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三代领导人的执政理念与执政为民的基本要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三代论文,基本要求论文,领导人论文,试论论文,执政为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特征。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相继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执政理念,深刻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立场。三代领导人的执政理念,不仅为我们党在实践中贯彻“执政为民”要求提供了理论指导,也为我们党在新世纪进一步强化执政安全并长期执政提供了思想保证。
一、三代领导人执政理念的基本内涵
1.毛泽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运动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不仅是中国革命的力量之源,也是中国革命的价值所在。他指出:“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1](P1004)此后,毛泽东在党的七大开幕词中使用了“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的概念,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也是党的领导机关和每个党员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和归宿。他说:“应该使每个同志明了,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1](P1096)毛泽东的一生,是为人民谋利益的一生。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摆在第一位,要求制定和实行政策策略时必须考虑到当时当地群众的物质利益、意见要求。他指出,只有把从生产劳动到柴米油盐和小孩上学这些小事做好,才能使广大群众认识我们是代表他们利益的,是和他们呼吸相通的。他强调:“共产党员应该紧紧地和民众在一起,保卫人民,犹如保卫你们自己的眼睛一样,依靠人民,犹如依靠自己的父母兄弟姊妹一样。”[2](P45)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针对违背客观规律、脱离群众、刮“共产风”的错误,毛泽东指出,一定要每日每时关心群众利益,时刻想到自己的政策措施一定要适合当前群众的觉悟水平和当前群众的迫切要求。凡是违背这两条的,一定行不通,一定要失败。实践证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的根本原因所在。
2.邓小平:“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新中国建立后,我们党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进行了艰苦的探索,但长期未能找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有效发展社会主义的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重大历史课题,邓小平一针见血地指出,要把人民生活水准的提高看作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他说:“哪有什么贫困的社会主义、贫困的共产主义!”[3](P228)“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P373)在深刻总结正反两个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就把“共同富裕”确立为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为此,他把消灭贫困当作当务之急来抓,要求把工作重点迅速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准,邓小平设计了温饱、小康、中等发达水平三步走的战略思路。邓小平说:“我的一贯主张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快捷方式。”[3](P166)在邓小平这一富民思想的指引下,中国人民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初步实现了小康,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3.江泽民:“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个世纪80年代末以来,国际国共产主义运动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中国和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面临严峻挑战。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两个重大的时代课题,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进行了积极探索,作出了响亮回答。江泽民一再强调:“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4](P162)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才能无往而不胜。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江泽民进一步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我们工作价值的最高裁决者。”[5](P181)“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党的一切工作和方针政策,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5](P322)“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这始终关系党的执政的全局,关系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全局,关系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和社会定安的全局。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3](P161-162)正是在江泽民的这一执政理念的指导下,党和国家不仅在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的情况下站稳了脚跟,而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均在复杂的环境中打开了新的大好局面。
二、三代领导人执政理念的内在关系
1.一脉相承。“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也是我们党的三代领导人一以贯之的思想。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三代领导人执政理念一脉相承。首先,三代领导人的执政理念都把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统一起来。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三代领导人都把人民群众看作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认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只有依靠人民群众无穷无尽的创造力才能获得成功。其次,三代领导人都把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统一起来。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这是一个长远的奋斗目标,是我们党所确立的最高纲领。同时,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我们党还确立了代表每个阶段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的基本纲领,即最低纲领,并努力使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在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具体实践中统一起来。再次,三代领导人的执政理念都把党的各项工作与人民利益统一起来。三代领导人都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党的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心系人民,关心群众,做到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群众的疾苦急于一切,群众的呼声先于一切,为群众多办实事、多办好事。总之,党的三代领导人因为始终坚持了“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这个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从而赢得了最广大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取得了中国革命的彻底胜利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2.各具特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深刻总结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得出的必然结论,也是毛泽东提倡向人民群众负责和学习的中介和桥梁。因此,毛泽东的这一执政理念体现了鲜明的价值追求,为共产党人和革命队伍的言行确立了一个基本出发点,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邓小平尊重人民群众创造力的必然结果,也是邓小平实现全国人民生存权、发展权的基础。邓小平的这一执政理念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它表明共产党人为广大人民谋利益是实实在在的,是能够用客观标准来衡量的。这个客观标准就是要通过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江泽民始终坚持人民本体和人民主体思想的最高表现形式,也是江泽民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理论前提。江泽民这一执政理念不仅包含了党执政的目标价值、实践要求,也提出了执政成败的检验标准,从而使这一理念包含了不可置疑的历史必然性。为此,他反复强调,共产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不管怎么变,但“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不可动摇的。动摇了这个基本点,党和国家就必然垮台。总之,三代领导人的执政理念的表达方式各具特色。毛泽东着重从规范共产党人的思想和行动出发,树立起执政理念;邓小平着重从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出发,丰富了执政理念;江泽民着重从“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出发,进一步深化了执政理念。
3.与时俱进。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针对党和军队中存在的严重脱离群众的问题,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共产党人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立为党的根本宗旨。实践证明了毛泽东的这一举措有效地奠定了中国革命彻底胜利的基础,它不仅使我党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而且使反动势力陷入了人民革命的汪洋大海。但是,建国后毛泽东的执政理念仍侧重于从思想观念方面争取人民,而对物质力量的决定性作用缺乏应有的重视,这就在一定程度影响了经济发展速度,影响了人民生活的改善。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尤其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高速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在与资本主义的竞争中一度处于劣势。为了应对国内外的严重情况,邓小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从实际出发,从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的高度,创造性地提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执政理念。邓小平执政理念的提出,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针对性,充分强调物质力量的决定作用。但人们的感受、认同这种“物质力量”的同时,却又自觉不自觉地出现了对精神能动作用的忽视,从而给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历史行进到20世纪末,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形势逼人,不进则退。面对这种挑战,江泽民坚定地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正确把握党和国家的状况和所处的国内外环境,认真总结前两代领导人的执政经验,从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提出“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执政理念。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仅包括物质方面,而且包括精神方面。这样一来,江泽民的执政理念把坚持物质的决定作用和重视发挥精神的能动作用进一步统一起来。可见,三代领导人的执政理念是与时俱进的,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发展规律、执政规律和自身发展规律的的认识的不断深化。
三、与时俱进落实“执政为民”的基本要求
三代领导人是从人民群众中成长起来的伟大领袖,在依靠人民、为了人民、领导人民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思想,有力地推进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为此,胡锦涛2002年12月在西柏坡重温毛泽东讲话时要求全党“心中装着人民群众,始终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与时俱进地落实执政为民的基本要求。我们认为,胡锦涛同志的要求抓住了继承和弘扬三代领导人执政理念的核心和关键,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一代领导集体的执政观和执政理念。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信民、亲民、知民、育民、学民和富民。
信民:执政为民,就必须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真正英雄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信民就是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信人民群众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主体,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一是在国家法制体系中要体现人民的主体地位,要通过法治来确保人民真正当家作主。二是要真正发挥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和作用,确保人民的主人翁地位。胡锦涛在2003年“7.1”讲话中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毋庸置疑,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是党的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全国各族人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我们事业成功的保证。领导干部尤其是党员干部必须牢记: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亲民:执政为民,就必须要心系人民群众,始终把人民群众利益摆在第一位。亲民,就是要热爱人民群众,要想人民群众之所想,做人民群众利益的忠实代表,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让人民群众成为现阶段党的富民政策的最大受惠者。“群众利益无小事。”我们既要重视群众的长远利益,更要关注群众的现实利益。在实际工作中,党和国家制定方针政策固然要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开展工作的时代,更要心系群众,尽可能把群众的困难想得多一些,尽可能为群众多做实事,使群众得到的利益多一些,真正做到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多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扎扎实实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
知民:执政为民,就必须知民之所想,察民之所虑,为民之所需。一切正确的结论都在调查研究之后而非调查研究之前。要想真正代表群众的利益,就必须准确地知道群众的所思所想所欲所求,知道群众的喜怒哀乐。这就要求我们真正地“知民”。要做到知民,一是党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产生、制订和实施的各项工作、各个环节,都要倾听群众呼声,体察群众情绪,反映群众意愿,维护群众利益。二是领导干部要改变机关作风,走下高楼,走出机关,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多到改革和建设的第一线去,多到最困难的地方去,多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多到工作推不开的地方去,诚心诚意地体察民情,了解民意,掌握群众的思想脉博。最重要的是倾听人民群众在想什么,了解人民群众需要什么,从人民群众的角度考虑党和政府应该做些什么。这样,领导干部才能摒弃对群众的要求、困难漠然视之、充耳不闻的官僚主义态度,才能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始终把涉及群众利益的事都作为大事,满腔热情地为群众排忧解难。三是广开言路。要在全面实行政务公开的基础上,广辟渠道,广开言路,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真心诚意地接受群众的监督,有效地集中群众的智能和力量,减少决策失误和工作失误。
育民:执政为民,就必须教育和争取人民群众。人民群众的共产主义觉悟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在实践中培育,在教育中提高,一切看不起群众和对群众采取放任自流的做法都是错误的。因此,我们在为群众谋利益,在依靠群众的同时,也要动员、引导、争取和教育群众,使他们真正知道自己的使命和奋斗目标。教育和争取人民群众,一是要提高人民群众的觉悟和对党的政治目标的认识与理解。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非常复杂。只有把宣传教育人民群众看作发动群众、组织群众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重要一环,才能使广大群众坚定不移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尽心、尽力。二是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增强人民群众进行生产和生活实践的能力,使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现代社会的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成果。总之,既要坚持不懈地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又要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不断发扬光大,使崇尚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风气成为普通的社会风气,使全体人民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不断增强。
学民:执政为民,就必须甘当小学生,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解决困难和问题的办法来自人民群众,力量来自人民群众,智能来自人民群众,工作中遇到困难和问题,要虚心向人民群众请教,向人民群众学习。毛泽东指出:“不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哪一个也不行。要在人民群众那里学得知识,制定政策,然后再去教育人民群众。”向人民群众学习一要有眼睛向下的决心、要走下去。要建立领导干部联系群众、蹲点跑面、调查研究制度,学习、掌握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丰富经验。二要学习人民群众的高尚品格和情操,特别是识大体、顾大局、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的精神。三要克服轻民、惧民、拒民思想,真正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命运,以爱民之心得民心。然而,近年来一些领导干部受不良思想影响,总是以教育者自居,认为群众思想觉悟低,知识少,看不起群众,不愿意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营养,靠拍脑门作决策,其结果是脱离实际,违背群众意愿。所以,老老实实学习人民群众,不仅能够改变我们的作风,使自己身上少些官气,还有利于提高自身素养。实践证明,领导干部只有投身到亿万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去,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不断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从群众中吸取营养,才能认清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提高领导水平和工作能力,进一步丰富理论,指导新的实践。
富民:执政为民,就必须落实到兴国富民这一新世纪新阶段最主要的任务和目标上来。把让人民过上富裕的生活作为执政为民的着眼点,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历经成功和挫折所得出的必然结论。邓小平指出:“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胡锦涛进一步指出;“中国共产党人要坚持以兴国为己任、以富民为目标。”兴国是为了富民,国富才能民强。党的领导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要深刻认识、努力贯彻富民这个执政为民的第一要务。在工作中,要努力打开富民思路,制定富民政策,切实为人民群众致富保驾护航,献计献策;要争做致富带头人,把致富的知识、技术、经验、信息传授给广大人民群众,通过自己的言行影响、带动广大人民群众发家致富。只有这样,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才能早日实现,人民群众才能从心底里支持和拥护我们的党和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