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双宝
(焦作煤业集团中央医院检验科河南焦作454102)
【摘要】目的:就1889例儿童血铅与血红蛋白联合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10年5月~2011年4月我院收治的1889名3~6岁儿童,全部儿童都到我院进行就诊及体检,测定的方法选择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绘制标准曲线,横坐标选择为标准品浓度,纵坐标选择为测得的标准品吸光度,样本测定应该在相关系数达到099以上再进行。由标准曲线的回归方程求出样本中铅的含量。结果512例3~4岁组中血铅为(4753±1931)g/L,铅中毒17例(332%),血红蛋白为(1272±152)g/L,贫血29例(566%);690例4~5岁组中血铅为(5263±3819)g/L,铅中毒72例(1043%),血红蛋白为(1231±212)g/L,贫血81例(1174%);687例5~6岁组中血铅为(5365±3721)g/L,铅中毒80例(1164%),血红蛋白为(1213±129)g/L,贫血92例(1339%)。结论:加强对于儿童铅中毒问题进行预防,不仅仅只关系到解决一些地区人民的身体健康问题,更加重要的是,还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和国民的整体身体健康的提高,一旦发现儿童铅中毒,那么就应该在第一时间进行干预,以此来保证儿童健康成长。
【关键词】血红蛋白;中毒率;血铅;联合检测;贫血
【中图分类号】R364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5028(2013)10-0257-02
铅对人体会多系统、全方位地进行神经毒性影响,对人体几乎所有的器官都会造成功能紊乱[1],对于儿童的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影响,主要累及免疫系统、造血系统、神经系统,理想血浓度为零,是一种重金属元素[2]。国内外已经报道了多起儿童铅中毒的事件,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就1889例儿童血铅与血红蛋白联合检测结果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5月~2011年4月我院收治的1889名3~6岁儿童,全部儿童都到我院进行就诊及体检,其中男1000例,女889例,按年龄进行分组。687例为5~6岁组,690例为4~5岁组,512例为3~4岁组。
12样本采集:为了对组织液稀释和污染进行严格控制,应该首先严格消毒患儿的无名指,将第一滴血去掉[3]。抽取血样40μl,然后将其加入到专用稀释液进行混匀,保存在常温下,7d内测定完毕[4]。另外,在作血红蛋白测定的过程中再次采集末梢血80μl[5]。
13仪器与试剂:选择由北京博晖创新公司生产的定标液、试剂、BH2100型原子吸收光谱仪[6]。
14方法: 测定的方法选择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绘制标准曲线,横坐标选择为标准品浓度,纵坐标选择为测得的标准品吸光度,样本测定应该在相关系数达到099以上再进行。由标准曲线的回归方程求出样本中铅的含量[7]。
15诊断标准: ①相对安全血铅:<100g/L,②轻度铅中毒:100~199g/L,③中度铅中毒:200~449g/L,④重度铅中毒:450~699g/L,⑤极重度铅中毒:>700g/L[8]。
2结果
如表1所示,512例3~4岁组中血铅为(4753±1931)g/L,铅中毒17例(332%),血红蛋白为(1272±152)g/L,贫血29例(566%);690例4~5岁组中血铅为(5263±3819)g/L,铅中毒72例(1043%),血红蛋白为(1231±212)g/L,贫血81例(1174%);687例5~6岁组中血铅为(5365±3721)g/L,铅中毒80例(1164%),血红蛋白为(1213±129)g/L,贫血92例(1339%)。
表1不同年龄组血铅与血红蛋白检测结果比较
3讨论
铅主要由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吸收进入血液,再经血液循环分布于人体各组织和器官。红细胞最先接触铅,对铅毒性很敏感。贫血是中度铅中毒的表现之一,在贫血出现之前,红细胞就有不同程度的病理改变,如卟啉代谢的异常,红细胞氨基酮戊酸脱水酶活性的抑制、血锌卟啉升高等[9]。一般认为血红蛋白合成抑制和红细胞寿命缩短是铅致贫血的原因。
本组结果表明:不同的年龄组,血红蛋白浓度和血铅浓度都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差异,同时,铅中毒的比例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增加,这可能是较小幼儿与环境铅接触及经肠道、呼吸道吸收铅较少[10]。
总之,加强对于儿童铅中毒问题进行预防,不仅仅只关系到解决一些地区人民的身体健康问题,更加重要的是,还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和国民的整体身体健康的提高。一旦发现儿童铅中毒,那么就应该在第一时间进行干预,以此来保证儿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Gilbert SG,Weiss B.A rationale for lowering the blood lead ation level from 10 to 2 mierog/dL[J].Neurotoxicology,2006,27(5):693701
[2]金春华,杨慕兰,王贺茹,等.4385例儿童血铅水平调查研究与临床分析[J].北京医学,2005,27(3):157158
[3]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398
[4]CDC.Preventing Lead poisoning in young children[R].US: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1991
[5]周新,府伟灵.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33
[6]黄小丽,黄革玲,陈智浩,等.厦门市3075例儿童血铅检测与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0,31(7):131
[7]Garbo G,,Frigerio M,Ivaldi PA.Lead poisoning in the newborn and infants:an epidemiological study in an area ofNorthern Italy[J].Pediatria Medica e Chirurgica.1998.
[8]Giuseppe Lippi,Gian Luca Salvagno.Stability of blood cellcounts,hematologic parameters and reticulocytes indexes onthe Advia A120 hematologic analyzer[J].Journal of Laboratory and Clinical Medicine.2005.
[9]Counter SA,Leo H,Buchanan FO,et al.Comparative analysis of zincprotoporphyrin and blood lead levels in leadexposed Andean children[J].Clinical Biochemistry.2007.
[10]Donald E.Paglia Stephen W.Renner and Kanta Bhambhani.Differential effects of lowlevel lead exposure on the natural isozymes of erythrocyte 5′nucleotidase[J].Clinical Biochemistry.1999.
论文作者:祁双宝
论文发表刊物:《河南中医》2013年10月第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21
标签:血红蛋白论文; 儿童论文; 血铅论文; 标准论文; 红细胞论文; 浓度论文; 组中论文; 《河南中医》2013年10月第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