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与香港之间商品贸易关系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香港论文,大陆论文,关系论文,商品论文,贸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大陆与香港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多年来占整个出口的比例一直呈上升的趋势。到1993年,包括转口贸易在内,对香港出口占整个出口的40.03%。大陆从香港的进口占全部进口的26 %。1994年,不包括转口贸易,大陆对港贸易进出口占进出口总量的17.7%,其中,对港出口占全部出口的26.7%,从港进口占全部进口的8.17%。影响大陆与香港贸易持续增加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例如,中国经济改革与对外开放政策的深入,香港在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独特的地理位置,香港与大陆经济之间的互补性,大陆、香港、以及与大陆和香港贸易关系较为密切的国家GDP的增长,汇率的变化,等等。其中, 一些因素可以进行定量分析,另一些因素不能进行定量分析。本文将分别分析影响中港贸易中的可定量因素与不可定量因素。
一、大陆与香港间商品贸易关系的定量分析
本节我们将对影响中港贸易的收入、价格、汇率等因素进行分析。样本区间为1978年到1993年。之所以选择这一样本区间,是为了保证经济变量所经历的时期经济体制与经济政策的一致性。中国从1978年开始实施经济改革与对外开放的政策,此后的经济体制完全不同于此前的经济体制。中国对外经济联系的加强,大陆对港进出口贸易的持续增长,是中国实施经济改革与对外开放政策的结果。我们将考虑这种经济背景下可能影响大陆与香港进出口贸易的收入、价格、汇率、关税等因素。我们利用回归分析方法测定影响大陆对香港出口与从香港进口商品的价格、收入、汇率等弹性。我们首先分析大陆对香港商品出口总量及其影响因素,然后分析大陆从香港商品进口总量及其影响因素,最后对于几种重要的商品进口贸易进行个量分析。
1.大陆对香港商品出口分析
在给定经济体制与对外贸易政策的情况下,大陆对香港商品出口受到香港的收入、香港产品与大陆产品的相对价格、人民币对港币的汇率等因素的影响。由于大陆对香港商品出口中有很大一部分比例是转口贸易,且大部分是向美国转口,因此,美国的收入水平也会对大陆与香港进出口贸易发生影响。
我们选择香港与美国的GDP,香港与大陆消费物价指数的比率、 人民币对港币的汇率作为大陆对香港商品出口的解释变量。我们对变量的选取作如下说明。人民币对港币汇率以及香港与美国的GDP 作为大陆对港商品出口的重要解释变量不需要加以特别解释。我们之所以选择香港对大陆消费物价指数比率作为大陆对港商品出口的解释变量,是因为大陆对香港商品出口既不仅仅依赖于商品销售的国内价格,也不仅仅依赖于大陆商品在港销售价格,而是取决于大陆商品在港外销与在大陆内销的相对价格比(简称外销与内销价格比)。在其他条件为既定的情况下,外销与内销价格比越大,出口量越大。由于大陆的统计数据中只能获得消费物价指数的完整资料,因此,我们选择香港与大陆消费物价指数的比值作为香港与大陆相对价格之比。表1显示了1978年到1993 年间大陆对香港出口(EXPCTH),大陆从香港进口(IMPCFH),大陆、香港与美国的GDP(GDPPRC,GDPHK,GDPUS),香港与美国的GDP 加总(GDPHU), 香港—大陆消费物价指数的比率(CPIHTC),
人民币汇率(EXCRPRC)等数值的变动情况。
表1 大陆对港商品出口及其解释变量数值的变单位:10 亿元
Year EXPCTH IMPCFH GDPPRC GDPHK GDPUS GDPHU CPIHTC EXCRPRC
1978 2.533 0.074 358.81 16.882 2145.7 2162.58 8.429 1.557
1979 3.328 0.213 387.90 21.573 2388.4 2409.97 5.895 1.496
1980 4.353 0.565 447.00 26.693 2708.0 2734.69 2.120 1.530
1981 5.174 1.009 462.90 29.051 3030.6 3059.65 5.640 1.745
1982 4.977 1.107 503.80 28.688 3149.6 3178.29 5.400 1.923
1983 5.382 1.312 578.70 26.787 3405.0 3431.79 4.950 1.981
1984 6.912 2.952 692.82 31.983 3777.2 3809.18 3.148 2.796
1985 7.204 4.797 852.74 33.423 4038.7 4072.12 0.286 3.201
1986 9.784 5.610 968.76 38.296 4268.6 4306.90 0.457 3.722
1987 13.78 8.437 1130.71 47.372 4539.9 4587.27 0.602 3.722
1988 18.27 11.97 1407.42 55.540 4900.4 4955.94 0.357 3.722
1989 21.92 12.54 1599.76 63.937 5250.8 5314.74 0.595 4.722
1990 26.65 14.25 1768.13 71.737 5522.2 5593.94 7.462 5.222
1991 32.14 17.46 2018.83 82.731 5677.5 5760.23 2.157 5.434
1992 37.51 20.53 2436.29 96.530 5950.7 6047.23 1.116 5.752
1993 40.03 26.80 3138.03 109.64 6343.3 6452.94 0.540 5.800
1994
注:①资料来源,EXPCTH,IMPCFH来源于中国海关统计年鉴; GDPPRC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GDPUS,CPIHTC根据IMF: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整理;GDPHK,EXCRPRC系根据UN:Monthly Bulletin of Statistics整理。
②由于1978年到1992年中国海关统计数据中对港进出口都包括转口贸易,而1993年后(含1993年)中国海关统计数据中对港进出口不包括转口贸易,因此,1993年中国对香港出口商品与从香港进口商品的数据根据1992年中港商品进出口所占中国商品进出口总额的比例进行了调整。出口按照0.44的比例进行调整,进口按照0.02比例进行调整。
③除中国的GDP(GDPPRC)单位为10亿元人民币外, 其余为10亿美元。香港—大陆物价指数比:CPIHTC=香港消费物价指数/ 大陆消费物价指数。汇率(EXCRPRC)采用的是用人民币表示的美元价格。
表1显示,1978 年到1993 年间, 大陆对香港商品出口与香港和美国的GDP变动趋势相同,呈上升的趋势。同期, 用美元表示的人民币的汇率呈上升的趋势(由于用港币表示的人民币的汇率与用美元表示的人民币的汇率变动趋势完全一致,因此我们采用人民币兑换美元的汇率)。但是,香港与大陆的相对物价水平之比值则呈现不规则的变动。虽然总变动趋势因大陆物价快速上涨而下降,但是某些年份因出现非经济因素的突发事件而导致这一比率的上升(例如1989年政治风波后,1990年大陆经济衰退,价格大幅度下跌)。
就大陆对港出口与对影响该出口的每一解释变量进行对数线性回归,我们得到下列结果:
LEXPCTH=-30.29+2.11LGDPHKUS+0.08LCPIHTC+0.45LEXCRPRC (1)
(3.113) (1.48)(1.108)
式中,LEXPCTH是用对数值表示的大陆对港出口值,LGDPHKUS 是用对数值表示的香港与美国GDP加总额,LCPIHTC是用对数值表示的香港与大陆消费物价指数的比率:LCPIHTC=log(CPIHK/CPIPRC),CPIHK为香港消费物价指数,CPIPRC为大陆消费物价指数,LEXCRPRC是用对数值表示的人民币汇率。(1)式下端括号内的数值是与每一个解释变量的系数相对应的T统计量。为调整的可决系数。 回归方程说明大陆对香港商品出口受香港与美国的GDP变动影响比较大。出口的收入弹性为2.11。大陆对香港商品出口受香港与大陆相对价格水平变动影响比较小,对港商品出口的价格弹性只有0.08,而且相对价格变动这一因素与大陆对港商品出口量变动之间的关系并不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大陆对港商品出口的汇率弹性(0.45)虽然大大高于价格弹性,但是与价格变动相比,汇率变动与大陆对香港商品出口变动之间的关系更不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如果我们仅就中国的出口额与香港与美国的出口额进行回归,得到的结果与回归方程(1)几乎一样好。 收入与大陆对港出口之间在统计上的显著性很高。调整的可决系数值也比较高,=0.951。 可见增加价格与汇率两个因素, 模型的总体解释能力只提高了0.3个百分点。这说明价格与汇率的变动对大陆向香港出口影响不大。
2.大陆从香港进口商品分析
影响商品进口的因素不同于影响商品出口的因素。上述影响大陆对香港商品出口的因素中香港与美国的GDP 变动不会影响大陆从香港进口商品,影响大陆商品进口的因素应该是中国的GDP。 汇率本来是影响商品进口的重要因素,通过对人民币兑换美元或兑换港币的汇率变动与中国商品进口变动之间关系的研究,我们发展,汇率变动和大陆从香港进口商品额的变动之间的关系与经济学常识相背离。本来,人民币汇价的提高应该有助于增加进口,减少出口。但是,表1的统计数据表明, 尽管人民币不断贬值,大陆从香港进口的商品却呈现上升的趋势。当然,这是收入增加引起进口增加的结果。也许分析汇率变动对于进口变动的短期效应是合适的。但是,对于中长期分析而言,我们认为汇率的变动对大陆的商品进口的影响是难以进行定量分析的。
进口关税率本来也是影响一国商品进口的重要因素。但是在中国却出现例外情况。80年代以来,中国海关曾几次降低多种商品的海关关税率,不同种商品进口关税税率差别比较大,而且不同商品关税率的降低幅度不同。就商品关税变动对商品进口影响的个案分析(将在下文进行)表明,进口关税率的变动与大陆从香港商品进口量的变动之间并不存在相关关系。因此在大陆从港进口商品影响因素的分析中,我们略去了进口关税变动的因素。我们仅使用中国的GDP 和香港大陆相对物价水平变动这两个因素解释大陆从香港进口商品数量的变动。对大陆从港进口商品及其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得到下列结果。
LIMPCFH=-13.28+2.13LGDPPRC-0.23LCPIHTC (2)
(8.213)(-1.541)
LIMPCFH是大陆从香港进口商品的对数值,LGDPPRC为中国GDP 的对数值。 回归结果表明, 影响大陆从香港进口商品的主要因素是中国的GDP。大陆从香港进口商品的收入弹性是2.13。 香港与大陆相对价格水平的变动对大陆从香港进口商品的影响并不重要。大陆从香港进口商品的价格弹性只有0.23。而且大陆从香港进口商品量的变动与香港—大陆相对价格水平的变动之间的关系并不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回归方程的总体解释能力尽管不算低,即大陆从香港进口商品金额的变动中,89%的部分可以由模型得到解释,但是,其中88%的部分是由收入解释的(因为就收入与从香进口两个变量回归得到的=0.88)。我们将在不可定量的因素分析中,探讨影响大陆从香港进口商品的其他因素。
3.商品进口的个案研究
在从香港进口的商品,我们选择棉花(IMCOM)、 聚氯乙烯(IKGL)、电视机(IMTV)、小汽车(IMCA)几种大宗进口的商品进行分析,讨论可能影响这些商品进口变动的因素。这几种商品对于我们讨论原料与产成品的进口具有代表性。表2是1981年到1993 年间从香港进口的这几种商品金额的变动情况(由于1981年以前中国的海关统计不规范,无法获得1981年以前这几种商品的海关统计数据)。
表2 棉花、聚氯乙烯、电视机、 小汽车关税与进口变动情况 单位:万美元
注:①资料来源,中国海关统计年鉴。
②1990年以后,中国海关按照商品原产地与消费地统计进出口,因此,表中除了IMCO[,1]、IMCA[,1]以外的进口数据是指由香港生产而出口到大陆的商品。由于大陆从香港直接进口的棉花与小汽车数量很小,而且进口的棉花都是废棉,因此我们补充了1981~1989年间从香港进口(包括转口)的各种棉花进口加总金额(IMCO[,1]),小汽车进口金额(IMCA[,1]),1990年以后该类数据无法获得。
表2中,棉花与聚氯乙烯两种商品的进口关税呈下降的趋势, 但是两种商品的进口金额却呈不规则变动。例如,棉花的进口金额不仅仅没有增加,反而减少,其中直接进口金额由1984年的1.76 万美元下降为1985年的886万美元。聚氯乙烯在1985年、1991 年两次降低进口关税后,其进口金额虽然分别比1984年、1990年的进口金额有所提高,但是,当1993 年海关关税再一次降低后,
聚氯乙烯的进口金额却大大低于1991年进口金额。对从香港进口的棉花和聚氯乙烯的进口金额与其进口关税率的相关分析表明,两种商品的直接进口金额与其进口关税间的相关系数都比较低。聚氯乙烯进口金额与其关税间的相关系数为67%。棉花直接进口金额与其关税间的相关系数只有41.7%。包括转口的棉花全部进口金额与关税的相关系数只有5.4%。
1981年到1993年中,小汽车与电视机进口关税率呈上升的趋势。唯一一次例外的情况是小汽车的进口关税率在由原来的80% 几次调高到200%后,1993年又降低为180%。不管关税率如何变化,小汽车与电视机进口的变化都与其关税率的变化关系不大。电视机进口金额变动与其关税率变动的相关系数为25.5%,小汽车直接进口金额变动与其关税率变动的相关系数更低,只有2.8%。 包括转口的全部小汽车进口金额与其关税率变动的相关系数为51.3%。
对棉花、聚乙烯、电视机、小汽车关税与进口变动情况的个案研究证实了我们在对从香港进口商品总量分析时提出的一个论点,即商品进口关税率的变动对大陆从香港的商品进口影响不大。影响大陆从香港进口商品的重要因素除了中国GDP的变动外, 基本上是那些不可定量的因素。
二、影响大陆与香港商品贸易的不可定量因素分析
影响大陆与香港之间进出口贸易的不可定量因素纷繁复杂,考虑到香港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自由港,港府长期执行的自由贸易政策,其政策变动的随意性比较小,在不可定量因素的分析中,我们将着重考虑中国政府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所构筑的对外贸易制度与政策体系及其演变,分析这些外贸制度与政策体系的变化对大陆与香港贸易的影响。其中有些难以得到统计资料的,如补贴数额,也归于不可定量因素讨论。多年来,中国外贸管理系统具有两个重要的特征,即出口促进型与进口限制型。
1.出口促进型管理系统
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的出口管理体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逐渐向国际规范作法靠拢,但是,十几年来中国出口贸易的稳步增长,与中国政府一直拥有一套以行政干预为主的出口促进管理系统是分不开的。香港作为中国对外贸易中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这套出口促进系统在大陆与香港贸易中的作用也就自不待言。这一系统中使用的主要方面包括出口经营权、出口许可证、出口补贴与外汇管制。
中国经营外贸的主体是外贸公司。只有政府授予外贸经营权的公司或生产企业才有资格直接从事进出口业务。从实际情况看,除外资企业外,享有外贸经营权的公司、企业至今为止基本上是国有外贸公司或国有企业,其他公司或企业从事外贸经营活动必须通过这些外贸公司以外贸公司作为进出口业务的代理。这些外贸公司或企业的进出口业务相当部分是在国家计划下进行的,以1990年为例,当年出口量的22%是指令性计划出口,12.3%是指导性计划出口。粮、棉、茶、木材等商品出口则完全由国家指定外贸公司垄断。在国有企业基本独享外贸经营权的情况下, 出口实行严格的出口许可证制度进行控制和管理。 中国政府于1980年恢复了出口许可证制度,并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管理办法,包括出口许可证的地区范围管理、计划额度管理、分级管理、价格管理、类别管理等。十几年来,根据具体情况频繁调整出口许可证的范围和签发机构。1984年为止,共有129种商品需要申领出口许可证,1986年为235种,1987年减为212种,1988年降为159种,1989年173种,1991年为228种,1993年为143种。1987年中国政府对外贸易的出口, 许可证更是重要的管理手段。例如,1986年中国政府对外贸易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就是加强对香港地区的出口管理,实行许可证与配额共用的方法,并规定了只对港澳地区出口领取许可证的商品种类。严格实行出口许可证制度的同时,为促进出口,国家财政长期对外贸企业实行出口补贴,补贴一直持续到1991年为止,出口补贴估计每年需支出几百亿元人民币。1991年直接补贴停止后,逐渐转向以全面出口退税、贷款优惠等间接补贴为主。此外,严格的外汇管制度也构成促进出口体系的重要内容。长期的复汇率,官方汇率与市场汇率、内部结算汇率并存,外汇留成及额度管理都直接影响出口贸易。
2.以非关税为主的进口限制管理体系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状态使国内总需求水平十多年来居高不下,而生产与出口能力的限制又形成外汇供不应求局面。为了使有限的外汇收入用于急需或必要的商品进口,并保持一定的储备规模,与出口促进管理系统一样,中国政府在进口方面也拥有一套非关税措施为主的进口限制管理系统。在这一系统下,管理、限制进口的方法主要是外贸进口权、进口计划、进口许可证和外汇管制。
与出口一样,除外商投资企业外,进口商品经营权基本上由几千家国有外贸公司所掌握。其他企业进口商品必须通过这些外贸公司,以外贸公司作代理。每年的进口种类、数量相当程度是由计划控制的。事实上,1984年前,中国实行全部商品进口的指令性计划,之后才转为指令性与指导性计划相结合。以1990年为例,该年指令性计划下的进口要占当年进口总量的20%,指导性计划下的进口又占总量的20%。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中国进口商品的有序性和人为性。在外贸计划体制改变的同时,1984年中国发布了进口许可证制度暂行条例和实施细则。从实行许可证商品的品种看,1984年以来有增无减。1984年为28种、1985年为45种、1986年为42种、1987年为45种,1988年为53种后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从范围来看,1987年,进口额中43.9%的进口商品受制于进口许可证,1992年该比例仍高达38.3%。复杂、多变、不透明的进口许可证申领制度使得进口许可证成为管理、限制进口的有效方法。另一方面,严格的外汇分配制度在进口管理系统中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长期以来,在外汇管制方面,我国政府一直对进口用汇的用途、计划、付汇方式等进行审查和管理。外汇使用被分为中央外汇、地方外汇和企业自由外汇。即使各级留成外汇的使用也受用汇指标的控制。1993年,仅仅是依照指令性计划分配使用的外汇就占全部进口用汇的15%。可以说,多重进口保护体系是影响进口规模变动的最重要而基本的因素。
在对外商品贸易受到政府强有力的行政干预的情况下,价格、关税、汇率等因素对商品进出口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经营商品进出口的外贸企业大多是国有企业,市场价格信号对它们不起太大作用。政府的行政调节取代了市场价格调节。这就是为什么在定量分析中,会得出价格、汇率等因素对于出口或进口影响都不显著这一结果的原因。
三、结论
大陆与香港商品贸易定量分析的结果表明,影响大陆对香港出口商品的主要因素是香港GDP的变动, 以及从中国大量进口商品的国家例如美国GDP的变动。影响大陆从香港进口商品的主要因素是中国GDP的变动。进出口商品的价格、汇率等因素的变动对大陆从香港进口商品或对香港出口商品数额的变动影响都不明显。不可定量因素的分析告诉我们,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商品进出口受政府行政干预大,进出口贸易更多地受政府的计划调节。
由于经济增长是中国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商品进出口从属于这一目标,因此商品进口量与GDP的高度相关关系表明, 中国的经济增长带动了其商品进出口的同步增长。我们可以断言,只要中国仍旧把经济增长作为它的主要目标,并且能够实现这一目标,即使它维持现有外贸体制不变,也能够保持其商品进口的快速增长。
中国正在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而努力。这种努力包括降低关税,减少以至逐步取消非关税的贸易壁垒,进行深刻的外贸体制改革,减少政府对于进出口贸易的行政干预等。这将会使得中国的市场更加开放,其商品进口增长速度将会高于过去的增长速度。由于大陆与香港之间的进出口贸易占中国整个对外进出口贸易30%以上的比例(包括转口贸易),因此,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对外开放程度的扩大,必将促进大陆与香港商品贸易的进一步扩大。当然,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原来从香港转口的商品贸易中将会有一部分成为与第三方的直接贸易。但是,这可能会降低大陆与香港间商品进出口贸易占中国全部进出口贸易的比例,而不可能减少大陆与香港间进出口贸易的数量。鉴于香港在中国对外经济关系中的特殊地位以及香港独特的地理位置,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大陆与香港进出口贸易量会有大幅度的增长。
本论文是“北京大学大陆—香港商品贸易关系课题组”集体研究的成果。课题组组长是厉以宁教授,成员有范培华教授、李庆云教授、朱善利教授、刘伟教授、冯晴讲师。论文由朱善利教授与冯晴讲师执笔。论文所需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曾得到张洁女士、张敏女士、金立扬先生、朱涛先生、肖巍先生、王忠魁先生等诸位女士与先生的帮助,作者对他们的帮助深表感谢。
标签:关税论文; 香港进口论文; 汇率变动论文; 海关论文; 物价指数论文; 进口商品论文; 经济论文; 外汇论文; 进口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