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博客与传统学术交流模式的差异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学术交流论文,差异论文,学术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网络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交流格局,新型网络交流工具的层出不穷一方面印证了技术在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在其相互更迭中逐渐改变着整个社会的交流习惯和交流方式。学术交流作为社会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交流的重要性,同时也对交流模式有着更为严格的要求和选择,而在新型交流工具兴起并以其在交流方式、理念等方面占较大优势的时代,传统学术交流模式与新型学术交流模式应如何自处以保持自身的交流优势,从而能在学术交流过程中相互补充以得到最大的发展。
知识的价值在于其不断流动与转换,博客的兴起为网络交流提供又一重要平台,博客是一种用来表达个人思想、内容,按时间顺序排列、并且不断更新的网络出版和交流方式。在经过对博客的最初感性体验和追逐之后,知识博客逐渐浮出水面,并以其理性的内容格局和评论交流,成为学术交流和探讨的重要平台。而学术博客则是知识博客的核心部分,具备知识博客的优势和特点,通常以“类”聚,以“学术博客圈”的形式出现,并以更为系统、理性的学术交流内容见长,譬如国内知名学术博客圈法律博客即是一例。
总体而言,学术博客的出现,克服了传统学术交流模式的某些缺陷,是对传统学术交流模式的重要补充,但其自身也有很多的缺陷与不足,它并不能取代传统学术交流模式,但它可以和传统学术交流模式互补共存、共同发展。
1 学术交流模式的演变:从传统学术交流模式到学术博客交流模式
1.1 传统学术交流模式
传统学术交流模式历史悠久,学术交流是指任何领域内的学者通过正式或非正式交流渠道所进行的学术信息交流活动,正式的交流渠道包括如同行专家评审的期刊论文、正规的学术会议、学术专著、文摘索引等,而非正式交流渠道则可以包括电子邮件讨论组、私人信件往来、会晤、电话交流、研讨班、访问讲学、学术讲座与演讲等,相对而言正式交流渠道在传统学术交流模式中占有较大分量。
整体来说,传统学术交流模式的运动过程可以大致描述为:作者创作作品,出版商通过考虑市场等因素对作品进行选择性印刷与出版,通过出版作品得以在市面上传播与流通,图书馆等信息机构对文献进行选择性收藏以供用户(主要群体为学术研究者)借阅使用,使文献得以利用并促进新一轮的作品创作与流通,这一过程体现了传统学术交流模式点到面的交流方式。
传统学术交流过程存在较大的时间差,如作品创作之后,交予出版商审核以决定是否出版,这一过程作者处于被动局面,时间的延误影响了作品的新颖性,此外,出版商在决定出版作品之后,作品的出版到发行更存在一个不短的时间差,而从文献被图书馆等机构收藏到被读者吸收、利用,更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除了时间因素外,传统学术交流模式还受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如出版商作为整个学术出版交流过程的重要环节,其对所出版作品的选择,决定了作品是否能在市场流通,也就是作者所创作的作品,无法保证能顺利进入出版、流通渠道,其学术价值更是得不到及时的肯定;此外,作为文献收藏机构,图书馆等信息服务部门对所收藏文献的类型也存在取舍的问题,而这种选择性的收藏一定程度上也能影响到文献的利用率。另外,用户(研究者)在查阅相关文献时,由于无法与作者进行及时的互动交流,在对文献内容的理解上也存有偏差。即便是非正式的交流方式,如对话交谈、学术讲座、研讨班等,也因其交流方式的限制,影响了学术交流的效果。
可以说,传统学术交流模式在及时性、互动性、文献内容新颖性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学术的进步与发展对学术交流模式有了更新的要求,如何寻找更为合理、有效的学术交流模式则成为学术发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学术博客的出现弥补传统学术交流的缺陷。
1.2 博客交流模式:知识博客与学术博客
博客作为E-mail、BBS、IC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本着知识共享的理念,利用人的大脑进行最具权威的知识搜索与整理,自觉地进行知识整理与交流。在这一过程中,知识得到日益精准有序和系统化的整理。其所具备的链接、发布、评论、订阅等功能,为博客的普及与发展提供了基本的功能支撑。并掀起知识交流、共享热潮,日渐成为网络时代重要的交流模式,即,基于博客的知识交流与共享模式。
博客是一种基于网络的交流模式,虽然不受时间、空间等限制,但博客的操作、评论、管理等都是在人的操作下进行的,是基于网络的一种人际交流模式,根据博客所提供的链接、评论、访问、评论、订阅等功能,更有利于个人进行知识的管理与交流。
知识博客(K-blog)是Knowledge-blog的简称,是以博客为依托,交流知识、共享知识并积累知识,最后达到个人知识提升的网络信息交流方式。作名词讲,知识博客可以指具体的建立在知识生产、收集、加工、链接、传播、共享基础上的博客页面,也可以指博客者,更可以指一种基于网络博客的知识交流思维。一方面K-Blog的基础是博客(blog),即是基于博客的思考与交流,具备博客的基本属性即发布信息、链接知识源、评论回访、订阅等,旨在弘扬个人存在,体现个人的社会价值,开拓个人的知识视野并强调对知识的交流与共享;另一方面就知识博客的作用而言,知识博客的运作过程中体现了知识管理的思想,博客宽松、自由、开放的交流环境有利于知识的交流、共享、创造和转化,可以说知识博客是始于知识并回归知识的新型交流模式,与传统交流模式相比较,知识博客具有更大的及时性、便捷性和互动性。
学术博客是知识博客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知识博客的一切重要特征,体现着博客自由、开放、共享的精神,但它更能体现知识博客的核心思想与理念,更强调对知识的交流、共享与知识的转换、创新。学术博客的最大特征在于“以类聚”,即通常某一领域或专业的知识博客聚合在同一个博客圈,通过链接、订阅、回访、评论相关专业领域的知识博客实现相同或相关学术群体间的学术交流,具有与传统学术交流模式不同的优势。
可以说学术博客是基于知识博客的一类博客交流模式,具备博客的基本特征,是一种点到点的学术交流方式,更具有其自身的学术价值与意义,学术博客以其更知识化、学术化的对话语境,凸显着博客在促进学术交流与碰撞、增进学术了解与融合等方面的重大意义,是泛技术化时代的一大奇迹。作为新型学术交流模式的一种,学术博客以其更为宽松、自由的交流环境,成为传统学术交流模式的重要补充。
1.3 传统学术交流模式与学术博客的关系
传统学术交流模式是学术交流的重要途径,但因其在交流效率、时间间隔、交流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局限,影响了学术交流的效率,学术博客作为博客的一种,具备博客在知识交流、共享等方面的优势,体现了基于网络的学术交流模式的特点。学术博客的出现一方面满足了人们的学术交流需求,同时也是对传统学术交流模式的补充和发展。博客在其出现之初,仅要求能对个人零散的知识片断予以记录整理,而随着博客的普及、发展以及学术交流的现实需求,博客逐渐呈现出有助于学术交流的特征,学术博客的出现既是博客功能的新发扬,更是对传统学术交流模式的突破和新发展,可以说,学术博客是传统学术交流模式的延伸与发展,两者是承接和互补的关系。学术博客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学术交流模式的不足,两者将共同发展为学术交流、发展做出贡献。
2 学术博客与传统学术交流模式的差异比较
2.1 两者所体现的交流方式不同
在学术交流的方式上,传统学术交流模式与学术博客存在差异。
传统学术交流模式体现了点到面的单向交流方式。从传统学术交流模式的过程可以看出,作品从创作到被用户(主要为研究者)利用,需要经过出版商出版发行、图书馆等文献收藏机构对文献收藏组织等,作品创作者与文献利用者之间无法直接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讨论,而是需要经过诸多环节才能实现用户对文献的利用,同时,因为这种交流模式的局限性,使得用户在对文献内容的理解上因无法与作者互动交流即单向交流而存有偏差和误读。
即便是非正式的传统交流模式如电话交流、面对面的谈话、研讨会、学术报告演讲等,尽管这些交流形式存在一定程度的点到点的互动,也因其存在的偶然性等缺陷阻滞了学术交流的连续性,无法形成系统、有效的学术交流。
传统学术交流模式中各个环节角色分明,作品创作者、出版发行商、文献收藏机构、用户等各自的职责清晰,信息始终呈单向流动,每经过一个环节,信息无法及时得以反馈,阻碍了学术交流的多层次开展,传统学术交流模式点到面的交流方式使得知识在交流过程中出现遗漏和偏差,影响了学术交流的效果。
学术博客则体现了点到点的互动交流方式。基于博客的学术博客交流模式通过博客平台运作,博客具备零技术、开放、自由等特征,其强大的基本功能如信息发布、交流、评论、回访、链接以及订阅等,能方便知识的互动流动,是知识创造的起点,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便捷性。通过博客的链接功能可聚合大批相关专业的博客,形成相关学术博客交流群体,此外,通过博客间的相互访问、评论、发表见解,可使作者与读者之间建立直接的交流关系,信息能及时得到反馈,且此种交流不受时空限制,作者与读者之间界线较为模糊,博客写作者同时也是其他博客的评论者、访问者及交流者,因为博客的灵活性、自由开放等特征,赋予了学术博客交流模式的灵活性及学术交流的互动性,这也是学术博客交流模式优于传统学术交流模式最为明显的特征之一。
2.2 两者所体现的交流理念不同
传统学术交流模式因拘泥于其交流形式,其所体现的学术交流理念有很大的被动性,作品从创作到流入用户手中被使用这一过程中,作者、出版发行商、图书馆等文献收藏机构一方面对学术作品流入市场提供了平台,但同时也造成了作品的遗漏、滞后等,最后到用户对文献的利用环节,学术信息得以利用和整合,但因为用户与作者之间无法建立起直接的互动关联,从作品的出版到被收藏被利用,整个学术交流环节中,信息始终是呈被动接受的状态。如,作品由出版商经过考虑市场等因素选择予以出版发行,作品出版后由文献收藏单位收藏,整个收藏过程虽然要考虑用户的信息需求特征,但因现实操作困难等因素,无法在文献收藏与用户之间直接建立起信息互动,用户只能在图书馆等文献收藏单位所选择的文献范围内进行选择,且在查阅所需学术文献的过程中因无法及时与作者进行交流互动,对学术信息的接收也处在被动的局面。也就是说,传统学术交流模式的信息单线流动方式影响了学术交流的有效性,其交流理念的形成主要首受限于其交流过程与交流方式,这也是传统学术交流模式的缺陷之一。
而学术博客所体现的交流理念则是主动、共享的理念。这一理念的形成与博客这一交流模式有很大关联。博客所倡导的理念之一便是对知识、思想的共享。如上所言,学术博客是一种基于博客的交流模式,是知识博客的一种,具备博客的一切优势。此外,博客操作的便捷性为日常化学习、写作提供平台,个人可随时随地浏览、更新自己的博客,使得博客成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了人们知识交流的积极性,并真正实现日常化学习,而这一点为学术交流的连续性、系统化提供了可能;且其所具备的特点使得个人或群体间交流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使知识得到高效的流通、互动;此外,学术博客交流模式是在聚合学术群体的基础上进行的,集中的学术讨论更便于学术信息的高速共享、互动,这一过程信息交流始终呈双向、互动形态,所存在的理解偏差也因互动交流得以及时纠正,这一点是传统学术交流模式无法比拟的。
2.3 两者所交流的内容有差别
传统学术交流模式所交流的内容主要是比较正规的学术信息,其内容比较单一、集中,这一点主要与传统学术交流模式的操作过程有关,作品从创作到流通到读者手并被利用,以进入下一圈学术信息的循环,用户只能局部地获得所需学术信息,这种单一封闭的交流模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信息交流的丰富性。
学术博客因其开发、自由、便捷的交流平台,增强了学术信息交流的丰富程度,博客的本意即为“流水日志”,个人可以将学术思考及生活中零星、感性的认识等发布于博客,感性的认识一定程度上也助于启发学智,为更为系统、理性的学术分析逐步奠定基础,另外,多层面的交流一方面可以丰富交流内容、拓宽交流视野,此外还有助于开拓学术交流的价值和意义,宽松的交流环境、丰富的交流内容更有利于启发学术灵感。
2.4 两者所需交流周期不同
这一点差异比较明显。传统学术交流模式受限于其繁琐、缓慢的交流环节,从作品被创作到被出版商选择性地出版发行,以及图书馆等文献收藏单位对文献选择性地进行收藏,再由用户对文献借阅、浏览,并进入下一周期的学术循环,这一交流周期十分漫长,一方面影响了学术资源的新颖性,此外也阻滞了学术信息的交流。
学术博客是基于网络的交流模式,而网络交流最大的特点便是不受时空限制,信息能在第一时间实现互动流通。博客便捷、灵活的操作平台,使博客写作者能方便地发布最新学术观点与信息,并通过博客开放的交流环境得到访问和评论,所需交流周期很短,且因信息的多向流动,模糊了信息的交流周期,这与传统学术交流模式的周期需求差别较大。
2.5 两者所体现的效率不同
传统学术交流模式与学术博客在学术交流上所体现的效率不同,主要是因为二者所建立的基础不同。传统学术交流模式中间环节繁多,且每个环节所需的时间很长,对于学术交流来说,过长的交流周期会影响学术资源的新颖性,从而延缓了学术发展周期。此外,传统学术交流模式中,文献资源的组织结构使其无法被有效地检索、利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术交流的准确性。
学术博客基于博客的交流方式,信息发布周期短,便于访问、评论,使其可以不受时空限制进行交流互动,所需时间间隔短,且博客日志按年代和类型进行排列和索引,便于归档,便于对其进行修改、组织、检索和利用,缩短了交流周期,提高了学术交流效率。
当然,除了上述差异之外,传统学术交流模式与学术博客交流模式在传播范围、交流动力、交流效果、交流循环间隔、交流内容的严谨程度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别,限于篇幅,此处不多论述。
3 思考与总结
传统学术交流模式在人类学术交流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其所需的交流周期虽然较长,但其正规、严谨、力求真实的学术交流形态是其仍然作为学术交流主流模式的重要原因,学术交流的首要要求就是对交流内容的真实性、可靠性的要求,且传统学术交流模式中期刊、著作等的出版发行及利用,是基于传统载体、介质的传递交流,更有利于深层次的阅读思考。这些优势是学术博客等新型交流形态无法比拟的,但因为传统学术交流模式交流周期长、受时空限制、交流信息单一以及其单线封闭的学术交流形态,使得学术信息无法及时互动交流,影响了学术交流的效果,而学术博客以其宽松、自由、开放的交流模式、较短的交流周期、较广的交流范围、容易组织和检索以及发布、链接、访问、评论、订阅等强大的基本功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术人士加入,成为传统学术交流模式的重要补充,并与之共存,共同发展成为学术交流的重要渠道。但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学术博客具备诸多优势特点,但与传统学术交流模式相比较,也存在很多缺陷与不足。比如过度“自由”的发布、评论,造成交流内容冗杂、信息质量不高、思考深度不够等,过于频繁的互动交流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信息泛滥;同时,网络的开放、流动、虚拟性使得侵权变得更简单易行,对侵权的制裁也更加难以操作。基于网络的学术博客交流模式在发布或转载他人学术成果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可能存在知识产权风险,且因博客信息发布灵活,评论方便,随意性较大,更容易造成产权纠纷。规范学术博客写作,妥善解决侵权风险,也是学术博客交流模式需要面对的问题之一。在学术内容的严谨程度上,传统学术交流模式要优于学术博客交流模式。
在网络交流模式盛行的今天,传统学术交流模式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网络交流模式为学术交流提供了方便、快捷的点到点的互动平台,更弥补了传统学术交流模式的不足。学术博客作为网络交流模式的一种,因其随意、过度自由等缺陷,影响了学术交流的效果,与传统学术交流模式限于其形式一样,学术博客并不能取代传统学术交流模式,而是形成以传统学术交流模式为主,学术博客为辅的新型学术交流形态。
收稿日期:2007-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