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淇县人民医院;河南鹤壁 456750)
【摘要】目的:探讨高频振荡通气(HFOV)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2月~2016年7月本院收治、需机械通气的RDS患儿70例,随机分为HFOV组和常频机械通气(CMV)组,比较两组患儿肺功能、并发症、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机械通气1h后,两组患儿吸入氧浓度(FiO2)、氧合指数(OI)、平均气道压(MAP)、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均较0h有不同程度改善,且在1h及6hHFOV组较CMV组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机械通气24h后HFOV组的OI、MAP仍较CMV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FOV组患儿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短于CMV组(P<0.05);两组气漏、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FOV能更好更快的改善RDS患儿的肺氧合功能,缩短病程,同时并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
【关键词】高频振荡通气;常频通气;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9753(2018)09-0219-01
作为临床中一种极为常见的危急重症,新生儿呼吸衰竭主要指的是呼吸中枢原发或继发性疾病引起的通气功能障碍,其会影响到呼吸系统对O2的吸入及CO2的排出[1],目前临床中对新生儿重度呼吸衰竭的治疗主要包括NO吸入、高频振荡通气等,该治疗方式不仅操作简单,而且成本相对较低,为探究其临床安全性与有效性,研究收集我院70例新生儿重度呼吸衰竭患者的病例资料予以分析,并对研究结果做出如下总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2月~2016年7月收治本科的诊断为2~4期RDS35例患儿为治疗组,RDS诊断标准参照《实用新生儿学》第4版。采用回顾方法将本院2012年2月以前收治的诊断为RDS并给予常频机械通气的35例患儿做为对照组,两组患儿RDS的诊断均符合《实用新生儿学》的诊断标准,排除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呼吸道畸形、重度窒息、胎粪吸入综合征、休克患儿。常频机械通气治疗失败转为高频振荡通气治疗的患儿,不纳入该研究中。两组患儿胎龄在28~38周,体重1000~3000g,性别、体重、X光胸片分级及产前运用激素、产后运用PS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常规治疗方法及观察指标所有患儿均于入院后即行血气分析及胸部X线检查,诊断为RDS后即给予机械通气治疗,并维持血糖及内环境稳定等治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部分患儿经家长同意在入院后于生后3d内给予第1剂肺表面活性物质(PS,固尔苏)200mg/kg,必要时12h后根据情况予第2剂PS100mg/kg。
观察两组患儿机械通气前以及机械通气后各个时间点呼吸机各参数、血气指标,氧合指数(OI)=FiO2×100×MAP/PaO2及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合并的并发症等。
观察组(CMV):采用Servo-i呼吸机,初设参数:FiO20.4~1.0,吸气峰压(PIP)20~30cmH2O,呼吸末正压(PEEP)4~7cmH2O,I:E为1:2,呼吸频率(R)35~60次/min。根据血气分析及胸部X线结果调节呼吸机参数,维持血气分析及经皮氧饱和度在正常允许范围,渐下调呼吸机参数,当FiO2<0.3,PIP<15cmH2O,R<30次/min,即撤离呼吸机或改为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指标变化比较:两组患儿机械通气前FiO2、OI、MAP、PaCO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机械通气1h后,治疗组患儿FiO2、OI、MAP、PaCO2均得到改善,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MAP、PaCO2无明显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机械通气6h后,治疗组FiO2、OI、MAP、PaCO2均较观察组得到显著改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机械通气24h后,两组间PaCO2、Fi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OI、MAP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
2.2治疗效果、并发症等情况比较治疗组患儿治愈32例(91.4%),死亡3例,其中合并DIC、休克各1例。观察组治愈30例(85.8%),死亡5例,其中合并休克1例,DIC1例,肾功能衰竭各2例。两组间治愈率、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高频振荡通气治疗作为一种全新的机械通气方式,其工作原理是采用小于解剖腔的低潮气量、近似于肺部共振的高频率和低通气压力低潮气量进行通气。与传统机械通气的不同之处在于,高频振荡通气是通过提高气体的流动速度从而增加对流和弥散,使得患者肺组织的气体交换变得更加有效、迅速。在新生儿出现呼吸窘迫综合症的时候,会导致患儿肺部释放或产生的表面活性物质不足,从而引发大面积的肺泡顺应性下降和萎陷,降低患儿的肺氧合功能。高频振荡通气治疗对于患儿的肺泡萎陷纠正以及肺泡开放的维持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它的优点就在于,能够将患肺部的小气道持续性开放;减少压力和容量的变化,气体交换的完成是在最低的气道压下完成;这样,可对患儿的心血管系统造成更小的影响,且内源性表面活性物质的合成受到更小的抑制[2]。所以,高频振荡通气治疗通过气体的快速、有效交换,从而实现肺血的氧合加速,进一步迅速对患儿的低氧血症进行改善,缩短机械通气时间,降低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减少了慢性肺损伤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了住院费用。
本研究显示,对新生儿RDS的治疗,HFOV在FiO2、OI、MAP方面较CMV改善明显,特别在早期降低呼吸机参数方面较CMV有明显优势。本组患儿在治疗过程中监护心率、脉搏、血压均相对稳定;HFOV组无气漏病例,CMV组2例,考虑与HFOV组采用较低的压力及小潮气量。本研究两组患儿在IVH、BPD、ROP、肺部感染等方面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HFOV能有效的改善患儿通气和换气功能,在治疗RDS方面,与CMV相比,具有可比性。
参考文献:
[1]雷国锋,张君平,王晓冰.西地那非联合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合并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研究[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5,30(5):326-330.
[2]张莉,郑肖瑾,张耀.高频振荡通气辅助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5,12(11):87-89.
论文作者:王瑞敏,董芝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8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3
标签:患儿论文; 统计学论文; 机械论文; 新生儿论文; 两组论文; 差异论文; 呼吸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18年第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