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建设的艰巨性和本质特征_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建设的艰巨性和本质特征_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建设的艰辛历程与本质特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学科论文,历程论文,本质论文,艰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1983年筹建,1984年起步。当时教育部长何东昌和副部长彭沛云亲自抓这一学科建设。我体会他们之所以这样重视,一是已感到在改革开放时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教育培养青年的重要性;二是汲取历史经验,希望思想教育工作科学化,培养这方面的专门人才。当时,“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刚刚通过,思想政治工作被列为毛泽东思想体系的科学内容之一。清华大学党委调我参加这一学科建设,明确关照:“清华文科复建就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起步”,“要把毛泽东思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总结历史经验(包括清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相结合,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从一开始就遇到很大争议。何东昌、彭沛云、滕滕等教育部领导认为培养高校思想教育人才要从研究生层次办起,但是有些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工作不是学科,或认为不需要研究生层次”。最后选取折衷方案,在1984年招收第二学士学位生。第一批招生的包括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原北京钢铁学院)、西安交通大学、大连理工学院、浙江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原北京师范学院)等,同时12所高校招收了本科生。1984年在这些高校所在本省市招生,1986年面对全国各省市招生。第二学士学位班生源都是各省市教工委从各校工作两年以上的优秀政治辅导员中推荐的,由此可见教育部领导对这一学科建设的重视。

这一学科由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具体指导,正因为存在争议,所以思政司从一开始就非常重视学科建设,历任司长(蔡次民、徐文良、朱新均)及主管学科建设的处长李斌等每年都要召开一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研讨会,研究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课程设置、教材编写、科学研究、教师队伍、学生生源等有关问题。李鹏当时是主管教育的副总理,非常关心这一学科建设。1986年初,他明确指出:“我们现在应该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个学科来看待,除了有教授、副教授、讲师一套制度外,应该有一套完整的学科要求,要攻读博士、副博士、硕士、第二学士学位……应该开一系列课程”。“要认定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门科学”。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胡启立,1985年底在北京钢院与思政专业第二学士学位班座谈时也指出:“我们的事业非常需要既懂政治、又懂业务的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首先必须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要学习党的方针、政策,特别是有关改革的方针、政策;第三,要注意了解、分析、研究社会的各种思潮;第四,要重视社会调查。”朱镕基在担任上海市长时也说过:“中国什么学科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我想思想政治工作能达到”。这些讲话对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986年,第一批第二学士学位生毕业,在清华大学联合举行了毕业典礼,何东昌讲话,充分肯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的成绩,初步总结了学科建设经验;彭沛云为毕业班学员题词:“为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接班人,立志做一个坚定的、清醒的、奋发有为的马克思主义者,坚守在思想政治教育岗位上。——愿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第二学士学位班首届毕业生共勉”。1987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综合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的科学,必须由专职人员作为骨干,并且要培养和造成一批思想政治教育的专家、教授和理论家”。要求“有关院校要认真办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办好第二学士学位班,并创造条件培养这方面的硕士生和博士研究生,为造就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人才开辟一条新路”。随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修订硕士、博士研究生专业目录时,在政治学学科里增设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军事学科增设军队政治工作学专业。1988年全国有十所高校获准首批招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所有录取学员都经过有关党委的推荐和严格的入学考试。1990年中国人民大学设立了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科。

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材建设也取得进展。在1991年原已编写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系列教材(12本)的基础上,为适应办学多层次及学科建设的需要,1994年原国家教委组建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教材编写委员会,3月在长沙召开了教材编写会议,邀请全国20多所高校的50位著名专家、教授,启动第一套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统编教材12本,包括《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著作导读》、《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论》、《政治观教育通论》、《人生观通论》、《道德观通论》、《唯物史观通论》、《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现代西方意识形态导论》、《比较思想政治教育》。这个专业教材群区分了类别和层次,一是专业必修课、选修课;二是本科教材、研究生教材。这些教材在20世纪末由高教出版社陆续出版。实践证明,这些教材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吸收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丰富成果,既有严肃的理论性与科学性,又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做出了贡献。

20世纪90年代初,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博士点建设提上了日程。这时,教育部总结过去学习苏联专业面过窄的做法,从本科到硕研、博研都在调整学科目录,思想政治教育应不应或应该与什么专业合并建设博士点,又发生了不同意见。一次,当时教育部长张孝文到清华指导工作,我借机和他谈了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建设的看法,建议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合并,理由是马克思理论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而且,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本身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不知道我的建议是否起了什么作用,但后来这两个专业确实合并了。合并后的实践,部分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师认为自己的专业被削弱了。

申办博士点的过程同样艰难,理由仍然是“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工作专业一样,是工作不是研究型学科,不需要高层次研究人才”。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率领我们几位学者反复论证,仍然难以通过。在一次研讨会上,我曾这样答辩:“环境保护是工作也是学科,新闻传媒是工作也是学科,经济、行政、教育乃至图书管理工作也是学科,在西方甚至‘家政’也是学科,为什么对人的思想教育与管理不能是学科呢?我校环境保护专业称他们的学科是‘社会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的内切圆’,是一种综合性的横向科学;建筑学也是社会学、艺术、技术科学相融合的横向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也同样是兼具理论性、意识形态性、教育性的综合性横向学科。综合性的横向学科确实与只研究某一方面规律的学科有所不同,但这只是学科类型、学科建设特点不同而已。是因为西方没有这个学科而怀疑她的学科属性吗?其实,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正因为她有中国特色,才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思想政治教育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正因为我们对这方面的规律研究比较多、比较深,我们才能把她作为学科建设。现在中国的改革开放,世界的风云变幻,对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许多深层次的问题,提出了许多最具理论探索性的前沿课题,是最高层次的研究课题,怎么能说不是研究型学科?”后来,在国务院学位办和教育部的领导下,1996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终于开始招收博士生,中国人民大学自动取得这一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武汉大学(与华中师大联合),清华大学(与首都师大、北京科技大学联合)成为第一批被国务院学位办授予这一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我有幸成为这一学科首批博士生导师之一。

中国人民大学许征凡教授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老前辈,他的弟子遍布全国高校并成为骨干。我们戏称他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祖师爷”,以表示对他的尊重。他一直主张马克思主义理论应当成为一级学科,并为实现这一目标长期奋斗。靳辉明教授(曾任中宣部理论局局长)、顾海良教授(曾任国务院学位办主任)等对这一目标的实现起了重要作用。21世纪初党中央组织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在此背景下,2005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终于成为现实,“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其下属的二级学科之一。现在,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或有关单位,正在对这一学科建设规律理论和实际结合地进行艰辛探索,并取得了长足进展。作为这一战线的老兵,我对此感到十分欣慰。

2003华中师大在武汉召开“桂子山”学术论坛,研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规律与特点,我作了个发言。当时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还没有建立,我的发言显然有局限性。现在按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建设要求,稍作改动,写在下面,也许对这一学科的建设还有点用。

一、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原表述为综合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三个组成部分是由一块整钢铸成的不可分割的整体。而思想政治教育(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科学地分析现实社会的社会矛盾、社会思潮,从而为人们排疑解惑。江泽民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四个如何认识”的根本任务,其中就包括对当代社会主义、当代资本主义以及对改革开放以来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变化的科学分析。对这些问题,譬如对为什么在落后国家率先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以及革命后所面临的矛盾的分析,不是单纯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或科学社会主义某一方面的问题,而需要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结合历史和现实进行科学的分析,才能作出有说服力的回答。

所以,我们不但需要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家、政治经济学家和科学社会主义专家,而且还需要能综合运用马克思基本理论,分析现实社会矛盾、社会思潮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和学者。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他们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奠基人或发展者,但又不是单纯地只是哲学家、经济学家或社会主义者,而是将这三者统一于一身的革命家兼学者。现在,我们需要不需要培养这样的人,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培养的高层次人才就应当是这样的思想家和学者,而不是只研究马克思主义某一组成部分的专家。我们应当旗帜鲜明地提出这样的培养目标,这不是空想而是现实的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应当承担这样的任务。我自己也一直在朝这个方向努力,我一直教马克思主义哲学或唯物史观课程,同时不断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其他专家的论述中汲取营养,研究当代社会思潮和大学生感到困惑的问题。这样做有一定难度,需要涉猎比较宽的领域,但它能更好地适应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应当把马克思主义完整的思想体系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在课程设置上,应当包括它的基本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而不是只侧重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某一个方面。重要的是在理论教学中应当突出对当代社会主义、当代资本主义的研究,突出对当代社会思潮及人们思想难点、疑点的研究,而不是纯学术的研究,以培养人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理论结合实际地分析思想问题的能力。

二、意识形态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既是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阵地,又是党和国家主导意识形态的传播阵地,它是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包括政治思想、道德思想、心理健康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内容,但是政治思想教育,坚定正确政治方向的教育,始终是第一位的。在现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就体现了这种把政治思想教育放在第一位的、全面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因此它具有极强的意识形态属性。有些人之所以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是学科,就是因为认为她是意识形态。从理论上讲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性与科学性是能够统一的,但是在党的政治路线出现失误的时候,譬如在改革开放以前“左”的思想影响比较大的一段时间,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就搞了一些不科学的大批判,这是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成见的一个重要历史原因。我自己也有这方面的经验教训。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经济困难时,有位河南农村来的学生反映,在人民公社运动中他们家乡饿死了不少人。我相信这位同学的反映,但是我的解释却是“大和尚的经被小和尚念歪了”,“三面红旗”的方针是正确的,但是被下面的干部搞歪了。二十年以后进行反思,我不得不承认我当时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因为问题首先出在中央的路线、方针上。正是因此,我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并且希望把她真正建设成一门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相统一的学科。我之所以把“当代社会思潮”做为学科建设的主要研究方向,也是希望通过严肃的科学研究,能够对人们存在困惑的重大社会思潮作出真理性与意识形态性相统一的科学分析;希望我们讲课、文章的基本观点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才有生命力,才能吸引和说服人。

改革开放以来,这方面的社会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我们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以党的基本路线为主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做到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相统一的根本保障。但是,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明确指出,邓小平理论是“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同时“又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江泽民曾强调:“我们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执政的规律还知之不多,知之不深,还需要全党同志在实践中继续探索。”胡锦涛在2003年7月1日讲话中也讲:“我国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还有许多重大课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回答,还有大量工作需要去做。”并且提出了十四个“如何”,要求全党深入研究。所以,科学性与意识形态相统一地回答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执政党建设规律问题,回答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提出的问题,仍然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艰苦的科学探索。但是,我们应当坚信,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性与科学性是可以统一的,但这种统一是对立的统一,有条件的统一,不是无矛盾的统一,是需要经过艰苦的实践和理论探索才能够实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应当把意识形态性与科学性统一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既不能重复只讲意识形态性、不讲科学性的历史失误,又不能走向淡化意识形态、思想理论教育中性化的偏颇。这是我们这个学科光荣而艰难的任务。

三、教育规律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具有很强的教育属性。它的二级学科多是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设置相对应的。从学科建设一开始,靳辉明、张雷声教授等就强调学科建设要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与发展。另外,它的二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更是专门研究人们思想形成发展规律以及如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科学、有效地进行教育的学科。依据这方面的要求,这个学科建立以来,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和理论、原理和方法、中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等课程建设上,写出了质量很不错的教材;还对改革开放历史条件下大学生思想发展变化的特点和轨迹,以及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体制、原则、途径、方法等进行系统的研究,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价值的学术成果。

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教育属性最强的二级学科,它研究、关注的内容,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包括政治思想、伦理道德、心理健康等多方面多层次的教育。仅就高校而言,它涵盖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政策教育、党团教育、结合业务学习的教育(寓教于学)、结合文体活动的教育(寓教于乐)、结合学生管理工作的教育(管理育人)、结合社会实践的教育(实践育人),以及新生入学教育、毕业生就业指导、学生特殊群体教育等多方面内容,还要研究高校学生思想管理机制,专兼职学生工作队伍建设,乃至教师思想工作等。从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有效的形式、方法。这还是仅就高校而言。放眼整个社会,还有党政干部的教育,部队的教育,企业结合生产和分配的教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伦理的教育,社会上特殊群体的教育等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中,应该尊重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的特殊性和相对独立性,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前提下拓宽研究领域,为全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做出贡献。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仍应参与这一学科和专业建设的指导。

我建议,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在一级学科层面上把“当代中国社会思潮”作为重点研究方向。这不是出于个人的偏好而是由于时代发展的要求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需要。当今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社会思潮纷纭激荡。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已经引发了几次思想大论战,并曾形成过社会动荡,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世纪,党中央明确提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在党的思想建设中要划清四个界限,中宣部的《六个为什么》,实际上提出了引领社会思潮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当然要回答这些社会思潮的挑战,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贡献。另一方面,研究当代社会思潮最能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性”、“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教育规律”相统一的学科建设要求。现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存在着否定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科学成果,“淡化”意识形态,“远离”现实和政治,只愿作“纯学术”研究的学术倾向。邓小平在1983年就指出:“有相当一部分理论工作者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提出的重大理论问题缺乏兴趣,不愿意对现实问题进行调查研究,表示要同现实保持距离,免得犯错误,或者认为没有学术价值。在对现实问题的研究中,也确实产生了一些离开马克思主义方向的情况。”(邓小平选第三卷305、306页)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当然要做正确的学术研究方向和风气的中流砥柱,把团结、培养一大批能够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意识形态性与科学性”、“教育规律性”的思想家和学者作为自己的光荣使命。

标签:;  ;  ;  ;  ;  ;  ;  ;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建设的艰巨性和本质特征_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