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护理干预对初产妇心理状态、母乳喂养及分娩结局的影响分析论文_代庆春

贵州省印江自治县中医院 妇产科

摘要:目的:探讨针对初产妇采用循证护理干预对其心理状态、母乳喂养及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1月至2014年11月收治的128例初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4例,对照组产妇仅给予常规产科护理配合措施,观察组产妇开展循证护理模式。观察并比较两组产妇护理前后心理状态与产后母乳喂养和母婴结局,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观察组产妇护理后SAS评分与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其自然分娩率、产后出血发生率、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母乳喂养率以及母乳喂养自信心评分均显著好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初产妇采用循证护理干预能够良好抑制其负性情绪,提高母乳喂养率并促进分娩结局获得显著改善。

关键词:初产妇;循证护理;心理状态;分娩结局

分娩作为女性特殊生理过程不但会潜存一定程度的生理风险,也易形成明显的心理变化,初产妇因缺乏分娩经验,在生产过程中所伴随的身心伤害往往更为显著[1],如临床护理配合方法不得当,便会直接影响到产妇的心理情绪、母乳喂养以及母婴分娩结局[2]。循证护理模式主要倡导以既往临床证据作为基础指导,通过相关研究证据的搜集与总结,结合自身临床经验辅助护理措施准确程度良好提升[3]。我院自2012年11月起将该种护理方式应用于初产妇分娩中,经临床评估获得了满意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中128例初产妇均为本院2012年11月至2014年11月所收治,入院时均接受常规产前检查,排除存在头盆不称、骨盆异常、胎方位异常以及合并妊娠期综合征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4例,对照组产妇年龄22~35岁,平均(27.3±3.1)岁,孕周38~41周,平均(39.2±0.3)周,自然分娩42例,剖宫产22例;观察组产妇年龄23~37岁,平均(27.6±3.3)岁,孕周39~41周,平均(39.6±0.2)周,自然分娩40例,剖宫产24例。两组产妇临床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两组产妇入院后均给予相同的产前检查措施,对照组仅接受常规围生期护理措施,观察组则开展循证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①确定循证问题:接收产妇后立即开展心理调查与产前评估,明确产前存在的异常心理问题,通过总结发现惧怕分娩疼痛、担心分娩顺利程度以及担忧新生儿健康状况是初产妇的主要心理障碍,因负性情绪导致生产配合依从性较差,从而影响其分娩结局。同时,产妇对母乳喂养缺乏良好认知,使其产后母乳喂养率显著降低。上述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护理人员沟通不充分、产妇临床认知程度不足以及家庭情感支持不合理等方面。②探索循证支持:采用中国期刊数据库对循证问题进行检索,获取文献后调集产科专家开展文献评估,而后将既往研究与临床经验进行总结,制定合理护理方案。③护理内容:为产妇建立舒适、整洁的病房环境,给予热情、关爱的医疗气氛,耐心讲解分娩过程以及可能会引发的疼痛状况,并将不良情绪状态潜存的母婴危害全面告知。给予产妇良好的人格尊重,营造家庭式的住院气氛,要求产妇一旦存在心理疑虑便及时与护理人员进行沟通,同时定期开展心理情绪评估,密切关注情绪状态并给予针对性的处理措施。围生期持续开展小型健康讲座,召集产妇与家属共同参加,引导产妇深入认了解娩知识,并要求家属给予营造更好的生活状态。产前交代母乳喂养的优势,将基本喂养知识进行宣教,产后迅速给予母乳喂养配合干预,再次讲解其重要性与相关注意事项,辅助进行挤奶措施,密切观察产妇乳房不良表现。

1.3 观察指标

护理前后依次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产妇心理状态,记录两组产妇分娩方式、产后出血发生率以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同时,总结两组产妇产后喂养方式,并应用母乳喂养自信心量表进行临床评估。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 ±s)表示,行t值检验,计数资料行X²检验,P<0.05为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组间护理前后焦虑与抑郁心理评分比较

两组产妇护理后SAS评分与SDS评分均获改善,但观察组产妇护理后评分结果均显著好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初产妇围生期的护理干预一直是妇产科研究重点问题[4],由于产妇缺乏分娩经验导致生产过程中的配合程度相对较低,在分娩镇痛、认知不足等情况下极易形成明显的心理情绪障碍,导致产后并发症发生率偏高[5]。同时,因初产妇对新生儿的照料知识相对匮乏,在产后疼痛不适等状况影响下也会抑制母乳喂养的正常开展,导致新生儿生长发育等情况受到限制。循证护理干预在20世纪90年代由加拿大学者Guyatt所提出,而后通过临床实施与经验性改善逐渐在临床中占据重要地位[6],该项护理模式主要以明确、审慎的研究依据作为核心思想,在护理开展前结合研究依据、护理人员自身经验以及患者个性化特征建立护理方案。循证护理临床实施时首先建立具体循证问题,通过针对性解答后再依据问题解决方案逐一完善服务内容。我院自2012年11月起,逐渐将该种护理模式应用于初产妇围生期干预中,在临床经验总结后拟定循证问题,主要包括产妇惧怕分娩疼痛、担心生产顺利程度和新生儿健康情况以及缺乏母乳喂养基本认知等方面。将上述问题逐一进行循证检索后,针对性完善产妇的心理护理、临床宣教、家庭气氛以及母乳喂养干预。

本组产妇经循证护理干预后,其SAS评分降低至(33.6±6.4)分,SDS评分降低至(32.1±3.1)分,均显著好于常规护理产妇,表现该种护理方案能够深入改善产妇的心理状态,为生产与预后均奠定良好基础。循证护理产妇的自然分娩率为78.1%,剖宫产率为21.9%,产后出血发生率为4.7%,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为9.4%,亦明显好于常规护理产妇,提示循证护理方案也可提高顺产几率,对母婴分娩结局具有明显改善作用。郭秀茹等[7]研究对剖宫产初产妇实施循证护理模式,结果表现产妇负性心理获得迅速、有效的缓解,周晓敏[8]研究则提出循证护理干预对初产妇的分娩方式与产后恢复均具有良好改善作用,均与本研究结果相同。同时,本组产妇产后母乳喂养率达78.1%,其母乳喂养自信心评分为(136.1±10.2)分,与常规护理产妇比较均具显著优势,进一步证实循证护理方案对产后母乳喂养也有积极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针对初产妇采用循证护理干预能够良好抑制其负性情绪,提高母乳喂养率并促进分娩结局获得显著改善,具有良好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沈其敏.综合护理干预对初产妇分娩结局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5,0(4):489-491.

[2]郭琼,刘清秀,李琴.孕期心理健康护理对初产妇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012,24(15):1873-1875.

[3]孙妮娜,王克芳,张雪梅.综合护理干预对初产妇焦虑情绪及分娩疼痛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5,21(6):4-5.

[4]潘凌云.护理干预对初产妇产后哺乳影响的临床观察[J].浙江临床医学,2015,17(1):163-164.

[5]张雪梅.初产妇对母乳喂养延续性护理需求的调查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0(12):3515-3517.

[6]章梅云,冯志仙,邵乐文,等.循证护理团队培训方案的制订及应用效果评价[J].中华护理杂志,2015,50(4):446-449.

[7]郭秀茹,徐艳.循证护理对剖宫产初产妇心理状态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12(4):733-735.

[8]周晓敏.循证护理在初产妇选择分娩方式中的应用效果[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16):91-92.

论文作者:代庆春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14

标签:;  ;  ;  ;  ;  ;  ;  ;  

循证护理干预对初产妇心理状态、母乳喂养及分娩结局的影响分析论文_代庆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