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哲学内涵
刘 玲 方红姣
【摘要】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深厚的哲学内涵,它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有机统一,也是中国传统“天下大同”“天下为公”思想的升华。它为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的主要全球性议题和深层次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马克思主义哲学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包含了经济、文化、安全等方面的价值取向,强调世界各国和各国人民结成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的关系,互利合作,共谋发展。可以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超越了不同政治制度、不同意识形态和不同社会文明,倡导合作而非斗争、主张和谐而非分歧、提倡宽容而非狭隘,崇尚世界各国“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以发展促进世界共同繁荣。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方面,资本主义发展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在西方国家内部,各种批评思潮、怀疑论调、右翼民粹思想风起云涌,人们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日益丧失信心;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经验,展现了光明前景,也赢得了世界上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赞誉。面对世界格局加速演变,各种挑战严峻复杂,人们陷入前所未有的迷茫。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人类的高度、放眼历史长河、立足当今实际,以深刻的哲学思维,对“世界向何处去”这一重大的时代之问,进行深度的哲学剖析和系统的理论回答,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深厚的哲学内涵,它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很难找到有关人类共同体的系统论述,但有关共同体的观点有不少。例如,在他的早期著作中,Gemeinwesen一词经常被译为共同体;而在研究人类学的过程中,Gemeinde一词也具有共同体的含义。Gemeinwesen指的是一种社会联系的原则,Gemeinde指的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结构。如果我们想要理解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就离不开他早期所探讨的问题,即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在探索个人本质的过程中,马克思认为,个人是社会的个人,这让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成为早期人学思想的主题。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一方面马克思认为,社会是个人的存在论根基,另一方面又充分肯定了个人对社会具有创造和改造的作用,社会只能是由个人组成的社会,绝不存在一个独立于个人之外、高于个人的社会。而个人的创造性活动必然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马克思之所以能够从人的本质的研究一步步走向共同体,关键在于他一开始就没有把个人理解为孤立的个人,而是批判地继承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把个人看作类存在物。在马克思看来,每个人都在通过自己的活动创造出社会关系,同时他们也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活动。个人通过其活动不断创造出与社会中他人的联系,创造出一个共同体。因此,马克思对个人的理解是和社会纽带联系在一起的,这是个人具有共同体本质的基础。
太和医院始建于1965年,如今已然成长为四省(市)交界地综合实力最强的一家三级甲等医院,医院服务能力辐射周边40多个县市区。
测绘行业涉密计算机的安全管理关系到国家的利益和安全,需要采取多方面的措施,结合实际应用需求综合施策,有效提升安全管理能力,多层次保障信息的安全。此外,还需从制度方面来发现管理漏洞,监督防护技术的实施情况,从而不断精化管理水平,动态调整管理体系的目标和策略,实现测绘行业涉密计算机安全管理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共产主义社会是要把个人的劳动转变为社会劳动,把个人的劳动产品转变为社会劳动产品。每个人的劳动都是直接为社会劳动,是对社会的贡献,每个人生存所需要的劳动产品也直接从社会中获取。与资本主义社会相比,共产主义社会是每个人通过自己的社会劳动和消费与整个社会联系的共同体。共同体是个人通过平等的、得到社会成员普遍认可的社会纽带而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社会生活群体。共同体的发展和个人的发展相互关联,具有一致性,即个人的发展必然表现为共同体的发展,共同体的发展也必然体现个人的发展。正因为在共同体发展中,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是一致的,当一个社会的发展以某一群体的牺牲为基础的时候,就意味着这个社会对共同体的破坏。共同体需要保障共同体中的成员拥有平等的权利,从而实现不断的发展。可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有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早期渊源,也是对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中国传统大同思想的理论升华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大同和小康之说,前者是指天下为公,后者是指天下为家。天下大同,是古代儒家宣扬的“人人为公”的理想社会的构想。它是以小农经济为前提而提出来的。《论语》有言:“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仁”自始至终在儒家思想中居于核心地位,而“大同 ”是“仁”的最终归宿。儒家大同理想是古代思想家内心所期盼的完美社会,代表着当时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在这个理想的大同社会里面,人人团结有爱,安居乐业,没有战争,生活和谐。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主体是全人类,范围是全世界,尽管源自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但其境界、高度、广度、深度却是儒家大同思想无法企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关于世界秩序的总体性构想、系统性方案,在全球治理中以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为核心,这种超越了民族国家意识形态的全球观将引领全球经济从困顿徘徊中走向光明。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通俗地表达,就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所谓“天下”不再是某个国家、某个朝代,而是囊括世界上所有国家、贯穿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覆盖世界上所有人。
以中长期债权或股权为主要投资工具,政府引导基金在推动新兴产业成长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相对于银行、共同基金等金融机构,政府引导基金在项目选择上具有更强的倾向性,通过特定的投资准则对具体的产业或项目提供金融支持,成为新兴产业成长发展的重要融资渠道。我国最早的政府引导基金产生于2002年,其提供的发展资金成为北京中关村迅速成长的重要因素。截至2017年7月底,国内共成立1660支政府引导基金,资产总规模达到约8万亿元,成为政府引导产业发展的重要工具。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实践的哲学
众所周知,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离开了实践,我们就无法科学地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来源于人类实践,又为人类实践指明了方向。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结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的先进思想,分别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生态建设五方面阐释了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树立了和平发展的灯塔,是构建互利共赢的国际社会新秩序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具体来说,在政治上,各国应该尊重彼此自主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在共同关切的重大问题上平等协商,相互支持,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在安全上,各国要讲信修睦,国与国之间讲究诚信为本,坚持对话,巩固政治和战略互信。摒弃冷战思维、零和博弈,以平等对话、友好协商的方式化解分歧和争议,反对各种形式的恐怖主义活动,营造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的氛围;在经济上,各国要加强和重视经济合作,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以实现经济全球化的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为目标,促进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和便利化,推进合作共赢;在文化上,各国应秉持包容精神,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推进国家间的文明交流互鉴,避免文明隔阂、文明冲突,通过不同文明不同发展模式交流对话,推动人类文明实现创造性发展;在生态上,各国要坚持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积极探索环境友好型经济增长模式,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保护好我们共同的地球家园。
总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源于中国自身经验和智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化的原创性成果,为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的主要全球性议题和深层次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既有关于优化国际格局、改进世界秩序的总体思路,又有维护和平安全、实现稳定发展的具体设计,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价值追求,也是现实行动。每个人、每个国家都应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肩负起历史责任。中国将和世界各国紧紧相依、携手同行,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地球家园。
【参考文献】
①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135页。
【中图分类号】 D820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碧泉书院·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
责编/常妍 美编/杨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