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流感样病例?
流感样病例是指发热(体温大于等于38℃),伴咳嗽或咽痛之一者,同时缺乏其他实验室诊断依据。1周内,在同一学校、托幼机构或其他集体单位内发生5例及以上30例以下具有流行病学联系的流感样病例,则为流感样病例聚集性发病。
二.流感样病例(含甲型H7N9病例)主要有哪些症状?
一般表现为急性起病、发热(部分病例可出现高热,达39-40℃),伴畏寒、寒战、头痛、肌肉、关节酸痛、极度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常有咽痛、咳嗽,可有鼻塞、流涕、胸骨后不适、颜面潮红,结膜轻度充血,也可有呕吐、腹泻等症状。轻症流感常与普通感冒表现相似,但其发热和全身症状更明显。重症病例可出现病毒性肺炎、继发细菌性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等肺外表现及多种并发症。
三.为何儿童更容易感染流感?
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校、托幼机构为集体场所,儿童在集体场所中聚集、接触密切,一旦有流感病例,很容易就导致疾病的传播,出现更多病例;第二,儿童自然感染流感病毒或疫苗接种少,体内预存免疫弱,对流感病毒的交叉保护作用较弱;第三,儿童自身呼吸道较成人可能没那么发育健全,且自身免疫系统处于发育状态,容易受到流感等呼吸道病毒的侵袭并出现症状;第四,儿童的个人卫生习惯也不太良好,不能完全做到咳嗽遮住口鼻、勤洗手等,造成疾病传播风险加大。
四.学校或托幼机构内发生流感样病例聚集性疫情时应采取哪些处置措施?
学校或托幼机构发生聚集性疫情后,应及时向县区疾控中心报告,并在县区疾控中心指导下,采取以下防控措施:
1.及时上报疫情信息。落实晨午检制度,调查了解学生缺勤原因(疾病或症状信息),每日汇总报告因病缺勤人数,做到传染病疫情的早发现、早报告。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应报告的信息包括:发病人数及发病经过、学校(托幼机构)学生和教职工人数、近期学生出勤情况、因病缺勤记录以及校区卫生状况等。
2.认真做好病例管理。发现流感样病例,应第一时间为其佩戴口罩并实施单独隔离,避免接触其他儿童,及时通知家长带其就医或回家休息。
和患儿家长沟通,说服家长配合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呼吸道标本采集等防控工作,建议家长不要让孩子带病上学,患病期间避免参加集体活动和进入公共场所。
患者体温恢复正常、流感样症状消失48小时后方可返校上课。
3.跟踪记录疫情进展。及时追踪患者的病情进展及转归情况,并报告县区疾控中心。
每日统计新增病例数、累计病例数、痊愈病例数、病例病情进展等情况,按时报告县区疾控中心。
4.做好个人卫生防护。倡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打喷嚏或咳嗽时用手帕或纸巾掩住口鼻,避免飞沫感染他人。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嚏后)应立即洗手。流感患者在家或外出时佩戴口罩,以免传染他人。
保持环境卫生整洁,在天气允许的情况下加强日常开窗通风,保持教室、宿舍、食堂等场所空气流通。
建议学生多喝开水,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5.适时采取消毒措施。在疫情发生期间,学校和托幼机构要在疾控中心专业人员指导下,适时采取日常消毒和终末消毒相结合的措施。
6.积极做好健康教育。开展健康教育,在疫情发生学校和托幼机构可采用网络、板报、张贴画、宣传折页等形式来宣传疾病防治知识,提高师生的自我保健能力。
7.适时进行停课停园。发生疫情的学校和托幼机构应避免组织集体活动。根据疫情波及范围和发展趋势,在流行病学评估的基础上,学校和托幼机构可采取停课、停园等措施,防止疫情蔓延。
论文作者:陈桢
论文发表刊物:《世界复合医学》2020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