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院 310000
摘 要:“华夏习氏宗源地,郊野园林第一家”,文章主要为襄阳习家池景区文化遗产的改扩建工程设计进行分析,为打造具有汉晋郊野园林风貌,以习氏故居地和郊野游览胜地为主要内容,集古园、古祠、古树、古风、古韵于一体的自然山水园林,成为郊野园林的典范标本,为襄阳增加一张金名牌。
关键词:习家池;汉晋郊野园林;园林工程;景观设计
习家池,又名高阳池,位于湖北襄阳城南约五公里的凤凰山(又名白马山)南麓、汉江西侧,紧邻G207国道与汉江,总用地面积35公顷。基地背靠凤凰山,东面汉江,座落于青山叠翠、泉水环拥的平岗曲坞之间,灵璧之园,风物幽胜。目前已建成使用。
肇园之初,基地为某医院所在地,道路通直,台地层叠,植物单一,其省级重点文保单位习家池,有50*65米的方池,半规、溅珠池,芙蓉台和习氏宗祠,面积仅一万平米。
一、习池溯源
古城襄阳地处中华腹地,扼汉水中游,在建制28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楚文化和中原文化在这里交流汇合,养育了习郁、习凿齿、孟浩然、释道安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是藏龙卧虎栖凤之地。
据《水经注》记载,襄阳侯习郁效陶朱公养鱼法凿池,疏白马泉为方塘,开创了利用自然山水造园的先河;西晋镇南将军山简,优游卒岁,置酒耽醉,每岁上巳,修禊于此,习家池由此兴盛;东晋名士习凿齿与佛教名家释道安在白马寺际会,留下了“四海习凿齿,弥天释道安”的千古佳话,使习池园林与寺庙园林融汇。自此至唐,梁简文帝萧纲、孟浩然、皮日休、岑参、杜甫、李白等皆推崇习家池,致其声名远播。
宋、明、清三代、习池屡有毁建,终使习池成为襄阳城南的郊游之地和中国郊野园林的典范。正如《园冶》所写:“郊野择地…去城不数里,而往来可任意、若为快也…”“围知版筑,构拟习池”。
习家池二千年的历史流变,成就了其跨度久远、脉络连续、意义非凡、风韵独烛的历史文化园林积淀之地和再兴之所。
二、设计要点
1、布局结构:青山环五区,绿水合一心
一心——习家池文化园林核心
五区——习池古韵、怀晋山庄、白马问泉、曲水流觞、松石间意
2、保护与展示
本体保护:习家池文化景观遗存,以“整体保护最小干预”为原则,对现有的方池、宗祠、芙蓉台,“半规”“溅珠”池、古碑等实施严格保护。
环境塑造:习池现囿于高墙之中,其周边环境与历史空间氛围不符,设计改高墙为竹篱,打开视线,同时按《水经注》记载,在现有方池北侧增设小鱼池(池长七十步,广二十步), “在东北两边,限以高堤,楸竹夹植,莲芡覆水”。小大两池之间用暗逗勾引,重现汉晋郊野园林特色。
3、历史园林的复兴
以《园冶》为造园理论,通过对文献记载和历代诗词歌赋的疏理和取舍,以习氏故园和郊游胜地为主要内容,再现具有汉晋意韵的园林风貌。
(1)平岗曲坞,自成天然之趣
根据两个自然山谷,分设“白马问泉”和“怀晋山庄”两个景点。白马间泉区恢复白马泉、白马寺遗址古迹,追忆东晋习凿齿与释道安的故事,同时增设牡丹台和玉堂春景点。怀晋山庄按汉晋风格设计,主要为陈设展览之用。恢复平岗曲坞地貌,使地形“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而悬,有平而坦”,“不烦人事之工,自成天然之趣”。
(2) 池沼参差,开荒欲引长流
结合白马址遗址,重开白马泉,泉水流山石而跌落,塑造潭、瀑、沼、池、溪、涧等水景形态,流过全园注入习池,营造高山流水、曲水流觞等一系列层次丰富动静结合的水体景观。“绝涧安梁,亭台突池沼而参差;清池涵月,楼阁碍云霞而出没。开径逶迤,竹木遥飞叠雉;院广堪梧,紫荆横引长虹”。
(3) 松篁桃梅,摘景全留杂树
以自然山林为主,保留现有树林杂木,突出郊野风貌,根据文献描述的传统园林植物,采用乡土树种,突出朴、雅、幽、野四大特色。对成行的悬铃木,采用加值中木、按疏密高低的不同组合,打破序列感,使法桐融入自然,栽植的主要植物有楸、松、竹、柳、桃、朴、皂荚、海棠等,形成“松涛郁郁,竹里通幽,梅影蕉声,玉堂春风”的山林野趣。
(4)片山多致,理顽石而堪支
浚水理石,是中国园林的灵魂。水系驳岸以自然土坡为主,景石采用当地石材,单点玲珑之石,层堆古拙之石,恰到好处,形成石座琴台,营造自然清雅的景观。
三、特色与创新
1、园林遗存的恢复性保护与原貌性保护相结合
文化园林遗存的物质载体处于一直动态之中,其完整性比原真性更为重要。设计采用恢复性保护与原貌性保护相结合的手段。
2、历史文化景观的选择性恢复
园林类文化景观遗产,包括历次的毁建记录、名士际会、文人咏叹、民间故事,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设计选择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历史景观予以恢复。
3、谨慎添加 顺应时代需要
园林文化景观是“活着”的文化遗产,依据其延续性特点和景观演进规律,谨慎且细致地添加建设,延续文化景观的深厚内涵,真正意义上保护与传承文化景观。
四、景观设计
根据习家池的总体设计理念和功能定位,以及对习家池的历史考证,主要从布局结构、交通道路、功能分区,进行了规划设计和施工图设计。
布局结构
习家池景区的景观结构概括为:两谷合一心、一环五区。
一心:习家池的历史文化园,其养鱼池是习家池文化之源;
两谷:场地由三条山脉分割的两片谷地;
五区: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场地条件,营造六个不同特点的景观分区。
功能分区
习池古韵:以习氏宗祠、习家鱼池、芙蓉台、半规溅珠池等文物为核心,恢复文献记载周边园林环境,突出文化内涵深厚的文保区;
怀晋山庄:根据文献记载,怀晋山庄按汉晋风格设计,主要为陈设展览之用,结合环境改造,营造出习氏魏晋庄园;
白马问泉:重新开引白马泉,恢复白马泉、白马寺遗址古迹,设牡丹台和玉堂春景点。
曲水流觞:设计曲水流觞、禊饮堂等,主要为恢复和再现习家池三月三禊饮活动,突出习家池历史文化。
松石间意:设计有诗园、贤园、凤泉桥、溪流滩涂等景观,营造自然清雅的景观。
道路交通
习家池景区作为整个风景区的核心,外围一条景区主干环路通过,景区内设计车行次干道依山谷边缘呈口袋状与景区主干环路相交,并有步行道串联景区内部各景点。
五、绿化设计说明
习家池绿化种植风格应与郊野园林相适应,结合地域特色同时应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内涵。
保留利用
园林经典《园冶》中对郊野地的造景有如下描述:“郊野则第,依乎平岗曲坞,叠陇桥林,水浚通源…围知版筑,构拟习池。开荒欲引长城,摘景全留杂树…。”设计中尽可能保留现有山林的自然特色。
以乡土树种为主
乡土树种适应性强,能够较快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以利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具有较强的地域特色。
以古文献为依据进行造景
根据历史文献中对魏晋时期园林植物造景的描述,来进行植物配置。
《园冶》:“溪湾柳间栽桃;月影清澈,屋绕余种竹;…花落呼童,竹深留客。”
《水经注》:“列植松篁于池侧,…限以高堤,楸竹夹植,莲芡覆水。”
体现“朴”“雅”“幽”“野”四大特色
“朴”:在入口区通过选取多样的田园菜蔬植被,打造朴素自然的农耕田园风光。
“雅”:在核心区域选取黑松、毛竹等植被,营造淡泊文雅的园林景致。
“幽”:在景区西侧谷地,借鉴兰亭的“曲水流觞”,种植大量的毛竹、黑松、朴树、榉树、皂角等并搭配梅花、桂花、兰花等,营造深远清幽的园林景观。
“野”:保留现有山体,点缀松柏、乌桕等乡土树种,营造层次丰富的山野景观。
六、结论
习家池景区是以自然山水精华及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为根本的,以习氏宗源为主线的,具有汉晋庄园古风与中国郊野园林特色的,兼具文化经验、登山览胜、休闲娱乐、民俗体现、地狱文化展示等综合功能为一体的国家风景名胜区和5A级旅游景区,也是未来襄阳市城市旅游的核心品牌。
论文作者:周苏波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1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7/5/12
标签:园林论文; 郊野论文; 襄阳论文; 景观论文; 景区论文; 文化论文; 白马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1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