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辽宁沈阳 110000
摘要:乡村是承载中华农耕文明、展现人类与自然内在联系、生存智慧的重要载体。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发展不可忽视的内在力量。文章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结合乡村的文化要素提出以“文化+”助推乡村振兴的策略构想,并以沈阳市法库县叶茂台村为例予以路径探索。
关键词:文化+乡村振兴叶茂台村 实施路径
1.研究背景
1.1乡村文化之价值
“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南齐王融在《曲水诗序》中道出了文化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和作用。乡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源地,是礼仪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人类以乡村为聚落单元,创造、演绎出各自乡土文明的独特文化类型。乡村文明以活态的形式孕育于乡村的生活中、劳作中、意识中以及自然形态中,具有工业文明亦或是智能时代都无法替代的淳朴的、宁静的、怡然的独特魅力。“捍卫乡村记忆,就是延续我们的文化根脉”(尚勋武2018)[1]。
1.2乡村文化之困境
随着中国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延伸,乡村空心化、老龄化、边缘化趋势愈发凸显,蕴含在乡村深处的乡村文明、中华文明随之衰落,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与风貌正面临“千篇一律”与“瓦解危机””(孙华2017)[2]。在国家已报批的4000于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中,沈阳数据为零。沈阳市作为盛京古都其大量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关东地域特色文化被淹没于快速发展的浪潮中、遗留于乡村衰退的角落中。沈阳乡村文化的重新崛起与振兴,任重而道远。
1.3乡村文化与乡村振兴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乡风文明”发展要求。“‘乡风文明’不是为经济振兴助力的次要方面,而是乡村振兴的初心、旗帜和方向(刘忱2018)[4]。”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润物无声的文化力量不可缺位。“在乡村振兴中,我们要继承乡村文化,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对之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风格各异的乡村文化成为乡村的靓丽名片”(尚勋武2018)[1]。因此,我们应重拾乡村文明,使其在乡村振兴中得以发挥最大的价值、呈现最美的姿态。
2.叶茂台文化解读
叶茂台,取自“根深叶茂、兴旺发达”之意,其扼守沈阳法库西大门,是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叶茂台村拥有悠久的辽代文明,是辽代左府宰相萧义故居所在地,是北方首次成为中国历史舞台主宰的重要见证。其有包括北府宰相萧义墓群、契丹贵族墓等在内的23座辽代墓群,被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单位。叶茂台西部的圣迹山群上有千年采石场及辽宁省最大的千年古枫群。同时该地区百鸟齐飞,土地富庶,紧邻獾子洞湿地自然保护区,拥有千年历史的毛驴交易集市,及叶茂台花生品牌。
3.以“文化+”助推乡村振兴的思路探索
(1)明确“文化+”的内涵意义与价值
“文化+”即突破对于传统“文化”的表层保护与修复,充分发挥“文化”的融合力与创造力,不断的吸纳与扩展,融入到乡村振兴的每一个环节中,形成以文化为基础、“1+1>2”的发展新合力。
(2)建立多元的“文化+”发展思路
“文化+”,“+”的内容是多元的。其包括文化空间的塑造与展现,文化产业的挖掘与拓展,文化脉络的保护与传承、文化介质的创新与应用等众多方面。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文化+”是开放的、融合的、人本的发展概念,是有效激发乡村活力、促进乡村振兴、展现乡村价值魅力、发挥文化在现代乡村经济社会以及促进城乡多元融合的重要动力。
(3)建立动态的“文化+”发展思路
“文化+”,“+”的过程是动态的。文化本是在不断的衍生、发展中形成的,具有极高的时代性、动态性。因此,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应用“文化+”发展模式的同时,更应遵从文化自身“生态、动态、活态”的特质属性,建立从“静态保护”到“动态传承”的引导机制,使其紧随时代发展的脉络,有机、动态的不断丰富更新与延续。
4.以“文化+”助推乡村振兴的叶茂台实践
4.1文化+产业,构建乡村振兴的动力与价值
产业是乡村发展的核心动力。叶茂台“文化+产业”的新型发展模式即积极推进“文化+旅游”、“文化+农业”、“文化+产品”等模式,形成 “文化助推、三产融合、多元互动”的产业发展格局。叶茂台以“大辽福地、宰相故里”为文化依托,形成“西游、中居、东产”的产业发展格局,主要发展“特色农业”与“文化旅游”两大产业发展主线,和五大产业板块,以及“知辽史、观遗址、赏枫林、探石窟、品民俗、游农庄”六大文化旅游精品,形成乡村文化旅游的全产业链条,形成以文化为依托的一二三产融合驱动新模式。
4.2文化+空间,塑造乡村振兴的格局与风貌
空间是展现乡村文化特质与独特魅力的重要载体。深入挖掘乡村文化脉络与肌理,使其在空间上得以充分的落实与展现。规划以“山水相依,文化联动”为理念,延续“西山、东水、中居”的空间山水特征,结合西部圣迹山历史文化群,打造“山、水、村、文”有机共融的空间发展格局。村庄以山水为基底、延续老街肌理,结合主要干道及设施布局形成“两横一纵”的空间构架。村庄横向主轴向西侧圣迹山历史文化片区延伸,强化西侧历史文化空间的营造,构建西文、东居鼎力互动的文化空间体系。
同时,注重村庄文化风貌的修复与建设,营造辽代文化特色突出、清丽典雅的文化村落风貌。其主要从建筑风貌和景观风貌量大体系入手,包括恢复传统民居、营造文化节点、把控乡村环境、建设辽代风情园等重要文化展示空间等方面。
4.3文化+传承,厚植乡村振兴的土壤与内涵
注重乡村传统文化的内涵式传承。恢复、传承乡村民风民俗、非物质文化。依托叶茂台文化特色,结合乡村旅游产业,开展白鹤节、古枫节、毛驴交易博览会等节事活动,建立传统文化年度展演机制,使乡村文化得以更多元、更“活态”的展现。通过文化软实力有效激活乡村的文化脉络,树立叶茂台文化品牌。同时,秉承“文以载道、经世致用”的理念,把乡村文化传承理念与乡村治理紧密结合。建立文明讲堂机制、村规民约机制等,构建乡风文明的立体宣传管理体系。
5.结语
乡村文化是根基,是灵魂,是“留住乡愁”的根本。所谓乡村振兴,并非把乡村变成城市;乡村该有城市无法匹及的独特景致与文化魅力。乡村振兴,文化铸魂。
最后,向承载着中华文明与历史光辉的“乡村文明”致敬!
参考文献
[1]尚勋武,乡村振兴,文化力量不可缺位[N],光明网-《光明日报》,2018.4
[2]孙华,传统村落保护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生态文明,2017.10
[3]詹国辉、张新文,乡村振兴下传统村落的共生性发展研究[J],求实,2017(11)
[4]刘忱,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文化复兴[J],中国领导科学,2018(2)
论文作者:高子钧,鲍威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6
标签:乡村论文; 文化论文; 叶茂论文; 辽代论文; 风貌论文; 空间论文; 历史文化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