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10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论文_吕先明

海口市第三人民医院 海南海口 571100

【摘 要】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收集我院2007年1月至12月上报的102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原患疾病、药品分类、药品种数、静脉滴注用药剩余药液、室外干温度、湿温度及空气相对湿度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2例ADR报告涉及8大类药物,其中抗感染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心血管系统用药与中药制剂。空气相对湿度大,静脉滴注药液存在异物,静脉给药较其他给药途径更易发生ADR。结论:应重视药物不良反应,加强监测工作。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分析

【中图分类号】R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8999(2015)9-0815-02

为了解部分ADR是不与室内、室外温度、湿度有关,本人于2007年全年每天约7点,12点,18点左右,分别记录本院或附近室外走廊干温度、湿温度及空气相对湿度等情况。现就参与收集、上报我院2007年度102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总结和分析,旨在发现和研究其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提供临床医师、药师和护士参考,从而促进临床合理用药,降低ADR发生率。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收集我院2007年1月至12月上报的10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

1.2方法

对收集到的我院2007年1月至12月上报的10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从患者的性别、年龄、原患疾病、给药途径、药品种类、静脉滴注用药剩余药液外观检查、发生ADR时与室外干温度、湿温度及空气相对湿度关系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本年度门诊病区62例ADR上报病例,占60.78%;住院病区40例ADR上报病例,占39.22%。

2.2不同给药途径与ADR的关系

102例ADR报告中,静脉用药引发的ADR,占84.32%,收集到静脉滴注用药剩余药液37例次,外观检查有30例次存在异物,多数为微粒、其次为纤维、胶塞等,占81.08%,49例次因已用完或未送不详;口服给药,占8.82%;皮肤外用给药,占4.90%;皮内注射给药,占1.96%。

2.3患者的基本情况与ADR患者的年龄与性别分布

在102例ADR报告中,年龄最小7个月,最大88岁,各年龄组均有发生;男女比例,各占50%。

2.4不良反应涉及药物种类

将102例不良反应涉及的药物进行分类,抗感染药、心血管系统用药、中药制剂、电解质平衡调节药、治疗肝炎辅助用药、皮肤外用药、免疫功能药物、营养药共8大类,其中,抗感染药ADR的例次最多,占72.55%.其次为心血管系统用药,占7.84%,中药制剂,占5.88%,最小为营养药,占0.98%。

2.5引发ADR的抗感染药具体情况

β-内酰胺类,占62.16%,排前3位为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头孢呋辛钠、美洛西林钠;喹诺酮类,占16.22%,排前3位为氧氟沙星、洛美沙星、氟罗沙星;大环内酯类,占14.86%,主要为阿奇霉素;最小为硝咪唑类,主要为甲硝唑,占1.35%

2.6患者的原患疾病情:102例患者中,原患有呼吸系统疾病,占46.08%;心血管系统疾病,占9.80%;耳、鼻、喉、咽、眼、面部疾病,占22.00%;皮肤病,占4.90%;消化系统疾病,占9.80%;泌尿系统疾病,占2.94%;其他系统疾病,占4.90%。既往ADR情况:患者既往无ADR 85例次,有ADR 7例次,不详 20例次。有否再次使用可疑药品情况:未再使用80例次;再次使用22例次,再次出现同样反应9例次,未再次出现同样反应7例次,不明6例次。不良反应经果情况:治愈101例次, 好转1例次。关联性评价:肯定12例次;很可能80例次;可能10例次。

2.7 ADR与室外走廊温度、空气相对湿度情况

在未开空调的条件下,室内干温度比室外走廊干温度高1~2℃,干温度比湿温度高1~2℃。在102例ADR报告中,干温度最小15.8℃,最大33.6℃,干温度大于25℃时,占59.80%;湿温度最小12.2℃,最大28.8℃,湿温度大于23℃时,占57.4%;室外走廊空气相对湿度最小40%,最大96%,空气相对湿度大于70%时,占77.45%。ADR与室外走廊湿温度及空气相对湿度构成比见表1和表2。

表1 ADR与室外走廊湿温度构成比

3 讨论

3.1在原患疾病中,患有呼吸系统疾病发生ADR较高,其次为耳、鼻、喉、咽、眼、面部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在患者既往有无ADR方面,大多数ADR病例无ADR 。

3.2再次使用可疑药品22例次中,再次出现同样反应9例次,未再次出现同样反应7例次,不明6例次。因此,临床应慎重使用已经怀凝引起ADR病例中的相关药品,避免再次发生ADR。

3.3 102例ADR报告中,有86例次为静脉滴注用药引起,位居首位。它是ADR发生的主要途径。主要与静脉给药方式在临床的广泛应用以及用药方法可直接进入人体循环、作用较迅速有关[1-2]。

3.4抗感染药所引起的ADR居首位,占72.55 %,ADR或与患者自身原因、药物使用频繁、药物毒性、pH、细菌内毒素、给药温度、给药速度、给药浓度、药物在体内形成大微粒或抗菌药物在杀菌、抑菌作用下引起细菌释放大量内毒素有关。

3.5 102例ADR中,引发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多,居首位,其次为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ADR症状一般以轻、中度为主,严重不良反应有2例,为过敏性休克。

3.6各组室外干温度、湿温度及空气相对湿度均可发生ADR,室外空气相对湿度大于70%时,更易发生ADR。部分原因是注射剂瓶塞表面设计缺陷,使消毒液残留过多,在空气相对湿度大时,消毒液不易挥发。一定时间内安尔碘皮肤消毒剂比单纯酒精消毒液挥发慢,当消毒液挥发不完全,如急于进行加药或插入输液器时,残留消毒液易被带入药瓶中影响药物稳定,易发生ADR。临床应加强注射剂瓶塞消毒规范操作管理。

3.7门诊病区ADR病例高于住院病区,与门诊药房通过退药原因发现ADR病有关。当联合使用5种以下的药物时,ADR的发生率为4.2%,而联用20种以上的药物时ADR的发生率为45%[3]。住院病区患者多为慢性或重症患者,联用药物较多,更易发生ADR病例;患者临床症状较为复杂,难以观察、区分各种临床症状是否为ADR病例,因此住院病区漏报率较高。在我院处方和病历检查中发现我院抗感染药物有很明显的滥用现象,要想把ADR工作做好,必须加强ADR监测,加强抗感染药物合理使用,严格掌握用药指征,以降低应用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发生率。

参考文献:

[1]沈瑛,陈浙鲁. 30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2):1886~1887

[2]李楚云,詹云丽.输液热原与细菌内毒素的定量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0,5(10): 230~231

[3]陈新谦,金有豫,汤光,等.新编药物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8

论文作者:吕先明

论文发表刊物:《中医学报》2015年9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22

标签:;  ;  ;  ;  ;  ;  ;  ;  

我院10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论文_吕先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