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的激活模式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情绪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情绪问题历来是心理学中重要而复杂的课题,它受到了中外心理学家的普遍重视。我国古代思想家就曾对人的情绪和情感进行了精辟的论述,提出了情志“感于外而动于内”、“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的朴素观点。这些论述对我们理解情绪的产生机制,不无裨益。到近现代出现了詹姆士、朗格的情绪理论,精神分析的、行为主义的情绪理论,特别是本世纪50年代以来逐渐繁荣起来的认知学派的一系列情绪学说。就情绪产生的机制来说,总的说来存在着生理唤醒和认知唤醒两种对立的理论。生理唤醒理论强调生理系统的激活是情绪产生的决定性因素。比如著名的詹姆士——朗格学说就是其典型代表。认知唤醒理论重视认知因素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认为情绪是认知评估的结果。例如沙赫特和辛格、阿诺德、拉扎勒斯等人的观点就属这一派。生理唤醒论不能解释为什么有时相同的刺激会引起不同的情绪;认知唤醒论不能解释为什么有时没有认知的参与也有情绪体验。两种理论都存在某种偏颇,我们的目的在于打破二者的对立,把二者统一起来,建立一个既有普遍性和代表性又有灵活性的情绪模式。
我们建立的模式如下:
情绪激活模式
这个模式包括四个部分:
1、刺激。包括客观刺激和主观事件两方面。
2、信息加工。包括认知评估和非认知信息加工两部分。二者的区别在于,认知评估是运用心理表征对刺激进行评价的过程,评价过程的主要参量是经验和需要、愿望等。认知评估有时是有意识的,有时是无意的。认知评估的结果是调动生理系统的唤醒即引起生理激活。非认知信息加工是运用遗传获得的生物信息对刺激进行加工,其结果也是引起生理激活。非认知信息加工是无意识的。它的主要参量是编码在基因上的生物信息,当然也不排除后天经验的影响。
在信息加工部分,两种形式的信息加工是不是同时存在呢?有三种情况:有一种情况是只有认知评估起作用;第二种是只有非认知信息加工起作用;第三种是二者相互联系共同起作用。
3、生理激活。它包括神经系统各个水平的活动变化及神经系统相联系的内脏器官、内外分泌腺的活动,机体的生物化学和生物电变化,表情、姿势的变化等。
生物激活与认知评估和非认知信息加工之间存在双向的联系。
4、体验。情绪体验是以上过程的结果。
在我们的模式中,刺激、信息加工和生理唤醒三种因素是相互联系的,它们的共同作用就产生了情绪体验。当然,这三种因素也不是缺一不可的,就是说这个模式有一定灵活性。
二、刺激因素
能够引起情绪的刺激非常广泛,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即客观刺激和主观事件。客观刺激指外界对有机体起的作用,包括言语和非言语刺激。主观事件是指导源于客观刺激(如某种情境、人或物)或直接由心理活动(如回忆、思考、想象、情绪等)构成的主观刺激。
言语作为交际的工具可以诱发人的各种情绪,这是显而易见的。如热情洋溢的讲演给人鼓舞,令人兴奋;恶意攻击性的言语令人愤怒;歇斯底里的说教使人厌烦等。
非言语刺激包括了几乎所有的感觉通道可以接受的刺激,如听觉刺激、视觉刺激、嗅觉刺激、味觉刺激、触觉刺激、痛觉刺激、温冷觉刺激等等。例如:有人研究发现味道引起婴儿一系列的情绪,如甜味引起兴趣,苦味引起厌恶。在这里对气味的情绪体验与认知评估过程无关,或者说气味与认知根本就没有很强的联系,如Engen(1987)和其他人报告气味不以语义方式在记忆中加工和贮存,Zucco(1989)指出气味记忆以原始的感觉痕迹进行编码。
伊扎德等(1983)报告痛能引起情绪。7个月以前的婴儿,在接种白一百一破疫苗之后是痛苦的体态表情,然后是愤怒的情绪,有时还跟着悲伤的表情。7个月以后,19个月以前的婴儿,痛苦的身体表情开始消失,25%的婴儿直接出现愤怒的表情。伊扎德推断,相对地无自卫能力的幼婴,有形的痛苦表达是适应性的,这样可以把所有的能量用来呼救,而对19个月蹒跚学步的小孩,已经有自卫性行为,那么愤怒这种能调动能量的反应就更有适应性。
主观事件如情绪活动、回忆、想象、思考都可能激发情绪。如Tomkins(1962)认为,长期没有解除的悲伤情绪会激发愤怒。 Finman(1989)、Miller(1979)等发现实验操纵引起的抑郁产生了愤怒和敌意。更有说服力的是,伊扎德(1987)研究幼婴接种疫苗时疼痛的反应,发现悲伤的表情序列,甚至两个月的婴儿都出现痛苦—愤怒—悲伤的表情序列。我们知道两个月的婴儿还不能进行长时记忆,特别是语词记忆,因此他们的情绪活动中没有认知的参与。在成年人,不论是否有认知的参与,都明显地表现出一定性质的情绪可以激发特定性质的另一种情绪,如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经典《内经》中就指出,悲胜怒、恐胜喜、怒胜思、喜胜悲、思胜恐等等。
同样,回忆、想象、思考均能引起情绪。
那么,上面讲的各种刺激是如何起作用的呢?换言之,有机体是通过什么方式激起情绪反应的呢?按照伊扎德的观点,有机体是通过信息加工激活情绪的,但信息加工并不等于认知。
三、情绪激活过程的信息加工方式
伊扎德提出信息加工有四种类型:细胞的、机体的、生理心理的和认知的。这是信息加工基本连续体上的四个片断,其中前三种属于非认知信息加工。
细胞水平的信息加工通过酶和基因得以实现,它与感觉输入或依赖于感觉资料的认知过程没有直接联系。细胞水平上所加工的信息早在自然选择时就被编码了。细胞加工并不直接影响认知和行为,却对决定情绪阈限、情绪体验之倾向性有着显著的作用,并且是个体的性格性心境的主要决定因素,而且,细胞的信息加工的个体差异是机体的、生理的、认知的信息加工的制约因素。
机体信息加工也涉及进化过程中编码在基因上的生物信息,但它需要内感受器获得的感觉信息的辅助。内感受器信息的首要来源是生理的驱力状态。通过机体信息加工而激活情绪的例子是痛激起愤怒和气味引起厌恶。
生理心理信息加工包括生物性信息和通过学习获得的信息之间的交互作用。为适应进化上有显著意义的刺激而在基因上编码了的信息,尽管意识不到,但是能与认知加工获得的信息相互作用,以决定特殊的情绪反应。不过,这里起关键作用的信息库仍然是进化得来的生物信息。生物性或遗传性的恐惧反应和厌恶反应是生理心理信息加工的例证。例如,Tomkins(1962)指出,刺激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可不依赖于认知因素而影响情绪的激活,Bowlby(1973)提出,陌生、高度、突然的变化等刺激特征是激起恐惧的天然诱因。不少研究发现,许多种类的动物对特定刺激存在天生的情绪性反应。众所周知,猫生来怕狗,老鼠生来怕猫,这说明,有机体对有些特定刺激的信息加工是基于遗传因素的。但正象上面谈到过的,生理心理信息加工并不排除学习的作用。比如,猫生来是怕狗的,假如猫狗生活在同一家中,由于多种原因(比如狗攻击猫时多次受到主人严厉的惩罚),猫狗最终可能“和平”相处,猫见狗可能不会出现防御性的、恐惧性的反应。
认知的信息加工被定义为利用心理表征而进行的心理加工,这种表征则来自于个体的经验和学习。认知加工的核心是对刺激的评价。
四、情绪激活的认知加工过程
情绪在本质上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情绪、情感产生的源泉。但是,情绪、情感又不是客观现实直接、机械地决定的。作用于人的外部世界的各种事件与人的各种需要的联系是发生在认知之中的。客观事物对人的作用一般情况下都要通过人的认知过程,而且由于人的认识的每一次活动又不是单独地被孤立的一件件事物决定的,人在生活实践中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制约着当前的认识,并与人在生活中已经形成的需要、愿望、态度、信念、价值体系等结合起来。因此,人们对作用于他们的事物的判断与评估,才是情绪的直接原因。同一事件对不同的人或在不同的时间、条件下出现,可能被作出不同的评估或料想,从而产生不同的情绪。
著名心理学家阿诺德(M·B·Arnold)在本世纪50年代在其提出的著名的情绪认知评价——兴奋学说中就指出,情绪刺激必须通过认知评价才能引起一定的情绪。同一刺激情境,由于对它的估量和评价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在认知评价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对已往经验的记忆存贮和通过表象达到的唤起。山林中的老虎是让人恐惧的,但是关在动物园里的老虎就不会引起成人的恐惧,因为以往的经验告诉他,被牢固的铁笼关住的老虎无法对人构成威胁。对这种情绪中的老虎的认知评价,就决定了个体不会产生对它的惧怕情绪,反而会安心地观赏。
通过上例我们可以看出,认知的信息加工过程基本上包括三方面内容:对刺激的知觉分析,记忆中经验、需要、愿望等的唤起,知觉与经验及需要等的匹配和评估。当知觉分析与认知加工之间产生足够的不相配合时,比如未曾预料的或违背意愿的事件的出现,正在进行着的活动的阻断,人无力应付给人带来消极影响的事物产生的时候,认知评估的结果就会调动庞大的神经系统和生化系统,改变脑的神经激活状态,使身体适应当前情景的要求,这时情绪就被唤起了。
需要指出的是,由认知唤起的神经的、生化的和表情等方面的生理激活状态会作为新的信息传入到认知加工系统,从而影响后继的认知加工系统的活动,并进而影响后继的情绪活动。
认知评估过程大多是在无意识之中进行的。认知的主要方式是顿悟、直觉,而不是有意识的明确推理。这种认知加工的速度快、加工过程简略。这样可以理解为什么情绪会在瞬间产生,而不是经过详细的推理过程后产生。
认知加工过程在情绪产生中起重要作用,但是单纯的认知加工并不等于情绪,只有当认知的结果唤醒一定的生理状态时,才会出现情绪。只有当我们在生理上被唤醒时,才会产生情绪表现,也就是说,情绪的出现必须具有生理的唤醒。
五、情绪的生理唤醒状态
几乎再没有其他心理活动象情绪这样能够激起有机体如此广泛的唤醒状态。现有的研究表明,似乎机体的所有系统都可以卷入到情绪活动中:整个神经系统、内外分泌系统、动作姿态、面部肌肉、内脏及心血管系统等。这些系统的活动是情绪产生的必要基础。
生理唤醒又叫生理激活或神经激活,指与情绪有关的整个有机体的生理变化。激活是情绪生理活动中最一般的普遍的本质特征,但不同的情绪其生理激活的模式不同。与四种基本情绪相对应,存在着四种生理激活模式:快乐模式、愤怒模式、恐惧模式、悲哀模式。
这四种基本模式是在人类进化过程中获得的,是自然适应的结果。每一个模式大概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表情方面,伊扎德认为表情是情绪的重要成分;(2)中枢活动,现已证明神经中枢的不同区域和点状分布位置同愉快或痛苦有重要的生理联系;(3)内分泌与化学因素;(4)自主神经系统及所属器官的不同活动。
由于篇幅的缘故,我们不准备一一描述这四种模式的具体式样。这里我们关心的问题是,单纯的生理激活状态能不能引起情绪?关于这个问题,心理学家们的回答很不相同,有时甚至针锋相对。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和辛格在本世纪60年代提出的情绪认知理论认为,单纯的生理唤醒不能引起情绪,生理唤醒和认知评价间的密切联系与相互作用决定着情绪。与沙赫特和辛格的观点不同,心理学家伊扎德在最近提出的情绪激活理论中指出,神经系统和感觉运动系统分别可以单独引起情绪。
(1)神经递质水平的改变可激起情绪。很多资料表明去甲肾上腺素或5—羟色胺的水平降低,出现压抑心情。也有研究表明抗抑郁药物能改善抑郁情绪。
(2)电刺激和化学刺激引起情绪。许多研究显示,直接刺激大脑可以引发各种情绪。例如,Delgado(1969)发现对病人脑的不同部位进行电刺激,引起了病人的主观体验和情绪(如快乐、生气和愤怒)。Hess(1957)的研究发现,直接刺激特殊神经结构引起四类情绪反应:身体运动反应(如面部表情和体态变化)、自主神经控制的反应(如心脏活动的变化及瞳孔的变化)、心理反应或精神状态,以及工具性行为(如攻击),并且显示,前三类反应由大脑刺激直接引起,不需要环境信息,而攻击行为等工具性行为是由个体对环境目标的选择性知觉引起。
(3)面部表情诱发情绪。自达尔文和詹姆士之后,对此研究提出了许多理论。这些理论一般认为表情运动能够改变正在发生的情绪体验,能够产生正的或负的情绪体验,能够激发一种与实验者所操纵的表情相匹配的情绪。例如,Duclos等(1989)证明面部表情能产生一种具体的情绪体验,而Ekman等(1983/1990) 报告操纵面部活动产生了具有情绪模式的自主神经活动,Zajonc(1989)则报告脸部肌肉收缩产生了愉快和不愉快的感受。心理治疗的实践也证明,行为疗法中的有意识地调整面部表情,对调节不良情绪和心境确实有效。
(4)姿势诱发情绪。Duclos(1989)在研究面部表情对情绪的作用时,也检查了悲哀、生气、恐惧的姿势能产生的作用。他们选择了情绪理论中描述的典型情绪姿势,让被试每一种姿势保持15秒钟,然后被试就在目标情绪和其它几种情绪中匹配自己的情绪。结果显示,悲哀、愤怒、恐惧姿势分别最大限度地引起了悲哀、愤怒、恐惧的情绪匹配。由此可见,姿势确实可诱发情绪。这也为我们理解佛教要求和尚遵守“行如风、站如松、坐如钟、睡如弓”的具体行为准则提供了帮助,因为这些姿态可诱发“正气”及平和宁静的心境。
为什么神经系统和感觉——运动系统可单独地引起情绪活动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回顾一下前面我们讲到的四种信息加工方式。细胞范畴的信息加工和机体信息加工以及生理心理信息加工,都属于非认知的信息加工方式。这三种加工方式都是通过遗传获得的。在进化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各种生理信息编码在基因上,在这些生物信息中,把机体在各种情绪活动中相应的变化(如表情的样式、姿势、化学变化、电变化)记录在案,一旦通过某种途径激发了这些机体活动,那么相应的情绪就接踵而来了。也就是说在基因上储存的生物信息中,身体变化与情绪活动是相互匹配的,因此,单纯的生理唤醒和表情等也可诱发情绪。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婴儿在有意识之前就存在情绪活动。
六、结语
现代心理学一般认为,情绪、情感为三种因素所制约,即环境影响(刺激)、生理唤醒状态和认知过程。但是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有三种因素才会激发情绪呢?按照我们上面阐述的模式,回答是否定的。这有三种情况:首先,有时单纯的生理激活可以激发情绪。其次,有时情绪的产生受刺激、认知因素和生理唤醒三种因素的共同激发。其三,有时情绪受刺激、非认知信息加工过程和生理唤醒的联合激发。如果要问只有刺激和由刺激引起的认知过程能不能引起情绪体验呢?这显然不可能,因为任何情绪体验都必然包含着一定的生理激活状态。
关于情绪的激活机制问题,生理激活和认知激活两种理论的对立由来已久,我们在这里阐述的模式正好打破了这种理论上的对立局面,把二者统一起来。但这只是一种尝试,希望能得到同行及专家的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