的和易于发现的区别。其中,狭义部分是现象,是人们能够见到的。可将这用简略的方式表述为:理论&背景→现象→结果。③无论是物质实验还是思想实验,狭义上的实验就是我们所观察到的,是现象,是中间环节。广义上的实验则包括从理论和背景假设到最终结论的得出全部过程。

       而仅就思想实验而言,它的发生就如:“我们在想象中建构了事物,我们让它运行,我们看到了发生的现象,并且我们得出了结论。它与真正的实验非常相似,除了它发生在想象之中,而非真实世界。”④从以上论述可知,在布朗看来,虽然实验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但思想实验与物质实验的起点与终点是一样的。

       事实上,布朗所主张的有关思想实验与物质实验之间的一致性仅仅表现在形式上,即二者有相同的要素和结构,当然也就具有着相同的起点与终点。但在本质上,二者是截然不同的。⑤而索伦森(Roy Sorensen)对此要比布朗激进了许多。因为索伦森认为:“绝大部分思想实验都可通过引出想象的方案而转化为物质实验。”⑥在他看来,思想实验和物质实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物质实验在思维中即表现为思想实验,而将思想实验付诸实施,就变成了物质实验。进而得出结论:“思想实验就是无需真正实施即可达到其目标的实验。”⑦那么,思想实验与物质实验的起点与终点的一致性就毫无悬念了,因为二者之间唯一的区别就在于它们发生在思维中还是在现实中。

       马赫(Ernst Mach)的主张与布朗以及索伦森的观点存在着较大差异。他认为:“思想实验先于物质实验,并为它铺好了道路。”⑧在这里,物质实验主要包括布朗所主张的狭义实验部分,即人们可以观察到的物质操作并产生现象的过程的那部分。而思想实验只是物质实验之前的自然延伸,是准备环节,当然只属于布朗的广义实验范畴。据此可知,在马赫的眼中,思想实验与物质实验同属于一个实验的不同阶段,当然二者的起点和终点也就必然完全不同。

       不难看出,马赫、布朗和索伦森等人已敏锐地觉察到思想实验的特殊价值,对思想实验与物质实验之间的异同有所关注,为我们实现对思想实验的认识提供了一个明智的方向。但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他们对二者所作的研究较为笼统,并且大多数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实验的条件与结论上,想探寻思想实验与理论之间的关系,而对思想实验的目的、步骤和论证环节几乎无人关注。实际上,这与实验结论的最终产生无疑是密切相关的。在马赫、布朗和索伦森等人的基础之上,就实验所包含的诸要素,在思想实验和物质实验之间,进行一个全面系统的比较研究,是深入了解思想实验的本质及其价值的必经之路。

       二、思想实验与物质实验的要素比较

       虽然,马赫、布朗、索伦森等人都对思想实验与物质实验的异同有过相关思考,但他们的观点是模糊的,没有就二者进行细致的考察。而在常规科学活动中,一份完整的科学实验报告包括以下七个部分:(1)实验目的;(2)实验原理;(3)实验环境和仪器设备;(4)实验内容(实验步骤);(5)实验结果(实验数据);(6)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7)实验结论。一份实验报告所包含的七个部分就是构成一个实验所需要的七个基本要素。以实验构成要素为突破口,对思想实验和物质实验作一细致的比较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对思想实验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一)实验的目的

       在科学史中,物质实验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偶然发生的,这些现象的产生与该实验进行的本意无关。如众所周知的青霉素的发现就源于这样一次偶然的机会。科学史上,类似的事例屡见不鲜,伦琴射线的发现、波义耳石蕊试剂的获得、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的诞生等等,都是如此。当然,这些偶然发现不代表实验的全部,甚至可以说,这只代表少数现象,因为大部分物质实验都是在人们的控制下进行的,特别是近代以后,由于人类对自然操控的能力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实验是按照人们事先设计好的方案进行的。

       思想实验和大多数物质实验一样,每一个思想实验的诞生,都有着明确的目的。具体说,就是在实验之前,都存在一个设计环节。在光子盒思想实验中,爱因斯坦就是根据测不准原理中人们不能同时准确测定光子发射的时间和能量而设计出的弹簧秤和时钟同时作用的光子盒,以否定测不准原理。当然思想实验也并不排除有科学家们的灵感突然闪现的可能。霍金的黑洞面积定理就是有一天晚上,在他上床睡觉的时候,他想到黑洞世界——即事件视界——是由那些刚好不能从黑洞逃逸而永远只能在黑洞边缘上徘徊的光线在空间—时间里的路径所形成的。他把这种现象形象地想象成一个人从警察那儿逃开,但是他仅仅只能比警察快一步而不能彻底地逃脱的情景。“我忽然意识到。这些光线的路径永远不可能互相靠近。如果它们靠近了,它们最终必定互相撞上。这正如和另一个从对面逃离警察的人相遇——他们俩都会被抓住!”⑨正是基于这样的想象,霍金得出了黑洞的面积定理:一个黑洞的视界的表面永不随时间减少。

       事实上,不管是爱因斯坦的光子盒实验,还是弗莱明的青霉菌实验;不管是霍金的黑洞定理实验,还是伦琴射线实验,虽然这些实验都在某个偶然的情况下,得出令人意想不到的结果,但这些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是科学家们历经长期思索,与他们一直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他们的长期“追求的目标”和大部分设计好的实验目标一样,都是实验的目的所在。

       (二)实验的原理

       欧文(Andrew D.Irvine)认为:“像物质实验一样,思想实验必须与过去旧有的经验观察和某些业已充分发展的理论有着一种特殊的关系。”⑩即思想实验的部分假设前提必定会得到某些确定的经验观察的支持,并且思想实验必须以一个充分发展的理论作为合理的背景展开论述。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欧文完全赞同汉森的“实验负载理论”的主张,并将其运用到对思想实验的理解之中。

       而诺顿(John Norton)则主张,一个实验之所以成为思想实验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其必须具备“事件的假想的或与现实相反的条件”(11)。比如,他指出,人们不能把思想实验的前提假设为“炮弹在地球表面的飞行是沿着抛物线轨道行进的”,因为这是对事物真实状况的精确描述。(12)但诺顿认为,在思想实验中,人们可以把“炮弹是沿着圆形轨道运行的”作为思想实验的假设前提。事实上,诺顿所谓的“与现实相反的条件”正是思想实验所必备的理想化条件,但诺顿却将其歪曲为“炮弹沿圆形轨道运行”这样明显与经验事实相反的有问题的条件。

       欧文的观点与诺顿的主张明显相左。他指出:“思想实验中这种较为强烈的与现实相反的要求是无理的。”(13)原因有二:(1)许多思想实验是物质实验的前身,其中原来的思想实验的前提条件是即时的;(2)许多思想实验的前提条件要么已知是正确的,要么我们对它仍处于无知的状态。在后一种情况中,此类前提条件可能在实际上转化为反现实的,但在未来某一时刻,当我们一旦了解了它时,它就转化为现实的了。上述两种情况都表明,必须具备反现实的要求应该遭到抛弃。因此,“这种与自然界基本规律、基本原理明显冲突的观点,是我们必须拒斥的”(14)。正如欧文所主张的那样,思想实验和物质实验一样,都必然以某些发展成熟的理论为背景,受到这些理论的影响,最起码说,必须遵循该实验研究领域中的基本原理。

       在爱因斯坦的光子盒思想实验提出之后,玻尔就利用广义相对论的引力原理,也通过思想实验,想出一个反驳的方案。他指出,由于广义相对论的红移效应,光子发射出去后、盒子的重量改变而导致盒子中时钟的位移发生变化,而一个在重力场中下降的时钟的运行会变慢,因此,光子盒能运用弹簧秤精确测得能量,却无法有效控制光子发射的时刻。也就是说,光子盒不能够精确地测定光子的时间。而其产生的误差刚好满足测不准关系。爱因斯坦本来在设计这个光子盒实验的时候,就是运用他所擅长的相对论来驳斥量子力学,其矛头指向是能量和时间的测不准关系,试图证明基本粒子的能量和时间不确定性不满足测不准关系。而玻尔在反驳爱因斯坦的思想实验中,也同样运用了广义相对论的引力原理,证明了光子盒实验不违反测不准原理。结果是:虽然爱因斯坦在其内心深处无法接受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但在光子盒思想实验的这一轮较量中,他还是承认了量子力学在逻辑层面的自洽性。在爱因斯坦和玻尔这一轮的争论中,两个人的思想实验都遵循着广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而非诺顿所坚持的那种与“与现实相反的条件”。如果诺顿的观点成立的话,爱因斯坦就可以通过改变实验的基本理论中的规则,假定光子盒不受广义相对论红移效应的影响,而拒绝认同玻尔的反驳。

       (三)实验的条件

       实验的条件主要是指实验发生的环境和实验所需使用的仪器设备。从表面上看来,思想实验所发生的条件似乎和物质实验没什么两样。比如,爱因斯坦的光子盒实验发生在一个盒子里,这个盒子里有一个由电池驱动的光子源,一个弹簧秤,一个刻度尺,一个时钟,一个接收光子的屏幕,盒子一边还有一个由快门控制的小孔。这些设备在实验室里应该都有,但稍作对比之后我们就可以发现问题了。以一个最为简单的物质实验为例,比如在用电位差计校准毫安表实验中,实验所需的仪器设备有:HD1718-B型直流稳压电源(0-30V/2A),UJ36a型直流电位差计(0.1级、量程230mV),BX7D-1/2型滑线变阻器(550Ω、0.6A),C65型毫安表(1.5级、量程2-10-50-100mA),ZX93直流电阻器,ZX21旋转式电阻箱,UT51数字万用表,导线若干。

       对上述两类典型的实验进行比对之后可知,在思想实验中的仪器设备中,我们只要列举出仪器设备的种类和数量即可,至于光子盒的材质、弹簧秤和时钟的精确度、电池的型号等等,这些都没有明确的交代,事实上可能就连爱因斯坦本人也说不清楚,但这对思想实验的正常进行没有丝毫影响,因为它们可随实验的需要而无限地精确。但在物质实验中,我们看到的是一番完全不同的景象,每一个实验仪器设备都必须标明具体的型号和特定的功率,如果稍有差错,哪怕只是在其中一个微小的环节上出现失误,都会影响到整个实验的进行。

       进一步看,光子盒实验发生在一个理想的光子盒中,这个盒子看起来平淡无奇,但盒子本身,以及盒子中装设的各种设备,在现实世界中都是难以存在的,最起码说在目前科学水平下是这样,因为它需要的精确度太高。在现实世界中,这些我们无从知晓,事实上,在思想实验中我们也无需知晓。思想实验所发生的环境是指一种具有代表性的环境,思想实验中的仪器设备也只是这类仪器设备的总称,而不是指某一特定型号的仪器设备。换句话说,思想实验中的环境与仪器设备是泛指,而物质实验中的环境与仪器设备是特指。这正是思想实验的条件理想化特征的来源。

       条件理想化是思想实验的本质特征。从最为朴素的角度来看,“用思想来实验花费的代价是比较小的”(15)。而从更为深刻的角度看,“在理想化的条件下,思想实验能够更好地得到结论”(16)。事实上,从自然条件到物质实验中的优越化的条件,再到思想实验中理想化的条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实验者通过排除、忽略一些可能影响实验结论产生的干扰因素,揭示了事物的真相。

       (四)实验的步骤

       实验的步骤是指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对象的存在状态发生变化的连续描述。在这一点上,思想实验和物质实验相似。虽然在物质实验中实验对象为物质实体,而思想实验中的实验对象为概念实体,但两类实体都是在给定的实验条件下,实验对象的存在状态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

       当然,实际实验中的步骤并非是对实验对象状态从始至终的变化过程的绝对描述。科学家们往往会根据需要设置一些关键的观察项目,这是由实验目的所决定的。在光子盒实验中,关键的观察项目就是光子发射前后弹簧秤的变化和时钟记录的光子发射和接收时刻。思想实验中的观察项目由于目标明确,所以相对简单,更因为不需要详细的观察数据产生。光子盒实验中弹簧秤和时钟的具体数据的大小、范围等不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追光实验中人们也不需要追光的那个人提供光柱的实物照片作为佐证,麦克斯韦妖(Maxwell's demon)也无需对那个容器中从A向B和从B向A运动的分子数进行统计。事实上,物质实验中的观察类项目也可像思想实验一样简单,但由于物质实验必须有精确的实验数据作为支撑,所以物质实验的实验步骤就相对复杂许多。每一个实验都要有许多组实验数据,大部分要配上图表,以方便数据的处理。

       值得一提的是,纯观察类实验中实验对象存在状态的变化是自然发生的,但现代实验中大部分都并非如此,因为许多实验对象的存在状态都是在人们设定的实验仪器设备的干涉下发生变化的。这种情况在思想实验和物质实验中都有存在。但在两类实验中得以实现的难易度差别却很大。原因是思想实验在思维中进行,实验条件是理想化的,所有的思想实验都一样,即使是纯观察类的思想实验,比如爱因斯坦的追光实验,看起来就是在一运动的光柱前观察光柱的现象,但事实上要想真正做到此实验却一点也不简单,因为没有人能够以光速奔跑,人类也无法制造出这样高水平的仪器设备。只不过人们通过理想化方法的运用,只需在思维中运作,一切都变得简单起来。

       物质实验就不能如此简单了。纯观察类的实验,只需对实验对象进行细致的观察,并分阶段作好相关记录即可,但大多数物质实验都不是这样,尤其是科学水平已经达到相当高度的今天,实验的每一个步骤的进行都需要严密的论证设计,精密的仪器设备的保障,大多需要高昂的科研经费支撑。稍稍了解一下当前欧洲正在进行的世界上能量最高的强子对撞机实验,就可体会到现代物质实验进展的真实状况,而且物质实验的未来将会越来越艰难。思想实验仅在思维中展开概念实体演变的实验步骤与物质实验中物质实体演变的实验步骤之间的不同,一目了然。

       (五)实验的结果

       实验对象经过一系列的变化,最终表现出的状态就是实验的结果。结果在物质实验中是对物质实体的存在状态进行的数据描述,而在思想实验中则主要表现为规律性、原理性、概括性的图像。二者之间出现这种不同是因为,思想实验结果的存在状态在思维中是概念实体形象化的体现——心理意象,而物质实验的结果的存在状态则仍然是物质实体,但已经是发生变化后的新状态——往往用精确的观测数据、表格或图像来展示。物质实验中,测量所得的经验数据必须如实代入计算公式,不能在公式后立即写出结果。大多要进行数值计算才能得出实验结果。随后还要对结果进行不确定度的分析,有些还需要作出图表,附在实验报告之后。总体上看,物质实验的结果大多是量化的描述。

       思想实验中没有具体的观察数据产生,当然也就缺失了数据处理这一环节。但思想实验结果必须要形成图像化的现象,就仿佛我们“看”见发生了什么。思想实验的过程就是一系列心理意象如许多画面蒙太奇式不断闪现的过程。在麦克斯韦妖实验中,我们“看”到的是容器中冷热不同的分子在一只小妖的指挥下,有秩序地向着容器的冷热不同的两个部分运动,就是这样的情景。最终形成的图像是,容器中冷的一侧中分子运动更慢,预示着温度更低,而热的一侧中分子运动更快,预示着温度更高。

       (六)对实验结果的讨论

       对实验结果的讨论环节包括经过比对剔除误差、推理、交流、协商等。其中有权威的影响,有传统文化的制约,有习惯思维的束缚,有以前经验的蒙蔽,甚至还有信仰、世界观等主观因素的干扰。讨论是物质实验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当然,它在思想实验中也存在。

       在物质实验中,一篇完整的实验报告,除了有准确的实验数据的测量记录和正确的数据处理之外,还应该对实验结果作出合理的分析讨论,以从中找到实验对象的运动规律,并判断这一实验结果是否可信,是否有所发现。因此,一份只有数据记录和实验结果计算的报告,只是完成了实验操作人员的测量与记录工作。至于实验数据结果的好坏,实验过程还存在哪些问题,还要在哪些方面加以完善或作进一步的研究,等等,这些都是实验结果得出之后需要实验者去思考、分析和判断的问题。

       有趣的是,物质实验讨论环节中的这些做法是为了使实验数据能更好地与事实的客观真相符合。但在实际上,这也常常会使得人的主观想法,有时候甚至是主观偏见渗透到实验的结果中。众所周知,罗伯特·密立根通过他的油滴实验,巧妙地测得了单一电子的电荷e,并因此获得192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2002年,这一实验被评为世界“十大最美物理实验”之一。在此实验中,密立根所获得的数据非常清楚地表明基本电荷的存在,并算出了基本电荷的精确值。但在1978年和1986年,杰拉德·霍尔顿和阿兰。富兰克林分别通过研究密立根实验室的研究笔记,他们发现密立根的个人主观因素清晰地记录于其中。虽然霍尔顿和富兰克林分别站在不同的立场,从不同的角度对密立根的笔记本进行考察,但其中密立根对不同时间进行的实验给予的评论。诸如“美”,“肯定能发表”,“美极了”和“错得厉害,不能使用”、“非常低,一定是出了什么错”、“可能是个双液滴”等评语代表了密立根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这两种不同的态度的产生,在SSK学者们那里被解释为社会因素的介入。巴恩斯指出:“密立根所使用的解释过程的指令系统依赖于局域文化传统。”(17)因为在“那里存在一个对实验产生的证据片段进行解释的传统”(18)。密立根当时究竟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而对他的实验进行评论,我们现在已经无从知晓。但他根据自己的解释,作出了他的个人主观判断却是无法否认的事实。并且他的判断对实验结果产生了巨大且深远的影响。因为密立根发表的那篇得出电子电荷e的数值的论文只是基于对58个油滴的测量数据而得出的,而事实上他的笔记本中包含了175个油滴的测量记录。这就意味着,密立根凭借着他的个人判断,就抛弃了117个测量数据。

       值得令人深思的事情还没有结束,这种主观因素的干扰并不仅仅存在于密立根的身上。事实上,在霍尔顿和富兰克林之前的1974年,理查·费曼就已经发现,在密立根之后的科学家们测定的基本电荷数值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增大,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每次只增大一点点。费曼指出,如果我们把相关的数据资料跟时间画成坐标图,就会发现前一个人得到的数值比密立根的数值大一点点,后一个人得到的数值比前一个人的又再大一点点,再往后的一个人又再大上一点点。从密立根的数值到最后确定的数值之间经历了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费曼对这一现象所作的说明为:这是因为后来的那些科学家由于受到密立根的权威的影响,而不敢偏离密立根的结论太远。(19)因此密立根之后的那些科学家们的测量数据每次只能增大一点点,朝向最终确定值缓慢前行。

       在思想实验中,由于数据处理环节的缺失,人们当然也就不需要考虑物质实验中常常存在的实验误差等问题。但思想实验在这一环节中也同样会有人的主观因素的渗入。同样会有问题存在。同样是光子盒实验,爱因斯坦和玻尔得出的结论完全不同。这足可以说明问题。那么,思想实验的讨论环节主要是什么呢?我认为主要是从该实验的基本原理出发,看实验对象的变化是否与原理相符合。这也再次暴露出诺顿主张的问题。玻尔正是从此点出发,才得出与爱因斯坦完全不同的结论。讨论环节中主观因素的存在表明,无论是物质实验,还是思想实验都是可错的。

       (七)实验的结论

       结论与结果之间虽然只有一步之遥,但经过讨论和推理的环节之后,完全可能截然相反。同样是光子盒实验在爱因斯坦和玻尔的手中,实验对象、实验条件、实验过程以及实验结果都完全相同,但经过结果到结论之间的分析和推理之后,最终结论却完全对立。这为我们提供了最好的例证。

       从结果到结论之间的变化,在思想实验与物质实验中大致相同。因为实验结论的得出要受到实验与理论的关系的影响。一方面,实验对理论的影响。任何一个实验的进行,所展示的现象、最终结论的得出,都会对理论产生影响。实验可能为一个理论提供一个支撑数据或一种现象,而支持这个理论,也可能产生对一个理论的反常数据或一种反常现象,而否证这个理论。另一方面,不同的理论可能为实验提供的说明是不同的。有的理论对实验结果作这样的解释而得出一个结论,有的理论作那样的解释而得出另一个结论。事实上,只要有相互竞争的理论存在,结果与结论就不可能完全吻合,实验结果与结论之间的差距就必然存在。

       三、结语

       从实验的目的、原理、条件、步骤、结果、结论,以及结果和结论之间的讨论环节等方面,对思想实验和物质实验作一细致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勾画出一个清晰的思想实验的形象。从总体上来看,思想实验与物质实验同属于实验的范畴,有着相同的构成要素,相同的存在价值。但在思想实验与物质实验的具体比较中,实验的步骤、实验的结果、特别是实验的条件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而思想实验的理想化的条件是导致这些差异的本原。因此,可以说,一个思想实验就是一个条件理想化的实验。条件理想化是思想实验的最大特征。

       在对思想实验和物质实验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揭示思想实验的运行机制,探求思想实验发挥作用的效力,有助于其在科学前沿中的有效运用。

       注释:

       ①John Norton,"On Thought Expriments:Is There More to the Agument?" Philosophy of Science,December 2004,pp.1139-1151.

       ②James R.Brown,"Counter Thought Expriments",Philosophy of Science,June 2007,pp.155-177.

       ③Ibid.

       ④Ibid.

       ⑤在本质上,布朗坚持一种柏拉图式的思想实验观。他认为,存在一个先验的世界和知识,思想实验就是人们通往先验世界,获得先验知识的一条有效通道,这是一种典型的柏拉图主义哲学观。而物质实验则仅仅是人们在经验世界的操作过程。

       ⑥Roy A.Sorensen,Thought Expriment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p.164.

       ⑦Ibid.,p.205.

       ⑧Ernst Mach,Knowledge and Error,Dordrecht:Reidel,1976.p.452.

       ⑨史蒂芬·霍金:《时间简史》,许明贤、吴忠超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版,第128-129页。

       ⑩Andrew D.Irvine,"Thought Expriments in Scientific Reasoning",in Thought Experiments in Science and Philosophy,edited by T Horowitz and G Massey,Pittsburgh:philsci-archive.pitt.edu.,1991,p.150.

       (11)John Norton,"Thought gxpriments in Einstein's Work",in Thought Experiments in Science and Philosophy,Maryland:Rowman and Littlefield,1991,pp.129-148.

       (12)即炮弹本来就是沿着抛物线轨道运行的,这是事物在现实世界中的真实情况。诺顿主张,此类现象可以存在于物质实验中。但不能作为思想实验的假设前提。

       (13)Andrew D.Irvine,"Thought Expriments in Scientific Reasoning",p.151.

       (14)Ibid.

       (15)Ernst Math,Knowledge and Error,p.452.

       (16)Andrew D.Irvine,"Thought Expriments in Scientific Reasoning",p.160.

       (17)巴里·巴恩斯、大卫·布鲁尔、约翰·亨利:《科学知识:一种社会学的分析》,邢冬梅、蔡仲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0页。

       (18)同上。

       (19)即因为密立根的权威的影响,使得那些科学家在自己的实验数据和密立根的结论有所偏差时,由于害怕可能是自己出错,而舍弃了偏离密立根结论太远的那部分数据。

标签:;  ;  ;  

论思想实验与材料实验的异同_爱因斯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