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资本论”的辩证思想_资本论论文

论“资本论”的辩证思想_资本论论文

论《资本论》的辩证法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本论论文,辩证法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资本论》中蕴藏着十分丰富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和对唯物辩证法理论体系的认识,这个体系的框架主要有:一个实质批判性与革命性;三个基本精神:不崇拜任何东西,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一些事物,肯定现存事物的同时又看到它的必然被否定和两个基本方法。一个基本方法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它把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质变量变的辩证方法、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方法以及现象和本质的辩证方法等都包括在自身之内;另一个基本方法是矛盾分析的方法,在这个方法中马克思阐述了对矛盾的认识、矛盾结构学说以及矛盾过程学说等。

关键词 马克思 资本论 辩证法

《资本论》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经典,也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巨著。列宁对这一点看得很清楚,他说《资本论》就是马克思给后人留下的“大写的逻辑”,并指出: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结成了一个严整的唯物主义世界观”[①]。

马克思在创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没有写过像黑格尔《逻辑学》那样专门的辩证法理论著作,但他创立了崭新的唯物辩证法,从某种意义上说,《资本论》就是马克思的《逻辑学》,也就是体现马克思成熟的唯物辩证法思想的理论巨著。其实,马克思曾几次表示要写一部与黑格尔辩证法截然相反的唯物辩证法思想的阐述性理论专著。马克思计划写作的这部专著,被恩格斯称之为:《辩证法大纲》[①]。

1858年初,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取得了很好的进展”,并“已经推翻了迄今存在的全部利润学说”[②],《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即将完成。这部手稿是《资本论》的第一个草稿,也是马克思的第二个伟大发现即发现了剩余价值秘密完成的标志。同年1月14日,马克思在致恩格斯的信中表示:“我又把黑格尔的《逻辑学》浏览了一遍……如果以后再有功夫做这类工作的话,我很愿意用两三个印张把黑格尔所发现、但同时又加以神秘化的方法中所存在的合理的东西阐述一番,使一般人都能够理解。”[③]

时间过了十年,马克思对写作《辩证法大纲》的想法仍然念念不忘。马克思于1868年5月9日在致约·狄慈根的信中再一次表示:“……一旦我卸下经济负担,我就要写《辩证法》。辩证法的真正规律在黑格尔那里已经有了,自然是具有神秘的形式。必须把它们从这种形式中解放出来……”[④]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在整理马克思的遗稿时还特别关注着这件事。他在1883年4月2日写给彼得·拉甫罗维奇·拉甫罗夫的信中写到:“明天我才有时间花几个钟头去浏览一下摩尔留给我们的所有手稿。特别使我感兴趣的是他早就想写成的辩证法大纲。”[⑤]

马克思在十年的时间里两次表示要写辩证法的专著,而这十年又恰恰是《资本论》第一个草稿的写作到其第一卷发表的时间,这绝不是巧合,而是表明了《资本论》与辩证法思想的密不可分的关系。对此,马克思在生前曾进行过多方面的论述。马克思为第一卷共写了四篇序和跋,篇篇都强调要从《资本论》中看到辩证法思想和要用辩证法的观点学习《资本论》。他在1867年写的“第一版序言”中概括全书基本思想时指出:“我的观点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机体。”[⑥]他在1872年写的“法文版序言”和1875年写的“法文版跋”中反复强调《资本论》中辩证法思想的重要性。他说:“我所使用的分析方法至今还没有人在经济问题上运用过,这就使前几章读起来相当困难。”[⑦]因此,又详细地说明了“本书运用的方法”[⑧]。在1873年所写的德文“第二版跋”中,马克思明确指出《资本论》运用的是与黑格尔辩证方法截然相反的唯物辩证法,并概括了唯物辩证法思想的基本内容:“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⑨]

《资本论》中的唯物辩证法思想不是零散的,而是系统的,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通过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分析和事实论述联结为一个有机整体。我以为,这个系统整体就是马克思通过《资本论》所表达出来的对唯物辩证法理论体系的认识。按照这种理解,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应包括如下的内容:一个实质,这就是它的批判性和革命性,即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都是立足于改造对象的实践活动基础上采取分析的态度。三个基本精神:其一是在肯定现存事物的同时要看到其被否定的必然性,其二是要把任何事物都看作是不断的运动过程,其三是要摒弃一切迷信和盲从,不崇拜任何东西。两个基本的方法:一个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一个是矛盾分析的方法。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就是在对事物的认识时要从对象的最抽象、最简单的规定出发,经过不断地综合,加入越来越多的规定,在思维进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这种具体不再是一个混沌的关于整体的表象具体即感性具体,而是已被把握了的、多种规定性统一的思维具体。这是在理论把握现实时,科学上唯一正确的方法,即唯物而又辩证的方法。

在我国现行的大部分哲学教材中,这个方法不是作为辩证法的内容去讲,而是放在认识论中当作思维方法(与归纳和演绎等并列)来认识。从实质上说,这是没有搞清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联系与区别。在马克思看来,作为理论形态的辩证法只能是主观辩证法。从主观辩证法的角度出发,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就不仅是最基本的方法之一,而且也把许多辩证方法包容在自身之内。《资本论》的整体结构就是遵循着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辩证方法的。它首先从商品经济中社会财富的元素形式商品开始。这是最一般的商品,是作为“细胞”的商品,由此看不出它是属于简单商品经济形式,还是属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形式,因而这是对商品经济的最简单也最抽象的规定。由此抽象出发,马克思考察了商品交换的发展导致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出现,当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就转化为了资本。在向具体上升的过程中,马克思严格地遵循着商品和货币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但这恰恰在本质上反映了从简单商品生产向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发展的历史过程。这种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辩证方法,是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中存在和展开其丰富内容的,因而是从属于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辩证法的。

许多人以为,把握了事物的本质,理论认识的任务就完成了。马克思却主张对本质的认识仅仅是理论研究的起点,必须由此上升,把它当做一个精神上的具体再现出来。《资本论》第1卷考察的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舍弃掉了第2卷考察的流通过程以及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等问题,与第3卷相比,距离资本主义社会的表面现象最远,因而虽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但也是抽象的。第2卷和第3卷则逐步把第1卷舍弃掉的规定性纳入考察的范围,对于对象的认识愈来愈具体,在第3卷中已与资本主义社会的表面现象相契合,达到了思维具体。这是一个丰富对本质认识的过程,也是科学上逻辑地验证对本质认识正确与否的过程。即是说,不仅要从现象中把握本质,还要从本质中推导并说明现象,这才能从科学上证明对本质的认识是正确的,也才能把握现实具体的多种规定性的统一,完成理论认识的任务。

在这个方法展开的过程中,马克思还阐述和论证了唯物辩证法的若干规律和范畴。

G—W—G本来是货币流通的公式,但当第二个G量上增大了变为G′,就使之转变为资本的总公式:G—W—G′。初始的G也由原来单纯的货币转变为货币资本了。这是量变向质变的转化,也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初期的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除了雇佣的工人较多而外,和封建社会行会手工业没有什么区别。随着同一资本同时雇佣的工人数量的增加,一系列变化发生了:劳动具有了社会平均性质,劳动的物质条件相对节约,每个工人的工作效率提高了,并在协作中创造出了新的集体生产力。这就有了足够的剩余价值数量,使行会师傅可以摆脱体力劳动,由小业主变成资本家,从而资本关系在形式上建立起来。单纯的量的进展,就使生产方式的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是质量互变规律的绝好例证,它告诉我们:量变转化为质变的必然性,在于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对立统一。行会作坊与行会所限定的雇工人数相适合,只允许雇工人数在最高限额以内变化。而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则必须有足够的同时被剥削的工人,才会有完全靠剩余价值生活的资本家。正因为如此,雇工人数单纯的增长,才会使前者质变为后者。

《资本论》3卷既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也是否定之否定的过程。第1卷从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揭示了剩余价值本质和产生的秘密,是剩余价值理论的正题和肯定阶段。第2卷在第1卷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却又离开了资本的生产过程而进入了资本的流通过程。流通过程掩盖了剩余价值的来源,造成了是在流通中产生的假象,因而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反题和否定阶段。第3卷从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相统一的总过程去考察,否定了第2卷单纯研究流通过程的方法,这是对否定的再否定,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合题和否定之否定阶段。它之所以被称为合题,是因为第3卷把前两卷的所有理论成果都包容在自身之内,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呈现在生产和流通过程表面的现象,使认识上升到了思维具体。这使认识又回到了正题和肯定阶段,但已是在更高的基础之上了。第1卷第24章,在历史地考察资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和发展过程,揭示了所有制变化的否定之否定过程。“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⑩]这段概括历史、分析现实、预见未来的名言,十分清楚地指出了:事物的否定都是由于自身矛盾的发展而造成的“对自己的否定”;否定之否定阶段重又回复到肯定阶段,但已是在更高更新的基础上;否定阶段是连接前后两个阶段的过渡又为后一阶段的产生提供基础;否定阶段的出现和存在不仅是必然的,也是整个事物前进发展所必需的。所有这些思想,对于深刻理解否定之否定规律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在《资本论》中,现象与本质的辩证法也是与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表面现象中只有利润而没有剩余价值,而且它产生于流通过程而非生产过程等,因此起的是对本质神秘化的作用。马克思在第1卷中就从中抓到了本质,但他并没有从现象深入到本质就止步了,而是花大气力,从本质又回到现象。《资本论》在这个问题上还有一个发人深省的思想:把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归结到认识上,就是日常意识和科学认识的关系,再进一步,又把它们归结为日常行为和科学实践的关系,从而用实践活动的内在矛盾来说明认识上的矛盾,进而说明现象与本质的矛盾。这是我们过去从未认识到的,也是十分深刻的。

唯物辩证法另一个最基本的方法,就是矛盾分析方法,它是《资本论》考察所有对象的最基本方法,因而,其中所体现的矛盾学说,也是其唯物辩证法思想中最丰富、最全面和最深刻的。

《资本论》所分析的矛盾,如商品内在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目的和手段的矛盾,都是客观事物内在本质所固有的。因此,客观性就是辩证矛盾区别于逻辑矛盾的首要特征。

《资本论》还完整地提出了矛盾的极、层、体的结构学说,也就是说,矛盾是作为有内部构造的整体而存在的。矛盾的对立面即矛盾的极,两极的对立统一是矛盾存在的普遍结构形式。马克思在讲到商品的内在矛盾时说:“在商品体的价值对象性中连一个自然物质原子也没有”,“它们的价值对象性纯粹是社会的”(11)。这就是说,矛盾的对立面即极,不是实体,而只能是事物本质内在的规定性。否则,既无法理解对立的两极何以相互依存,更无法解释它们何以相互转化。在第1卷第1章,马克思在考察商品内在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社会劳动和私人劳动以及物的人格化和人格的物化这四对矛盾时,认为它们的总和使商品成为一个矛盾体。在这个矛盾体中,这四对矛盾处于不同的层次,其中社会劳动与私人劳动的矛盾和抽象劳动与具体劳动的矛盾属第一层次即基础层次,而物的人格化与人格的物化的矛盾则属第三层次即最为外在的层次。这就不仅指出了每个矛盾都作为一个整体、诸矛盾之间也可以构成一个矛盾体,而且指出了对客观存在的矛盾进行结构性分析的必要性。

辩证法的一个基本精神,就是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资本论》的矛盾学说忠实地贯彻这一思想于自身,把每一个具体的矛盾都如实地看作一个要经历产生阶段、展开阶段和解决阶段的过程,并详细地论证了各阶段的特征以及同一性、斗争性在不同阶段的具体含义。这就是矛盾过程学说。

差别不是矛盾,仅仅是差别尚未构成对立统一的关系。但矛盾产生于差别。马克思指出,商品一方面作为产品存在,一方面又作为货币存在,这种二重的、不同的存在必然发展为差别,差别必然发展为对立和矛盾。矛盾的产生阶段就是对立从存在到确定的过程。价值形态中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矛盾的产生,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在物物交换阶段,二者的对立已经存在,但还没有固定。在这矛盾的产生阶段,同一性开始时表现为直接同一性,如物物交换中的买即卖,随后则主要表现为间接同一性;而斗争性虽不发达,却起着促使同一性从直接到间接的发展和矛盾统一体确立的作用。这一阶段的矛盾是同一性起主导作用的矛盾。

第二阶段是矛盾在自身基础上展开的过程。其特点是从对立的确定到对立的成熟。在这一阶段上,矛盾自身发展有两种普遍性形式:其一,矛盾双方共同发展,并不断地变化着双方力量的对比,为矛盾的解决准备着条件。资本家和雇佣工人在工作日问题上的斗争,就是这样。其二,矛盾不断得到暂时的解决。这说明矛盾在这一阶段的进展不是直线式的,而是起伏的、曲折的。危机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矛盾的暂时解决,使已被破坏的平衡得以恢复,这一矛盾又继续向前发展。矛盾暂时解决的基本形式,就是“创造这些矛盾能在其中运动的形式。一般说来,这就是解决实际矛盾的方法。例如,一个物体不断落向另一个物体而又不断离开这一物体,这是一个矛盾。椭圆便是这个矛盾借以实现和解决的运动形式之一。”(12)所谓暂时解决,就是矛盾不断被克服,又不断产生出来。它和矛盾发展的第一种普遍形式一样,都属于矛盾的量变。《资本论》在这里表达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思想:当矛盾发展处于量变阶段时,它是为矛盾的最终解决创造着条件,但它首先的作用不是瓦解矛盾而是促使着矛盾向自身成熟形态的发展,即促使着该事物更加完善地向前发展。这一阶段,同一性和斗争性都以其典型的形态存在,因此是二者并重的矛盾发展阶段。

第三阶段是矛盾得到根本解决的质变阶段。对立发展到成熟阶段,其尖锐程度已使矛盾统一体不能继续存在下去了,这样,对立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为矛盾的解决所打断。《资本论》在考察小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走向灭亡的历史道路时,充分表达了矛盾解决必然性的思想,还不止一次地谈到了无产阶级消灭资产阶级同时也消灭了自身的观点,并概括出矛盾根本解决的基本形式,就是对立双方的“同归于尽”。在这一阶段上,同一性主要表现为转化的趋势,对立双方都要求着矛盾统一体的变化,因而是瓦解中的同一,给斗争的发展以广阔的天地;斗争性则充分展开,破坏着统一体,促成了转化趋势的实现。这一阶段上的矛盾,是斗争性起主导作用的矛盾。任何具体矛盾都是经过这样3个阶段而走完自己的历程,让位于新矛盾,新矛盾又会开始自己的发展过程。

注释:

① ② ③ ⑤参见《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人民出版社1976年8月第1版,第412、121、121、412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第535页。

⑥ ⑦ ⑧ ⑨ ⑩ (11) (12)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2、26、28、24、832、61、122页。

标签:;  ;  ;  ;  ;  ;  ;  

论“资本论”的辩证思想_资本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