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400000)
【摘 要】目的:探究临床上对于肾病综合征(NS)的小儿单纯性患者,使用辅助的中医阶段性的疗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5月份~2015年5月份的40例入院以及定期来院的NS患者,制定临床诊断标准,患者均确诊为NS患者。将4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单纯的西药进行常规治疗。试验组患者则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辅助其以中药阶段性疗法。然后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以及生化指标的改变。结果:试验组患者在经过治疗以及随访一年半内,患者的疗效均要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病人的生化指标的改善情况要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经中医阶段性的疗法以后,患儿的感染次数、肾病复发率、尿蛋白的转阴时长降低、免疫等功能均良好,同对照组患儿相比,具有显著的临床上差异(P<0.05),统计学意义显著。结论:辅助性的中医疗法能够增加患儿的尿量,降低尿中蛋白,增加免疫力,降低感染率,从而顺利的将激素从患儿身上将激素撤掉,为NS的彻底治愈提供更好的临床辅助。
【关键词】小儿单纯性肾病综合征;中医阶段性辅助治疗;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6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5028(2015)8-0429-02
肾病综合征(NS)是一种儿科非常常见的一种泌尿系统疾病。对于单纯性的NS来说,会对大部分的激素疗法产生敏感现象,患儿的尿蛋白的转阴缩短,易感染[1]。单纯性的NS,在中医理论上属于“阴水”的范畴,根据患儿的“脾常不足”的特点以及中医理论,单纯性的NS主要的特点为病人脾虚湿困以及气不化水,故中药治疗应以健脾以及利水为主。本研究主要针对单纯性的NS患儿,再起使用西药进行治疗时,对其实施辅助性的中医阶段性疗法,同单纯使用西药治疗的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观察患儿的病情缓解、复发、以及感染、免疫等功能的变化[2]。现将其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2年5月份~2015年5月份的40例入院以及定期来院的NS患者,根据National pediatric kidney research collaboration group制定的诊断标准,患者均确诊为NS患者。将4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0例。对照组20例患者中,男患者18例,女患者2例;年纪小于5岁的5例,年纪在6~10岁之间的10例,年纪在11~15岁之间的5例。试验组患者中,男患者17例,女患者3例,年纪小于5岁的4例,年纪在6~10岁之间的10例,年纪在11~15岁之间的6例。两组患者的年纪、性别等一般资料没有显著性的差异。能够进行对比试验。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使用单纯的西药例如派生定、强的松等进行常规治疗。试验组患者则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辅助其以中药阶段性疗法。然后在对患者清除感染后使用激素疗法1~2年进行治疗[3]。中药阶段性疗法:
(1)浮肿期
中医主讲温阳通络,使用五苓散,真武汤加减饮用,主要的药物:生姜皮、桂皮、玉米须、大腹皮、泽泻、陈皮、茯苓、淡附片、炒白术等[4]。
(2)缓解期
此阶段应以健脾利尿为主,使用玉屏风散为主要添加药物,另有:党参、茯苓、甘草、玉米须、防风等,另外可以使用一下中药进行活血:益母草、丹皮、西红花、川穹等。使用大剂量的激素两到四周后,一般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阴虚阳亢病症,这时可使用一些清火药:例如生地、枸杞子、女贞子等[5]。
(3)当患儿的激素永祥降低至隔天服用(约相当于强的松每天0.5mg/kg)时,可加服补肾药:巴戟天、补骨脂、仙灵脾等。
(4)激素停用后,可继续服用健脾益肾类中药3个月至半年,以用来预防感染,降低复发。
1.3 统计学分析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20.0)对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以及生化指标的改善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则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
2 结果
患儿的治疗效果以及生化指标的改善情况分别如表1和表2所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表1 两组患儿的临床效果对比
组别 n 浮肿时间(d)转阴时间(d)6个月内感染次数6个月内肾病反复数一年内复发数
试验组207±210±3△ 7±2△ 2(10.0%)△ 1(5.0%)△
对照组208±316±4 12±3 11(55.0%)9(45.0%)
注:同对照组相比,△P<0.05。
表2 两组患儿生化指标的改善对比
组别D 二聚体>2μg/mL
FDP>10μg/mL治疗三个月后正常IgG<7.9g/L
IgA<1.25g/L治疗三个月后正常CD3+/CD4+<24.9%治疗三个月后正常
试验组1211(91.67%)△1512(80%)△109(90%)△
对照组166(37.5%)197(36.85%)114(36.36%)
注:同对照组对比,△P<0.05。
从上述表可以得到,经中医阶段性的疗法以后,患儿的感染次数、肾病复发率、尿蛋白的转阴时长降低、免疫等功能均良好,同对照组患儿相比,具有显著的临床上差异(P<0.05),统计学意义显著。
3 讨论
单纯性的NS如果仅仅使用西药进行治疗,会产生激素敏感性,使得患儿的复发率上升[6]。一是由于病人的低蛋白症,导致其免疫力降低,容易引起患儿的感染,导致疾病复发。二是由于病人大剂量的服用激素,导致其正常免疫力降低,从而进一步引起NS的复发[7]。
在中医理论看来,NS属于“阴水”的范畴。根据患儿的生和病理特点,主要以健脾、通阳利水为主,五苓散具有非常好的利尿作用,其中尤其是桂皮的利尿作用为最好。因而很适宜于用于消除浮肿的治疗[8]。
浮肿消除以后,会进入NS的缓解期。临床上该阶段主要是表现为脾虚。故以健脾为主。等激素减量之后,则主要表现为脾肾气虚,应对患儿健脾补肾[9]。选用中药进行调理,能够降低机体本身对激素的依赖性,预防患儿出现激素导致的综合症。但由于患儿年纪较小,应密切注意其不能够过多使用温燥补肾的中药,以免变生出其他病症[10]。
本研究随机选取了2012年5月份~2015年5月份的40例入院以及定期来院的NS患者,制定临床诊断标准,患者均确诊为NS患者。将4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单纯的西药例如派生定、强的松等进行常规治疗。试验组患者则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辅助其以中药阶段性疗法。中药汤剂的主要成为有:五苓散、桂皮、猪苓、玉米须、炒白术、陈皮、茯苓、生姜皮等。然后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以及生化指标的改变。浮肿期,中医主讲温阳通络,使用五苓散,真武汤加减饮用,主要的药物:生姜皮、桂皮、玉米须、大腹皮、泽泻、陈皮、茯苓、淡附片、炒白术等。缓解期,此阶段应以健脾利尿为主,使用玉屏风散为主要添加药物,另有:党参、茯苓、甘草、玉米须、防风等,另外可以使用一下中药进行活血:益母草、丹皮、西红花、川穹等。使用大剂量的激素两到四周后,一般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阴虚阳亢病症,这时可使用一些清火药:例如生地、枸杞子、女贞子等。当患儿的激素永祥降低至隔天服用(约相当于强的松每天0.5mg/kg)时,可加服补肾药:巴戟天、补骨脂、仙灵脾等。激素停用后,可继续服用健脾益肾类中药3个月至半年,以用来预防感染,降低复发。
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在经过治疗以及随访一年半内,患者的疗效均要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病人的生化指标的改善情况要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经中医阶段性的疗法以后,患儿的感染次数、肾病复发率、尿蛋白的转阴时长降低、免疫等功能均良好,同对照组患儿相比,具有显著的临床上差异(P<0.05),统计学意义显著。
综上所述,辅助性的中医疗法能够增加患儿的尿量,降低尿中蛋白,增加免疫力,降低感染率,从而顺利的将激素从患儿身上将激素撤掉,为NS的彻底治愈提供更好的临床辅助。
参考文献:
[1]边东, 刘慧, 石蒙, 等. 益气补肾化瘀通络法联合激素对儿童激素依赖型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激素维持量阶段的疗效研究[J]. 河北中医, 2015, 37(2): 209-211.
[2]邱彩霞, 郑健, 黄苏萍. 益肾活血药治疗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系统评价[J].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2, 4(1): 31-37.
[3]常克, 李洁, 王海俊, 等. 新知柏地黄丸防治肾病综合征远期疗效的临床研究[J]. 时珍国医国药, 2014, 25(6): 1418-1420.
[4]郑健, 艾斯, 杨帆, 等. 肾康灵干预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 CXCL16, 解聚素金属蛋白酶 10 变化[J].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5, 2: 006.
[5]常克, 郭军军, 王海俊, 等. 中西医链接治疗小儿肾病综合征 120 例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评价[J]. 辽宁中医杂志, 2014, 41(6): 1078-1080.
[6]吕莎莎. 解毒四物汤治疗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湿热夹瘀证的临床研究[D].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4.
[7]冯仕品, 谢敏, 王莉, 等. 槐杞黄颗粒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J][J]. 四川医学, 2011, 32(12): 1870-1872.
[8]钱古柃, 赵镭, 刘爱民. 槐杞黄颗粒辅助治疗儿童肾病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 中草药, 2014, 45(016): 2375-2377.
[9]赵文玉. 益气活血利水法配合西药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62 例[J]. 陕西中医, 2013 (7): 836-837.
[10]季平. 中西医结合治疗激素依赖型肾病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 中国中医药科技, 2014 (4): 418-418.
论文作者:李瑞
论文发表刊物:《河南中医》2015年8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22
标签:患者论文; 患儿论文; 激素论文; 对照组论文; 阶段性论文; 单纯性论文; 中医论文; 《河南中医》2015年8月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