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科护理对脑卒中康复治疗措施的临床研究论文_王敏

 (宝鸡市第二人民医院 陕西宝鸡 721000)

【摘要】目的:分析神经内科护理对脑卒中康复治疗措施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130例脑卒中患者,收取时间为2017年6月25日至2017年11月28日,随机分为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康复治疗措施,每组患者各65例,比较两组BI评分和FMA评分、护理满意度、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脑卒中患者BI评分(75.65±1.02)分;FMA评分(75.86±1.65)分,均高于对照组BI评分(53.22±1.65)分;FMA评分(54.65±1.17)分,两组间相比较,P<0.05。观察组脑卒中患者护理满意度96.92%,显著高于对照组70.77%,P<0.05。观察组脑卒中患者住院时间(13.28±1.02)d,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卒中患者实施康复治疗措施,能够有效提高患者BI评分和FMA评分,同时还能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研究。

【关键词】神经内科护理;脑卒中;康复治疗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8-0297-02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老龄化,从而导致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若不及时给予其有效的处理,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和身心健康[1]。本文对2017年收取的脑卒中患者进行客观的研究,并选择一项合理的护理方法,详情见下文。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择我院130例脑卒中患者,收取时间为2017年6月25日—2017年11月28日期间,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分别65例。

观察组患者年龄在(66.12±1.02)岁,年龄范围上限值:74岁,下限值58岁;男女性比例各占29/36例。

对照组患者年龄在(66.52±1.23)岁,年龄范围上限值:74岁,下限值59岁;男女性比例各占30/35例。

将两组脑卒中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各项临床资料)实施对比,对比结果发现两者之间未发生明显差异,可实施对比,采用P>0.05表示。

1.2 方法

对照组:本组脑卒中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主要内容包括对患者进行常规健康教育以及日常生活照料等。

观察组:脑卒中患者采取康复措施,具体措施包括电子生物反馈疗法、超声波治疗。(1)电子生物反馈疗法:采用神经康复重建仪作为本次操作仪器(WOND2000F),取患者卧位或坐位,若患者患侧上肢处于痉挛状态,则采用经皮电刺激模式,并选择刺激电极的正负极,将其分别置于患者肱外侧三头肌部位,将刺激频率调整为100Hz,脉宽在300us,刺激时间在8至10秒,间隔时间为10秒,每次20至40分钟;对于伴有偏瘫侧肢运动功能障碍者,采用自动模式,刺激波形为单极,将刺激频率调整为50Hz,脉宽在500us,刺激时间在8-10秒之间,间隔十秒,每次时间20至40分钟。(2)超声波治疗: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采用电脑控制SUT-610型超声波头部扫描(生产公司为北京天行健医疗器械公司所产),并在患者病灶侧头皮部位选择投影区,将脉冲调整为0.75~1.25W/cm2,每日一次,每次20分钟,共治疗10次为一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分析两组脑卒中患者BI评分(等级划分标准:重度依赖——总分≤40分,全部需要他人照护;中度依赖——总分41~60分,大部分需他人照护。轻度依赖——总分61~99分,少部分需他人照护;无需依赖——总分100分,无需他人照护)和FMA评分(50分为严重运动障碍;50~84分之间为明显运动障碍;85~95分为中度运动障碍;96~99分为轻度运动障碍)。

分析两组脑卒中患者护理满意度。

分析两组脑卒中患者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分析与处理

选用SPSS20.0软件作为评价本次研究结果的方法,对其进行核对与分析后,对计数资料采用(%)来表示两组脑卒中患者(护理满意度),计量资料采用t值表示两组脑卒中患者(BI评分和FMA评分、住院时间),本院研究的两组脑卒中患者各项指标情况具有统计学意义,则采用P<0.05来表示。

2.结果

2.1 BI评分和FMA评分对比

观察组脑卒中患者BI评分(75.65±1.02)分;FMA评分(95.86±1.65)分,均高于对照组BI评分(53.22±1.65)分;FMA评分(54.65±1.17)分,两组间相比较,P<0.05。如表1。

2.3 住院时间对比

观察组脑卒中患者住院时间(13.28±1.02)d,明显短于对照组(27.89±1.66)d,P<0.05。

3.讨论

在神经内科疾病中,脑卒中为十分常见的疾病,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了巨大影响,而实施一项有效的康复措施十分重要。

电子生物反馈疗法主要是通过采用电子仪器将患者意识不到的生理功能(即关节活动度、血压、肌电、肌张力、皮温等)和生理活动转变成为可意识到的信号,当靶反应出现时,给予其强化刺激,并将多次训练相结合,患者即可对自身不随意功能进行控制。在对于脑卒中的康复措施中,该种疗法虽然不能将受到损伤的脑神经细胞复原,但能够促进其代偿工作,进而开通被抑制的神经通路,在最大限度上将其神经肌肉组织的潜力保留,使其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而超声波治疗主要是用于三种生物效应中,即温热、理化和机械,通过超声波高频机械震荡的作用,血液中各有形成分发生摩擦,能够使其甘油三脂和胆固醇等水平大大降低,使其血管扩张,改善供血,有利于促进栓子溶解;其温热效应则可促进血流加快和血管扩张,避免和解除动脉血管痉挛,使其毛细血管的开放得以增加,从而建立缺血区侧支循环。超声理化效应则可使其脑细胞内有氧氧化能力得到提高,促进神经元细胞的激活,从而达到提高生物酶活性的目的。超声仪三种效应相结合应用,能使其外周神经元的正常兴奋得以维持,使其肢体功能尽快恢复。

通过本次研究,观察组脑卒中患者BI评分(75.65±1.02)分;FMA评分(95.86±1.65)分,均高于对照组BI评分(53.22±1.65)分;FMA评分(54.65±1.17)分,两组间相比较,P<0.05。观察组脑卒中患者护理满意度96.92%,显著高于对照组70.77%,P<0.05。观察组脑卒中患者住院时间(13.28±1.02)d,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神经内科护理中给予脑卒中康复治疗措施,具有显著效果,同时还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及肢体运动功能,值得进一步推广与探究。

【参考文献】

[1]李慧,姜亚芳.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治疗措施措施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4,45(2):187-189.

[2]周红艳,张少茹,卢丹丹等.超早期康复治疗措施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功能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5,27(18):1674-1675.

论文作者:王敏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9

标签:;  ;  ;  ;  ;  ;  ;  ;  

神经内科护理对脑卒中康复治疗措施的临床研究论文_王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