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网络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_中学生论文

中学网络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_中学生论文

中学网络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育论文,对策研究论文,中学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78X(2007)02-0129-03

信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遍应用正在逐渐成为现代社会的标志性特征,这一方面给中学德育提供了难得的发展契机,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传统德育模式在网络文化的冲击下出现了许多值得反思与审视的问题:网络信息污染、网络安全侵袭、信息膨胀、信息短缺、色情宣传、网络沉溺等。对于这些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很多学者都做了一定的阐释,但是对于网络德育这一教育领域的新课题自身存在的问题及其对中学德育的影响则研究不够。本文试图找出中学网络德育存在的问题并提供适当的解决路径。

一、中学网络德育存在的问题

(一)人们对网络德育存在观念误区

随着网络的普及,各种网络问题也日益突显出来,虽然各种网络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但整个社会尚未形成网络德育的基本观念。很多家长对网络的了解较少,在处理网络问题时带有很强的盲目性,家长在处理网络问题时往往方法简单,使得青少年逆向而行。作为教育者的教师思想观念也还未完全转变,不少教师还没有网络德育的意识,教师观念的陈旧成为制约网络德育发展的一种软障碍,他们认为现行德育工作没搞好,网络德育为时尚早。

(二)目前缺乏有效的网络德育软、硬件资源

目前,我国对网络德育的研究还非常少,尚无专门研究网络德育的专著,更不用说有关网络德育的电子读物、教学软件。我国目前专业的德育网站不多,网络德育的软件开发研究也还处于起步阶段。同时有些学校由于资金问题无法在学校顺利开展网络德育教育,计算机房和校园网络的建设困难重重,一些中学(尤其是农村中学)把网络德育建设看成是做形式、走过场而已,甚至根本没有网络德育。由此可见,我国网络德育“无教材、无系统、无规模”的局面还会持续很长的时间。

(三)缺乏高素养的网络德育专业师资队伍

教育是教育者教和受教育者学的过程,教育者起着主体作用。但现阶段,一些中学德育教师对相关课件、软件知之甚少。“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教师若不了解网络,就不能对网络进行基本的操作和利用,若不了解网络德育,就不能正常开展网络德育活动。网络德育的相关技能掌握不好导致了一些教师网络体验的缺失,教师难以找到与学生的“沟通点”,难以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网络德育工作就难以正常进行。教师在网络德育过程中具有较强的示范作用,因此教师首先必须具有高尚的网络道德,从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但恰恰一些教师道德素养不高,所以难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网络德育教育。

(四)传统德育的弊病削弱了中学网络德育的效果

传统德育一向习惯于采用外压式环境控制、训诫显性教育与单向灌输、行为限制和批评奖惩等规范式的途径和方式来实施德育教育,这种德育方式对于思想和行为尚不成熟的中学生来说,适当的规范自然是必要的,但这种方式重外律、轻内省,忽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重显性、轻隐性,忽视发挥教师示范、校园文化、自然陶冶、学科渗透等多渠道的德育功能,没有将科学精神与德育精神的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难以完全发挥德育教育的有效功能,很容易导致青少年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网络德育的效果。

(五)在网络德育过程中缺乏对中学生的心理引导

目前,人们对上网中学生的心理研究不够,缺乏与之相关的配套教材,因而在面对中学生上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症状时不知所措。所谓的“网络成瘾症”、“网络孤独症”等症状是上网中学生中最容易出现的一种心理疾病,患病学生一般表现出焦虑、忧郁、人际关系冷淡等各种症状,整日无精打采,除了网络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所以他们急需心理教育和心理治疗,然而现有的网络德育系统缺乏相关的心理咨询和心理引导,许多中学也没有专门的心理门诊,使学生不能够得到及时的帮助和治疗。

(六)网络条件下现有德育工作机制存在不足

一方面,在构建社会大德育的过程中,中学德育有唱“独角戏”的困惑,家庭德育、中学德育、社会德育相互脱节,各自为战,网络德育更是“单打一”,缺乏联合与协同,社会网络环境的净化问题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全社会齐抓共管的网络德育系统还没有形成。另一方面,网络德育没有被当成各学科教育中应当渗透的内容,德育与各学科教学还缺乏有机的结合,未能有效发挥整体德育优势和实现德育资源整合,教育教学化、教学教育化的进程还没有具体落实的措施,这一切使得网络时代的德育工作更具困难,德育实效性大打折扣。

二、中学网络德育对策研究

(一)树立正确的网络德育观念

在网络德育中,家长和教师都必须改变学生教育“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德育观念,在网络时代大家都必须熟悉网络、了解网络并逐步推广网络德育。大家必须认识到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带给学生知识的同时,也可能带来很多的负面影响,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网络,而是要积极引导、正确疏导,进行“网络和谐教育”、“网络实践教育”等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从而把网络德育活动真正变成活跃学生思维、启迪学生智慧、引导学生成长的过程,所以说树立正确的网络德育观念是正确开展网络德育的基本前提。

(二)加快网络德育软件开发,创设网络德育场景

首先要根据中学生具有的时代特征,加快开发具有较强感染力、影响力、吸引力的德育软件,使之成为具有教育性、知识性、交互性、仿真性、趣味性、生动性于一体的电子教材,从而将静态的文字变成动态的多媒体软件,使中学生能通过德育软件,有选择地、自发地感受德育内容,自由地在网上畅游,真切地感受到精心设计的德育内容,使他们在娱乐中把德育内容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中学生还可以通过仿真实验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去感受做人的道理,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其次要创设德育活动场景。网络德育可以利用聊天室、BBS等方式与学生进行在线交流,BBS和聊天室具有即时性、公开性、匿名性和群体参与性的特征,使学生可以在网上畅所欲言,教师不仅可以通过BBS和聊天室的发言收集到学生关注的问题并加以分析,而且也可以参加到学生讨论的问题中来,就他们关注的问题进行在线交流,及时跟贴,帮助他们释疑解惑,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从而帮助他们形成健康向上的网风。同时还可以在网上开展中学生喜闻乐见、适合其年龄特征的活动,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增强他们学习的自觉性,满足其求新、求异的心理要求,从而营造有利于中学生健康发展的网络文化。

(三)加强专业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网络德育水平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师只有掌握一定的网络知识和相关的网络技能,才能号准中学生的网络思想脉搏,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也只有这样,网络德育才会有实效性。由此可见,教师网络知识和网络技能水平的高低是网络德育能否成功的重要环节,所以教师的网络知识和网络技能培训应成为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不仅如此,学校还应注意教师网络道德素养的提高,因为只有培养出一支既熟悉网络、又擅长德育工作、懂得中学生心理发展、具有奉献精神的网络德育实施者才可能使网络德育收到真正的实效。

(四)努力克服传统德育弊端,加强对中学生的网络心理辅导

传统德育的弊端束缚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我们培养的个别学生成了听话的机器和木偶,毫无创造力可言,难以适应网络社会的高速发展。我们要克服传统德育的弊端就必须把怎样发现、发展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精神和批判精神放在特别重要的地位,我们教师不应该也不能强迫学生一定要接受我们的思想和意志,而应该鼓励他们自己在网络上去进行判断和认识,当然对学生的网络行为要随时进行监控,因为我们教师的责任在于教育和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在于因材、因人施教而不是培养出完全一个模式的学生,只有这样网络德育才有希望和效果。

中学生由于年龄小,自我控制能力差,很容易被网络吸引并引出一系列的事端甚至违法犯罪,因此对中学生进行网络心理辅导和引导就显得特别重要。我们应该加强对中学生网络心理教育重要性的宣传,使大家认识到进行网络心理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形成关心、重视和支持网络心理教育的社会氛围。德育教师也要积极开发网络心理教育的资源,加强心理教育软件及资源建设,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心理咨询和心理帮助,从而为学生上网提供一个健康的网络心理环境。

(五)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为一体的网络德育体系

要增强网络德育的实效性就必须摈弃网络德育“单打一”的模式,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的网络德育体系,发挥整体德育优势和实现德育资源整合,这是解决中学网络德育存在问题的关键。

家庭是网络德育一体化体系的基础环节。家庭德育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优势,家庭德育的过程完整、方式灵活、影响权威,但问题是不少家长和监护人对学生上网很少过问甚至不闻不问或者将网络视为洪水猛兽,一概不予上网。我们应该规避家庭网络德育的误区,要求家长和监护人履行法定监护义务,引导中学生合理健康地使用网络,尤其是初中生上网时,家长和监护人必须履行法定监护职责。家长和监护人也应当正确处理好网络时代的代际关系,清醒地认识到运用网络是现代青少年成长和发展过程的必经途径,对学生上网不能堵截只能疏导,科学的做法是多花时间与学生交流,多带他们接触社会、参与社会实践以避免过度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

学校是网络德育一体化体系的重要基地。网络污染对中学生的危害一定会从学校生活和课堂上反映出来,所以教师对学生思想上、学业上的变化应格外留意,发现不良苗头要及时加以解决。同时教师应在各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以形成德育教育的合力,各门课程都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网络德育绝不仅仅是德育学科的事情,实际上即使是网络德育学或者网络德育课程本身目前尚没有完全纳入到现行的德育理论体系之中,即还没有完全纳入到德育的目标内容体系、途径方法体系、管理评价体系中,如何真正发挥整体德育优势还是一个值得继续探讨的问题。学校应要求教师通过多种方式与学生家长联系并形成固定制度,这是促使学校德育与家庭德育相互衔接的关键,学校应在家长的配合下重点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上网意识,培养中学生健全的网上人格,增强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

社会德育是网络德育教育一体化体系的支撑力量。社会德育不仅仅是学校德育的补充和延伸,更是形成德育合力的关键,因此,学校应主动争取社会德育力量的支持,如司法机关、企业、居委会、村委会等,调动一切积极的社会因素帮助、教育、引导中学生,尤其应充分发挥网络安全警察的独特作用,他们不仅仅是上网值勤的“虚拟警察”,履行在“暗处”监视网民言行举止的职责,更应促成“虚拟警察”逐渐从后台走向前台公开解决网民所面临的各类现实问题,特别应为中学生提供网上报警、网络导航、道德讨论、案例纷争、法律咨询等具体服务。事实上这些以人为本的德育关怀不仅可以有效避免因为忽略中学生的主体性而产生的道德情感变异,而且能够逐渐弥合他们中出现的虚拟网络与现实生活的不断冲突。在我们看来,这既能解决当前商业网站网管形象缺失的难题,又能使中学生在网络上得到有效的德育支持,从而开创社会与学校、家庭一起对网络德育齐抓共管的局面,共同营造良好的网络德育氛围,以达成提高中学网络德育实效性的最终目的。

标签:;  ;  ;  ;  

中学网络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_中学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