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建国以来反腐败斗争的反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建国以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惩治腐败是世界各国目前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无论发展中国家,还是经济发达国家,无论社会主义的政权,还是按照社会契约理论建立起来的标榜“民主”、“人权”的政权,都同样面临着腐败的困扰。追寻历史,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中,王朝的衰落总是归罪于统治者个人道德的堕落,新的王朝的兴盛也总是寄希望于清廉的明君,从来没有人怀疑这“授之于天”的权力本身会不会有过错。于是,历代王朝均重复着一个个由兴到衰、由衰到亡进而被新王朝所取代的周期。50年前,著明民主人士黄炎培先生在总结历代王朝兴衰的周期率时曾就此问及毛泽东,共产党有无办法跳出这个周期率,毛泽东回答,依靠民主,依靠监督,我们可以防止懈怠和腐败。今天看来,毛泽东所指的方向是十分正确的。但是,在建国以来近半个世纪的历程中,廉政建设沿着这一方向的探索却走过了一段曲折,艰难的过程。为了更好地面对现实、开拓未来,我们有必要进行认真的反思。
五十年代是公认的廉政建设的最佳时期。这个时期,新生的人民政权还面临着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的威胁,党和政府对自身的廉洁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建国初期基本上年年搞整党。1950年全党进行了整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克服居功自傲情绪、命令主义、官僚主义作风。结合整风开展的“三反”运动,就是直接的党内反腐败斗争。在这场斗争中,中央下决心杀了腐化变质、贪污巨额赈灾粮款的高级干部刘青山、张子善,赢得了民心。接着1951年至1954年又进行了整党。这些措施对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保持党和政府的廉洁勤政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是,这一廉政现象的背后也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即认为社会主义的政权和无产阶级的政党应当是绝对纯洁、绝对正确的。既然党是以最先进的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由无产阶级先进分子所组成,建立的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权,那么这个政党和政权是无可置疑的。党和政府中出现腐败现象只能归纠于个人理想的丧失、意志的蜕化和道德的堕落。解决腐败问题的途径就是党内斗争,用阶级斗争的方式不断把腐败分子清除出党。这种认识实际上是把政权的阶级属性与政权的政治经济体制混为一谈,使我们不可能从体制上、法制的完善上、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上考虑腐败问题,在实践上则导致了一场又一场的政治运动。
从体制上来说,单一的计划经济模式使社会主义经济日趋僵化;从权力机制上来讲,行政行为代替了一切市场行为,经济生活中物资的占有、分配、交换等应靠市场制约的行为被行政权力包揽下来。而对这种包揽一切的权力的监督,只能靠上、下级之间来进行,靠行政人员的素质和自觉性来维持。这种监督是极其脆弱的,是极不完善的。
缺乏制约机制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只不过由于政治上的动乱、在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大气候下,人们更多地是考虑政治上的安危,因而致使在极有可能产生腐败的土壤上却并没有出现腐败的泛滥。假如这也算是一种廉政的话,那么它是以牺牲经济的繁荣。政治上的秩序和稳定为代价的。事实也正是如此。历次政治运动虽然起到了打击和震摄腐败分子的作用,但却更多地把干部群众带入个人之间、派系之间的恩怨争斗之中,直至十年动乱,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更令人遗憾的是,政治运动并不能消除腐败,一旦这种斗争方式被社会进步的要求所摈弃,其掩盖下的腐败现象仍会重新滋生出来。
粉碎了“四人帮”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后。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廉政建设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的挑战。一方面,政治运动掩盖着的各种腐败隐患迅速暴露出来,另一方面,体制的转换、市场经济的发展又为腐败的产生提供了新的土壤。所以短短几年内出现了腐败的高发期。主要表现在:一是在经济建设活动中,打着发展经济的幌子使原来处于隐弊状态的请客送礼风公开化。二是一些人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膨胀,丧失了原有的理想、信念、使命感和责任感,掉进了拜金主义的泥沼,追求享乐、腐化堕落。三是个别干部利用职权谋取私利。有一些人经过历次政治沉浮后产生了消极的错误认识,认为“有权不使,过期作废”,开始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私利,搞权钱交易。引起了人民群众的极大不满。
从客观上说,这些腐败现象的发生有一定的必然性。本来,以市场经济为目标的经济体制改革是消除腐败的根本举措。但在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两种体制并存和转换的情况下,既存在着旧体制的弊端,也存在着新体制的不完善和不成熟;既存在着两种体制之间的磨擦和冲撞,也存在着两种体制之间的空档和漏洞,这就不可避免地给一些投机者和腐败分子以中饱私囊的机会。导致腐败现象的发生。
针对腐败问题,邓小平同志在1982年指出:“我们自从实行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两个方面的政策以来,不过一两年时间,就有相当多的干部被腐蚀了。”“这股风来得很猛。如果我们党不严重注意,不坚决刹住这股风,那么我们党和国家确实存在会不会改变面貌的问题,这不是危言耸听。”这段话反映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对反腐败的高度重视和决心。1983年至1987年,中央拿出三年半的时间整党,其中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反对党内腐败现象,保证改革开放健康发展。这次整党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不可否认,在相当多的地方整党走了过场,腐败现象没有得到根本的扼制。同时,也说明我们对腐败现象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还缺乏足够的认识。
80年代末90年代初,廉政建设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加快改革、完善体制,加强法制,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腐败;只有加大反腐败力度,才能遏制腐败的蔓延,保证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但是,也有少数人在反腐败问题上存在片面认识。如有的认为腐败是改革必然付出的代价。反腐败会影响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有的认为消除腐败只能依靠改革的彻底完成,只要体制健全了,制度完善了,腐败自然就消除了。还有的人把改革开放看作是产生腐败的罪魁祸手。他们留恋过去盛行的党内斗争和群众运动。在反腐败方面存在简单化倾向和急躁情绪。认识上的不一致必然导致行动的迟缓,结果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出现了“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腐败现象在80年代末继续膨胀,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应,成为威胁改革、影响政治稳定的因素之一。
党的十四大以来,反腐败加大了斗争力度。以1993年8月召开的中纪委第二次全体会议为标志,反腐败斗争进入了成熟阶段。在这次会议上,江泽民同志发表重要讲话,精辟阐述了反腐败斗争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了反腐败斗争的任务、指导思想和应当遵循的原则,表明了党中央反对腐败、加强廉政建设的一贯思想和决心,是对全党全国进行的总动员。从此,反腐败斗争在全国范围内以更强的声势,更大的力度向前推进。到目前为止,反腐败斗争着重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方面有了新的进展。在自查自纠的基础上,采取坚决有力的措施,尤其对领导干部乘坐超标准小汽车和用公款“吃喝玩乐”问题进行了专项治理。二是查办大案要案工作有了新的突破,特别是对阎建宏、王宝森等重大案件的查处,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震撼了腐败分子的气焰。三是狠抓了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的工作,集中治理了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的“三乱”现象。腐败蔓延势头初步得到遏制,反腐败斗争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同时也逐步积累了一些经验,为今后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提供了有利条件。
当前,反腐败斗争中一些深层次的矛盾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一些腐败现象仍在蔓延。反腐败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政治任务。建国以来反腐败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既不能牺牲物质文明保全精神文明,也不能用牺牲精神文明的代价换取物质文明。只要从思想上真正把反腐败斗争作为一项与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并驾齐驱的战略任务来抓,就一定能找到一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加强政权建设,防止和惩治腐败的制度和办法,保证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