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中“习得性无助”的预防和转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习得论文,无助论文,生物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编号1005-2259(2009)05-0019-02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是指人和动物经历了失败和挫折后,面对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生物教学中“习得性无助”主要表现为学生的自我怀疑、自我否定,进而变得自暴自弃、悲观绝望。那么,在实际的生物教学中,如何预防这种现象的滋生?又如何对这种现象加以转化呢?
1 播种兴趣,让“习得性无助”没有滋生的土壤
究其根源,“习得性无助”是学生在学习生物时经历了挫折和失败而产生的一系列反应,从而丧失了学习生物的兴趣。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去播种兴趣,让我们的学生喜欢生物学,同时生物学这门课程也有它自身的特点,足以让学生进入奇妙的生物世界。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常常采用以下的方法:
1.1 注重新课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注重新课导入,其目的是承上启下,连接旧知识,引出新知识。假如在引入过程中融入一定的趣味性,必然会引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在教学中,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适宜的导入,常用的方法有故事导入法、诗歌导入法、趣味实验法、温故知新法、设置悬念导入法、直观教具法等,这些方法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远离“习得性无助”。
1.2 注重生物的生活情境,保持学生的好奇心
在生物教学中,注重理论生活化,使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是保持学生好奇心的有效方法。生物中情境化的知识很多,几乎每一个知识点都可以与实际相联系,平时注重这方面的教学,总能使学生感到生物无处不在,与生活息息相关。同时,新课程在教材开发上花了很大的力气,无论从版面结构上,还是从内容形式上都不拘一格,体现了生物的生活情境。总之,只有不断保持学生的好奇心,“习得性无助”就会失去立足之地。
1.3 注重提问的趣味性,增强学生的好奇心
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学生是主体,注重提问的趣味性是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有效方法之一。一个富有启发性、趣味性或挑战性的提问,时常会给我们的生物课带来生机,给我们的学生带来信心,这样的提问应该值得去提倡!
2 正确归因,预防“习得性无助”的蔓延
“习得性无助”的学生其成就动机低,他们往往不能给自己确立恰当的目标,学习时漫不经心,遇到困难时往往畏缩不前。他们对于失败的恐惧远远大于成功的希望,因而不再指望自己成功。同时,“习得性无助”的学生其自我效能感低,对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持怀疑和不确定的态度,因而倾向于制定较低的学习目标以避免获得失败的体验。他们想得更多的是活动的失败。遇到挫折时,他们往往没有自信心,不加努力便会放弃。由于怀疑自己的能力,他们经常体验到强烈的焦虑感,身心健康也受到损害。
在生物学习中,有一部分学生一两次考试失败后,往往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己能力欠缺。带着这样的心理去总结考试,就使自己陷入一种自责的状态。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敏锐地发现这部分学生,还要及时找出问题之所在,以对“症”下药。在实际工作中,可采用如下的方式进行疏异:
2.1 向学生介绍生物学科的特点
在高中阶段,主要学习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原理和技能,为将来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帮助学生树立“我能行,我一定能行”的信念,这对于增强学生学习生物学的自信心具有很大的触动力。
2.2 在平时的教学中常关注弱势群体
关注他们的成长,以促膝谈心等方式拉近师生距离,让他们总感到老师没有忽视他们。通过这些“润物细无声”的工作,唤回他们求知的自信心,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项平凡而伟大的工作。
2.3 帮助学生变“无助”为“有助”
“习得性无助”的核心是不能正确归因,因此教师认真、耐心地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的得与失,这也是预防“习得性无助”的重要一环。只有这样,才能帮他们走出认识的误区,看到努力的方向,变“无助”为“有助”,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效能性,也就从源头上有效杜绝了“习得性无助”现象的发生。
3 创设情景,享受生物实验带来的成功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其中蕴含着许多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化解难点、解决疑点。具体做法如下:
3.1 创设良好的实验氛围,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
恐惧心理最容易产生“习得性无助”,而高中生物教学有相当一部分时间是在实验室中进行的。如何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呢?首先,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心理,加强演示实验的规范性。实验时充满信心,以熟练的操作技术、规范的操作手法,成为学生的楷模。其次,实验前让学生弄懂有关的实验原理及操作规则,指出实验本身对学生没有危害,只要正确操作,就不会出现安全问题。最后,教师应该加强指导,给学生以鼓励,增强其安全感,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
3.2 创新实验,不断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求知、好奇是学生普遍具有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只要有心设计一些创新的实验,定会满足他们的这种需求,因为在创新实验中,最能体现学生的求知动力,也容易迸发出学生求知的潜能。例如,在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时,可以从实验材料上创新实验,尽可能地多准备各种材料,如橡皮泥、乒乓球、线绳、细铁丝、塑料泡沫、各种颜色的卡纸等。这样,一下子就能把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调动起来,学生的方案五花八门,甚至都有真核细胞的“蛋糕模型”出现了!这样一来,既体现了学生积极向上的良好心现,又拉近了师生的距离。
3.3 参与实验,让自己真正地动起来
可以适时地让学生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操作水平,有了他们自己动手动脑的经历,他们对知识掌握得会更牢靠。例如,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这些都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机会。上台演示后,让其他同学做一些中肯的评价,能增强“习得性无助”学生的成就感,从而使这些个体在以后的活动中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培养其在逆境中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标签:习得性无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