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学习心理素质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北京市为例_学习习惯论文

高中中等生学习心理品质现状调查分析——以北京市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北京市论文,为例论文,高中论文,现状调查论文,心理品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5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2)02-0020-04

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是我国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目标。但是,目前人们关注较多的是学优生和学困生的学习状况,而对中间群体学生(通常意义上的中等生)的关注较少。这显然与教育改革的基本目标相背离。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对中等生进行关注和研究,提出针对中等生的有效学习、高效学习教学措施和建议,这样才有可能真正解决一线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相应发展。基于此,笔者对北京市高中中等生学习心理品质进行了调查研究,本研究是在高一、高二非毕业年级进行的。

本研究中,中等生泛指学业成就等各种情况在同龄人中处于中间情况的大部分学生,他们在班级中人数最多、覆盖面最广,其学习态度往往比较认真,但由于兴趣、学习习惯、学习策略等原因使其学业成就处于中等水平,且具有易分化的特点。本研究聚焦高中中等生群体,在进行问卷统计时,取学业成绩处于年级范围内排名中间75%(去掉前15%和后10%)的学生作为中等生统计对象。

研究利用自主开发、编制的《高中生学习心理品质调查问卷》,在北京市开展高中非毕业年级中等生学习心理品质现状调查。参与问卷调查的样本学校覆盖北京市7个区县(新东城、新西城、海淀、朝阳、大兴、昌平和密云)三类学校(市级示范、区级示范和普通校),共24所。研究从每所学校选定高一两个班、高二两个班的学生进行施测,最终得到问卷2636份,其中有效问卷2502份。同时,研究对参加后期教学研究的样本校(即实验学校)学生进行小组访谈。研究对每所学校进行三次访谈,访谈对象分别为10位中等生、10位学优生及7~8位任课教师,共访谈学生60人、教师22人。

一、高中非毕业年级中等生学习心理品质现状

学习心理品质是指学习者根据学习情境的各种变量、变量间的关系及其变化,选择或使用特定学习方法调控学习活动的心理能力,是影响学生课堂学习效率和学业成绩的重要内在因素。学习心理品质通常包含学习态度、学习状态和学习习惯三部分。调查问卷中,研究主要通过学生自陈的对学科课程和学科教师的喜好,学科学习压力的大小,与家长、学校教师及同学相处是否融洽来测查其学习态度;从注意力、动机和心境三个方面来测查其学习状态。关于学习习惯,研究则从课前预习、课堂听课、课上笔记、课堂活动、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和复习等方面设置问题,测查学生在上述几个方面的具体行为习惯。访谈话题则围绕学生对学习成绩的满意度、影响自身学习的外界因素、学习状态的调控方法、影响学习效率的学习习惯等展开。

(一)高一、高二年级学生学习心理品质差异及分析

研究将2502份问卷分成高一年级组和高二年级组,其中1413份为高一组问卷,1089份为高二组问卷。调查显示,高一、高二学生在学习状态和学习习惯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在学习态度上则有显著差异(P<0.05),且高一学生的学习态度水平普遍好于高二学生(见表1)。

之所以出现上述差异,可能是由于高一学生从初中进入高中的时间不长,对高中阶段的学习充满好奇和期待,对学科学习及科任教师表现出更为积极的价值认同,而高二学生经过了高中阶段学习的适应期,对学校、学科、教师和同学都有了更多自己的看法。加之高二学生的学习任务相对繁重,学习压力比较大,其产生厌学心理的可能性较高,这些因素都会使他们对学科学习及科任教师的认同度降低。

(二)学优生和中等生的学习态度差异及分析

学习态度是指学生对学习及其学习情境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是学习者对学习持有的积极、肯定的或者消极、否定的反应倾向。研究将中等生和学优生①的学习态度问卷结果划分为优秀、良好、一般、差、很差五个等级,并对其进行频次百分比统计。统计结果表明,学优生中学习态度处于“优秀”和“良好”两个等级的人数占其总数的33.34%,中等生中学习态度处于“优秀”和“良好”两个等级的人数则占其总数的21.66%。这说明中等生在学习态度方面落后于学优生。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学校、任课教师、同学以及家长与学优生的相互认同使他们能够更加适应周边的学习环境,从而形成较为积极的学习态度。此外,值得关注的是,学优生和中等生中分别有9.52%和32.40%的学生学习态度处于消极状态。这部分学生与相关他人的相互认同度较低,其学习的心理压力也较大,需要教师从各方面加以引导,帮助其转变学习态度。

(三)学优生和中等生的学习状态差异及分析

学习状态是指从事学习活动时,学生心理活动在强度、稳定性、持久性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征,通常从学习动机、注意力、心境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描述。研究将中等生和学优生的学习状态问卷调查结果划分为优秀、良好、一般、差、很差五个等级,并对其进行频次百分比统计。统计结果表明,学优生中学习状态处于“优秀”和“良好”两个等级的人数占其总数的46.61%,中等生中学习状态处于“优秀”和“良好”两个等级的人数占其总数的29.86%,两者相差近17个百分点。这说明中等生和学优生在学习状态上的差异显著,且大于两个群体在学习态度方面的差异。学优生学习状态水平明显高于中等生,说明学优生在学习过程中有适当强度的学习动机、较高的注意力以及较为良好的心境,而中等生在学习状态的各方面还有待加强。

(四)学优生和中等生的学习习惯差异及分析

学习习惯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利用某种学习方法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稳定的自动化的学习行为方式。学习习惯是个性化、固定化学习策略的外在表现,适应于特定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情境。研究也将中等生和学优生的学习习惯问卷结果划分为优秀、良好、一般、差、很差五个等级,并对其进行频次百分比统计。统计结果表明,中等生和学优生在学习习惯方面的差异最为显著。其中,学优生中学习习惯为“优秀”和“良好”两个等级的人数占其总数的57.14%,中等生则只有22.50%,两者相差近35个百分点。这说明中等生在学习习惯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在诸如课前预习准备、课上听课、记笔记、提问、讨论、动手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指导和训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相关学习策略。

另外,相对于学习态度和学习状态而言,学生的各种课堂学习习惯会更加直接地影响其学习效率。研究进一步统计问卷中关于课堂习惯的非等级式选择题,结果发现,中等生和学优生在某些具体的课堂行为习惯上也有差异。例如,当问到“在听课时,你通常会怎样做”时,46.51%的中等生选择“认真听重点内容”,而71.43%的学优生选择“认真听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即学优生听课时的关注点更加聚焦于方法和思路。当问到“在课堂上进行小组或班级讨论时,你通常会怎样做”时,中等生、学优生选择“在讨论中积极发言”的分别为48.84%和42.86%,选择“成为讨论的主导者”的分别为9.30%和28.57%。这说明中等生的思维和语言反应速度相对较慢。当问到“在课堂上进行分组实验等动手操作活动时,你通常会怎样做”时,62.79%的中等生和71.43%的学优生都选择了“在活动中积极动手操作”。这反映出课堂上进行“动手做”的活动更加受学生欢迎,学优生表现得更为积极和主动。同时,在该问题中,选择“成为活动的主导者”的中等生和学优生比例分别为13.95%和14.29%,比较接近且都偏低。这反映出课堂上的动手实践活动比其他形式的活动更能够给学生较为均等的参与机会。

二、高中非毕业年级中等生学习心理品质特征

研究对实验学校学优生和中等生的对比分析表明,两个群体在学习心理品质各方面的差异是显著的,中等生的学习心理品质存在以下特征。

(一)与外界的相互认同度较低,学习态度有待转变

问卷结果表明,中等生与周边人群如教师、家长、同学等的相互认同度较低,尤其是外界对他们在学习上的认同度较低。研究对学生的访谈结果也表现出这种特征。例如,当问到“你对自己的学习成绩满意吗”时,无论是学优生还是中等生,对自己成绩表示“不满意”的比例是相同的;而当问到“家长对你的学习成绩满意吗”时,学优生中接近全部表示“满意”,中等生则接近全部表示“不满意”。

外界对中等生学习成绩的不认可会挫伤其学习的自信心,进而影响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效能感。积极的学习态度、适当的自我效能感不仅能促使学生调整并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也是学生能够取得较好学习成绩的前提。对中等生来说,学习态度的转变、自我效能感的提高除了靠自身努力外,他们更需要来自学校、家长和教师等各方面的共同关注和正确引导。

(二)自我调控能力相对较弱,学习状态有待稳定

相对于学优生而言,中等生学习动机的强度呈现过高或过弱的特点。这有可能导致中等生的学习状态不稳定,不能够使自身的心理状态更好地适应学习的需要,也间接反映出中等生的自我调控能力有待提高。访谈时,学优生的谈话气氛更为热烈,相互之间的观点碰撞更为激烈,而中等生则略显沉闷。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两个群体在心理状态上存在差异。

学习状态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直接因素。如何帮助中等生调整学习动机的强度,同时又不给他们过大的心理压力;如何使其在课堂上保持较高的专注度,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自己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如何使其保持平和的心态,尽量不受外界突发因素的干扰等等。这些都是值得教师在完善自身教学工作时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三)课堂学习认真,深度思考能力有待提高

在教师访谈中,大多数教师认为中等生在课堂学习中通常表现出高效学习的特征,如注意听讲并认真记课堂笔记等;同时也会表现出低效学习的课堂习惯,如被动回答教师的提问、笔记没有重点、小组活动不积极、不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不能迅速地将所学知识与已有经验联系起来、不注重学习方法的提炼和应用等。

学优生和中等生的对比分析也表明,两个群体在解决具体问题时的思维模式和思考能力是有差异的,学优生更加关注问题解决的思路和方法,在遇到困惑时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这表明中等生需要提高深度思考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改善中等生的听课效果,提高其回答问题的质量。

(四)乐于进行实践活动,活动习惯有待完善

课堂上的小组讨论、分组实验等实践活动是学生普遍乐于参加的,但中等生和学优生在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存在一定差异。相对而言,中等生在小组讨论活动中成为活动主导者的比例较低,活动的参与度较低,活动习惯有待完善。这种参与度的提高从形式上可以是学生动手活动或讨论活动时间的增长、表达自身观点的机会增多、动手实验的效果改善,从内涵上应是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加大、思维主动性增强、主动生成的信息量增大等。

三、改善中等生学习心理品质,提高其课堂学习效率的策略

诚然,学生学习心理品质的改善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教师、家长以及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通力合作。但改进课堂教学无疑是改善中等生学习心理品质的最佳途径,因为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心理品质的直接影响因素。如果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采取一定的方式和方法帮助中等生提升学习兴趣、调整学习状态、摒弃不良学习习惯,那么就能够提高中等生在课堂学习时的关注度和参与度,进而从整体上缩小中等生与学优生的差距。

第一,全面关注中等生的发展需求,转变其学习态度。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需求也是多方位、因人而异的,所以教师应全面关注学生的各种发展需求,针对不同学生的需要提供不同的帮助。例如,有的学生自信心不足,需要教师给予更多的关心和鼓励;有的学生自尊心过强,需要教师给予正确的引导。教师只有帮助学生克服弱点,逐步提升其自我效能感,促使其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学生才能真正改善自身的学习心理品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

第二,加强对中等生的学习方法指导,提高其自我调控能力,稳定他们的学习状态。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对于中等生而言,学习方法的指导尤其重要。所以,教师有必要在课内外加强学习方法指导。教师在课堂上应凸显“过程与方法”维度的教学目标,让中等生在活动过程中领会相关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养成正确思考问题的习惯;课外则应定期与中等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及时发现中等生的学习困难和障碍,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第三,引导中等生关注自身课堂学习行为,自主完善课堂学习习惯。提高中等生的课堂学习效率,意即改善造成其低效学习的不良习惯和方法。中等生的课堂学习习惯有一定的改善空间,但很多时候他们意识不到自己的学习习惯有待改善。学生只有自主地意识到自身学习过程中的缺陷,才可能从根本上转变其原有的学习方式,正确认识自我。为帮助中等生对自身状况形成客观的认识,一方面,教师可让中等生观看自己的课堂实录,然后通过反思修正和自我检验等方法转变自己的课堂学习习惯;另一方面,对于中等生的那些有可能导致其与课堂教学进程不同步的学习行为,教师有必要及时给予提醒和建议,并通过重点跟进、及时明示、激励评价等方式使学生转变学习习惯。

第四,丰富教学方式,促使中等生深度参与实践活动。相对于学习习惯而言,学生在学科学习中的问题解决思路是决定其课堂学习效率的更为内隐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有必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以促进中等生思维的深度参与。教师应该在教学准备阶段就针对中等生的学习特点设定教学目标、整合教学资源,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有必要进一步了解中等生在面对各种教学情境、教学问题和教学内容时的所思所想,进而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这样才能够帮助中等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解决思路的缺陷,促使其建立新旧知识关联的网络体系,进而提高其将所学知识、方法应用于新问题、新情境的迁移应用能力。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营造积极的师生互动氛围,使中等生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爱和指导。

注释:

①研究对2502份问卷按照学生近一学期的学业成绩划分出中等生问卷1830份、学优生问卷366份,其余为学困生问卷。

标签:;  

高中生学习心理素质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北京市为例_学习习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