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深度报道的现状及应对策略论文

探析深度报道的现状及应对策略论文

探析深度报道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孙丹琦

(沈阳体育学院,辽宁 沈阳 110102)

摘 要 :在这个阶段,由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我们社会的所有领域都经历了迅速的变化。新闻和体育产业的共同发展促进了体育深度报道的进步。体育深度报道由于其指导性和权威性以及体育新闻事件的情感影响,已成为深度报道的一个分支。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逐渐形成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色的独特报道方式。体育深度报道的蓬勃发展,对我国体育事业和群众体育意识的提高都有着重要意义,进而能够积极地推动我国新闻事业的繁荣。

关键词 :深度报道;碎片化阅读;新闻专业主义

对于深度报道来说,在中国知网上查询得知,从1981至2018年共有6858篇文献,其中硕博论文5557篇。学术论文的数量与质量是评价一个学科学术成果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就深度报道来说,我国已发展到成熟阶段。但是我国社会还处于转型期,很多社会问题和矛盾亟须解决,受众需要专业的媒体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度解读。随着近年群众体育的发展,人们对体育运动的认识越来越高,因此体育深度报道这一领域将有很大发展空间。

本文首先对体育深度报道的定义进行探究,并对体育深度报道目前的困境,其自身所具备的优势进行总结回顾,根据体育深度报道的独特优势对其发展制定策略。

一、深度报道概念界定

从20世纪初和20世纪30年代开始,深度报道起源于美国。深度报道的产生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美国新闻界发起的“掏粪运动”的产物,另一方面是美国经济大萧条的结果,两个事件都发生在美国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著名的哈钦斯委员会在其著名的报告“自由和负责任的新闻报”中深入报道的定义是:“所谓的深度报道是围绕社会发展的真正问题,并在能够表达真实意义的背景下呈现新闻事件。”

对于深度报告的定义,学术界目前有以下观点:

陈立丹教授曾指出,深入报道是根据事实,而不仅仅是简单的事实报告,为受众组织对事实的理解。在大量的报道中,应该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关于事实的真正意义的框架上,而不是将深度报道与“详细的报道”画等号。

随着体育与政治、经济、文化、自然和社会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观众的品位也越来越多样化。仅单纯地对体育赛事或赛事结果进行报道是无法满足受众的心理,甚至还会损失原本的受众。这对体育深度报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有时间敏感性,也有深度报道。在现阶段,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体育深度报道在其中都占据着不小的篇幅,体育深度报道已经成为各媒体之间竞争的一块必争之地。

接下来一段时间,当地肥市基本保持平稳,价格以及销量变化不大。农民对于新型肥料的接受程度每年都有所上升,但上升幅度不大。湖南隆科农资连锁有限公司以销售传统肥料为主,但目前随着国家政策的导向和市场环境的变化,逐渐在向新型肥料领域扩展业务,并成立新型肥料研发中心,任命专门的技术人员从事新型肥料的推广工作。

由于新媒体技术的进步,观众的阅读习惯逐渐变成“阅读碎片化”。在这种情况下,深度报告正是对抗,新闻事件和事件整合的真正原因。受众在享受移动互联网给阅读带来便利的同时,使受众由目标性阅读逐渐向迷离性阅读转变,在整个阅读过程中都与信息干扰做斗争,以至于认知负荷超载的情况发生。在文章“片段阅读时代的深度报道”中,李希光教授将媒体分裂的特点归纳为以下几点:表单碎片,内容碎片,信息源碎片和读取时间碎片。“碎片化”是对当前中国社会交往环境的图像描述。在数字化的网络平台上,差异化和分众化趋势替代了统一性,海量信息的堆积和意见表达的无阻碍令受众在享受信息个性化快感的同时也失去了共筑社会主流价值的旨趣。零散阅读的“破碎”主要体现在新闻来源的碎片化,新闻内容的碎片化以及阅读新闻事件的碎片化。碎片化阅读可以从利弊两个方面进行论证,就其优势上来说,碎片化阅读能够增加浏览新闻的时间利用率;从弊端分析,碎片化阅读难以把新闻事件完整且有深度地传播给受众。

杜骏飞、胡翼青将深度报道理解为新闻旨趣,围绕着新闻事件为中心,揭示新闻事件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以延展性和深刻性为主要方向对受众的认知进行有效引导。

张惠仁将深度报道定义为“新闻写作” “一种以‘深’见长的新闻体裁”;高宁远等人认为“在我们国家,深度报道也被称为‘全息报道’,‘全覆盖’,‘新闻解读’,‘大特写’和‘社会纪录片’。”他将深度报告和解释性和预测性报告分为一类;而丁柏铨、胡素华也认为“深度报道是一种新兴的流派,介于新闻和评论之间。”在深度报道开始时,它被归类为一种新的新闻风格,因为它的形式和内容与以前的新闻报道大不相同。

二、深度报道现状

在信息大爆炸时代,一方面信息变得像海洋里的水一样多,另一方面受众对信息质量的要求要变得更加严格。众所周知,新媒体正在迅速发展,具有高速、开放、监管薄弱的特点,深度报道是新媒体的薄弱环节。深度报道可以在内容生产上将自己与新媒体区分开,以深度代替速度,巧妙地避开新媒体时效性高的锋芒。

传统语言学将隐喻看作是一种修辞手法,但认知语言学则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还是一种更为广泛的认知范畴,是人类基本的思维和认知方式,是人类形成、组织和表达概念的基础和手段。

深度报道与报告类型不同,不仅仅是一种报道类型。在实践中,深度报告不应受格式化问题的限制,也不应受字数限制。

关于新闻事件的背景,原因和重要性的深度报道应基于事实。为了追求事件真相作为第一目标,在此基础上,对事件进行了深入探索。通过对深度报道定于的研究与分析,笔者认为深度报道是通过相关的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对其进行深度探讨,透过新闻事件探讨其背后更深层的现实意义,以得出全面深刻的理念,进而对社会起到监督作用。

深度报道是新闻报道的高端产品,并一直以纸质媒体为主要载体。叶铁桥和周珊珊在第五届全国深度报道研讨会上做了总结。一些媒体收紧了支出,削减了深度报道部门的人力和资金。但是,有媒体认为,在新媒体的影响下,纸媒的优势在于深度报道,出路也是深度报道,因此深度报道的资源配置得到了加强。笔者发现,体育深度报道目前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记者缺乏专业精神导致媒体信誉度下降,阻碍了新闻业和体育事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在互联网时代,碎片化阅读使得深度报道受到严重影响。

三、深度报道困境的应对之策

以往,电解液中砷含量较少,电解净化到达脱铜后期时,现场环境不会给人带来太多影响。而随着电解车间原料阳极板砷含量的增加,电解净化二次在进行脱除杂质时,给现场员工的职业健康带来了一定困扰。

喻国明认为,深度报道的意义在于围绕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实际问题,使新闻事件可以置于能够表达其真正意义的框架中。更多的时候是被当作一种操作手段使用。

体育深度报道在新媒体环境下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其中新闻专业主义的缺失已成为阻碍体育深度报道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新环境下媒体人的价值与理想追求》的作者范以锦指出,充分认识新常态下媒体人价值,为了在整个新闻实践中不断激发职业理想的情感。首先,无论各种形式的媒介,最具有影响力的都是原创新闻,都是由专业的媒体人或由其创办的新媒体挖掘出来并加以报道;其次,专业媒体人士制作的有影响力的新闻从未如此迅速和广泛;最后,在新领域的转型中扩展媒体人的价值。

设备调试运行模块是将已经组装完整的设备进行通电、通风和通药试运行,检查错漏的竞赛环节,考察学生的设备运行维护能力。一方面是要印证仪器设备组装竞赛环节的正确性,另一方面是关注设备的运营管理。与此环节相适应的教学课程设置,主要包括《污水处理厂运营管理》、《泵与风机》等课程,强化学生对设备运行管理的能力。虽然竞赛环节对这部分内容考察相对较少,却对学生综合应用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这是一个重要的职业发展方向,是就业方向的侧重点。因此,这部分的课程设置依然是教学重点。

必须改进体育深度报道选题、构思和组织三个方面。选择具有重大新闻价值的体育新闻事件,仍然需要深刻的话题,要向读者学习和启发。未来的深度报道方向应侧重于主题的选择,拓宽主题的思想和来源是保持深度报告不断发展的根本保证。重视形式定位,只有差异性竞争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反映媒体作为公共产品供应商的基本属性,关注其自身的媒体责任。董媛媛总结了深度报道的未来发展趋势如下:深度报道越来越成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优势。深入报道已被四大媒体广泛使用,并形成了新的深度报道,而深度报道能否积极推动社会成为衡量观众心理认同和共鸣的最大举措。

体育新闻的议程设置功能也带来了新媒体环境的新变化,尤其是市场化趋势。记者运用相关的专业知识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度挖掘与剖析,使体育深度报道的选题朝着多元化发展,并且将人文情感带入到报道中,积极适应新媒体环境的发展变化。

2015年,教育部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中提出“开展优质学校建设”任务,并指出:“坚持适应需求、面向人人,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加强技术技能积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人才保障。”[1] 2018年出台的《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明确规定了相关行政部门、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层面管理运行机制和职责分工,是落实十九大报告关于“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要求的行动指南。

四、结语

由于我国新闻政策的变革,受众本位思想的转变和市场经济导向的变化,使我国目前的媒介生态环境失衡。与20世纪80年代深度报道的黄金时代相比,现阶段中国深度报道的现状并不乐观。娱乐的趋势越来越激烈,逐渐成为扩张资本的手段。在生产过程中,深度报告也面临压力。这主要体现在缺乏“新闻专业化”和深度报道制作的高成本。由于媒介形态变迁,受众的阅读习惯受到影响,由“深阅读”逐渐转化为“碎片化阅读,”导致深度报道大量的受众流失。结合深度报告的起源、优势、功能和其他方面,发现深度报告的特征可以与当前的媒体环境竞争,面对上述压力,它并非无能为力。

参考文献 :

[1]雷贯华.体育新闻深度报道写作要素[J].传媒观察,2008(3):51-52.

[2]陈力丹.深度报道“深”在哪儿?[J].新闻与写作,2004(3):6-7.

[3]陈作平.新闻报道新思路[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01.

[4]喻国明.深度报道:一种结构化的新闻操作方式[J].电视研究, 1997(06):12-15.

[5]杜骏飞,胡翼.深度报道原理[M].新华出版社,2011:12.

中图分类号 :G2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5079 (2019)17-0099-02

作者简介 :孙丹琦,女,汉族,辽宁沈阳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体育新闻传播学。

标签:;  ;  ;  ;  

探析深度报道的现状及应对策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