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心理咨询体系构建研究_心理健康论文

构建中小学心理辅导体系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小学论文,心理辅导论文,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近十年在我国有了较大的发展,心理辅导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但由于理论准备不足,操作策略欠缺,学校心理辅导还远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从我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来看,有以下几个值得注意的倾向:在组织机构上,职责分工不明确,不具体;在辅导形式上,偏重学校,忽视家庭和社区的配合;在辅导目标上,定得过细、过繁,缺乏层次性;在测量工具上,引用国外修订的量表多,适合国内学生实际的量表少;在辅导方法上,对预防性和发展性辅导重视不够;在辅导途径上,有效、实用、针对性强的团体辅导活动不多。有些学校的心理辅导虽然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但由于只有少数班主任教师或辅导人员的参与,没有形成集体的教育与辅导行为,更没有形成完整的辅导体系和有效的运行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构建学校心理辅导体系,探讨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组织管理及运行机制,对于完善心理学理论,丰富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实践,提高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过程与方法

本研究选择武汉市有代表性的15所中小学为试点学校,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实验法、调查法和个案研究法,经过四年多的实践探索,归纳出了学校心理辅导的基本框架和体系。

(一)确定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内容

从学校心理辅导的作用来看,一般具有三种功能,即发展性功能、预防性功能及矫治性功能,其中前两种功能尤为重要。实现以上功能的前提是确定适合我国中小学实际的、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系统的、发展性的、有层次的心理辅导目标内容。

确定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内容,可依据我国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参考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学校心理辅导的直接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学校心理辅导的具体目标内容主要包括学习、生活、交往、休闲和择业等方面。下面是我们在武汉市部分中小学实施心理辅导目标内容的简要描述性框架图表(见上页表1)。

(二)建立学校心理辅导组织领导机构

中小学心理辅导目标的落实,需要一定的制度、组织领导机构和专兼职人员作保障。武汉市在市教委基础教育处、市教科所、市教育学会中小学生心理辅导与教育专业委员会的部署、领导及指导下,统一协调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为保证此项工作深入、持久、扎实地开展,我们在试点学校建立了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并明确了工作职责。

1.校长室。校长室是在校长领导下,全面负责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最高领导机构。校长室的职责是:按照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和统一部署,在教育科研部门专家的指导下,制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工作的发展规划;协调学校各部门之间的关系;确定心理辅导专职人员人选;安排全体教师及专职人员培训进修;出席、指导有关心理辅导的各种会议等。

2.教导处。教导处是在分管教学校长的领导下,协助辅导室做好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主要机构之一。教导处的职责是:协助及督导各科任教师做好学科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辅导的工作;配合辅导计划,调整课程安排,落实心理辅导课的课时、教材等工作;配合辅导计划,做好学生心理及其他测验的安排;出席有关辅导会议或个案研究会议,提供或保管学生有关资料。

3.政教处。政教处是在分管德育校长的领导下,协助辅导室做好心理辅导工作的主要机构之一。政教外的职责是:协助及督导班主任做好班级活动中的心理辅导工作;参与辅导室制订心理辅导计划;安排心理辅导专门活动;对班主任教师进行有关培训;会同辅导室进行学生心理问题调查与处理;会同辅导室及教导处安排学生的课余活动;会同辅导室、家长(社区)委员会安排家访及举办家长会等。

4.总务处。总务处是在分管行政后勤校长的领导下,协助辅导室做好心理辅导工作的机构之一。总务处的职责是:给予学校心理辅导工作必要的支持,包括场地、经费、设备等。

5.辅导室。辅导室是在校长直接领导下,具体负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的专门机构,由主任、专职辅导人员、兼职辅导人员及资料员等组成。辅导室的职责是:按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的发展规划,制订学校心理辅导工作实施计划;协助辅导教师、科任教师和班主任开展各项辅导工作;建立学生完整的心理健康档案;对学校教师、行政人员及家长提供辅导专业服务;开展小组及个别咨询和辅导工作;争取有关机构和社会资源共同做好辅导工作;协助拟定辅导经费预算;协助主持召开学校辅导工作专门会议等。

6.家长(社区)委员会。家长(社区)委员会是协助学校开展心理辅导工作的外围机构,主要由家长代表、居民委员会及共建单位负责人组成。家长(社区)委员会的职责是:参与学校的心理辅导工作;协助学校开办家长学校,配合与支持学校辅导工作;协助社区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三)探讨多种形式的心理辅导途径

选择合适的途径和方式,是落实学校心理辅导内容的重要环节。几年来,我们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讨。

1.开设心理辅导课。在中小学开设心理辅导课,让学生掌握一些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规律,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学习自我调节的方法,解决在学习、生活、工作和休闲中遇到的各种心理困惑。心理辅导课是学校心理辅导的主要途径之一。

心理辅导课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通俗、系统地介绍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重点介绍青少年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评价、自我控制等方面的内容,并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活动,协助学生学会认识自己、悦纳自己、调控自己。心理辅导课可作为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强调学生的参与、自我教育和自主活动,要有适合学生特点的学生用书以及教师参考材料、指导纲要、实施要点、活动设计和管理评估系统。心理辅导课由经过系统培训的专职心理辅导人员担任,每周或间周一课时,由教导处统一安排。心理辅导课由市、区教科研部门组织、指导和管理,其活动形式灵活多样,活动内容也十分丰富,包括知识讲座、情境模拟、角色扮演、操作训练、作品交流、小组讨论等。

2.学科教学渗透心理辅导。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使教师自觉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方法以及心理辅导技术,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克服特殊的学习困难,机智灵活地处理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是学校心理辅导的重要途径之一。

学科教学渗透心理辅导,要求教师在全面了解,学生掌握学生智力和非智力情况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需要、接受程度以及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努力营造课堂教学的良好心理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交往关系,较好地完成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智力、品德以及情感等非认知心理素质的培养。

学科教学渗透心理辅导的内容广泛,方式多样,涉及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包括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方法的指导等方面。在实施过程中应遵循协同性、随机性、诱导性、顺应性、渗透性原则,帮助学生化解学习心理困扰,调节和优化学习心理状态,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习适应性,达到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的目的。

3.举办家长学校。学校心理辅导目标内容能否落实,与家长是否支持、配合有很大关系。在中小学开办家长学校,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介绍有关心理辅导方法,推荐和发放科学而实用的心理辅导读本,是转变家长教育观念,提高家长自身素质,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联系,巩固学校心理辅导成效的重要措施。可充分利用社区、医疗、有关机构等资源,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形成学校与家庭、社会相互协作的网络,共同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

中小学家长学校应在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研部门及妇联、共青团等部门的领导、组织和指导下,由学校教导处或政教处具体组织。家长学校的教师由专家和专职心理辅导人员担任,内容包括: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青少年常见心理卫生问题、家庭心理保健知识、亲子关系特点、家长观念的转变与更新等方面。班主任应做好家长的动员工作,家长学校一般每周或隔周一次。同时,班主任还应通过不定期的家访等形式,巩固家长学校的效果。

4.开展小组(个别)辅导与咨询。以上几种途径主要应用于团体辅导,而少数或个别学生的特殊问题则需要进行小组或个别辅导。因此,开展小组及个别辅导与咨询是学校心理辅导的另一途径。

小组(个别)辅导与咨询是较全面、较系统了解学生的一种方法和技术,其特点是针对部分学生的一些特殊问题,如性格问题、情绪问题、冲动行为问题等,在建立学生档案(包括学生的背景资料、学业、品行状况,心理测验资料等)的基础上,制定小组及个别辅导计划,开展系列小组辅导活动,做好跟踪观察记录,及时疏导学生的各种心理困惑,帮助学生学会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以达到“对症下药”、因材施教的目的。

个别辅导和咨询主要有电话咨询、来信咨询和面谈咨询三种形式,其中以面谈咨询为主。面谈咨询应由辅导室专职辅导人员来主持。其程序包括:心理及行为问题的检测和鉴别;心理及行为问题的分析和诊断;心理及行为问题的干预和矫治;心理及行为问题的转化和评估等四个环节。面谈咨询通常在心理辅导室里进行,辅导室的布置应简明、舒适,给人一种宽松的感觉。由于专业性、技术性较强,要求辅导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

以上心理辅导组织、形式、途径等构成了一个整体体系(见表2)。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试点校工作得以推进

学校心理辅导体系的研究,对推动武汉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几年来,我们配合武汉市教委基础教育处,在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试点学校工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经过学校申报、区教委推荐、市教委批准,已有40所中小学被确定为第一批心理健康教育试点学校。这些学校都成立了心理辅导室,建立了学生心理档案并开展了实质性的研究。试点学校工作的推进,促进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体系初步形成

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学校心理辅导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心理是一种复杂的现象,造成学生心理障碍的因素很多。因此,我们在重视学校心理辅导工作,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注意同社区和家庭建立广泛联系,寻求更大范围内的支持,初步形成了学校、家庭、社区相互协作、相互补充的心理辅导网络体系。

几年来,在市教委、市妇联的领导和市教科所的指导下,武汉市中小学举办了各种形式的家长学校,我们编印出版的《家庭教育指南》、《家庭心理辅导与教育》作为家长学校的教材,受到好评。由于各中小学(幼儿园)重视了对家长进行心理辅导知识的普及工作,并通过家长学校对家庭心理辅导进行指导,从而为学校心理辅导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

(三)学校心理辅导教师培训工作持续开展

学校心理辅导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者是广大教师,因此,提高全体教师的自身素质是一项紧迫的任务。课题组一开始就十分重视这个问题,一手抓教材编写工作,一手抓师资培训工作。我们根据教师的特点和需要,组织课题组成员及试点学校教师编写出版了《青少年心理辅导》、《教师心理调适与训练》、《家庭心理辅导与教育》、《学生偏常心理辅导与矫治》、《中学辅导活动》、《小学心理辅导读本》及《中小学教育科研实用教程》等。几年内,我们共举办各种类型的心理辅导教师培训班、研修班、学术报告会60多期(次),培训教师3万余人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我们将教师培训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1.普及型。这一层次培训的对象是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由市区教育科研人员、有关专家深入到各试点学校,举办系列专题讲座。培训内容涉及:学生身心特点、心理健康基础知识、心理辅导概述、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与作用等。目的是提高全体教师教育科研意识,转变教育观念,形成心理辅导的氛围。

2.提高型。这一层次培训的对象是学校校长、主任、年级组长、班主任、主要学科教师和校医等。由市教委发出培训通知,市教科所组织集中培训,高等院校、教育科研部门专家主讲。培训内容包括:心理辅导概述、心理辅导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学科教学渗透心理辅导的实施、心理辅导资料的搜集与运用等。目的是提高学校心理辅导骨干教师队伍的素质,传授心理辅导的知识和方法。

3.专业型。这一层次培训的对象是学校心理辅导专职人员。由高等院校心理学教师主讲。由于这一部分人大多数是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系、心理系毕业生,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素养,因此,培训内容应有一定的深度,包括:辅导原理与实施、个案研究、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技巧、儿童偏差行为的辅导与矫治、小组辅导的策略、心理测量的方法与运用等。目的是提高专业人员的知识水平和实际能力,增强学校心理辅导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四)学生心理及行为问题得到了预防和矫治

我们针对中小学生存在的性格问题、情绪焦虑问题、冲动行为问题等突出心理问题,指导各试点校开展有针对性的辅导、矫治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试点校和非试点校学生性格前后测,性格结构变化比较。随机抽取试点校和非试点校各3所,分别为978、926人。其中试点校初中三年级521人,小学六年级457人;非试点校初中三年级513人,小学六年级413人。前测时间为1996年12月,后测时间为2000年2月。测试工具采用Y·G—WR性格检查量表。结果统计见表3。

表3 试点校和非试点校学生性格结构变化统计表

类别 合理变化 不合理变化无变化

人数及%

 人数

%人数

 %人数

%

试点校

587

60.02 223 22.80 168

17.18

非试点校 393

42.44 296 31.97 237

25.59

从表3可以看出,试点校学生性格合理变化人数明显多于非试点校,而不合理和无变化人数则明显少于非试点校。说明试点校开展心理辅导工作是有成效的。当然,中小学生性格是发展变化的,具有一定的可塑性,不合理变化和无变化人数占40%,说明性格又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同时也反映了心理辅导任务的艰巨性。

2.试点校和非试点校学生情绪前后测,情绪变化比较。被试情况同上,测试工具采用MHT焦虑诊断量表,结果统计见表4。

表4 试点校和非试点校学生情绪变化统计表

项目 学习焦虑 对人焦虑 孤独倾向 自责倾向

人数及%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试点校

959.71697.06596.03767.77

非试点校 149

16.09

135

14.58

788.42108

11.66

项目 过敏倾向 身体症状 恐怖倾向 冲动倾向

人数及%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试点校697.06606.13737.4697

9.92

非试点校 758.10586.269710.48

135 14.58

从表4可以看出,除身体症状外,其余各项指标试点校和非试点校均有显著性差异,非试点校学生情绪焦虑水平大大高于试点校,说明试点校开展心理辅导活动对稳定学生情绪产生了积极影响。

3.试点校和非试点校学生冲动行为前后测,冲动行为变化比较。在试点校和非试点校各3校中发放“冲动行为观察问卷”,从同伴提名较集中的被试中随机抽取20名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试点校10名作辅导组,非试点校10名作对照组。前测时间为1997年12月,后测时间为1998年12月。结果统计见表5。

从表5可以看出,辅导组前测选“无”人次数大大少于后测选“无”人次数,经X[2]检验,其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对照组中前、后测选“无”人次数无显著性差异,说明对辅导组有冲动行为的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实施干预,其矫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表5 辅导组与对照组学生冲动行为观测结果比较

组别   辅导组

 对照组

 前测

后测前测

后测

总次数 44 9570 68

X[2] 18.71 0.0288

P值 P<0.005P>0.05

四、讨论和建议

(一)关于学校心理辅导目标内容的划分

我们认为,学校心理辅导目标内容的划分应从学生年龄特征及身心发展实际出发,着眼于发展性价值取向,强调提高学生自我意识和社会适应性水平,并体现层次性要求。

(二)关于学校心理辅导运行机制的建立

要确保心理辅导的地位、任务、运作方式的落实及财力物力的提供,使学校心理辅导有章可循,不至于因学校领导的更换或个人的好恶而兴废,就必须建立学校心理辅导的运行机制。首先,国家教育部应正式出台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系列制度和政策,明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责任,对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软、硬件条件及师资作出明确规定。其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把抓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具体任务,各地教育科研部门、高等师范院校也应积极配合,做好专业指导及师资培训工作。再次,要建立心理辅导人员培训上岗制度,提高专兼职人员的素质,对专职辅导人员的岗位要求、职称待遇等作出明确规定。

(三)关于学校心理辅导途径的主次关系

中小学心理辅导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是由心理辅导活动课、学科教学渗透心理辅导、家长学校、小组及个别辅导等途径构成的有机整体。从目前学校心理辅导的实际尤其是师资队伍的现状考虑,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程应是学校心理辅导的主要途径。我们认为,应加大专职心理辅导人员培训的力度,每所学校都应按一定比例配备几名专职辅导人员,并将心理辅导活动课列入校本课程,在时间上予以保证。学校心理辅导活动课应以全体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通过各种有针对性的活动,使学生在各种情境中不知不觉地得到启发,达到认识自我,认识他人,并获得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对于少数学生的特殊心理问题,可通过小组或个别辅导等途径,运用尊重、信任和关爱等基本方法和技术加以解决。

(四)关于学校心理辅导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仅靠学校是不够的,必须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立体辅导网络。增进学生身心健康,需要协调各方面的影响,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联系并形成合力。我们建议,应通过家长学校及社区学校等各种渠道,对家长进行有序列、分层次的家庭心理辅导指导,使家长对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的目的、意义有深一层的理解并予以支持和协助。同时,要依靠社区有关部门和机构加强舆论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心理氛围,为学校心理辅导提供必要的社会资源。

标签:;  ;  ;  ;  ;  

中小学心理咨询体系构建研究_心理健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