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庆阳中心学校 130000
摘 要:教学时教师要恰当地运用兴趣的激励作用,运用相应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建构起适合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情境,激发出对语文的感受能力。所以,教师要善于调控复杂多变的课堂情景和开展灵动的教学活动,有效地让学生自主、积极的学习意愿发挥出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学情境 设置悬念 多媒体资源
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里面明确指出了,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对小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培养,逐步提高小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学习能力和热爱之情。如果说,课堂集中反映了教师的教学素养,这无疑让我们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正确的理念指导下,要遵循教学活动的规律,把握教学内容的特点,有效地激励和引导学生学习,并要重视小学生的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和感受能力的培养,要善于运用相应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建构起适合小学生知识、经验和心理发展特点的情境,激发小学生对语文的感受能力。教师要善于调控复杂多变的课堂情景和开展灵动的教学活动,让小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发挥出自己的能动性,并在师生互动、交流过程中获得新知。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小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加小学生对语文的情感。要运用恰当的教学行为方式和教学艺术去促进学生最佳发展。
一、创设灵动的情境,让趣味性导入把学生带入学习过程
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新课伊始就被学习兴趣所吸引,应该说,这便是一堂好课的倪端。但是,好的开头也可谓是成功的一半。试想,以兴高采烈的情趣氛围把学生吸引到学习过程中来,可谓是乐趣横生的教学情境,是极易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教师以自身的素养和教学魅力向学生展示一个灵动的文本内涵,给学生一种入情入境的体验和发自内心的感悟,使文本的精神境界在学生心目中得以升华,受到正能量的感染,那就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境界的影响力与感召力塑造的成功魅力所在,更是教学的追求。例如,在进行《西湖的绿》一文教学时,我运用了多媒体影像手段为教学活动制作了蓝天白云下的水面的景象、乌云密布下的水面的景象、鲜花掩映水面的景象和绿树如茵的景象画面,让学生感悟“西湖的绿”渊源所在,体验一种环境美所展现出来的那种美不胜收的情境。让课内外情境相衔接,使文本与生活相掩映,绽放出作者文笔之下的西湖的绿色之美。通过整体感知、重点突破、细节品味,让学生逐渐从了解西湖的“绿”之美,欣赏到西湖的美在于“绿”的多姿、多彩、多情,一种领略作者笔下奥妙的“绿”的灵动之美展露了出来。学生也将会受到环境美、情感美、境界美的审美感熏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以悬念扣人心弦,让情感牵思索爱透析人文精神境界
在进行教学的每一个进程中,都有若干个需要老师精心思考和设计的环节,如果能够让学生感受或者领悟到一种思维、情感、想象指向被拦截了,或者被情节的延续所吸引,出现了一片急于知道结局的思想疑云,这也便是一种意识上的悬念所导致的思维追寻。这种情境的出现,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情感与精力向着认知的方向推进,是激励学生思维活动的有效方式,有利于提升小学生对文本内容解析产生积极的兴趣。例如,在进行《背影》一文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我站在作者与父亲离别的情感焦点去解析文本的课题与内容的关系,抓住“我与父亲不见四年有余,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个深沉而又蕴育内疚的语句入手,切实启示引导学生提出“作者为什么不能忘记父亲的背影呢?”
抓住“父亲”离去时留下的深情感念形象,理解文本的语言魅力和情感色彩。从文学作品的视角看朱自清的《背影》,出于常理以“背影”留给自己的形象,细致地刻画了“父亲”伟岸,并没有以面部表情去展现“父亲”的精神面貌。学生对此品味作者文句的意念极其浓厚,这也便是一种悬念所致的心情向往出来的兴趣。也使学生领悟到了作者笔下的“背影”的高大与父子之间的真挚的爱,让依依惜别的情境从文本中走了出来,并与“背影”一起升华、与世流芳。
三、创设多媒体情境,让课堂教学更具活力
如果说,没有情趣的教学活动是枯燥的,那么,情趣的魅力就在于能够借助于情境去激发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活力。而多媒体所展现出的情境,是其他的教学资源无法比拟的,其色彩纷呈、声情并茂的教学资源,它的生动性、直观性和鲜活性所建立起来的轰动性效应,能够营造出适合小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氛围,对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交流与合作有着其他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有效地运用这种良好的多媒体所建构出来的教学情境,有助于陶冶学生对学习语文的情感,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活力。
例如,在进行《颐和园》教学时,可以给学生播放视频形式的欣赏片段,让学生一边欣赏画面,一边以品味性的方式声情并茂地朗诵课文;就会让学生把自己的兴趣点置入到北京的颐和园游客的精神境界之内,去“游览”那明亮古朴的长廊、金碧辉煌的佛香阁、水平如镜的昆明湖等美丽景色虚拟化的情境之中,从而使学生陷入一种身临其境的、不能自拔的情感体验之中。这不仅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也使学生对教学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其实,课堂的教学氛围在于营造和建构,也在于教师悉心挖掘文本内涵活性因素,创造出让学生激情洋溢、兴趣盎然的课堂,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论文作者:杜清文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6年11月总第10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1
标签:情境论文; 学生论文; 小学生论文; 西湖论文; 情感论文; 语文论文; 教学活动论文; 《教育学》2016年11月总第10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