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回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年中论文,证券投资基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6年的中国股市是一轮盛况空前的大牛市,也是中国证券投资基金跨越式发展的一年。2006年12月29日,上证指数以历史最高点2675.47点结束全年交易,与2005年12月30日收盘价相比累计上涨高达1514点,涨幅超过130%;深证A指12月29日报收6379.53点,全年上涨127.85%;沪深300也在2006年上涨121%。在持续了一年的牛市中,几乎所有的市场参与者都获得了空前的回报。
2006年上半年股票市场承接2005年底的强劲走势一路上扬,各类型基金净值增长一路高歌,尤其是在1月份、4月份和5月份。其间影响股市最大的无疑是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人民币升值、股改的推进与新股发行的重新开闸。但年中宏观调控和扩容形成了一定的调整压力,市场在7月份出现了快速下跌,导致所有的证券投资基金在7月份的净值增长为负。不过调整是短暂的,市场的强势本质很快就重新显露出来,尤其是在央行宣布加息之后,市场将其视为最后的利空,随即重新开始了稳步的盘升走势。在货币政策方面,2次加息、3次提高准备金率、4次定向发行票据,平均1~2个月有一次紧缩性货币政策出台,但对债券市场的负面影响甚小。贸易顺差的高速增长为市场继续提供了充裕的流动性,人民币持续升值坚定了市场对于中国宏观经济和资本市场前景的信心。不少企业基本面增长仍然相当强劲,2006年上市公司中期业绩同比增长7.4%,扭转了几年以来的下降势头,为市场的上涨提供了基本面的支持。而工行、中行等一批大型蓝筹国企的登陆不仅提升了市场投资价值,而且大大地拓展了市场规模,使得上证所的市价总值在世界各主要交易所中的排名首次进入了20位以内,升至第19位,成长为全球第一大新兴市场。截至2006年12月29日,沪深两市总市值超过8万亿元,为中国GDP的40%以上。受此影响,我国投资基金业的繁荣也在12月份达到了高峰,所有证券投资基金分类的平均值全部上涨,为2006年完美谢幕。
截至2006年12月29日,170只股票型基金(包括指数型基金)、68只混合型基金、27只债券型基金、5只保本型基金、20只指数型基金全年累计分别平均上涨了92.44%、72.11%、14.39%、30.22%和106.30%、仅在12月份一个月就分别上涨17%、13.4%、2.38%、6.8%、17.74%。2006年封闭式基金行情也超过了开放式基金,基金净值增长加上折价率缩小,被人们津津乐道为“咸鱼翻身”。在此期间,“封转开”破冰,基金兴业完成全部程序,为即将到期的十几只封闭式基金提供了极大的套利空间。2006年12月,反映封闭式基金行情的上证基金指数飙升了21.11%,连续创出历史新高,其全年的累积涨幅高达148.82%。在所有的基金中,累计2006年净值增长率超过100%的基金有103只,其中2006年的新发基金180ETF累计年收益为386%,稳居第一,位居第二的景顺增长累计净值涨幅超过178.8%。但同时基金产品、基金公司的业绩与品牌开始分化,已运作一年以上的方达债券年净值增长率只有1.43%。
许久未现的巨额收益点燃了投资者对基金投资的热情,2006年基金投资者队伍的空前壮大,基金总规模迭创新高。2006年华夏优势增长基金两天募集资金141.02亿元;南方绩优成长两天募集规模达124.77亿元;工银瑞信两天募集122亿元;嘉实策略一天募集更达到419亿元,创造了全球基金史最高单日募集纪录。2006年新发基金超过90只,其中仅偏股型基金就成立了66只,平均首发规模达到46.36亿,总首发规模接近3887.72亿,同比增长了31.68%;基金资产净值超过8550亿元,同比增长了82.26%;新开基金账户接近800万,“基民”总人数突破1500万,基金扩张的规模几乎是过去8年的总和。机构投资者的迅速壮大和繁荣,改变了过去以中小投资者和游资主导市场的格局,使市场步入了良性健康的发展轨道。不断成立的新基金源源不断地为市场输送着巨额资金,成为支持A股市场持续飙升的重要力量。
得益于2006年股市的繁荣与基金的大幅收益,众多基金公司纷纷以大比例分红“净值归一”进行持续营销,分红强度和密集程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十几家基金公司对旗下业绩优异并且规模相对较小的基金进行大比例分红,从每10份分红6元多、7元多、8元多,最后到华安宝利配置的每10份分红10元,基金单次分红比例纪录一次又一次被打破。南方高增长和易方达增长净值归一后新增规模过百亿,其他老基金也大都获得数十亿元新增规模。
2006年也是国内基金市场创新不断的一年:如QDII制度起航,南方稳健二号作为第一只复制基金、富国天益作为第一只拆份基金相继登台,生命周期基金、QDII基金等新的理念基金出现等等。基金的社会影响力与日俱增,影响了庞大的储蓄资金。央行发布的四季度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四季度选择基金作为最主要金融资产的人数占比,从上季度的6.7%猛升至10%,上升了3.3个百分点。基金已成为我国城镇居民家庭除储蓄存款外拥有最多的金融资产。
基金单位净值增长速度惊人
在专业投资背景与良好的市场环境下,2006年证券投资基金收益率纷纷创下历史最高。2006年中国证券投资基金整体平均收益78.19%,共有103只基金的净值翻倍。本文按封闭式、股票型(包括部分封闭式和全部指数型)、混合型、债券型、保本型和指数型这几种类别,对2006年底在市场上运行着的276只基金进行了划分(不含货币基金),并对2006年的表现逐一说明。
在各个分类基金中,指数型基金和封闭式基金增长势头最为迅猛(如图3)。指数型基金2006年平均净值增长106.3%,封闭式基金平均增长103.85%,债券型基金年增长率最低,为14.39%。2006年底股票型基金总规模约为2180亿份基金单位,同比增长92.44%;混合型基金规模约为2129亿份基金单位,同比增长约72.11%。这两类基金占基金总规模的比重达到近70%。
从图3中可以看到,2006年封闭式基金与开放式基金承担的风险(收益率波动)基本相当,然而封闭式基金的净值却获得了比开放式基金更快的增长;封闭式基金在2006年的平均净值增长率与指数型相当,然而指数型基金承担的风险却高出封闭式基金将近2个百分点。为了更为准确地比较各基金类型在不同风险控制水平下的收益情况,我们引入资产组合风险调整后收益指标M-2值,结果如图4。
各类型基金2006年的风险调整后收益远高于2005年的水平。在承担同样大小风险的前提下,封闭式基金能够获得最好的增长率,平均高达78.37%;其次为股票型基金、指数型基金。与此同时,债券型基金和保本型基金的平均风险调整后收益却小于零。
封闭式基金咸鱼翻身
2006年的封闭式基金净值增长加上折价率缩小,行情超过了开放式基金,给投资者带来一顿丰盛的大餐。图5根据沪基金指数、深基金指数的日收盘价,绘制了2006年度基金交易价格指数的走势图。
2006年,一方面,随着股市行情的显著好转,封转开提供套利空间;另一方面,握有大盘蓝筹股的封闭式基金受到各路资金的关注,分红预期推动价值回升,成为封闭式基金加速上涨的主要动力。封闭式基金成交价节节攀高,甚至多年未见的溢价现象也出现在将要“封转开”的基金同智身上。而随着2007年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将正式推出,封闭式基金作为融资融券抵押品,具有筹码的价值和有价值的筹码双重特性。在股指期货推出后,封闭式基金将成为较好的对冲交易工具,这也成为机构增持封闭式基金的一个重要原因。
此外,不少基金公司也加大了对旗下快到期的封闭式基金增持力度。像华夏基金公告,其持有基金兴科、基金兴安的比例均达到9%。截至2006年10月23日,长盛持有基金同智比例达到9.66%,南方基金也持有基金隆元5%以上。
股票型基金领跑基金业
174只股票型基金2006年平均净值增长92.44%,有87只基金2006年以来的收益率超过100%,其中华安2006年新发基金180ETF、景顺长城内需、上投摩根阿尔法、上投摩根优势、50ETF、荷银精选这6只基金的收益率均超过了150%。在运作1年以上的股票型基金中,万家公用的全年净值增长最低,为54.47%。而排名在前125名的股票型基金中,除绝大多数为运作1年以上的老基金外,180ETF、德盛精选、景顺资源、深100ETF等2006年刚刚成立的新基金也跻身其中。
本文根据证监会对股票型基金至少投资70%于股市的规定,构建了股票型基金的市场基准收益率,并与股票型基金2006年的表现进行对比,如图6所示。
从周净值增长率的波动来看,股票型基金2006年的波动大大高于其基准水平,但超额收益率却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但不管怎样,2006年股票型基金是略微跑赢市场基准的。
在基金市场的快速发展过程中,百亿元以上规模的基金达到9只,其中6只属于股票基金,分别是嘉实策略增长、广发策略优选、华夏优势增长、南方绩优成长、工银瑞信稳健成长、易方达价值精选。
混合型基金稍逊一筹
从绝对值来看,混合型基金2006年的收益情况也比较理想,年平均净值增长率为72.11%,全年增长率超过100%的有16只。汇添富的天富优势以149.68%的年累计增长率领先,在所有基金类型中名列第7;其次为兴业的兴业趋势,年累计增长146.65%。在成立1年以上的混合型基金中,2006年绝对收益率最低的是申万巴黎的盛利配置,为26.58%。混合型基金比股票型基金的收益率略微低一些,是因为其配置在股票的资产比例不允许有股票型基金那么高,未能充分分享2006年股市的大涨行情。
本文同样依照证监会的标准构建了混合型基金的市场基准,如图7。混合型基金与其市场基准的对比情况与股票型基金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债券型基金不敌基准
在以债券市场为主要投资对象的各类基金里,虽然从绝对值来看,一些基金也有着相对不错的收益表现,如保本型基金2006年全年的平均净值增长率为30.22%,债券型基金平均为14.39%,但由于毕竟其中很多收益是从股票市场上获得的,有些基金放大了此类基金的固有风险,因此风险调整后收益为负值。福禧事件的爆发是2006年债券市场一起有重大影响的事件,成为短期融资券市场的转折点。中短债基金作为曾经闪光的一个新基金类别,2006年全年的平均净值增长率甚至不如货币市场基金,前者2006年以来的平均净值增长率为1.68%,后者为1.82%。本文同样绘制了债券类投资基金与其基准指数的比较说明图,如图8。
债券型基金在2006年几乎相同的波动率下,却比其基准收益率低了将近40%;而保本型基金则抓住本年度难得的利好股市进行大幅运作,虽然波动有些大,但也获得了相对不错的绝对增长率。绝对收益率最高的债券型基金是融华债券,年增长率59.25%;其次是南方宝元,54.83%;保本型基金中排名第一的是南方避险,年累计净值增长77.14%。在运作1年以上的债券型基金中最差的是方达债券和博时债券,年收益率分别只有1.6%和2%。
令人略感意外的是,普通债券型基金规模在2006年也得到长足的发展。截至2006 年12 月底,该类基金总规模约为99.69亿份基金单位,同比增长约196%。短债基金和货币基金是赎回的重灾区,赎回比例分别高达66%和56%。
指数型基金独树一帜
包括3只指数型封闭式基金在内,14只有完整统计年度的指数型基金中有9只2006年全年的净值增长率超过100%,较好地诠释了指数型基金的投资策略及其绩效特征。但出人意料的是,从全年来看,虽然指数型基金的平均波动率大于沪深300,但平均增长率略有逊色(如图9)。
除华安的180ETF外,绝对收益次高的指数型基金是华夏的50ETF,年净值增长率为165.48%;再次是长城久泰和博时裕富,年增长率都超过了120%;排名最后的指数型基金依然是万家公用,为54.47%。
基金公司分化初露端倪
中国基金业经过8年的成长,在2006年达到一个阶段性高潮。随着2006年证券市场的屡创新高,多数基金公司的规模不断膨胀,包括21家基金公司进入百亿军团。无论是基金管理公司的数量、基金品种、基金规模、基金投资者结构的改善还是基金业绩,中国基金业用8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同行几十年的路。基金管理公司作为基金市场最重要的主体,理应伴随这个市场一起从成长走向成熟。
2006年基金发行的火爆已经迅速将基金公司分为两大阵营。一类基金公司由于历史业绩不俗、营销队伍出色,在2006年迅速扩张,基金管理规模得到跨越式发展。而另一类公司则由于各种原因,没能抓住牛市的机会,出现了规模“滞涨”。两类公司之间的差距被牛市效应放大,进入良性循环的公司将面临更多的机遇,而处于第二梯队的公司则由于内部不稳定因素增多,容易出现人员、资源流失现象,进而可能影响到未来的业绩表现。
管理业绩日益分化
从2006年各类基金的绝对业绩排名来看,各个基金管理公司的资产管理能力之间的分化初露端倪。排名在前10%的基金所属管理公司较为集中,有2只上投摩根基金、2只华安基金、2只华夏基金、3只景顺长城基金、3只泰达荷银基金以及2只易方达基金。股票型基金中排名在最后10%的基金也较为集中,2只富国基金、3只融通基金、3只申万巴黎基金、2只金鹰基金。
一只基金要在某个阶段拿第一名并不难,难的是业绩排名长期保持在同类基金的前1/3。本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综合考察各只基金在半年、1年、2年的风险收益表现并进行相对排名。结果发现,排名前10%的基金(15只)有4只属于嘉实基金、2只属于华夏基金、2只属于南方基金、2只属于鹏华基金。而在最后10%的基金中,则同时包括2只富国基金和2只国泰基金。总的来看,基金公司的实力和品牌开始逐渐显现,强势基金的崛起、边缘基金的没落、行业的分化格局已相当清晰。
公司规模差距拉大
在业绩排名的强烈指引作用下,基金行业的优胜劣汰开始显现出来。一方面是基金公司凭着优秀的业绩赢得市场认可,基民投资热情的空前高涨和百亿发行神话的频频出现。然而另一方面,24%基金公司的资产规模出现了萎缩,挣扎在生死线上。
一些锐意进取的基金公司取代老基金公司挤入榜单前列,各公司间的差距也在大浪淘沙中不可避免地拉大,残酷的竞争随着市场的成熟越演越烈。2006年末排名前十的基金公司所管理的基金份额达到3628亿份,净资产占到了基金市场总规模的58%,是后十名的59倍,而首位和末位的差距更是达到了614倍。基金业绩成为公司决胜的关键,在2006年,除强势公司外,景顺长城基金、兴业基金、汇添富基金等都因其突出业绩增加了一大群核心客户。
目前位居排行前四强的公司有着相当明显的竞争优势,其管理的资产规模都在500亿元以上,四者的资产合计占到前十大的六成。其中,嘉实基金以830.91亿元资产、681亿元份基金份额的规模雄踞2006年基金行业第一,南方基金、华夏基金、易方达基金分别以763.04亿元、727.33亿元、635.98亿元的规模紧随其后。而2005年位居第四和第五的博时和易方达在2006年交换了座次。
与此同时,“十大”名单靠后的座位易主现象明显。除了华安基金,原位居第七、第八和第十的招商基金、海富通基金和华宝兴业基金都黯然退出,广发基金、工银瑞信、银华基金和景顺长城分别在296.53%、704.26%、170.02%、592.84%增幅的刺激下晋升前十大。大成基金、诺安基金等基金的规模增长也相当惊人。
2006年银行系基金突飞猛进,在经历初期的适应期之后,几只银行系基金业绩表现相当惊人,由此带动基金规模的增长,其中尤以工银瑞信基金突出,2005年该基金只有38亿份规模。而2006年底规模达到255亿份,已经排名业内第5,增长将近6倍。交银施罗德基金也从24亿份飙升到162亿份,增长也超过6倍。建信基金的管理规模也超过了90亿份。
对比之下,一些过去靠前的基金显得有些停滞不前。不少老牌基金在2006年份额甚至出现萎缩,新世纪基金、天弘基金、金鹰基金、天治基金、巨田基金、宝盈基金、东方基金、华富基金等公司管理的基金总资产不足10亿元。2006年货币基金出现的大规模赎回对部分倚重该产品的基金公司打击甚大。新世纪基金公司管理规模已经萎缩到8300万份,与排名第一的公司相差803倍。而这类基金大多受制于一些客观情况,难有新基金发行,如果基本面没有重大改变,下一步的发展将遭遇更多的挑战。
标签:基金论文; 封闭式基金论文; 股票论文; 股票型基金论文; 净值论文; 南方全球精选基金净值论文; 公司型基金论文; 基金收益论文; 指数型基金论文; 投资论文; 基金排名论文; 规模收益论文; 债券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