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凝集对血型鉴定的干扰及处理论文_周欢欢,孙晓敏,朱良勤

冷凝集对血型鉴定的干扰及处理论文_周欢欢,孙晓敏,朱良勤

周欢欢 孙晓敏 朱良勤

(亳州市人民医院输血科 236800)

【摘要】 目的:分析冷凝集现象对血型鉴定的干扰及处理方法。方法:用37℃生理盐水洗涤患者红细胞6次,镜下观察无凝集后,再进行正反定型。对于某些高冷凝集素效价的患者,必须用37℃甚至45℃的生理盐水反复洗涤红细胞,使自身的冷凝集素消失,再进行血型鉴定,才能得出正确的结果。结论:发生冷凝集现象或正、反定型结果不一致时,一定要及时查明原因,克服干扰,确保输血安全。

【关键词】冷凝集;血型鉴定;交叉配血

【中图分类号】R45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0-0055-02

血型的正确鉴定是保证临床输血安全的重要前提,一旦血型鉴定失误,将会发生严重的输血性溶血反应,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冷凝集是指在室温或更低温度下,或某些病理因素引起患者体内冷凝集素过高,导致血液在体外、低温条件下产生的红细胞自凝,从而导致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困难。因此,在临床上做好疑难血型鉴定,特别是高性价冷凝集素患者的血型鉴定,是输血支持治疗的关键因素。

1.冷凝集的特性及干扰现象

冷凝集素是一种自身抗体,在受冷后可使血细胞出现凝集。冷凝集是可逆的,引起凝集反应的温度一般低于30℃,其最高滴度在4℃时出现,温度上升到37℃时凝集的红细胞可自动解聚。健康人血清中含有少量的冷凝集素,但效价很低,无临床意义,只有在温度较低的情况下才会出现自身凝集。但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支原体肺炎、自身性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骨髓瘤等患者的血清中可出现高效价的冷凝集素,且反应温度提高,可与自身及各型人的红细胞产生凝集现象,从而影响血液分析仪测定结果,影响患者及时治疗[1]。

例如,血液标本发生冷凝集现象,正定型血型为AB型,而进行反定型时,血型为O型。有研究资料表明,在37℃时低效价的冷凝集素其凝集活性消失,而病理因素引起的高效价冷凝集素在37℃甚至43℃仍然有较强的凝集能力 。

2.冷凝集引起干扰的处理

当外界环境温度较低时,血型鉴定过程中若出现正、反定型结果不一致,首先要考虑冷凝集的影响,必须要通过自身对照实验来判断是否有自身冷凝集的存在。若患者自身红细胞和自身血清在室温下发生凝集现象,此反应在37℃完全散开或者减弱,而在4℃明显增强,则可确定为自身冷凝集。冷凝集素所致凝集现象与血型抗原抗体反应的凝集现象存在明显区别。首先,二者凝集程度有明显差异,前者多位弱阳性,凝集颗粒呈细沙状;后者为强凝集,凝集颗粒呈粗大块状。另一方面,经37℃水浴后,冷凝集素所致凝集现象减弱甚至消失,血型抗原抗体反应的凝集现象则表现为不可逆的凝集表现。

在日常工作中,当遇到冷凝集现象时,首先将试验温度提高到37℃,在该温度下进行血型定型,也可按照以下方法克服:用37℃生理盐水洗涤患者红细胞6次,镜下观察无凝集现象后,用洗涤后的患者红细胞悬液加入标准抗体试剂进行正定型;一份红细胞悬液试剂加一份患者血清进行反定型,对O型红细胞无凝集的血型鉴定方能得出正确的血型结果。对于某些高冷凝集素效价的患者,必须用37℃甚至45℃的生理盐水反复洗涤红细胞,使自身的冷凝集素消失,再进行血型鉴定,才能得出正确的试验结果[2]。

3.结论

在外界温度较低时,血型鉴定及配血过程中应注意保暖,提高环境温度,避免冷凝集现象的发生。如仍发生冷凝集现象或正、反定型结果不一致时,要及时查明原因,可采用上述方法克服干扰,报告时一定要注明存在冷凝集现象,同时提示临床在输血时要在室温中复温,输注速度不要太快,密切观察患者反映,确保安全输血。

【参考文献】

[1] 石恩荣.冷凝集对血液分析仪检测结果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5):617.

[2] 黎红梅.冷凝集对血型鉴定干扰及处理[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17):2253 .

论文作者:周欢欢,孙晓敏,朱良勤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3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1

标签:;  ;  ;  ;  ;  ;  ;  ;  

冷凝集对血型鉴定的干扰及处理论文_周欢欢,孙晓敏,朱良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