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活动中作者导向的两个误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导向论文,误区论文,编辑论文,两个论文,活动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359(2001)03-0119-02
一
编辑处于当代大众传播的中枢地位、中介环节,它一方面根据作品的特点和自身的选择引导读者,为读者导向;另一方面,又依据社会需求为作者导向,从而起着双向疏导作用。编辑对作者的导向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将社会需求、党和国家在每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方针、政策通过编辑思想、选题策划和具体的编辑选择过程贯彻到作者的创作过程之中,促使作者提供更加符合社会需求和读者需要的精美的精神食粮。但是,在现实的作者导向过程中却常常存在如下两个误区。
误区之一:当作者资历较深、学识较高,特别是某一领域里的名人、学者时,在选题策划之初,编辑一般往往不善于将自己的编辑思想、选题意图,特别是自己独到的见解告诉对方,更不愿提出不同的观点和否定性的意见;而当对文稿进行编辑加工之时,又不敢正其谬误,并进一步将其完善和提高,致使一些名人之作既不能完全达到出版物的整体需要,也不能达到应有的出版效果。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编辑自身知识不足,能力有限,对这些名人之作难以准确把握,因而缺乏必要的勇气和信心。二是受名家“晕轮效应”的眩惑,以至于将名人之光无限扩大,认为其无所不名,甚至形成盲目崇拜,即便是这些名人的想法有所不妥,即便这些作品存在明显的缺点、错误、败笔和失当之处,也不敢反驳、订正和修改,甚至可能反过来怀疑自己的水平和眼光,显然也就不敢奢望与这些名人进行“思想交锋”和对其作品进行完善和提高了,从而难以发挥应有的导向作用。
误区之二:对于水平一般或者资历和学识不如自己的作者,又往往越俎代庖,先是(在选题策划环节)将编辑自己的思想、观点和编辑意图强加于作者,不顾作者实际、缺乏协商精神,后是(在编辑加工环节)大砍大删,违背作者意图。这样不仅不能推动具有个性特色的优秀作品的产生(作品的生命力在于它的个性特色),反而会引致作者的反感与抵触,从而造成作者导向的失败。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编辑主体忘记了自己的社会角色特性,即它的服务性和依附性。编辑的劳动服务并依附于作者的劳动,编辑劳动价值的高低不在于他对作品的直接创造,而在于他对作者才干、个性特征的发现与挖掘程度。二是未将作者看成一个积极的主体。作者不论其水平高低、学识高下,都是一个不断与编辑进行双向信息交流的积极主体,编辑在向其传递编辑意图、选题计划、自己独特的构想等等信息的同时,必须尊重、理解作者的情感、立场、态度和动机,并随时准备悉心接受作者对编辑所传达信息的反馈信息,否则信息的传递就是单向的、片面的,就不能实现最佳的信息传递效果,就不能对作者产生积极有利的影响,甚至使作者导向过程中断或失败。
二
在现实的编辑工作中,作者导向的两个误区是客观存在的,它对作者的创作和文化传播过程的影响是消极的、有害的。那么,如何克服和消除作者导向中的两个误区,使编辑对作者的影响完全转化为正向的积极的,笔者认为应当采取如下措施:
(一)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编辑能力,克服名人“晕轮效应”
名人学者具有对某些专业领域知识的准确把握和运用这些知识进行科学创造的特殊能力,这是不容否认的。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名人学者这些优势的存在而看不到他们的起伏与衰退,况且,即便是最杰出的作者,如诺贝尔奖获得者也不是万能的,他们既有非凡脱俗的一面,又存在一些极其平常甚至不如常人的地方,他们的作品也需要编辑的加工与完善。当然,对这些名著的修改与完善是建立在编辑对原稿准确把握和认知的基础之上的,而这种准确的认知与把握又是建立在编辑主体完善的知识结构、扎实的功底和较强的运作能力基础之上的。没有完善的知识和扎实的功底作基础,编辑要么是没有信心和勇气去触动这些名作,要么是盲目捉刀或佛头着粪,决然不会取得理想之效果。因此,要想提高编辑的信心和勇气,消除盲目崇拜和作者导向误区,必须完善编辑知识结构,提高编辑能力。
(二)正确认识编辑自身的作用与价值,充分发挥作者的主动性、创造性
编辑是文化传播的“把关人”,为了向社会提供精美的精神产品,编辑应该而且必须对作者施加种种影响,以促使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行为更加符合社会需求。但是,应该注意的是,编辑的作用只是引导、挖掘作者自身的潜力。编辑的引导以作者能够完全消化理解为前提,以充分发掘作者自身的潜力,展示作者自己的艺术个性特色这一艺术中最为可贵的东西。因为一个编辑最终能够从一个作者身上发掘的,只能是作者本身所固有的东西。再者,编辑对文章的加工只能是“锦上添花”,而不能是“佛头着粪”,更不能另起炉灶。并且,不论作者资历如何、学识高低,编辑都不能滥用自己的权利,对文章滥施杀伐,对文章的改动要与作者协商,征得作者的同意。只有这样才能摆正编辑自身的位置,消除作者导向中的误区,充分发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以理服人,用心交流
编辑的劳动是从属性的,它从属于作者的创造性劳动。当然,编辑的劳动也具有创造性的一面,但是即便如此,编辑的创造性劳动仍然要以作者的创作为基础。编辑必须善于将自己的思想、观点融入作者的创作过程,对作者实施正确的导向作用。既要尊重作者的创作,又要进行恰如其分的引导,这就要求编辑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必须有理有据,让人感到正确合理,并且具体明确,而不是笼统、空泛,让人捉摸不定,以便减少接受障碍,提高作者接受过程中的自觉意识。同时,编辑还必须善于与作者交朋友,用心去交流,因为心灵的交流才是双方相互影响的最佳状态和最高境界。诚然,心灵的交流需要编辑主体较高的素质和修养,一旦作者从编辑那认真审慎的负责精神、真挚平等的待人态度和驾轻就熟的艺术手段中看到并认同了编辑的巨大人格力量,那么双方的交流就会是和谐、愉快、友好、坦诚的,双方的沟通和认同就会是发自心灵深处的,编辑对作者的影响和导向就会是自然而然的,不带任何功利性,而成为真诚合作与友谊的象征。
收稿日期:2000-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